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竹子97324351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其实是一回事,这种笔法的运用主要是调锋用的。孙晓云女士在她的《书法有法》中强调,这种笔法是魏晋早已失传的秘法。但我个人看来,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和商榷,总是觉得有误人子弟之嫌,虽然本人人微言轻,但还是希望说到说到这个事情。

捻管的来历

捻管之法其实在清朝之前是没这回事的,直到邓石如的出现,提出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捻管之法。后来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张裕钊等人又把这种笔法发扬光大,特别是包世臣门徒众多、桃李满天下,由此捻管之法传遍天下。

那么捻管之法的理论基础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唐代日本遣唐僧空海法师的《执笔法》,这在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中有附录。

原文是:“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兼中指兼助为力。”

这句话因为原文没有主语,因此后世在理解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捻管”主张者把这句话的主语当成了毛笔。而实际上这句话应该说的是手腕,空海没有说清楚,邓石如、孙晓云的理解也有误,这才有了“捻管”之说,所以说这种“捻管”之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从书写工具、姿势、字体大小来说,捻管不可靠

讨论晋唐笔法,离不开书写工具和书写姿势。

首先说说毛笔,晋人的毛笔多是兔毫的硬心笔,因此笔的弹性极佳。而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各种作品,虽然现在看不到真迹,但是通过唐代的钩摹本,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尺幅,纵向长度最多也就是我们想在A4纸的长度。在这样的纸上写毛笔字,字迹一般都不大。

例如《兰亭序》纵向尺幅24.5厘米左右,一行11-13个字,每个字就是2-2.5厘米见方,《丧乱帖》纵向35厘米,一行7-8个字,平均每个字也就是4厘米见方。

另外我们从《校书图》中可以看到,晋代的时候,因为还是在用几案,因此写字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一手拿纸,一手持笔写。还有晋代的用纸,一般都是熟纸,不会很洇墨,所以利写小字。而真正写大字,还是从明朝的时候才开始的。

从以上证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晋人用的是弹性很好的硬核笔和熟纸,写的字迹也很小,因此写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用的毛笔的三分之一的锋尖,这个部分按下去很快就能弹起,因此为了所谓的调锋而“捻管”转笔的动作很多余。

  2. 我们现在写的小楷一般也就是1.5-2厘米左右,晋人的日常书写也就比这个字大不了多少,这么小的字根本无需很复杂的笔法。很难想象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写字,手指头还要不停地转动笔杆。

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个人认为“捻管”“转笔”一说,在晋唐的笔法里面是不存在的。而当今我们书法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时候需要写的字比较大,而且很多人用的羊毫和生宣,羊毫笔软调锋不易,这个时候使用“捻管”法调锋倒也不可厚非。

本人学识浅薄,以上权当抛砖引玉,翰墨在这里恳请各位书友赐教,希望各位书友也能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笔法的问题。


翰墨今香


书法的“转笔”和“捻管”其实说的是一回事,所谓的“捻管”其实也就是捻动笔管,让笔管转动,是书法学习中一个常用的笔法。之所以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毛笔能够保持中锋的状态,让毛笔不至于脱离既定的书写的轨道。据说这个方法是王羲之首先发现的。

学习书法,什么情况下需要捻管?

捻管一般在笔画转折的地方进行,笔画转折的时候,为了让笔锋能够正常的保持中锋的状态,在转笔的时候,顺便轻轻转动一下笔杆,把毛笔的笔锋顺过来,不至于偏离既定的书写轨道,比如在写“横折钩”和“竖弯钩”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捻管。


另外毛笔由侧锋转向中锋的时候,也需要捻管,比如写一个楷书的横画,起笔侧锋,然后由侧锋转向中锋行笔,那么这个右侧锋转向中锋的过程就需要捻管。

还有在写捺画、撇画、绞锋的时候,都需要捻一下笔管。

捻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

关于捻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这个并不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写横折钩的时候需要顺时针捻管,而写竖弯钩的时候则需要逆时针转动笔杆。

为什么我看很多的书法家写字都不捻管?

捻管的动作是非常的微妙的,动作的幅度非常的小,尤其是书法老手,你更看不出来他的笔杆在动,你如果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的。

怎样学习捻管?

