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鄔思道建議四阿哥接手清理虧空差事,何目的?

紅雨說歷史


鄔思道建議四阿哥胤禛接手清空虧空的差事,是有意增加其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連這種吃力不討好,弄不好還得罪人的差事都願意幹,正好表明了四阿哥胤禛是不結黨、不營私,只是一心為了朝廷。

鄔思道出場前夕

《雍正王朝》一出場便是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前往江南籌款賑災。這是胤禛應該事先研讀過鄔思道的文章,知道此人的才學。於是,吩咐在杭州做參將的年羹堯,代為尋找鄔思道,要聘請其作為兒子的老師。 從年秋月替鄔思道泡腳來看,鄔思道出獄不久,風溼嚴重,腿腳不便,且貧困潦倒,連郎中都是年羹堯請的,迫切需要有個吃飯的地方。其二,估計當時年羹堯表明來意之時,鄔思道對胤禛已做了評估,判斷出是個靠譜的主,儘管當時胤禛只是請他做老師,不是幕僚。

鄔思道其人

為何這麼說?在對康熙就“八阿哥黨”,利用道士張德明一事上的表態分析,他自言細心研讀過康熙所著詩、文,判斷康熙對怪力亂神是深惡痛絕的,否定了四阿哥胤禛的看法。可以看出,他雖不在朝堂之上,早已洞悉朝堂之事。有如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事,其在《雍正王朝》中扮演的角色,也有點類似於諸葛亮這樣的謀士,又有所區別,鄔思道謀的,更多的是人事,非軍事。


征服鄔思道

開始在江南賑災的胤禛,並未與鄔思道會面,吩咐年羹堯將其送到北京府上,一路上好生伺候,待其由江南返回京城,兩人才有了初次見面。


胤禛深知對於漢人來說,尊師重教是很重要的,為了自己的兒子,在眾多下人面前,對鄔思道行拜師禮,做足了行為藝術,要知道胤禛已經封爵貝勒,地位崇高,屈尊漢族平頭老百姓是不容易的。這還不夠,面對為何要聘請“山野村夫、刑餘之人”,作為老師的疑惑,胤禛將鄔思道十年前寫的文章,脫口而出,徹底打動了鄔思道。有如劉備三顧茅廬,讓諸葛亮看見了“誠”字。

鄔思道獻計

有了以上的鋪墊,迅速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加上前有在胤禛與十三阿哥,接下了江南賑災的苦差事,在康熙心中加分不少,但治標不治本,“本”是各位大臣的戶部欠款。


於是,鄔思道急迫地將心中,對於所欠戶部虧空的人員分類彙總,和盤托出,力主胤禛一定要接下這差事。儘管其中存在追繳虧空,得罪王公大臣的風險。也正因為有此風險,諸位皇子才不願意接手這差事,其他皇子不願意,你胤禛願意接手,是雪中送炭,為康熙解決了大難題,也是在康熙心中,是很大的加分項。

後記:

被打動的鄔思道,迫不及待地為胤禛出謀劃策,有點違背了,聘請其出任世子西席的初衷。但生性多疑,也有主見的胤禛,對於鄔思道建議其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仍心存顧慮,不置可否。再者,對於初來乍到的鄔思道,謀劃的水平還是未知之數。只是輕描淡寫地假借天色已晚,容後再議為由,結束了這場秉燭夜談。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導讀:江南募捐途中,皇四子胤禛還在年羹堯的帶領下,完成了一件至關重要的私事,那就是為自己的政治勢力集團找來了一個“智囊”——鄔思道。而後,被先行送回京城四爺府中的鄔思道終於等來了皇四子胤禛,等到了自己命運最終的歸屬。

胤禛返回府中當天,在眾人面前上演了一出“拜師戲”後,算是成功為鄔思道找到了一個隱藏的身份。“揣著明白裝糊塗”的鄔思道,在胤禛隱晦明確其“智囊”身份以後,鄔思道開始了對胤禛的首次指點。

針對國庫欠款的追比差事,鄔思道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指導意見,於當時的政局而言,鄔思道的建議合情合理、正中康熙皇帝內心,但皇四子胤禛卻給予了“早點休息”的含糊態度。

但在第二天,胤禛一出“孤臣形象”的正面演繹,幾乎完全按照了鄔思道的戲碼進行,讓康熙皇帝龍心大悅。

鄔思道和皇四子胤禛在追比國庫欠款的過程中,到底意欲何為?

