03.06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肾损害?

逸仙药师


是药三分毒,对肝肾有损伤的药物比较多,常见的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可能引起肾脏直接损伤,青霉素类、头孢类(特别是一代头孢)等常见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类(复方新诺明)、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常见引起输尿管梗阻;磺胺类、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常见引起肝功能损害;

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不管是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如西乐葆,还是非选择性的吲哚美辛,各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都可能引起肾功能损伤;但是,在肝功能损伤方面,去痛片、双氯芬酸钠报道比较多;

三、造影剂:肾功能损伤常见;

四、化疗药物:肝肾功能可能都有影响;

五、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引起肾功能损伤常见;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引起肝功能损伤常见;

六、中(草)药:肝肾功能可能均有影响。

总之,对肝肾功能有损伤的药物比较多,但是用药后不一定均有毒性,关键是要掌握适应症,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同时做好用药监护工作。


药事健康


这里是肾上线,肾病患者最喜欢的肾病交流平台!关注肾上线!一如既往地为您守护肾病健康!关爱肾脏健康,从一点一滴做起!

哪些药物对肝肾有损伤?

如果提“非甾体类抗炎药”,想必很多人都摇头不知!

虽然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却很可能时常在滥用这类药物!

布洛芬、维C银翘片、999感冒灵、感康、泰诺、白加黑.......这些药物是不是每一个名字都很熟悉?一有头疼脑热就喜欢吃一吃?一种觉得不够还要再多加几种?

这些药物的成分里,全部都含有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这个名字必须牢牢记在心里,特别是已有肾脏疾病患者,含有这个成分的药物都不可滥用!使用必需遵医嘱。

导致肾功能突然恶化,非甾体类抗炎药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肝脏和肾脏是代谢药物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因此,乱吃药,每次受伤害最深的也是肝宝宝和肾宝宝!

非甾体类抗炎药因为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发热、疼痛等疾病当中,非甾体类抗炎药包含的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酮洛芬、萘普生、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尼美舒利。

07年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报道的1600例急性肝衰竭,头号原因就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除了可能伤肝,这类药物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肾脏受损,即使是短时间使用也有肾脏损害的风险,对肾病患者尤其如此。

肾脏病专家侯凡凡院士团队曾做过相关调查,40%的肾功能突然恶化跟药物有关,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就是排在头几号的药物当中。

平时我们接触到这类成分的机会很多,例如因为经常感冒,而吃的感冒药,很多就含有它们。


肾脏没你想的那么坚强

并不是说使用这类药物一定会发生肾脏损害,但是经常、或者是超剂量使用无疑会增加肾脏损害的风险。

特别是肾病患者,本身肾脏已经比较脆弱,更加要注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减少肾毒性药物的暴露。

例如,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这类感冒药。因为大部分的感冒是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没有特效药,使用这类感冒药只是缓解难受的症状而已,感冒痊愈多数时候依靠的是让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多喝水、多休息”扛过去。

对于高热等医生建议使用的情况,也尽量只使用一种即可,避免两三种同样成分的药物混合吃。如果已经吃了布洛芬,就不需要再加上对含乙酰氨基酚的成分了。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退热时大量出汗脱水,导致肾脏血流不够。

像这位家长的咨询,氨酚黄那敏颗粒就已经含有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再加上布洛芬也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成分,叠加使用,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很不好的。

不要等到肾脏罢工才重视

肾脏病发展到严重的情况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或者肾移植,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完全没有症状提示,因此很容易错过保护它的机会。

肾脏这样一个沉默的器官,它并不需要多么名贵的药物去补它,反而是不要乱吃药去人为地增加它的负担,就是一项很大的保护。等有一天欺负它忽视它,让它气得罢了工,可没有后悔药能吃。


肾上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倪兆慧主任医师、周文彦主治医师介绍:

对于女性群体来说,极易受到各种女性相关肿瘤的威胁,而化疗则是治疗这些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但是,部分女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肾脏损害的表现,如血尿、蛋白尿甚至肾功能恶化等, 这是因为许多化疗药物如氨甲喋呤、丝裂霉素、阿霉素,某些金属类药物如铂类制剂等,均可对肾脏造成影响。

化疗药物引起肾损害的机制主要为以下几点:大多数化疗药物从肾脏排泄,可直接损伤肾小管和/或肾小球引起肾损害;药物也可引起肿瘤细胞破坏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由于核酸崩解,大量尿酸由尿中排出,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衰竭。

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化疗药物肾损害,我们应重在评估和预防:

1.化疗前常规检查肾功能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2.大剂量治疗时应注意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的动态变化。

3.应用可能造成肾功能损害的化疗药物时,应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可由静脉补充水分,加强水化。

4.碱化尿液,可预防性口服碳酸氢钠。

5.也可预防性应用别嘌呤醇,减少尿酸结晶的发生。

6.尽可能采用合并用药方案,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以避免大剂量同一药物造成的影响。


海上名医


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血管药 缓脉灵 苯茚二酮(抗凝血药) 氯酮(利尿药) 嗪类利尿药 甲基多巴 速尿 普鲁卡因酰胺 奎尼丁 安妥明 安吉林可引起肝功异常。

2、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 布洛芬 消炎痛 别嘌呤醇 保松 金制剂等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3、全身麻醉药 氟烷 氯仿 安氟醚 甲氧氟烷 三氯乙烯 三氟乙基乙烯醚 二乙烯醚等可损害肝细胞。

4、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 甲哌氯丙嗪及其他吩嗪类药物和氯哌啶醇 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5、抗癫痫药 三甲双酮 丙酸 卡马西平 苯妥英 苯巴比妥可引起肝细胞-毛细胆管型或混合型损害。

