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編者按: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4個教師節,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在第34個教師節到來前夕,本刊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就進行盤點,以向即將來臨的這個教師節獻上一份厚禮。


《祖國》記者 鄭傑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現全方位、系統性的整體提升。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

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

5年來,我國教育領域深入貫徹落實共享發展新理念,全面提升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努力擴大多樣化高質量教育服務供給,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全體人民平等受教育權利,教育保障條件不斷改善,教育發展水平和公平程度邁上一個新臺階:

——截止2017年10月,我國有51.2萬所學校,1578萬名教師,2.65億在校學生,各級各類教育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2016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比2012年提高12.9個百分點,達到77.4%,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2016年小學淨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4%,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16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7.5%,比2012年提高2.5%,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從2011年到2016年,16—59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7年增加到10.35年。

一系列成績的取得,意味著我國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升,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意味著教育投入持續增加,教育發展保障條件不斷改善(2012年以來,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體現了中央優先保障教育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意志);意味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教育公平不斷邁出重大步伐。

5年來,教育精準扶貧成績斐然: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取得顯著成效,這一國家工程覆蓋全國2600多個縣近2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被譽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3年多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336億元,帶動地方投入2500億元,過去學生自帶課桌椅、睡“大通鋪”、使用D級危房等現象基本消除。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全面實施,農村學生身體素質顯著提高。重點大學面向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人數大幅增加,包括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在內,5年來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27.4萬人,更多農村孩子有了上重點大學、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5年來,我國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完成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的編寫和審查工作,審議部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材。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全國中小學生基本實現電子學籍管理,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94%,多媒體教室從不到40%增加到80%,教育衛星傳輸網服務於近1億農村中小學生,數字教育資源覆蓋了6.4萬個教學點,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建設12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56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1300個職教集團,自2015年起每年舉辦職業教育活動周,連續舉辦10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加強高校拔尖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覆蓋600所高校數十萬學生。啟動“新工科”建設,推進“5+3”醫學教育改革,舉辦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2016年,我國成為本科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的正式成員,標誌著工程教育質量得到國際認可。

教育公平取得重大進展

5年來,我國教育公平取得重大進展,為促進社會公平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完善資源配置、加大傾斜扶持、嚴格規範管理等多種措施,努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間的教育差距,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截至2017年底,全國2379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認定,佔全國縣級單位的81%。實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中西部100所高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實施中西部招生協作計劃,高考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0年的15.3個百分點縮小至2017年的4個百分點以內。實施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五年累計招生27.4萬人,更多的農村孩子有了上重點大學的機會。特殊教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0%以上。80%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2017年,隨遷子女在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報名參加高考,比2013年增長了36.5倍。同時,留守兒童關愛體系不斷健全。

教育體制改革縱深推進

5年來,我國教育體制綜合改革縱深推進,有效激發了教育發展的動力活力。完善頂層設計,對於重大改革舉措先行先試,確保改革蹄疾步穩、有力有序,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從點上攻堅、到重點突破、再到全面深化。

2014年在上海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一市兩校”率先啟動教育綜合改革,2015年在各地各校全面鋪開,2016年重點推進若干體制機制改革事項,2017年進行總結盤點。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情況彙報》,充分肯定五年來教育改革的成績進展,對下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是恢復高考40週年,此前三年啟動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努力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病,在高中學業水平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大幅取消不公平的高考加分,嚴格規範自主招生,實施高職院校單獨考試。浙江、上海作為高考改革試點接受首考檢驗,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省市第二批試點啟動。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計取消15項教育行政審批,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擴大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編制及崗位管理、職稱評審等方面的自主權。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一攬子法律修訂完成,推進民辦學校非營利性與營利性分類管理改革。

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5年來,我國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為實現黨和國家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五年來,高校累計向社會輸送3400多萬專門人才,職業學校輸送3000多萬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培訓上億人次,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平均年限已達13.5年。高校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6年高校科研經費達6531億元,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額超過130.9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佔全國近四分之一,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項目已接近全國總數的八成,在凝聚態物理、結構生物學、轉化醫學、氣候變化、超級計算、量子通信、農業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為高鐵、光伏、數控、高壓輸電、核電等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高校產出的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成果佔全國的80%以上,累計提交各類政策諮詢報告4萬多份,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職業教育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中作用日益彰顯,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超過90%。推動扶智與扶志相結合,實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44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扶貧44個貧困縣,在產業發展、諮政詢策、健康扶貧等方面形成一批品牌項目,教育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普通話普及率達70%以上,語言文字信息化進程加快,語言文字科學研究和基礎建設更加貼近國家發展需求。

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5年來,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重大戰略,以教育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為導向,教育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達到新的水平。

5年來,一系列舉措深入人心:

——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協調推進城鄉教育發展,2012—2016年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增加近1500所,鎮區的初中學校增加1000多所;

——國家出臺關於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第一次對中西部教育改革發展作出頂層設計;

——中央財政投入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資金,90%投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繼續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構建更加開放通暢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暢通職業教育學生升學通道;

——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數佔到碩士學位研究生總數的將近一半。

現代教育治理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5年來,我國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基本形成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架構,教育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新局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5年來,改革舉措陸續推出:

——國務院啟動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形成高考改革實施方案,“兩依據一參考”招生錄取模式在上海、浙江取得突破,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在各地陸續建立;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分類考試招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2016年高職分類考試招生人數佔當年高職招生計劃總量的比例從2013年的43%提高到50%以上;

——高校招生錄取公平狀況明顯改善,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近百萬中西部孩子圓了大學夢。高考加分項目得到有效清理規範,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減少63%;

——啟動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依據的高中階段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各地普遍將優質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額按不低於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

這些舉措意味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的新機制正在逐步建立。與此同時,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政策體系基本確立,為民辦教育長遠健康發展鋪平道路。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走向深入,教育治理現代化邁出重要步伐。

教育國際影響力競爭力顯著增強

5年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深化,教育國際影響力競爭力顯著增強。目前,我國與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4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學目的地國,2016年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4.2萬人次留學人員在華學習。目前留學回國255萬人,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佔70%,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歸國潮”。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達2480個,在14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本科以上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已建成中外合作大學9所。在146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上海學生連續兩次獲得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第一,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四省市學生整體參加2015年測試,成績超過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