兩人這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你來我往,到底目的何在呢?


按照皇四子胤禛在崇陽門碼頭對前來“陷害”自己的眾位皇子和朝臣的說法,胤禛對於康熙皇帝想要委任自己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已經明確;而且,從皇四子胤禛執拗於朝臣和皇子面前樹立自己“冷麵王”形象的做法來看,他也已經決定要接下這個肯定會得罪人的差事。

而在鄔思道和胤禛之間第一次深入長談的時候,皇四子胤禛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了。

就當時的朝局形勢和官場風氣而言,鄔思道對於當前國庫欠款的原因和借款對象分析非常精確。作為一個體制外的“刑餘之人”,鄔思道是如何得知這些信息的,我們不做討論;久在朝堂、探明瞭戶部賬底的皇四子胤禛肯定對此非常清楚,但在鄔思道給出自己的合理建議後,皇四子胤禛為何予以了“早點休息”的含糊態度呢?

鄔思道又為何明知道追比國庫差事會嚴重得罪一大批朝臣、皇親乃至皇子,又為何堅持建議皇四子胤禛接下這個差事呢?

首先,在明確了自己“智囊”身份以後,鄔思道必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證明給胤禛看,證明胤禛沒有找錯人,證明自己的聰明智慧和當前朝局的正確判斷、理性分析。

畢竟,對於鄔思道而言,能夠成為當朝皇子奪嫡過程中的“軍師”,成為輔佐未來帝王的“智囊”,乃系一個非常榮幸,能夠最大可能施展自己才華和抱負的平臺。

另外,讓皇四子胤禛接下這個極容易得罪人,還非常不容易完成的差事,更是對皇四子胤禛能不能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睞,會不會成為後繼之君的試探。

對於鄔思道而言,輔佐一個有可能成為皇帝的皇子,才是自己價值的體現。

康熙朝晚期,康熙皇帝“以仁治國”而又“施仁太過”,導致官員貪腐成風、官風不正,以至於國庫虧空、弊政百出。康熙皇帝對於當時的狀態非常清除,只不過年歲已高、為“仁名”所累,再加上諸位皇子越演越烈的奪嫡之爭,讓康熙皇帝沒有心思也沒有精力在對弊政改革、對吏治整頓,也只能寄希望於後繼之君。

鄔思道對此非常清楚,他知道以康熙皇帝的英明睿智,肯定會選擇一個敢於得罪朝臣、敢於向任何人亮劍的“冷血”帝王,也只有這樣的帝王才能將康熙朝遺留下來的弊政清除、吏治整頓。而追比國庫欠款,就是康熙皇帝用以考察後繼之君這方面品行的重要手段。

如果胤禛聽從了自己的建議,接下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並本著“孤臣”、“一心為公、絕無偏私”的指導精神不惜“得罪”所有人也要完成差事的話,鄔思道基本就能明確胤禛在康熙皇帝心中的較高地位和影響,也就能確定皇四子胤禛是值得自己輔佐的皇子。

而皇四子胤禛對鄔思道建議的含糊態度,也有著自己證明和對鄔思道試探的原因在內。

鄔思道和皇四子胤禛之前並沒有接觸,這樣一位“世外高人”能被自己找到,能成為自己的“智囊”,也很可能會成為其他皇子的“智囊”甚至“臥底”。皇四子胤禛在明確鄔思道的詳細底細之前,肯定不會像鄔思道這個“外人”表明自己對皇位的渴望,表明自己的奪嫡之心。

這是皇四子胤禛在奪嫡過程中一貫的謹慎做法,也是他成功避開其餘皇子勢力攻擊和設計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皇四子胤禛再是尊重鄔思道,再是刻意抬高鄔思道的地位,也不能改變兩人之間的主僕關係。從根本上講,鄔思道只是皇四子胤禛府中的一個食客門人,只是胤禛的奴才而已,所以,胤禛必須樹立自己對鄔思道的絕對領導和主子形象。對於鄔思道的初次建議,胤禛如果立馬將就接受了建議,有失身份的同時,還會讓鄔思道徒生優越感和自我感覺良好。

更重要的是,皇四子胤禛也看透了鄔思道建議自己接下追比國庫欠款差事背後的試探目的。

對於鄔思道這樣“脾氣古怪”的“隱士高人”,單靠著高貴的身份、豐厚的報酬是絕對不可能收攏其忠誠輔佐之心的!胤禛還必須表現出自己的具體品行和能力,才能讓鄔思道看到輔佐自己的意義所在。