6、骨胳肌松弛药 硝苯海呋因 氯苯唑中致胆汁阏积。

7、类固醇类 同化类固醇 避孕类固醇可致胆汁阏积。

8、口服降糖药 醋磺已脲 甲磺丁脲等磺脲类可引起肝细胞型损害。

9、抗甲状腺药 甲亢平 他巴唑 甲基硫氧嘧啶 硫尿嘧啶可引起肝细胞-毛细胆管型损害,丙基硫氧嘧啶可致肝细胞损害。

10、抗微生物药 氨苄青霉素 羟氨苄青霉素 羟苄青霉素 克林霉素 利福平 异烟肼可引起肝细胞型损害;氯霉素 磺胺类 硝酸呋类 对氨基水杨酸类 灰黄霉素可引起肝细胞-毛型或肝细胞型损害;四环素可引起脂肪坏死;红霉素 无味红霉素和三乙酰竹桃霉素可引起肝细胞-毛细胆管型损害。二性霉素B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肝炎伴肝脂肪变性。

11、抗癌药 左旋门冬酰胺酶 氮胞苷 重氮丝氨酸 甲苄肼 争光霉素 氨甲蝶呤 丝裂霉素 光辉霉素 6-巯基嘌呤 乌拉坦 瘤可宁 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 马利蓝等可引起肝损害。

对乙酰氨基酚 保泰松 氯唑沙宗 氟哌酸 环丙沙星 罗红霉素 酮康唑 环孢霉素A 吡嗪酰胺 非诺贝特 吉非贝齐 烟酸 洛伐他丁 甲基多巴 胺碘酮 肼苯哒嗪 卡托普利 格列本脲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丙戊酸钠 溴隐亭 甲睾酮 康力龙 尼尔雌醇 复方炔诺酮 环丙孕酮。

12、其他药物 扑热息痛 偶氮磺胺吡啶 聚烯吡酮碘可引起肝细胞型损害;双硫醒 偶氮磺胺吡啶引起混合性肝细胞型损害;青霉胺 丙氧吩可引起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肝损害。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较常损害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磺胺药等;

② 常损害类:两性霉素B、新霉素、头抱霉素Ⅱ等;

③偶见损害类:新青霉素(Ⅰ、Ⅱ、Ⅲ)、氨等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头抱霉素(Ⅳ、Ⅴ、Ⅵ)、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炎痛喜康、阿斯匹林、复方阿斯匹林(APC)、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及甲氧萘酸等。

3、抗癫痛药:三甲双酮、苯妥因钠等。

4、肿瘤化疗药:顺铂、氨甲蝶吟、光辉霉毒、丝裂霉素-C、亚硝基脲类、5-氟尿嘧啶等。

5、麻醉剂:乙醚、甲氧氟烷等。

6、各种血管造影剂。

7、金属及络合剂:青霉胺、依他酸盐等。

8、其它:环抱霉素A、甲氰咪哌、别嘌吟醇、甘露醇、汞撒利、海洛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医格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来说,抗感染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容易引起肾损伤。


肾脏作为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可以说在药物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内所有血液在无休止的循环中都需要经过肾脏的过滤,肾脏中血流量十分丰富,代谢活动强。也因此,肾脏对很多种类的药物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尤其是某些肾毒性药物,在对患者使用之后,会引发严重的肾脏损害。

病人出现药物性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症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由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药物肾毒性直接损伤近曲小管或者引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此外,某些药物也可引发间质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当药物损伤累及肾脏的肾小球、肾小管,也可能出现肾炎综合症和慢性肾衰竭的情况。

那么,到底有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肾损害呢?

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是患者出现药物性肾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抗感染药物中,几乎所有药物都具有或高或低的肾毒性,其中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引发肾损害的例子最常见。

在治疗过程中,有时某些抗感染药物如用于抗结核病症的利福平,可作为半抗原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基膜的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造成较低毒性的肾损伤。

对于有潜在肾病的患者,大量使用磺胺类抗生素药物或者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前者可在酸性条件下形成结晶,后者由于在尿中溶解度小,在肾脏的代谢过程易造成肾内梗阻引发肾损害。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药物就有NSAIDs,通常用于人体疼痛性疾病比如关节炎等的治疗,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镇痛药。混合服用镇痛药会引起慢性肾脏疾病,称为镇痛药性肾病,长期使用可伴有肾乳头坏死,继而造成慢性肾衰竭。

NSAIDs药物中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在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而且有不少镇痛药作为非处方药,病人使用情况复杂,药物性肾损害的副作用难以控制。

抗肿瘤药物:

在抗肿瘤治疗中,医生经常对病人使用的很多化疗类药物都具有较高的肾毒性,比如顺铂、MTX等。尤其是化疗药物顺铂,它可以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堆积,进而损伤破坏细胞中的核酸成分,大剂量时对肾损害尤其严重,可能引起多种临床上的肾功能障碍症状。

MTX则可在酸性环境下沉积于肾小管内,引起肾功能不全。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

免疫抑制剂:

在临床上,免疫抑制剂一般用于器官移植后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也可针对某些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其中常见的是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此类药物既能够短暂性可逆性表现急性肾毒性,也可在长期使用后引起慢性肾毒性,使患者的肾小管、肾小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肾损伤。

其他药物:

另外,还有造影剂、利尿剂,和某些中草药均容易引起人体的肾损害。造影剂在导致药物性肾损害的情况上较为严重,所以在造影前后医师都会叮嘱病人适当补充液体,在临床使用上也多选择那些不含碘、非离子型、低渗性的造影剂。长期使用利尿剂,同样会造成人体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影响肾脏正常生理功能。还有马兜铃酸肾病,其发病便与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有关。

