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壯族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

壯族(舊稱僮族,壯文:Bouxcuengh),是中國人口第二多的少數民族,約1800萬(2010年),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與貴州的初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儂族、熱依族語言文化非常相似,並一起合稱為僚人。

壯族先人在中國古代曾先後稱獠、溪峒蠻、烏滸。宋代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寫作“獞”,1949年後改為單人旁的僮字,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原始時代

今壯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帶,已發現多處六七十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留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遺物。五萬至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廣大地區,已發現人類化石13處,文化遺址、遺物分佈點100多處。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蓮洞人”、“九頭山人”、“都樂人”、“甘前人”,桂北的“寶積山人”、“荔浦人”,桂南的“靈山人”,桂西的“幹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發現地點名稱來命名。這些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大體是頭部顴骨較大,鼻樑稍凹,上門齒呈鏟形等,屬南方蒙古人種,與現代壯族人的體質特徵相似,而與其他民族相距甚遠,說明了他們就是現代壯族的原始祖先,壯族的先民是廣西乃至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的主體很少遷徙的民族之一。

西甌時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尉屠騅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浩浩蕩蕩地向嶺南進發。與東路進軍一直很順利的情況相反,從西路的進軍途中,遇到了壯族直系先民西甌人的堅決抵抗。在一次戰鬥中西甌君譯籲宋陣亡了。但剛強的西甌人“皆入從薄中,……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繼續堅持戰鬥,擊斃了秦軍主將尉屠騅,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

為了扭轉慘敗局面,秦始皇下令開鑿著名的靈渠,保證了秦軍後備力量和糧草的源源不斷供應,經過幾年的激烈戰鬥,到公元前214年,秦軍最後打敗了西甌的武裝力量,終於統一了嶺南,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進行統治。接著從中原派來一些華夏族的勞動人民到嶺南地區“與越雜處”,壯族先民地區進入了短暫的郡縣時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駐守南海郡的秦將趙佗開始剪除異己,並擊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趙佗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綏百越”的政策,自稱“蠻夷大長”,尊重百越地區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團結了當地各個部族的上層人物與各部首領,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新的發展。趙佗是北方的華夏族將領,但是,創造了南越文明的人民,卻毫無疑問是包括壯族先民在內各個部族的民眾,南越國5代共傳93年,古代壯族創造了燦爛的南越文化。如今廣州出土的南越王墓,越式墓葬的特色、絢麗輝煌的隨葬品,是古代壯族文化的精華。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內部相互傾軋,公元前112年西漢王朝重新出兵嶺南,次年(前111年)打敗南越國,將嶺南重新劃歸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分為蒼梧、鬱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越地九郡,郡之下分若干縣,實行嚴密的統治,壯族歷史上漫長的郡縣時代真正開始了。

不過,畢竟嶺南越族是一個驍勇不羈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個部落組成的,所以漢王朝吸取了趙佗“和綏百越”的經驗,採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賦稅”的政策(《通鑑》卷二十一),因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西甌、駱越民族社會內部原來的政治經濟制度依然保存了下來。即使這樣,壯族先民們仍不斷地起兵反抗漢王朝的統治,導致了東漢時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馬援的南征。

俚僚時期(公元23年-1127年)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全國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嶺南地區分別屬於吳國的荊、交二州管轄,當時蒼梧人士燮兄弟幾個人分據南海、合浦等郡,稱雄一時。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的郡縣設置日益增加,統治者在桂東北局部地區設吏奉貢,加強了統治。

俚人最早見於《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蠻裡張遊,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這裡所稱的“蠻裡”,以後改稱為俚。三國時期也有許多嶺南俚人的記載。僚人的稱呼在嶺南的出現是在隋唐時期,以後則是多俚僚連用。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原,進軍嶺南。嶺南各郡共奉高涼郡越族冼氏夫人為大首領,“保境拒守”。隋將韋桄由江西率軍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贛南地)與陳太守徐鐙發生遭遇戰,不能前進,派人至書冼夫人,告知陳亡,相勸歸隋。冼夫人與屬下頭目商量,派孫子馮魂率兵擊敗徐鐙,迎接韋桄到廣州,嶺南諸郡相繼平安。隋在壯族先民地區駐重兵,採取“以夷制夷”辦法進行統治。漢文化繼續得到傳播。

隋末唐初,嶺南地區又一次為蕭銑所割據,號稱梁帝,先後統一了嶺南及長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鑑》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將李靖於兩湖擊敗蕭銑,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撫嶺南壯族先民各部首領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等,並授予官職。“凡所懷輯九十六州,戶六十餘萬”,嶺南復歸統一。