當時就認可和接受了鄔思道的建議,這就是“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所在,就會將自己的能力和見解全部掩蓋。在江南募捐過程中,已經搭建了“孤臣”形象的胤禛,必須在康熙皇帝面前完成滴水不漏的表述,才能將自己的奪嫡之心掩蓋,完成在康熙皇帝心中正面形象的搭建。

在加上於追比國庫欠款過程中刻意表現出來的“冷麵無情”、“一心為公”的形象,才能讓鄔思道真正看見輔佐自己的意義所在。

所以,鄔思道在追比國庫欠款差事上的建議,乃系對胤禛的自我能力證明,也是對其是不是能成為自己輔佐對象的試探;而胤禛對鄔思道建議的含糊態度,同樣是對鄔思道的試探和自我證明。如此重複,才真正完成了兩人之間的信任和奪嫡過程中的默契配合,缺一不可。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正說清代十二朝


《雍正王朝》鄔思道建議四阿哥接手清理虧空差事,何目的?(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雍正是通過鄔思道的文章,才知道鄔思道比較有才。起初,只想讓他給自己兒子們做老師,並沒有讓他參與朝政。後來,雍正看他對國庫欠款分析的非常透徹,才徹底知道鄔思道的能力。鄔思道為何會替四爺效力?

對於鄔思道而言,自己是一個牢獄之人,且身有殘疾。四爺清楚的記得鄔思道的文章,說明四爺比較關注鄔思道,又佩服鄔思道的文章寫的好。

對於一個人文人來看,能有一個人懂得自己文章。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更像是遇到知音了。鄔思道與四爺就是這樣的人。當時,四爺說出鄔思道的文章,鄔思道感動的差點哭了。再加之,能讓自己的才華有所展示,也是鄔思道非常向往的。因此,鄔思道便開始替四爺效力。

四爺與鄔思道當晚見面時,兩個人聊的非常投機,鄔思道正是為四爺效力。鄔思道便分析了,欠國庫銀子的三種人,給四爺分析的頭頭是道。讓四爺有點佩服鄔先生的能力,四爺還問鄔先生,要不要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鄔先生的回答是,一定要接手此事。

鄔思道為何建議四爺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有何種目的?

長城君為您一一道來。

其一,替康熙分擔壓力,從而讓康熙重視四爺。康熙接到江南賑災的捷報,知道四爺與十三爺,把江南賑災的事情辦的非常好。十三爺與四爺還沒有從江南迴京,康熙就在朝堂上宣佈,如果誰可以把國庫欠款的2000萬銀子追回,可以加封為親王。

當時,朝堂上沒有一個人願意接手,眾大臣都知道,這是一件得罪人的差事。八爺黨的大臣們,想讓八爺接手此事。如八爺接手此差事,八爺黨的大臣們可以拖延欠款。八爺被稱為八賢王,肯定不會接手這個得罪人的差事。一旦自己接手此差事,就會樹立很多對立大臣。

因此,八爺想讓四爺接手國庫欠款的差事,太子胤礽也想讓四爺接手。因為太子胤扔也欠國庫的銀子,只有四爺接手此差事,自己才能拖延還款。八爺與太子胤礽都向康熙舉薦四爺,最後,康熙想讓四爺自己決定。

四爺回來之後,與鄔思道一商量,便去拜見康熙,對康熙說自己願意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且對康熙說,自己願意做一個孤臣。康熙非常高興,連忙讓四爺坐下說。這就是鄔思道為何讓四爺接手此差事的目的。

康熙對四爺另眼相看,感覺四爺心裡只有大清朝,知道替自己分擔壓力。一下子,四爺在康熙心裡的分量就增加了。更為以後登基打下基礎。

其二,讓四爺樹立一批對立的大臣,間接告訴康熙,四爺沒有奪嫡之心,心裡只有大清朝。四爺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必定會樹立一批對立的大臣。這樣很輕鬆,就讓四爺與其他勢力區分開。一旦與其他勢力分開,康熙會認為四爺確實,是為大清朝做事,沒有其他目的。

這就是讓四爺在康熙心裡增加分量,更加告訴康熙,自己沒有奪嫡之心。更沒有抱團的現象,自己勢單力薄,沒有能力與太子爭奪地位。鄔思道很清楚,康熙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正是讓四爺往康熙的心坎裡面鑽,只有這樣,以後才有機會得到傳位。