问题回答:哈尔滨医科大学 廖玉梅 审核:吴一波

吴一波


全国的慢性肾病发病率大约在10%左右,爱吃药,乱吃药,是导致肾病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发生肾损,应停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并马上就诊。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临床中常见的那些肾毒性药物。

一、抗菌药物: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比如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四环素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等。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应考虑以下原则:

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尽可能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

2、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3、在同等疗效的前提下,推荐唑类抗真菌药和/(或)棘白菌素类药治疗系统性真菌病,而非普通两性霉素 B。如一定要用两性霉素,建议使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而非普通两性霉素 B。

4、不建议使用氨基糖苷类治疗感染,除非必须。使用氨基糖苷类药时建议每天单次给药,同时,注意监测氨基糖苷类药血药浓度。

二、解热镇痛药:非留体抗炎药所致的肾损伤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间质性肾炎等。所以应避免大剂量和 长期用药,此类药物有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三、造影剂:随着增强 CT、介入治疗等医学手段的普及,含碘造影剂得到大量使用,含碘造影剂通过收缩肾血管直接引起肾灌流量下降,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渗透性肾病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有研究结果提示,非离子型造影剂导致肾脏损害的机会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易引起肾损的造影剂如泛影葡胺,碘海醇等

四、免疫抑制剂: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逐渐增多,各种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具有明显收缩肾血管而致肾损的药物如他克莫司、环孢素A、雷帕霉素等。对于预防环孢素、他克莫司肾毒性的主要办法是监测药物血液浓度,同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五、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的肾毒性主要发生在大剂量用药时,是由甲氨蝶呤及其代谢产物7-羟甲氨蝶呤大量沉积于远端肾小管导致,临床出现血尿及急性肾衰竭。顺铂肾损害常在用药10天后发生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害,其他有肾损的药物如司莫司汀、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等。

六、中草药: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其中辛、苦味是致肾损害中草药的最主要药味,辛味多含挥发性成分,苦味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经肾脏排泄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刺激性。有肾毒性药物如含有马兜铃酸成份的中药主要包括关木通、青木香、防己细辛,朱砂莲、天仙藤、寻骨风,杜衡等。

其他中草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益母草、大黄、斑蝥、草乌、细辛、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土牛膝、棉花子、巴豆、甘遂、朱砂、升汞等。

七、神经科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锂剂等。

八、其他药物:速尿、甘露醇、卡托普利、免疫球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法莫替丁、别嘌醇、苯溴马隆等。

所以我们在使用以上药品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特别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的药物使用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有的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以避免造成肾损害。


逸仙药师


特别是肾病患者,本身肾脏已经比较脆弱,更加要注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减少肾毒性药物的暴露。


bjzy166


肾脏是我们体内代谢和排泄毒物的一个重要器官。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有很多药材都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本身有肾功能异常的朋友,在用药时更要注意,吃西药前一定要看说明书,看看自己能不能吃,要不要吃。由于很多中药没有说明书,所以中药还是要在正规中医生的指导下吃,不要被那些卖药材的忽悠了,天天吃,最后吃来肝肾都毁了。我给大家列举一下容易损伤肾脏的常见药物。

首先说说西药

1.药源性肾损伤前十位中抗生素就占了7种。因此抗生素虽然好,但是千万不能长期用,不能滥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比如诺氟沙星)、氨基糖苷类(比如庆大霉素)、β内酰胺类

2.抗结核的利福平,而且需要长期吃,因此在长期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3.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引起的肾脏损害非常多,因此国家药监局曾经多次下通知提醒大家用药的时候要注意这个药物。

4.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都可以引起肾脏功能毒害,而且很多人在吃这几种药的时候都会长期服用,增加了肾脏受损的风险。

5.一些降压药物

比如ACEI类的卡托普利,因此本身肾脏有问题的高血压患者,医生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也有所考虑

6.化疗药物

比如甲氨蝶呤、顺铂等化疗药物对肾脏有一定损伤。

7.抑制胃酸药物

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再来说说中药

报道最多的是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比如马兜铃、青木香、关木通、天仙藤、寻骨风等药物。长期服用也可以引起肾脏损伤


因此,如果是长期服用药物,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不管是草药还是中成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长期滥用药物,否则可能养生没有养成,最后却把身体搞垮了。


人体探索者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药物性肾损害”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所导致的药源性肾脏病。肾脏是许多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器官,所以,一些药物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肾毒性。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致肾损害成为药物所致肾损害中最常见的一种,除此之外,导致肾损害的药物还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利尿药和脱水药、某些中药和中成药、抗肿瘤药、抗癫痫药、造影剂等。药物性肾损害的程度与药物的毒力及在肾组织中的浓度、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年龄、原发病对肾功能的影响、肾血流变化、电解质紊乱、患者肝功能状态及合并用药有关,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或使用时间延长而加重,及时停药常可以缓解或恢复,否则可造成严重的肾损害。

现在本病的发病率并不低,有统计表明,由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ADRs)占同期药品不良反应的46.19%(1230/2663),其中,致死病例占同期药物致死的35.71%(75/210);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涉及23个系统和(或)器官共1230例患者,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56.2%),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8.86%)和肾脏损害(4.45%)。有统计,温岭市中医院115例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表现以皮疹38例(33.0%)、胃肠道32例(27.8%)、发热11例(9.57%)及肾损害11例(9.57%)为主,所占比例居前4位。

中医文献中无“药物性肾损害”记载,但中医学对药物毒性致人体损害认识由来已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中毒”、“肾风”、“尿血”、“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

据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性肾损害有以下特点。

1.发病机制 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发病机制因药物的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可通过直接损伤细胞(包括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等,以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最常见)、免疫炎症、肾内梗阻以及直接收缩肾血管造成肾缺血损伤。临床类型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肾血流量急剧减少、慢性间质性肾炎、血管性损害及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竭、血清肌酐升高,继之出现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发病因素 引起肾损害的药物非常广泛,常见有抗生素类药物如氨基糖苷;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环孢素A;抗病毒、抗真菌类药物如利巴韦林、两性霉素B;中草药如关木通等。

