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相声老前辈(二)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语言大师[1]。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相声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

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2]。相声代表作有《戏剧杂谈》[3]、《醉酒》[4]等。

相声老前辈(二)​1922年,由张全斌带至北平,送与其妹夫侯连达夫妇为义子,起名侯保麟(曾用名侯世荣)。侯氏乃满族(镶蓝旗),无嗣,城市贫民,先后以警官学校庶务课员、厨师等为职业,住西城福寿里19号。1925年,在北平市立第二十七小学(现厂桥小学)就读三个月(义学)。1926至1928年,因养父失业,被迫以捡煤核、卖报纸、拉水车、打粥要饭等方式,帮助家里维持生计。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撂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1929年,在一个编制腿带的小作坊里学徒,后来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三个月后开始街头卖艺。其间,师父在天桥三角市场与著名艺人“云里飞”(白宝山)搭班“撂地”卖艺。侯宝林白天随师父前往天桥,在师父与“云里飞”演出间隙表演京剧、滑稽二黄,夜晚背着有残疾的师兄和师父一起到妓院卖唱。1930年,因不堪忍受师父、师兄的虐待而逃跑,后被养父送回师父处,继续在天桥“撂地”演出。1932年,养母张氏去世。家搬至福寿里21号。师父全家离京赴太原演出。侯宝林别师回家,因拖欠房租被赶出福寿里21号院,侯宝林只得借住班主李四家中,地址在北锣鼓巷南下洼子路南第二个门。

相声老前辈(二)


1933年,16岁的侯宝林在西单上场马绍箴的戏班唱京戏。毗邻著名相声艺人高德明、朱阔泉、汤金澄等人的相声场子,听相声成为侯宝林演唱京戏之余唯一关心的事,一个偶然机会,开始单独表演相声,并拜相声艺人朱阔泉为师,从此侯宝林便与相声结下不解之缘。1934年,因唱京戏又兼说相声,为班主所不容,受到排挤,无奈只得离开西单商场,重新又回到天桥与“云里飞”搭班唱京戏。

1935年,在鼓楼市场撂地卖艺,后来回到西单商场清唱滑稽二黄。

1936年,在西单商场与周玉奎、刘醒民等搭档,清唱滑稽二黄。有空便去临近相声场子听高德明、朱阔泉、张杰尧、汤金澄、华子元等人说相声,特别注意单口相声。

1937年,转到东安市场唱滑稽二黄。师父常宝臣贫病交加倒卧在京师背阴胡同医学院门旁。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入侵北京,社会动荡、娱乐业萧条,食不果腹。后经朋友介绍在北京东城福寿斋纸店做短工,装订日历、月份牌。

1938年,再次转到天桥跟“云里飞”搭班,每晚与“云里飞”之子白全福,还有郭全宝、王宝童一起说相声,年底,白天清唱滑稽二黄,晚间同“云里飞”父子、王宝童、李宝祺在花市大街蒋家棚子说相声,后与李宝祺共拜在朱阔泉先生门下。

1939年,开始给师父朱阔泉先生捧哏,在天桥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台表演相声。后由朱老师介绍,和师弟李宝祺一起到西单商场北场与高德光、高德亮、张少棠、戴少甫等同台演出。

1940年 6月初,应天津燕乐戏院邀请,与师叔郭启儒搭档签约去天津演出,侯宝林以反串京剧名声大振,当时报纸上称赞他是“唱功为相声第一人,学名伶皮黄最为神似”。 与京剧演员王雅兰相识。

1941年 尽管事业上蒸蒸日上,但日本铁蹄下的中国,战火连年,物价飞涨;妻子连秀贞有不良嗜好;资方以“合同”为借口,拒涨工资。生活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1943年 除了在电台作节目,同时还在燕乐、大观园、天宝、玉茗春等几家戏园子赶场。逐渐跻身于天津有名的五档相声。

1944年,电台曾搞过一次津京连播(即两位演员分别在津、京两地通过电台同时播放),与张寿臣和说《俏皮话》。后和一个叫赵明(光裕)的大学生一起组织北艺剧社,演话剧《情天血泪》、《上海繁华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