这个需要你在练习的时候慢慢体会,可以自己转动一下笔杆试试,找找捻管的感觉,等你发现有一个笔画靠捻管写出来了,你就会学会了,也明白了。


不二斋


转笔、捻管都是书法术语,就字面的意思,转为转动,捻也是捻动,都是动词,转,角度较大,用力较大,捻,角度较小,用力轻巧。比如我们开车,转弯时,角度较大,不会说成是捻弯;而我们平时捻东西,是用力小角度小,捻胡须就是,不会说成是转胡须。在书法上的,转笔与捻管是指握笔杆的用力过程,还有一个方面是腕动而让笔转动写字,主要是表述的问题,让我们对这两个词混淆的主要还是表述上的问题。分辨它们,那我们得从执笔法说起。

执笔法有如下图:

1. 当用握管法写字时,转动笔杆与捻动笔杆是没办法做到的,这时只能用腕来转动笔才能写字,这也是转笔。

2. 不论是撮管法还是单钩双钩拨镫或是捻管法,这时候都可以用指力捻动笔杆来写字,这就是捻管!也可以说成是转管,转动笔杆的意思。

结论,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在表述上出现了一个小偏差,让我们有些模糊而已,不必纠结。

它们的区别,是在运用上!就是在写字的大小上会有所不同。

开头我说了,转,角度较大,而捻,角度较小。当我们写大字时,一般用的是三指执笔法,而且是悬腕的!在遇到转折或圆转笔画时,就会用到转笔,用哪种执笔法都得用到腕力来转笔。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有了跳跃感,大字,因所占的面积较大,用指力是无法达到大空间的书写的。所以,转笔一般用到写大字的多。

而捻管呢,是用在写小字上。由于写小字时,一般都会伏案写字,字小不必转那么大的角度来书写,用手指捻就可以达到要求。这就是转笔与捻管的区别。当然,在真正书写字时,不论小字大字都有灵活运用到指力与腕力,甚至肘、肩的配合的。

另一方面在真正运笔过程中,转笔与捻管的共同点就是达到调锋的目的,如在遇到转折或转弯处时,首先是要立笔调锋,才能转锋换面再行笔;而捻管就是在调锋时让笔毫保持聚拢,从而达到保持中锋,让线条圆满,就是董其昌说的,随倒随起,自收自束。

其实,在实际操作中,转与捻还与速度有关,如果你速度够快,转能看得懂,但捻在快速运笔中是无法看得出来的。如一直写蝇头小字,捻管是不必要的。

转笔和捻管是不是笔法呢?这里又得说道说道了。我们知道,笔法有提、按、使、转四个部分,这里说到了转,如果仅仅是一个转字,那就肯定是笔法,但加一个笔字就不一定是笔法了,而是技法或说成是技巧了,仍然是表述范畴。笔法里的转还有圆转、绞转、翻转、转折(不完全折),所以往往有的人认为转笔是一个笔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说是一个技法也是没有错的,但这只是粗略的理解罢了。

捻是一个在运笔过程中的一个调锋的动作,也不属于笔法范畴,是一个书法技法或者技巧而己。


那诗那海


捻管解释:

执笔方法之一,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捻于笔管顶端,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执笔法,对于执笔,不必强求窠臼于哪一种方法,以前说的玄幻,什么什么力量,劲足,感觉小字书写可捻于笔管的低端,写大字或行书草书可捻于顶端。利于书写挥洒自如,力与力臂正比的道理。越在顶端捻管越有力。

转笔的解释:

运笔方法,围法,有圆转回旋之意,有转拓势,先作垂露势,转笔平抛,成弯折钩。转笔心,即无转不折之说,盖行草之笔多环转,如果信笔则转卸皆成扁锋,所以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

以上是自己的体验而查询书法典籍,方知如此深厚,原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作为初学不必深究,其实这是理论而已,平常的书写中实际运用过,仅仅是没有知其然也。

对于运笔方法太多了,了解即可,而不可深钻其详。

我总觉得一些书之术语越弄越糊涂。真不如行动见实效。




狂喜淡墨a


“转笔”和“捻管”在书法术语中说法二致,其实一也。“捻管”即让笔管转动,使毛笔锥体能够持续保持中锋状态,从而在笔尖与纸面接触的过程中留下有质量有意味的笔触与痕迹。这个痕迹既是书法艺术中笔和纸之间的磨擦关系,也是书法家心手相应的见证。


“捻管”的提法为王羲之首创。他的的《笔法论十二章》说:

“上捺下捻,终始转折,悉令和韵……”

捻管转笔的好处,书家自明,就是为了行笔过程中不断调整笔锋。

千百年来,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常识。留心古代书迹者,往往会发现:古人在用笔上,中锋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的,或者说习惯性的用笔手法之一。转笔旨在把中锋用笔之线条更遒劲,更有力道。


孙晓云老师说,转笔是为了写久,此实其作用之一也。因为有转笔之法门,故更易表现线条之圆滑、疾涩、遒劲,线条的力度也在转笔中得到尽情的发挥。利用转笔写出的线条轨迹与乒乓球之旋球轨迹妙理暗合,其力道大概只有熟谙此道的书家和运动员能体会的十分清楚。