中医辨证治疗可以较快消除患者蛋白尿、血尿,缓解患者皮疹、水肿等症状,部分中药有免疫抑制作用,还可以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肾脏血供等,从而保护肾功能。

对于西医治疗中抗生素所致肾损伤,主要是及时停药或换为对肾脏损伤小的药物。即使是必须使用的药物,也应该酌情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以急性肾小管坏死为主的急性肾损伤,关键是快速促使药物排出体外、保证足够的肾灌注量及调节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而以免疫反应为主的急性肾损伤,除了停药外,还可以辅助激素治疗。此外,钙拮抗剂可以改善肾脏血流量,抗氧化剂可以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抗组胺药可以减轻变态反应,抗凝药可以改善某些药物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等,临床上可以酌情选用。

【病因病机】

药物性肾损害均有肾毒性药物服用史或接触史。我们称有肾毒性的药物为“毒邪”。毒邪致病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较重、传变迅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毒邪可分为热毒和风毒,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临床症状多样,并且易于变化,或伴有皮肤瘙痒、风团、尿中泡沫增多等,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则为“风毒”;药物性肾损害多出现血尿,伴有发热及肌肤斑疹,则为“热毒”。一般发病初期多为毒邪壅盛,阻遏气机,脏腑功能紊乱,以邪实为主;疾病后期,脏腑功能受损,气阴两伤,以正虚为主。其病因病机如下。

1.热毒伤肾 感受热毒之邪,正邪抗争则发热,热毒郁闭肺卫,迫血外溢皮肤而为疹;热毒侵犯胃腑,灼伤肌肉,营血外显而为斑。热毒之邪较盛或日久灼伤肾络则为尿血;壅遏三焦,闭阻水道,水湿溢于四肢及体表而为水肿;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膀胱不利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2.风毒扰肾 风毒之邪伤及肾,“水因风动, 故名肾风”,风毒侵及肺卫,可见恶寒发热、皮肤瘙痒起疹;风毒内扰,肾脏气化功能受阻,蒸腾气化废而水湿泛溢,水肿遂成;鼓荡肾中相火,灼伤肾络而为尿血;风毒内扰,肾失封藏,精微不固,尿中出现蛋白。

3.肾气亏虚 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之人,肾气亏虚,误用或滥用有肾毒性的抗生素,毒邪乘虚而入,直伤肾气,肾与膀胱气化失司,水肿、癃闭渐成。

4.脾肾衰惫,正虚邪实 热毒及风毒之邪壅遏气机,灼伤津液,水湿、湿浊、瘀血、痰浊渐成,疾病迁延不愈,邪未去而正衰,脾肾受损,气阴枯涸,久则阴损及阳,阳气亦衰,肾失主水之职,脾失健运之能,关格已成。脾胃失于健运受纳,邪干脾胃而呕吐;心肾阳虚,肾不主水,水凌心肺而心悸、喘脱;肝肾阴虚,阴不涵阳,虚阳上亢或邪引动肝风而为眩晕、中风;邪蒙清窍而神昏、谵语。

总之,本病病位在肾,可涉及脾、肺,久可及心和肝。基本病机为毒邪伤肾,肾与膀胱功能失调。疾病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阴阳气血不足,标实为毒邪、水湿、湿浊、瘀血、痰浊阻滞。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用药史及用药后出现的泌尿系统症状,诊断不难。尿液检查出现血尿、NAG酶、尿β2-微球蛋白及尿α1-微球蛋白,肾功能检查见肌酐升高及肾活检等可辅助诊断。

(1)氨基糖苷类:本类药物40%~9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尿中浓度高,典型的病理表现为重度肾小管损伤或ATN。一般用药5~7天起病。临床常表现为典型的非少尿型ARF,见多尿(小部分患者出现少尿)、糖尿、氨基酸尿,以β2-微球蛋白尿为主,可伴有血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血症出现较晚。若既往有肾功能不全者,肾损害更易发生,若合并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及利尿剂,肾毒性可增加数倍。本类药物肾损害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但恢复较慢,有时不易完全恢复。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①青霉素类:此类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少见,青霉素类引起的肾损害有间质性肾炎、多发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4种。临床最易见到的是甲氧西林、氨苄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造成的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与机体对药物的高敏感度有关,多数与剂量无关,一般发病于用药第2周,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三联征,几乎所有患者可见到镜下血尿、脓尿或(和)蛋白尿,部分患者发生关节疼痛。药物性肾损害的脓尿是非特异性的,如尿沉渣嗜酸粒细胞超过白细胞总数的5%,则被认为是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有力证据;蛋白尿一般为轻中度,可为肾小管性,亦可为肾小球性。肾功能损害以肾小管性为主,严重者可见急性肾衰竭。本类药物肾损害一般于停药后可以恢复。②头孢类:本类药物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啶为代表,第二代以后的头孢菌素肾毒性反应明显减少。不同类药物肾毒性差异较大。头孢菌素在肝内乙酰化后主要由肾脏排出,肾毒性作用与剂量有关,一般剂量即可有部分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头孢噻啶每日剂量超过4g即可引起肾功能损害,每日剂量超过6g可引起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若用于已有肾功能损害、失水、休克者及与呋塞米、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合用时可加重肾脏损害。肾损害临床表现为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能减退。一般及时停药肾损害可逆转,剂量过大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3)多黏菌素:为多黏芽孢杆菌产生的多肽类抗生素,多黏菌素B肾毒性大于多黏菌素E,本类药物口服不吸收,注射后主要由尿排出,但12小时内排出量少,停药1~3天仍有药物排出。多黏菌素B每日服用2.5mg/kg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上皮细胞尿,每日3mg/kg可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变性、尿浓缩功能障碍,可发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出现急性肾衰竭。

