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冰洋的甲烷排放被高估

北冰洋的甲烷排放被高估

2020年1月13日,《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题为《底层水温度较低条件下北极沉积物中甲烷的渗透减少》(Reduced Methane Seepage from Arctic Sediments During Cold Bottom-water Conditions)的文章指出,温室气体清单过高估计了北冰洋的甲烷排放。

甲烷作为大气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远高于CO2。自工业化开始以来,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几乎增加了2倍。人们对自然来源的甲烷排放了解甚少,对北冰洋甲烷排放的了解尤其如此。在北冰洋海底沉积物中,大量的甲烷被困在天然气水合物中,而底层水的升温可能会导致甲烷从海底释放出来。然而,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北冰洋海底甲烷渗透活动的影响仍然未知,因为北极海域的调查主要在夏季和初秋进行。这意味着,目前的温室气体计算忽略了可能的季节性温度变化。由挪威北极大学(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比较了寒冷(2016年5月)和温暖(2012年8月)月份挪威北极群岛斯瓦尔巴特群岛(Svalbard)以西地区海上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活动,该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海流分支西斯皮斯卑尔根海流(West Spitzbergen Current)的影响。观测是在水深400 m处进行的,那里的海底以甲烷的大量渗漏而闻名。

研究结果表明,在5月份底层水温较低的条件下,甲烷的渗漏量比8月份减少了43%。研究证实,在寒冷季节冷渗层显然进入了冬眠状态,更多的甲烷气体被困在海底沉积物中。这种温室气体容器增加了夏季释放甲烷的可能性。季节性的底层水温度变化在北极大陆架上很普遍。研究人员推断,甲烷深层休眠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全球甲烷排放清单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当前计算中甲烷被高估。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0年第03期,裴惠娟 编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