很多人对用手指捻管的方法已经论述的很详尽了,我想说明的是,调锋不仅仅可以用手指捻管,而且还可以配合腕,肘使入笔方向与行笔方向产生弧度达到与转笔相似的效果。



这样就不仅仅局限于手指可以转笔写出高质量的中锋线条,即使用嘴咬着笔端也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只不过其间书者流的汗水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书法家张文佑即是用嘴来写字,书家的功夫令四肢健全的人们汗颜。你总不能武断地说只有手指捻管才能写出中锋吧。


情棋书画


捻管也好,转笔也好,无非是说在毛笔运行过程中,通过转动笔管来调提笔锋。

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说到笔法,总是要引到书圣身上。

其实古人只有提按一说,并无提到捻管。写书法说白了,无非就是在行笔过程中不断调整笔锋,让小小的、柔软的笔头按自己的想法行进。



而调整笔锋,通过提按就可解决。由于笔头是个软的圆锥体,将笔按于纸上,笔毫铺开,再略将笔上提,笔毫重新聚起,再往任何一个方向运动,均可保证中锋。

写字其实就是在不断提按中调整笔锋,改变方向。所以有人说,书法的所有笔法都在提按之间。


有人研究,捻管一说大约起于邓石如,他善以长锋羊毫作篆隶。长锋羊毫不好控制,只用提按有时也难免笔锋绞结,于是要兼用捻管。

于是邓的弟子包世臣推波助澜,大加宣扬“捻管法” 。理论家有时很有趣,既能总结好的经验,而错的理论经他们推广则会贻笑大方。

在这点上,何绍基不知是该感谢包世臣,还是该恨他。包杜撰出来的违背人的生理特性的“回腕法”,何老先生居然当了真,并居然就练了出来。

扯远了,打住。回到捻管法,我认为一般爱好者且莫去管它,先学好提按再说。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顾名思义就是捻转笔杆以调整笔锋。很多人都说这是王羲之独创的笔法,理由就是《笔法论十二章*健壮章第六》。我说大错特错!”转笔“”捻管“不是王羲之提出的,这不过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误解罢了。

先说说所谓的“转笔”“捻管”,他们说就是在写字的时候捻转笔管,使笔锋保持中锋运行状态。一般在笔画转折的时候,捻转笔管使笔锋转变方向,还有笔画由側锋转向正锋的时候需要捻动笔管,用以调锋。先不说这个动作的对错,我们看一下王羲之的说法。

《笔法论十二章*健壮章第六》原文和上下文是这样的,“踠脚挑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上捺下撚”中“撚”这个字确实念“niǎn”。此“撚”非彼“捻”也。那么我们就看看《说文解字》对它们的解释吧!

『說文解字』

(撚)執也。从手然聲。一曰蹂也。乃殄切

『說文解字注』

(撚) 執也。執者、捕罪人也。引申爲凡持取之偁。廣韵曰。撚者、以手撚物也。从手。然聲。乃殄切。十四部。一曰厹也。蹂者、獸足蹂地也。

很明白,“撚”是“执”“蹂”的意思。

再者“上捺下撚”是一个互文的修辞手法,“捺”是用手“按”的意思,“撚”则是用脚“蹂”的意思。这里不存在揉转的意思,这句话应翻译成“笔画的各种运动,如腕脚趯挑斡旋。上面重按行笔,下面也要蹂踏用力,用笔的使转都要让它和谐有韵律,不要忽然轻细的象马蜂的腰,又忽然粗重的象仙鹤的膝盖。”《说文解字》对“捻”的解释是“指捻也。从手念声。奴拹切。”

所以不要再根据这一句说王羲之首创的“转笔”“捻管”了。

“转笔”“捻管”实是多余。“转笔”“捻管”是比较容易得到外形圆转的线条,看似也是中锋行笔,可是这样的运笔使笔锋失“势”,笔画质量可想而知。圆转的篆籀笔法转折处不是这么写的。


艺素简


古今书家向来对执笔有种种不同主张,只是因为执笔方法的确有着复杂多变性的缘故。有的书家认为自己的执笔是最正宗的传承了古法;也有的书家出于善意,从生理功能考虑,结合自身书法实践,传授执笔方法。各有说辞,难以分辨对错。

争议最明显的是:“执笔五字法”和“拨镫四字法”两派。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二王”传承下来的是“执笔五字法”,即:擫、压押、钩、格、抵”,以五字说明指头的用处,形成合力把笔管促住,确保运笔运锋。而第二种观点认为,由古人传承下来的是“拨镫四字法”,即:“推、拖、捻、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捻管,有转笔动作。古人书法字小,以二指、三指执笔,书法的灵动性和笔势的跳跃起伏不大,很少用到腕力确是事实,因此这种说法似乎也合情合理。这两种执笔的焦点在于:一是指头起到固定笔管的作用,二是指头参与运笔,有转指的作用。