(4)抗结核药:常使用的抗结核药有利福平、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等,其均可引起肾间质等的损害。最易引起肾损害的为利福平,其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进性肾病、轻链型蛋白尿4种类型肾损害,发生机制主要由免疫变态反应引起,一般发生于治疗1~6个月后,停药1~2周在用药情况下,临床可出现发热、腹痛、肌痛、关节痛、皮疹、胃肠道反应、蛋白尿、镜下血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血嗜酸粒细胞增加,血小板下降。本类药物肾损害及时停药,一般两周可恢复,轻链蛋白尿通常于停药10天内消失,但也有少部分为永久性肾损害。

(5)磺胺类:磺胺类药物肾损害主要是结晶体肾病,常出现于原有肾脏损害、少尿、尿pH值低于5.5的酸性尿情况下。临床表现为血尿、尿痛、肾绞痛,可有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衰竭。碱化尿液和大量饮水是预防和治疗结晶性肾病的有效方法。磺胺类药物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性间质性肾炎,尤其是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以增强其毒性。另外,磺胺药用于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出现血红蛋白尿甚或急性肾衰竭。

(6)喹诺酮类:为临床上常用的合成类抗生素。本类药物较少引起肾脏损害,但在碱性尿中易发生结晶尿,引起急性肾小管梗阻,个别患者可出现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功能异常。

(7)四环素类:四环素可以加重肾损害,尤其是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更为明显。去甲四环素作用于集合管,影响抗利尿激素依赖性cAMP产生,最终导致肾小管浓缩尿液功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抗抗利尿激素性肾性尿崩症及ARF,变质或过期的四环素可引起肾小管损害,以Fanconi综合征表现为主,病理上显示近端肾小管上皮变性、细胞脱落、胞浆出现颗粒、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报道,四环素和甲氧氟烷合用时,可严重损害肾功能,肾小管内可出现大量草酸钙结晶。

(8)万古霉素: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主要经肾脏排泄,药物主要损害肾小管。可发生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少尿、氮质血症等肾损害,甚至肾衰竭。在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及用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时尤易发生。其肾毒性发生率为10%左右,在发生肾毒性患者中,22%~44%的患者肾功能仍可能恢复。万古霉素所含杂质可能是导致肾毒性的重要因素。

(9)抗真菌类: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肾毒性与总剂量有关,累积量4g以上,40%的患者肾功能损害,累积量5g以上,90%的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肾损害初期可有红、白细胞尿、管型尿及轻度蛋白尿,继之肾小球滤过率逐渐降低,血尿素氮、肌酐较快上升,可同时合并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及尿崩症。本类药物可直接收缩肾血管,失水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及时停药后数周或数月肾功能可逐渐恢复。

(10)止痛剂和NSAIDs药物:止痛剂肾病是由非那西汀、安替比林等止痛剂所引起的一种慢性间质性肾炎。但NSAIDs、COX-2抑制剂引起的肾损害屡有报道。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NSAIDs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病变(如微小病变型肾病)、高钾血症伴肾小管酸中毒(Ⅳ型RTA)等。NSAIDs所引起的肾小球病变一般对类固醇激素反应佳,预后好;但也有少数患者演变为FSGS。

(11)马兜铃酸:马兜铃属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称为马兜铃酸肾病。大多表现为慢性肾衰竭。近年初步研究认为,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或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肾小血管缺血损伤等方面,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

2.鉴别诊断

(1)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与非抗生素药物性肾损害鉴别:常见引起肾损害的药物除了抗生素还有非甾体类抗炎药、造影剂、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降压药、利尿剂及脱水药、某些中药及中成药等,根据其用药史、不同的临床表现及药理毒理作用可以鉴别。

(2)非药物性肾衰竭:多有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炎、紫癜性肾炎等原发病表现,而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有抗生素服药史、血IgE增高及其他过敏症状,可发现基底膜抗体。

(3)不同类型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结合患者用药史及不同临床表现可以鉴别(表13-3)。

【辨证论治】

1.毒邪伤肾,气(营)血两燔证

证候:腰部疼痛,或伴头晕头痛、发热恶寒,斑疹隐隐,融合成片,奇痒难忍,关节疼痛,腹胀腹痛,小便短赤,热涩不利;或少尿无尿,血尿,尿色鲜红,心烦不寐,汗出口干,口中异臭;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兼数。

基本治法:祛风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运用:五味消毒饮合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各15g,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0g,蒲公英30g,石膏(先煎)30~60g,细生地10~30g,乌犀角(磨服)6~12g,真川连5~12g,知母、玄参各12g,栀子、桔梗、黄芩、赤芍、连翘、丹皮各9g,威灵仙15g,鲜竹叶、甘草各6g。五味消毒饮合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生石膏、甘草清气分热而解毒;犀角、丹皮、玄参、赤芍、生地清血分热而养阴消斑;桔梗、连翘、竹叶有轻清宣透、驱热外达之功;威灵仙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毒、凉血化斑之功。

加减:风毒偏盛者可见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多见身体上部水肿、症状起伏变化,加用防风、蝉衣、僵蚕、芥穗等或消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热毒偏盛者可见心烦口干、便秘,加重生石膏、生大黄、知母等用量;肌肤斑疹隐隐者,加玄参、紫草,以凉血化斑;血尿为主者合小蓟饮子;目黄、尿黄、皮肤黄染者,加茵陈以清热利疸退黄或甘露消毒丹改汤剂加减;若清窍气机不利而发晕厥,证见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细微者,四味回阳饮加减。

