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說到沈姓,許多人比較熟悉的名人可能就是沈括了,沈括是北宋的政治家,還是一名著名的科學家,被世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里程碑”的著作《夢溪筆談》作者正是沈括。該著作包含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知識,價值非凡。 沈括是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出身士族之家,嘉祐八年(1063年),考到了進士,被授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期,參與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後擔任各種職務。晚年隱居夢溪園。沈括的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在許多領域都有較高的造詣,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夢溪筆談》是他的代表作。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沈姓的歷史來源!

沈姓起源

幾乎每一個姓氏的來源都不是單一的,沈姓也不例外。關於沈姓的來源史書上記載的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以國為氏。沈氏出自姬姓,在西周春秋時期,有一個姬姓諸侯國叫沈子國,在今河南平輿北,始封之君是周文武的兒子季載,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沈氏。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第二類是是以邑為氏,楚莊王的兒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時稱沈令尹,後來他的後裔子孫以國為氏,為沈氏。還有一些說法是,起源於己姓,即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後人,屬於以國名為氏。臺駘氏之後建立了古沈國,其後裔以國為氏,為沈氏。還有一些來源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沈姓人口徙居情況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沈姓的最早起源是在河南省和省安徽之間。

春秋戰國時期,沈氏主要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發展繁衍,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

東漢時期,沈氏開始進入浙江,而且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時期,浙江武康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自東漢自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吳興武康(現在的浙江德清縣武康鎮)。

唐初,中原有沈姓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闢漳州郡,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開始散居福建各地。隨後開始移入廣東各地。

清朝康熙初年,沈姓開始移居臺灣。此後,福建廣東的沈氏開始絡繹不絕的移入臺灣!

至2007年,中國沈姓近600萬人,佔中國總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 。江浙兩省沈姓人口占中國沈姓的約40%。

沈姓的主要郡望堂號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沈姓的郡望第一當屬吳興郡,還記得那一句天下沈氏出吳興嗎?吳興郡是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

汝南郡:漢高帝時期設的郡,治所在上蔡。

沈氏的堂號有吳興堂、夢溪堂、三易堂、三善堂等。吳興堂是以郡望為堂號。夢溪堂,以沈括的書名夢溪筆談為堂號,為夢溪堂。

三易堂,出自南朝文學家沈約說的文字當從三易,即易見事,易識字,以讀誦,其後裔以此為堂號,就是三易堂。三善堂出自南宋兵部尚書沈度,他在擔任縣令的時候一曰田無廢土,二曰市無遺民,三曰獄無宿系,故得三善堂。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沈姓宗祠對聯(部分)

三善名世;

四韻家聲。

---上聯指宋朝時期的沈度,當縣令的時候,為政清廉,父老為之築“三善堂”(三善指田無廢土、市無遺民、獄無宿系)。下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首創“四聲”之說。

人倫師表;

匡正名賢。

---上聯指南朝宋國的沈約。下聯指唐朝時期的沈佺期。

創新聲律永明體;

善作傳奇不俗文。

---上聯指南朝宋朝時期的沈約。下聯指唐朝時期的沈既濟。

威鎮南壇,光輝千古;

祈山靈侯,萬壽無疆。

---此聯為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沈氏祖廟聯。

開墾利民,田熟萬家思沈括;

尊生濟世,書成一部仰金鰲。

---安徽省鞠湖縣沈灣沈氏宗祠聯

沈姓名人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沈君諒: 湖州武康縣人,唐朝宰相。

沈約南: 南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首創“四聲”之說。

沈括: 北宋時期,杭州錢塘人,著名科學家、改革家。筆記體鉅著《夢溪筆談》。 

沈周: 明代時期,江蘇蘇州吳門畫派四家之一。

沈佺期: 唐代時期,擅長七言詩,與宋之問並稱“沈宋”。 

沈傳師:唐代時期,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

沈德潛: 清朝時期主張作詩應符合理學,有《唐詩別裁》 《古詩源》。 

沈萬三: 元末明初時期的鉅富土豪。 

沈雁冰: 浙江嘉興人,革命文學家。有《子夜》 《林家鋪子》等作品

沈從文: 湖南鳳凰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和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沈尹默 浙江湖州  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這個姓氏北宋時期出過一位科學家,人口600萬百家姓排第14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