就像打太極,以靜制動。雖然沒有奪嫡的動向,但是,幕後已經開始為自己鋪路了。這是八爺黨想不到的,更是太子胤礽想不到的。甚至康熙有可能也不知道。鄔思道讓四爺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其實,就是為四爺以後登基佈局。

長城君曰:鄔思道找到四爺為知音之後,便開始為四爺以後登基佈局。可見,鄔思道已經想好輔佐四爺,其目的是想把四爺輔佐到登基為止。因此,鄔思道建議四爺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四爺是聰明人,經過一想,便知道其中的重要性。

於是,親自向康熙說,自己願意接手清理虧空的差事。因接手此差事,還差點得罪了十三爺。康熙知道,如讓十三爺參與此事,肯定會給四爺拖後腿,很難完成此差事。因為十三爺心底比較善良,如果有人求他,他肯定會讓這些人拖延還款的。康熙這點決定,是非常明智的。


太史簡


導讀: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因為無論是太子還是老八一黨都不願意接手。不願意接手的原因就是不但怕得罪人,更怕即使得罪了人也追不回欠款。而胤禛本來就以冷麵王的面目出現,本來就沒有多少大臣依附他。所以他也不怕得罪人,況且這個事關係國家安危。鄔思道勸說他在大家都往後躲的時候勇敢往上衝,以孤臣的姿態贏得康熙的聖心。從而在九龍奪嫡中贏得先機,其實這就是銷售手段中的差異化營銷。胤禛通過賑災籌款、清理國庫虧空、舉薦老十四做大將軍王等,以國家利益為重最終贏得了康熙的青睞。

歷史背景

這話還得從康熙四十六年說起,當時國庫空虛不足50萬兩。而正趕上天降大雨,黃河氾濫成災。當時八阿哥胤禩管理戶部,國庫的銀子都被借光了。當然也許這也是八阿哥拉攏朝臣的手段之一吧。總之朝廷沒錢,可水災也要賑濟怎麼辦?

畢竟追繳國庫銀兩是個大事,沒有那麼快。而賑災又是當務之急,所以康熙只能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籌款賑災。這哥倆在江南不怕得罪人,生生從鹽商手裡弄出了二百萬兩銀子(不少是鹽商給老九的孝敬)。

事情辦得不錯,回來胤禛也升任了郡王。但是這個追比國庫銀子的差事還沒人辦理呢?康熙許下親王爵位,聲稱誰要能追回千萬輛立刻加封親王。結果沒有用,各位阿哥都躲了,甚至老八都上書辭去戶部差事反而舉薦老四擔任這個差事;而太子因為也欠了款,所以也有意讓老四管理這個差事好給自己通融一二。


鄔先生的建議

這是鄔先生第一次和四王爺見面,兩個人以鄔先生當年的文章為切入點談的很投機。鄔思道初次獻計就談到了這個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並詳細的對借款的對象做了準確的分類:1、貧寒官員不得不借。2、功臣宿將講排場,大筆借錢。其中還包括王孫貴胄。3、貪財的官員。並且鄔思道明確指出諸位阿哥不接這個差事的原因:得罪人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怕得罪人也追不回銀子來會在皇上那裡減分的。

鄔思道指出四王爺逆流而上,一定要接這個差事。接了這個差事,想法做好才會在康熙心目中添加上能臣和為國為民的標籤。而四王爺當時沒有表態,估計也是打算見機行事。

如果王爺也不願意接這差事,那皇上不是連一個分憂的兒子也沒有了嗎?

第二天胤禛面聖,說了在地方上因土地減少而造成的弊端。這也是印象分,至少胤禛能從地方上看出政務上的弊病。果然康熙都說他用心了。康熙想到許下親王爵位都沒有皇子來出面辦差很窩火。

朕這麼多兒子,難道就沒有一個承擔追款的差事

胤禛想起了鄔先生的話,立刻結下了追比欠款的差事。態度也很堅決,當然估計也有在父皇面前作秀的成分。先不說能不能做好,就這個態度康熙就很開心了。四阿哥與其他皇子包括太子在內形成了賢明的對比。

只要對朝廷有利,對我大清江山有利,大不了兒臣做個孤臣就是了

小結:

