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建新村用牆體畫“勾出”一段鄉愁

漫步白沙溪邊,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偶爾一陣微風,惹得溪邊蘆葦飄搖。這美麗的景色是區新新街道建新村一處真實的寫照。“住在這裡,我有一種住進景觀房的感覺,推開窗戶就是風景,很幸福很滿足。”11月29日上午,建新村村民黃良水高興地說,拆違後的村莊變得寬敞、明亮,生活在此感到特別舒心、自在。

建新村用牆體畫“勾出”一段鄉愁


之前,建新村白沙溪邊有4幢違建的附屬房,由於牆體老舊,看上去不太美觀。隨著農房整治工作的不斷推進,今年上半年就將這4幢違建的附屬房全部拆除。拆了就完事了?該怎麼利用?新新街道根據建新村村兩委收集上來的村民意見進行討論、研究,決定建造一面帶有鄉愁味的藝術牆。建新村黨支部書記張良坤相告,“我們村是1973年從烏溪江庫區移民下來的,村民對家鄉充滿感情,於是我們就請師傅在改造後的牆體上畫上烏溪江大壩的俯瞰圖,配上兩首描寫烏溪江的古詩。這樣一來,只要有人看到這面牆,就會想起家鄉的山水和大壩。”

建新村用牆體畫“勾出”一段鄉愁

而這4幢違建的附屬房中有1幢正是村民黃良水家的。聽說村裡要拆違建,黃良水本人很是支持,在他看來,只要是能提升村容村貌、造福於民的,他就拆得心甘情願。“我家原來的違建附屬房主要是用來洗衣、如廁的,拆了之後,主屋的採光度好起來很多。特別是那一面帶有鄉愁的藝術牆,每次我走下樓散步時總要看幾眼,畫得就跟真的一樣,勾起了我不少孩提時的回憶。”

新新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建新村的藝術牆帶有濃郁的鄉愁氣息,是農房整治拆後利用的一大亮點。自全市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工作開展以來,新新街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注重民情,並制定了三步走計劃。目前,第一步的拆除工作已全部完成,現處於第二步的小改階段,比如打造牆體畫、停車場新建、綠化提升等等,接下去是第三步的大改,通過包裝項目對村莊進行綜合提升,以項目助推,達到農房整治拆後利用的最大化、最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