2.肾气不化,肾络痹阻证

证候:肾区触痛或叩击痛,尿少尿闭,或尿中带血,或尿中浑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腹胀,或伴水肿,或伴有头晕耳鸣,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黄,脉细涩。

基本治法:益肾行瘀,和胃降逆。

方药运用:血府逐瘀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减。常用药: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当归15g,赤芍12g,淫羊藿、制附子、生大黄各10g,丹参30g,牛膝25g,生地15g,竹茹10g,陈皮10g,土茯苓30g。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合大黄附子汤以温阳降浊,增淫羊藿、竹茹、陈皮加强益肾和胃之功,加丹参、土茯苓增强活血解毒之功。

加减:尿中带血,或尿中浑浊,或尿少尿闭者,去附子,加白茅根、石韦各30g,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若脘腹胀满、水肿不消,可合用疏凿饮子加减;若寒湿偏盛,脉络瘀阻,血府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3.气机壅滞,湿浊内闭证

证候:面色晦暗,头痛烦躁,甚至神昏,身体困重,心胸满闷,腰痛如刺,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纳呆厌食,口中尿臭,少尿无尿。舌苔腻,脉实有力。

基本治法:疏通气机,利湿化浊。

方药运用:茯苓导水汤合木香流气饮加减。常用药:白术10g,茯苓30g,猪苓10g,泽泻15g,桑皮15g,砂仁8g,苏叶15g,陈皮、木香、藿香、草果、槟榔、厚朴、党参、石菖蒲各10g,木瓜、苍术、半夏、大腹皮各15g,甘草6g,肉桂2g。木香流气饮疏通三焦气机、流通荣卫血脉,茯苓导水汤健脾化湿利水,二方合用,共奏调气行水之效。其中,苏叶、藿香、砂仁、草果、苍术、石菖蒲还有醒脾化浊之功。

加减:腰痛如刺、面色晦暗,瘀血内阻者加川芎、丹参、桃仁、川牛膝以活血化瘀;尿少尿闭者,重用肉桂以温补命门、化气行水;二便不通,浊毒内闭者加大黄、枳实、厚朴以通腑降浊,或用脾约丸改汤剂加减。

4.胃气不和,湿浊上泛证

证候:头晕,纳呆,恶心呕吐。舌淡红,边有齿痕,苔多薄腻、薄黄或黄腻,脉滑或弦滑带数。

基本治法:和胃降逆,导湿浊下行。

方药运用:温胆汤合石菖蒲郁金汤加减。常用药:石菖蒲15g,广郁金10g,白通草10g,生薏苡仁20g,大腹皮15g,紫苏10g,厚朴10g,姜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5g,丹参30g,生大黄10g,炙甘草3g,生姜3片。方中陈皮、半夏、紫苏、厚朴化湿和中、通利肠胃;石菖蒲、郁金、竹茹化湿豁痰;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大腹皮理气化湿,使小便通行,湿浊下泄;大黄泻浊,以期浊邪从大便而去。

加减: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湿浊壅盛者加藿香、佩兰、砂仁,以芳香化浊、和胃止呕;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芩、栀子。

5.肾阳衰微,湿浊内阻证

证候:面色苍白,神气怯弱,精神疲惫,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小便短少,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纳差腹胀,或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基本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运用: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桑寄生、茯苓、山药各30g,车前子(包煎)、川牛膝、白芍、生姜各15g,肉桂3g,制附子、泽泻、山茱萸、白术各10g。方中附子、肉桂、桑寄生、山茱萸以温肾助阳,山药、白术补益脾气,茯苓、泽泻、车前子、生姜利水消肿。

加减:胸闷气喘,水凌心肺者,加桑白皮或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面色苍白、心悸汗出,属水肿较重,心肾阳衰者,合用真武汤、生脉饮加减;若少尿或无尿、呕吐、烦躁,可选用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者,加黄芪、鹿茸粉、淫羊藿,以温补心肾;舌质紫暗,气血瘀滞者,加川芎、桃仁、红花、泽兰,以化瘀利水;湿浊蒙蔽清窍,昏迷者,可暂用苏合香丸开窍;若阳损及阴可以合用二至丸;若邪毒所伤,日久不愈,阴阳俱虚,可合用青蛾丸。

6.药毒伤肾,气阴两伤证

证候:面色苍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头晕嗜睡,少气懒言,动则心悸心慌,易出汗,口唇干燥,烦渴多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口中有氨味,恶心欲吐,腰膝乏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基本治法:益气养阴,阴阳双补。

方药运用:生脉散合八珍汤加减。常用药:西洋参(或红参)、五味子、白术、当归、川芎各10g,麦冬、党参、熟地、生地、白芍、枸杞子各15g,茯苓、黄芪各30g,炙甘草6g。西洋参、党参、黄芪补气,生脉散合四物汤补益阴血,更加枸杞子以增强养阴之功,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心悸心慌,属心气不足,加太子参、炙远志以宁心安神;恶心纳差,加陈皮、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呕;舌质红、少苔,属阴血不足,重用生地、白芍、当归以养血;舌质暗红有瘀点,加丹参、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大便干结,加玄参、大黄、枳实,以滋阴通便;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属气血两亏,加鹿茸粉、肉桂,以温肾助阳、益气养血。

1.中成药

(1)肾复康胶囊:由土茯苓、槐花、白茅根、益母草、藿香组成。具有清热利尿、益肾化浊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湿浊偏盛,血热伤及肾络者。常用剂量,每次4~6粒,每日3次。肾复康胶囊适于实证患者,属虚证者不宜,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之品。