這是鄔思道加入四王爺幕僚以來獻上的第一計,這也非常符合四王爺冷麵王的性子。同時兼顧了胤禛為國為民的心思,進而在康熙面前蹭蹭的刷好感。一舉三得。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鄔思道建議老四去接手追繳國庫的差事,背景是兩人初次見面之時。他為何這樣說呢,目的當然是試探老四是否有奪嫡之心,還有近乎開門見山的表達出不想要當一個平凡的王府教書先生,而是欲做明朝時“奉白帽著王”於成祖朱棣的姚廣孝式人物,來輔佐老四成就大業。

接下來宋安之來說道一番。

先聲明一下,本文只是就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劇情來分析回答,並非是以電視劇為正史的回答。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其中隱藏的職場道理還有歷史隱喻,還望槓精切勿上綱上線。

康熙四十六年夏天,四阿哥胤禛剛剛完成下江南賑災的艱鉅差事。這次賑災順利不只是使自己由貝勒升為郡王,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朝廷大臣還有父親康熙的讚賞,之前一直處於權力中心之外的四阿哥胤禛開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得到父親康熙的另眼看待。

在四阿哥胤禛還沒有回到北京王府之時,王府已經迎來了一位貴客鄔思道鄔先生。說起來鄔思道還是四阿哥當年慧眼識珠所挖掘出來的人才,這位來自江南溫柔水鄉的才子並沒有為溫柔鄉所侵襲,而是胸中有江山萬里。為此當年面對科舉的不公之事,敢於挺身而出寫出一篇犀利文章來諷刺時局,因此被投入死牢。四阿哥當時讀到這篇文章從而欣賞鄔思道,因此派年羹堯救出了鄔思道,到了自己下江南賑災時提前派人將鄔思道送回王府之中。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雍正王朝電視劇雖然只是一部電視劇,但隱喻之處還是很多的。比如說鄔思道為什麼被下獄呢,不正是一起活生生的文字獄事件嗎,反映出了康雍乾盛世中的特色之文字獄。

四阿哥對於鄔思道的安排是,好生供養,要求做王府世子的教書先生。所以四阿哥回到府上以後,見到鄔思道是以禮相待,先是用了僅次於跪拜之禮的拱手相拜鞠躬到底,然後又說按漢人老輩規矩讓鄔思道一定要做世子的教書先生。

雖然世子的教書先生很重要,畢竟事關下一代的教育嘛。但四阿哥如此禮賢下士,鄔思道肯定也是能想到四阿哥的目的遠不至此。


果然晚上兩人開始徹夜長談,四阿哥先是讀出了鄔思道當年那篇犀利文章,鄔思道感嘆到都十年了沒想到四阿哥還記得。(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兩人像是千里馬遇上了伯樂一般,相見恨晚。四阿哥這時問起鄔思道追繳國庫的差事,想必鄔思道也清楚了四阿哥不只是讓他當教書先生還要當幕僚,因此鄔思道侃侃而談。

鄔思道對於追繳國庫的範圍分為大致三類,第一種是不得已而借之,這種人是沒錢所以沒辦法了才借。第二種是不安分而借之,這種人以追隨康熙的老臣為主,好面子講排場,所以也借錢。第三種是貪得無厭唯利是圖,看見別人借,自己也跟著借沒想著還,就想著趁機佔便宜了。還有就是宗室王公了,裡面四阿哥的兄弟也有不少。

這時候四阿哥試探著問到照這個意思是不應該接嗎,鄔思道說到不是,是一定要接。

接下來鄔思道又分析到為什麼其他阿哥不接這個差事呢,是因為怕得罪人,更怕得罪了人還還要回來。如果四阿哥不接的話,這豈不是說皇上連一個替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

鄔思道這番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這些阿哥們都害怕得罪人,卻不考慮父親康熙的感受,也不害怕得罪最高統治者康熙。眼下四阿哥如果甘於平凡,那麼跟著這些阿哥隨大流就行。如果四阿哥不甘於平凡,此時應該反其道而行,不要害怕得罪官員,這些都是小事,重要的是不得罪真正做主的康熙,獲得大領導康熙的賞識才是最重要的。