人口分佈

壯族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東部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全境,以及曲靖師宗、紅河河口;廣西毗鄰的其他省份均有聚居,包括廣東西部的清遠連山、肇慶懷集,黔東南的從江、黎平,湖南西南部的永州江華等地,其餘因工作、升學就業散居各地。

中國壯族有1800萬人(2010年人口普查,僅中國大陸),占人口的1.40%,為第二大民族。其中廣西為壯族最集中的省份,有壯族14,207,143人,佔全區人口的32.40%,佔壯族人口的87.77%,為廣西第二大民族。雲南為壯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有壯族1,144,021人,佔壯族人口的7.07%,佔雲南全省人口的2.70%,佔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8.08%,為雲南第五大民族。廣東為壯族人口第三大省份,廣東有壯族570,200人,佔壯族人口的3.52%,佔全省人口的0.67%,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4.93%,為廣東第二大民族。除壯族世居省份貴州和湖南二省外,海南、河北、浙江和福建四省,壯族人口均在1萬人以上,以散居為主。歷次普查人數,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壯族人口為691.96萬人,1964年第二次普查為838.61萬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為1,338.31萬人,1990年第四次普查為1,555.58萬人。

文化

壯族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

廣西龍州壯族女藝術家們


從壯族的藝術、詩歌、音樂、宗教信仰、文學、壯醫、語言、文字、服飾、傳統住居、民間風俗和飲食等方面看,壯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

音樂

僚人的歌文化是僚族最大的特點,在一些地方,不會唱山歌的姑娘小夥甚至都找不到對象。在所有介紹到壯族、布依族、岱儂族的資料裡,幾乎都提到擅長山歌以及每年聚歌等風俗,在彩調基礎上改編的老電影《劉三姐》最為著名。

“圩”在當地為趕集、集市的意思,以每年農曆三月三的歌圩為規模最大,現在武鳴縣每年三月三都舉行“歌圩節”。

麼教

麼教(或摩教),即壯族巫教,是南北僚人的共同宗教信仰。麼教嚴格來說屬於尚在形成中的、還沒有成熟的巫覡宗敎,與薩滿教類似,信奉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多神信仰、占卜與蠱術等。

早在《史記·孝武帝本紀》和《赤雅》中就有對“越巫”的記載,在此後麼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漢族文化特別是道教等的影響。

麼教的神職人員稱為為布麼、麼公,但經過歷次運動,在廣西平原地區已經很難見到麼公了,在偏遠的山區還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麼公,但也多後繼乏人。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布洛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布”在狀語中是有威望的老人,“洛”是知道,“陀”是很多創造的意思。

《布洛陀經詩》是麼教的經文,稱為麼經。

文學

壯族很早有民間故事的傳統,如現在流傳的《達架和達倉》與唐代的《葉限故事》十分相近。最早的創世故事包括《太陽、月亮、星星》、《媽勒訪天邊》、《布洛陀與姆六甲》等。《布伯》反映原始先民與天地抗爭的精神,《莫一大王》是反抗故事的代表。劉三姐的故事廣為流傳,多次被改變為戲劇和電影。

壯族民歌也十分發達,主要的形式是“歡”,分為勒腳歌、排歌、散歌幾種。代表作有《布伯》、《嘹歌》、《六丘和達七》《馬骨胡之歌》等。長篇敘事詩多受漢族故事影響,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臺》、《文龍與肖尼》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要的壯族作家有陸地 、韋其麟等。由於新壯文的創制,出現了一些用母語寫作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卜造字》、長篇小說《節日》等。

醫藥

壯醫壯藥

飲食

壯族人飲食種類豐富,喜歡素淡食物。壯族人主食以稻米、玉米為主,輔食有紅薯、木薯、麥子、黃慄等雜糧。並以大米為原料製作出五色糯米飯、八寶飯、竹筒飯、米粉、 粽子等品類眾多的副食產品。

姓氏

黃姓、覃姓、韋姓、儂姓、莫姓、岑姓是壯族六大姓,多為歷代部落首領土司世家。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免遭世人歧視,所以他們在其所修族譜、家譜或其它傳記中,多攀附內地遷來的漢族或功臣名將為自己的祖先。

服飾

壯族特色織物是壯錦。壯族傳統服飾尚青黑,男裝對襟,女裝右衽。婦女的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褲子黑色寬肥,戴花紋圖案的頭巾。壯族受漢族影響較大,現在年輕人多著時裝,婦女日常戴的頭巾也常使用工業生產的印花毛巾,穿著自織土布的越來越少。

民居

壯族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幹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壯家叫兩節柱),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家禽,置農具,設舂碓、磨坊等。

壯族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

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