(2)黄葵胶囊:由黄蜀葵花提取物制成。能清利湿热,解毒消肿。适用于本病属热毒伤肾者。常用剂量:每次5粒,每日3次。黄葵胶囊也适于实证患者,属虚证者不宜。

(3)百令胶囊:由虫草菌丝体干粉组成。能补肺肾,益精气。适于本病属肾气虚损或气阴两伤者。常用剂量:每次1~3g,每日3次。属虚证者适宜,实证患者慎用。

(4)金水宝胶囊:成分为发酵虫草菌粉。功效:补益肺肾,秘精益气。适用于本病属肾气虚损或气阴两伤者。常用剂量:每次3~6粒,每日3次。属虚证者适宜,实证患者慎用。

2.灌肠疗法 以大黄为主药的汤剂灌肠可以用来治疗本病的肾功能不全阶段。具体机制是可以通过抑制肾小球硬化、肥大的发生发展过程;减轻肾小管的高代谢及增殖;抗肾间质纤维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肾脏微循环以及加速水毒及蛋白质代谢产物从肠道排泄等作用以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3.其他治法

(1)中药药浴法:利用中医“开鬼门”的方法,通过全身皮毛激发肺气,通调水道,发汗利水。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细辛、荆防、羌独活、苍术、红花、薄荷、葛根各30g。

(2)针灸

主穴: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肾俞、京骨。

加减:脾虚为主者,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肾虚为主者,加灸肾俞、关元、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配合丁香10g,黄芪15g,附子15g,肉桂6g,大黄10g,土鳖虫6g,甘遂6g,外敷双肾俞、涌泉、神阙穴,可提高疗效。

【转归及预后】

药物性肾损害一般是可逆性的,及时停药后大部分可以逆转,通常预后较好。但不同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少数处理不及时或高龄、原有肾功能不全或重症患者不能得到完全恢复,遗留肾功能不全。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提高对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避免滥用抗生素;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类似药物,并要注意避免交叉过敏,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肾功能的变化。

2.调护 调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宜清淡、优质蛋白饮食,对于水钠潴留者应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有脱水患者则相应补液,纠正肾前性肾衰竭。

【临证经验】

1.邹云翔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药伤肾气”新病因论,认为有些肾脏病患者是由于药物损伤肾气而造成,或有些患者本身肾气不足,或已患有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加之药物损伤,乃雪上加霜,更加损伤肾脏,促使病情加重。

2.急性药物性肾损害为毒邪伤及肾络,闭阻水道所致,多波及血分。治疗时以解毒为主,清气分亦应兼顾血分,注意清凉透邪中药的使用,使药毒透达于外而解。药毒日积月累,耗伤肾气,肾元渐亏,药毒多为火热酝酿成毒,易伤阴津,应注意顾护,治疗时当分以热毒之邪为主还是以肾虚为主,清热解毒时兼顾补肾,尤其是滋养肾阴。以肾虚为主者,注意是否夹杂未熄之热毒,如有夹杂,兼清之。本病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风邪的兼夹,注意祛风类药的使用。

3.对于老年人及小儿等特殊人群,尤须慎防药物损伤肾气,因小儿肾气未充,脏腑全而未壮;老人乃肾气已衰,精气不足,故有肾毒性的中西药尤易损伤肾气。对已患肾炎、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也应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副作用的中西药物,如必须使用者,应结合保肾治疗,减轻肾毒性损伤。如冬虫夏草、川芎嗪等具有防药毒伤肾、促进肾损害恢复的作用。

【验案举例】

1.镇痛剂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属肾虚络瘀,脾虚湿困证(邹云翔主诊)

郭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77年6月20日。

腰痛乏力2年。2年前因头部受伤致昏迷,清醒后常觉头痛,某医院诊断为脑震荡,给服安乃近2片。2小时后,全身发过敏性荨麻疹,高热39℃,继则面目、四肢浮肿。尿检:蛋白(+++),并有红细胞、颗粒管型。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肾炎,经中西医治疗未愈。1977年6月20日,至邹老处治疗时,腰痛乏力、头昏耳鸣、心慌寐差、脉细数,苔白厚。测血压正常,尿检:蛋白(+)~(+++),红细胞2~4/HP,颗粒管型少许,白细胞少许。证属药毒伤肾,肾虚络瘀,脾虚湿困。治以益肾和络,运脾化湿。

处方:制苍术4.5g,熟附子4.5g,生薏苡仁9g,茯苓9g,炒桃仁9g,红花9g,炒山药12g,党参15g,半枝莲15g,十大功劳30g。

二诊(8月10日):患者仍觉腰痛,胃纳不香,脉象细,苔白腻,舌质淡。尿检:蛋白(+++),红细胞3~5/HP,白细胞0~3/HP,颗粒管型0~1个/HP。上方加川断9g继服。

三诊(8月25日):腰痛、头晕诸症减轻,仍耳鸣,气短乏力,苔白厚,脉细。尿检:蛋白(+),白细胞少,上皮细胞少,颗粒管型0~1/HP,仍守原意。

处方:制苍术9g,潞党参18g,杜红花9g,生薏苡仁9g,云茯苓9g,炒山药12g,十大功劳30g,熟附片5g,炒桃仁9g,春砂仁(后下)3g,炒独活3g。

药后病情稳定,以原法出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例为有明确因果关系的药毒伤肾案例。患者属特异敏感体质,药毒入侵,脾肾受损清阳不升,湿滞络阻,诸证出焉。邹老治以益肾和络、运脾化湿,病证契合,药效著矣。

2.抗生素肾损害属药毒伤肾,燔灼营血证(王钢主诊)