鄔思道這番話其實也在試探四阿哥到底想不想幹一番大事業,同時不著痕跡的表現出自己的能力,意思是如果王爺想要成就大業,我鄔思道可以輔佐到底。

四阿哥的表現也耐人尋味,臉上表情變了又變,然後假裝睡意來襲打了個哈欠,說夜深了安歇吧先生,並沒有正面回應鄔思道,使鄔思道有些懵。

四阿哥為什麼會這般回應呢,宋安之看來有兩層意思,一是感覺鄔思道有試探之意,所以不著痕跡的拒絕了這番試探。二是從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四阿哥的御下之術很高明,從來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是不動如山不在鄔思道面前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不按套路出牌,使鄔思道頗有一些手足無措之感,讓這個心高氣傲的才子明白,你有建議的權力,但主動權在我手裡,切勿反客為主,真是高明。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隱藏的職場道理,現在看明白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155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首先,鄔思道是向著四阿哥胤禛的。

其次,當時最大的問題便是因為災荒,因為連年征戰以及庫銀被隨意借出導致國庫嚴重虧空,朝廷面臨極大的風險。縱觀所有快速充盈國庫的辦法,最不傷國力且最有效的便是催收國庫欠款。

再次,借國庫銀子的大多是朝堂中有權有勢的官員,這幫子人正因為借款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與派別,對朝廷的穩定形成威脅。康熙皇帝急需整治並清理,可面對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大臣,甚至還有部分皇子,皇帝很是為難,很難令行禁止。能完成這項催收工作的人就十分侷限。

第四,四阿哥胤禛符合催收欠款的所有條件。胤禛沒有借款這是其一,其二,如果能完成這項任務,便可以得到康熙最大的欣賞和信任,其三,當時太子和八阿哥等皇子對朝堂的控制力極強,胤禛可以藉助催收工作增大自己在朝堂中的控制力和地位,其四,催收工作,雖然很得罪人,也容易滋生事端,但這件事最大的後盾是康熙皇帝,所以,只要能打開突破口,把關鍵的皇子和大臣催收完畢,這項工作就能夠獲取圓滿,有可操作空間。

第五,依照胤禛的品性,通過催收借款這項工作,還可以拉攏一部分正直的人心,將來為己所用。

綜上所述,事實證明,鄔思道建議胤禛是接受催收工作是正確的,也很有前瞻性。


鷺島行舟


對於這件事情,鄔思道看的是非常透徹:

第一,康熙為什麼要清理戶部虧空,是因為國家缺錢,甚至是嚴重缺錢,缺到已經連賑災的錢都拿不出來了,國庫的危機就是國家的危機,是現在最當務之急的工作,必然會引起康熙的高度重視,因為這關乎到的是江山社稷;

第二,康熙為什麼要派一名皇子去追比欠款,是因為康熙想要更進一步的瞭解他的兒子們,太子的所作所為已經讓康熙感到失望,而八阿哥挪借國庫的銀兩拉攏人心導致了災患橫行卻無款可撥,這些都讓康熙非常的失望,康熙希望看到的是能辦事的阿哥,希望看到的是能把朝廷放在第一位,敢於得罪人的阿哥,希望看到的是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能為自己分憂的阿哥,所以,這是一個爭取康熙欣賞和喜愛的機會,絕對不能錯過;

第三,接受清理戶部虧空的差事,意味著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掌管、控制戶部,作為國家財政的管理部門,掌握了這個部門,就掌握了整個王朝的經濟命脈,對於國家重大事件包括戰爭、賑災、建設等,都會有重要的話語權,從這一點來說,也要爭取這個差事。

綜上所述,鄔思道建議四阿哥對於這個差事,是必須要接。


雍親王府


鄔思道剛來就出這個主意。在我看來,有以下原因。

第一,大清的國庫危機的確特別嚴重。國庫沒錢,不能打仗,不能救災民。長此以往必定亡國。鄔先生作為有志青年愛國人士。必須站出來,否則他也是亡國奴了。

第二,就是以四王爺的忠君愛國的心思。他一定回去管的,問計也是對鄔先生的本領的試探。如果鄔先生不能妥善解決國庫危機。那這個謀士也就別當了。鄔先生看透這個真相,自然不會阻攔。

第三,就是鄔先生強調管理國庫雖然會得罪不少人,但是能贏得了康熙的信任。封建王朝君王最大,君王立賢也是帝王自己認為賢明的當太子。只要康熙喜歡,那就要去做。得罪那些烏合之眾沒有關係。

第四,國庫危機證明了大臣的風氣不好。一個個為一己私利不管國家存亡。一個個結黨營私還貪汙腐敗。四爺去管就是要正風氣。為以後親政打下基礎。當然,排除異己也是意外之喜了。