其实执笔真不需要如此迷信。它就是如同我们人吃饭,握住筷子,把食物送进嘴就完事。执笔亦同样道理,只要保证自己完成书写,就是合法的、正确的。

“转笔”和“捻管”在古代书法理论中,确有此说法,而且根据他们的书写习惯以及从传世的经典之作分析,转指用笔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并不是王羲之转笔了,我们就一定要转笔。我们怎么转笔也写不出王羲之兰亭序的水平。再说转笔法也是古人结合自己的用笔习惯,创造的用笔方法,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不具有执笔的共性特点。如果我们不得要领,勉强转指,就成了东施效颦。

我们切勿迷信古人的执笔方法,时代不同,书法表现形式不同。我们从符合生理特性这个根本出发,是最科学的。毛笔的笔锋是软的,要确保软锋在点画中运行,完成点画笔法,可以指动,也可以手掌带腕力运作,以保证笔锋在点画中的书写。但究竟哪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呢?这就好比打乒乓球、打高尔夫球,为什么都要大臂带动小臂,才能把力传递到乒乓球板或者高尔夫球杆。同样,我们手握毛笔,如果指头动,手腕、臂也动,两者都动不符合常理。古人因为字小可以控制,大字用此法肯定行不通。

沈尹默和潘伯鹰两位先生,都是近代书法大师,他们精通古人笔法,集一生执笔经验,诚恳地告诫我们:五指执笔法是正确的,不违背人的生理结构的自然和方便。可见,这才是真正的执笔方法之道。而“转指”和“捻管”,虽说古人擅长,但不适合我们。


如石书艺


捻管或称转管,是书法调锋技法之一。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

捻管之法,古已有之。书圣王羲之所著的《笔法论十二章》一文中提到了“上捺下捻,终始转折,悉令和韵……”“捻”即捻,这个字说明王羲之是不反对捻管的。唐代颜真卿在记述张旭笔法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出: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这12个字阐述了捻管的作用。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清代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甚为推崇捻管之法,认为笔能随指环转,乃入阁帖。

捻管的作用和目的有两个,一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这个作用,不是捻管的主要目的。大家在这个目的上使用捻管争议不大。有争议的是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就是经常说的中锋运笔。

书法界的捻管与运腕之争由来已久。每一方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不少。捻管和运腕不是排斥的、对立的,可以肯定捻管为笔法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笔法使用,偶尔施之亦无不可。

对于善于用腕和肘调锋的人来说,就没有必要用捻管来调锋。腕和肘活动的空间更大,自由度更大,而且是立体的,其调锋效果更好!其中原因,北京砚田书院将在下一期“八面出锋”中详细探讨。


云飞龙965


我是一人。书法中有一些名词,解释都不统一,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

“转笔”和“捻管”可以说是一样,也可以说文解字从字面上分出区别。
结合提到“转笔”和“捻管”的说法,他们为了还是为了调锋。

汉字自古以来一字一词多义常有,“转笔”和“捻管”这两个词都有想要表达调锋的意思。

”转笔“不是现在的已经发展成有比赛的,以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用手指来转动笔的休闲活动。

为什么说这么多"转笔”,因为“捻管”也是“转笔”的一种。

用大毛笔比较好说明,捻管相当于手指搓笔杆,笔杆要转动,调整已经变形的毛笔头,再接着写。

还有手指不搓动毛笔笔杆,用手腕或者手肘带动毛笔。在毛笔头已经变形的情况下直接写。

这里就有个问题,“转笔”的这个词太宽泛了。捻管是转动毛笔笔杆。可是用手腕或手肘带动毛笔,也是转动毛笔。只不过捻管手指要搓笔杆,另一种手指抓紧毛笔不懂,利用手腕或者手肘,其实第二种笔也在转,知识手指抓紧毛笔。

这两种方式,会造成有些人执笔方法不一样。

在我们当代,不用说捻管正确与否,笔画怎么调锋。从你握笔方式,也能引申到一个人的书法水平。

启功先生形容过何绍基的执笔方式是“猪蹄法”,当然何绍基较心中那是叫“回腕法”。启功先生和何绍基这个执笔法的问题,现在也有讨论到底要不要捻管。

一人有感

关于执笔、运笔过程这些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写出来的字最重要。这里要用苏轼的话: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满足这样要求的任何执笔方式都能写出好字。

每每看到当代人临苏轼和黄庭坚的字,不少都是端坐着五指执笔。看到苏轼和黄庭坚的字,肯定和我们现在的执笔和运笔有区别。

书法不应该有唯一的标准,但是要有最低标准,没有谁说只能这样。书法并不是非要弄出一套唯一正确的标准,但是必须要有最低标准。

对于执笔要最低的标准,苏轼云: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握笔虚而宽做不到才是错的,只要做到虚而宽,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1月7日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