陆某,女,6岁。初诊日期:2011年9月5日初诊。

患儿肉眼血尿2日来诊。询问病史,8月20日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肿大、发热,在当地农村卫生所用头孢类抗生素1周余,未愈又更换其他抗生素静脉滴注(药名不详),持续用到9月3日发现小便呈洗肉水色,家长带小孩转至我院。实验室检查示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满视野;尿NAG酶56U/L,尿β2-微球蛋白3.6mg/L,C反应蛋白25.6mg/L,肝肾功能正常。询问原无过敏性紫癜或肾脏疾病史。代诉:鼻流清涕,咽痛,有尿频、尿急、尿痛,无关节疼痛。查体:体温37.9℃,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前胸、大腿散状鲜红皮疹。舌偏红,苔厚黄,脉细数。诊断:抗生素肾损害(急性间质性肾炎);中医属“药疹”、“尿血”、“淋证”范畴,辨证为药毒伤肾、燔灼营血、湿热下注。治拟祛风解毒,凉血清利。

处方:荆芥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黄芩10g,蚤休10g,水牛角片15g,生地15g,丹皮炭10g,蝉衣10g,乌梢蛇12g,土茯苓15g,车前草15g,海金沙(包煎)15g,白茅根30g,六一散(包煎)10g。

另:①5%葡萄糖250ml+喜炎平中药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②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诊(9月12日):经上方加静脉滴注药物使用1周,患儿体温正常,咽痛消失,扁桃体Ⅰ度肿大,胸、腿部皮疹全消,肉眼血尿用药3天后就明显减轻。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隐血(+++),红细胞642/μl。苔厚黄,脉细数。上方去金银花、野菊花、黄芩,加黄柏6g,苍术6g,生薏苡仁15g,怀牛膝15g,萹蓄15g,小蓟30g。

三诊(9月19日):治疗2周后,患儿无明显不适。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隐血(++),红细胞62/μl,尿NAG酶、β2-微球蛋白正常,血C反应蛋白正常。续以上方巩固治疗3个月,痊愈。

按语:本病案根据患儿原无肾炎、过敏性紫癜病史,用抗生素2周后出现肉眼血尿、皮疹,尿NAG酶、β2-微球蛋白升高,诊断为抗生素肾损害(急性间质性肾炎),辨证为药毒伤肾、燔灼营血、湿热下注。治拟祛风解毒,凉血清利。未再用抗生素,用2支中药抗炎针剂喜炎平和5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中药处方,以荆芥、水牛角片、生地、乌梢蛇、土茯苓祛风凉血抗敏为主药;辅以金银花、野菊花、黄芩、蚤休清热解毒利咽;佐用车前草、海金沙、丹皮炭、白茅根清利下焦湿热、摄血;使用六一散清利及调和诸药。二诊时,上焦表证咽痛已除,去金银花、野菊花、黄芩,加用清利下焦摄血之品四妙丸、萹蓄、小蓟,巩固治疗3个月而愈。药物伤肾病因多见于:①素体肾虚(过敏体质);②过用伤肾(大量乱用抗生素或有毒中药);③误用伤肾(不按西药适应证,不按中医辨证和中药配伍禁忌乱用)。临证对过敏体质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中西药使用指征用药,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

【小结】

1.药物性肾损害,在中医文献中并无此名,现多认为本病为毒邪所致。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症状可参照文献中“尿血”、“肾风”、“水肿”、“癃闭”、“关格”等病治疗。邹云翔教授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十分强调“药毒伤肾”,并认为药毒常是慢性肾衰竭的诱发及加重因素。所以,本病治疗应重视毒邪致病的特点,毒邪致病发病较急,病情较重,时刻注意驱邪,并注意保护肾气及阴津。另外,风邪是本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现代研究发现,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多与风邪有关,而变态反应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理表现。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风类药有免疫调控作用, 对于改善本病的水肿、蛋白尿、血尿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祛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降压、利水、活血、止血、清热、解毒等多种作用, 不仅对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 可能还有抑制抗体或清除抗原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故在本病的各期治疗中适当加入几味风类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2.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毒邪伤肾,肾与膀胱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注意标本虚实的转化,本病部分患者传变迅速,处理时应十分谨慎,要能预见本病的传变规律,适时截断扭转,谨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尔”。

3.本病的发病率并不低,病情可轻可重,治疗时应中西并举,不可偏颇,积极治疗,以恢复患者肾功能为最终目的。在发现药物肾损害后及时停药的大前提下,制订西医学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抗生素对肾脏的作用机理,及时实施对症对因治疗,以促进肾损害的全面恢复,对严重的急性肾衰竭要及时使用血液透析疗法,急性肾衰期单纯中药治疗风险大;中医方面应结合名家临床经验,辨证论治。


中国医药养生


大家都知道,人的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绝大多数经肾脏排出体外,因而肾脏是最易受到药物损害的器官。到目前为止,已知至少有百多种药物可直接或间接 致肾功能损害,大约有25%的肾功能衰竭为药理性。尤其是有些中药如马兜铃,木通,草乌,以及动物类等。西药就更多了。到目前为止,已知导致肾损害的药物有: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肾毒性是本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肾毒性的依次为,新霉素 > 卡那霉素 > 庆大霉素 > 阿米卡星 > 链霉素等。头孢菌素类,其肾毒性因品种而异,第一代最强,如头孢噻吩、头孢氨苄;第二代次之,如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第三代肾毒性最低,几乎无肾毒性。氟喹诺酮类,大剂量用药可致肾损害,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等。解热镇痛药,长期用致肾损害,如扑热息痛、吲哚美辛 (消炎痛)、吡罗昔康、布洛芬、保泰松、阿司匹林、萘普生等。其它像碳酸锂、奧美拉唑、甲硝唑、西咪替丁、甘露醇、奎宁、维生素D、都可致肾功损。千万要记住,药物肾功损害,早期易误诊/漏诊,所以,用药时宜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