綜上所述,鄔先生分析的很到位。雖然國庫查理因為各方阻撓而失敗,但是康熙對老四的信任開始遞增。直到雍正登基。


亂神虎


主要是要撇清黨爭,讓他跟胤礽脫離開來。當時的胤礽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儲君的最佳人選了。胤禛其實一直是太子黨的二把手,太子胤礽的心腹,所以雖然看似九子奪嫡實際上朝中大臣卻是分成兩派,一派是太子黨派,一派是八爺黨派。這兩派實際上都是康熙深惡痛絕的。因為康熙這個人由於小時候受過政治創傷,一直被鰲拜掌控朝政,所以對政治很是敏感,這種感覺就有點在一隻老虎旁邊再放一隻老虎,這是康熙看到胤礽與八爺時候的感覺。所以,鄔思道讓他主動出來當得罪天下的孤臣實際上是把胤禛拉離權力漩渦,放在一個康熙覺得安全的位置。這樣胤禛才能有機會得到康熙的放權並重新確立地位。

其次,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用康熙的話來說就是,不管是好事壞事,總得有人去擔當。一個人要想當皇帝就不能挑菜吃,鄔思道給胤禛出的這一步棋其實非常險。好在胤禛這個人能力是有的,處理起來也算是得當,沒有捅出啥大漏子。說到底這就是胤禛跟李衛說的話,真金不怕火煉。鄔思道讓胤禛自己去找個爐子練自己,練不過早早淘汰練過了便是金。


優己


八阿哥不願接這個差事,一心推薦四阿哥。太子胤礽也是如此,其餘的阿哥大臣也都是這個意思。這種情況下康熙最後表態,說是等雍正回來了,看看他自己願不願接,而實際上康熙又讓人準備追繳欠款人的名單,等追繳大臣一到立刻還款。

一、康熙的無奈

生活中有的時候說的話是客套話,而有的話則是自己真正的意思。康熙最後表態中看看雍正自己願不願意接便是場面上的客套話,而實際的意思則是默許了這個差事讓雍正去幹,所以他才會讓戶部準備好一切,只等雍正的到來。

康熙已經老了,很多事情已經沒有辦法做了。追繳欠款為什麼他不自己動手?一方面來說是康熙顧及自己的名聲,另一方面他也的確不適合親手做這差事。欠國庫錢的人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兒子和追隨多年的老臣,康熙怎麼可能拉得下臉面去做這些事情?

以魏東亭為例,他是跟隨康熙多年的貼身侍衛,伺候康熙幾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更何況他的欠款完全是因為康熙南巡而落下,康熙無論如何也不會親自開口讓魏東亭還錢。

所以康熙只能找一個皇子出面來辦這差事,他自己暗中調停。這樣既能夠解決問題,也不會傷及大家的情面。問題在於沒有皇子願意為君父分憂,康熙無奈之中只能接著再用雍正了。

二、鄔思道的分析

鄔思道剛剛來到雍正的府上,雍正表面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實際上雍正心裡也沒有數,不知道鄔思道到底能力如何。所以雍正藉著這個事情,詢問一下鄔思道的看法。

不得不說,鄔思道真的是洞悉世事,他首先分析了追繳欠款官員的情況,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人:

第一類人屬於不得不借,因為官員俸祿太低;

第二類人是不安分而借的,主要為了講排場,但是他們大多是康熙的心腹重臣;

第三類人則是貪得無厭而借,不惜一切的為自己謀利。

除此之外,還有宗室王公,以及諸位皇子。

雍正以為鄔思道是不想讓他接著差事,可是恰恰相反,鄔思道是極力建議雍正接下了的。

封建王朝都是以忠孝治國,現在諸位皇子不接著差事,是非常傷康熙的心的。如果雍正不接著差事,那豈不是一個願意為康熙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

康熙面對百官,說是讓皇子來辦這個事情,現在一個人都不願意幹。那個時候康熙如何面對文武百官?皇帝也是要面子的人呀,也是要維護自己威望的人的。

雍正此時接下了差事,可以說是解了康熙的燃眉之急,更是在康熙心中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

只是可惜,鄔思道這個時候並沒有得到雍正的充分信任,所以雍正並沒有完全聽進去鄔思道的意見。這也是為什麼鄔思道明明已經分析清楚追繳欠款的關鍵,而雍正最後還是把這個事情辦黃了的緣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