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城市格局“双区驱动”牵引深惠加速同城

<table> 城市格局“双区驱动”牵引深惠加速同城

惠州加快高铁等交通与深圳的对接,加速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图为厦深高铁。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table>

在厦深高铁惠州南站,高铁飞驰,10分钟可达深圳坪山站,30分钟可达深圳北站。轨道互联让深惠两地距离日益缩短。加上正在建设的赣深高铁以及加快谋划的深惠城际、深汕高铁、深圳至大亚湾城际等轨道交通,深惠同城一体化将提速。

利好政策更为深惠同城铺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推进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如今,惠州加快探索与广深莞在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协同和同城化试点。这座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前景、城市能级、城市价值加速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交 通 互 联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深惠半小时互通

近期,惠州市惠阳区正谋划新深惠快速路、白云大道等7条主干道对接深圳,全面打通深惠交通大动脉,拉近“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实际上,随着厦深高铁开通,惠州临深片区的惠阳等地已与深圳实现半小时互通。如今,“双区驱动”更为深莞惠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打开想象空间。

日前,在交通运输部举行的“加快交通强国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徐忠平介绍,未来深圳将打造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希望随着深莞惠一体化的推进,拓展与近邻城市的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目标是实现与相邻城市之间的1小时通勤、2小时通达。”

“城市交通已经进入轨道时代,我们希望进一步优化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深圳至惠州城际、深圳至惠州大亚湾城际以及跨市城市轨道建设。”徐忠平说。

“交通是极其重要的。”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建议,不单要推进深惠一体化,还要加快推进深惠同城,让生活圈更加紧密。

如今,惠州全力推进赣深高铁、广汕汕高铁、河惠莞高速公路等大湾区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交通轴线规划建设,着力把惠州建设成为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助力深圳发挥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作用。

惠州还将加快千万级新干线机场建设,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并加强惠州港与深圳港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亿吨大港。

产 业 互 动

协同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惠阳区淡水街道,伯恩(淡水)基地项目已开始生产。这是从深圳进驻惠州的港资企业伯恩光学在惠阳设立的第4个生产基地。

如今已成全球最大手机玻璃制造商之一的伯恩光学,是深惠产业互动的缩影。比亚迪、TCL、华星光电、德赛……“深圳研发+惠州智造”的强强联合,已成为深惠两地产业合作的重要形式。

陈鸿宇认为,多年来,深圳、香港等城市的辐射带动是惠州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惠州应精准做好交通、产业、项目、企业等方面的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方面会吸引更多人才等要素,另一方面动能外溢将更加强烈,更快地带动惠州等周边地区发展。”

目前,惠州正加快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惠东新材料产业园、惠州沿海经济带、稔平半岛等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合作,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惠州市发改局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加快推进与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同保共育、社会治理互鉴共享,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惠州还提出,加强深惠科技金融合作,丰富“深圳研发、惠州转化”“深圳孵化、惠州产业化”等深惠产业合作模式,推动深惠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全力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支持深圳开展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生 活 互 补

深惠“双城记”有望走向同城化

最近,在深圳工作的谢先生正考虑装修房子。迫于深圳的房价压力,他去年在惠州大亚湾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自住。像他这样在深圳工作、在惠州买房的人很多,这是对深惠两地同城化的憧憬。

“深圳2300万人与周边的东莞、惠州之间在居住和商务方面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显著。”徐忠平介绍,针对深莞惠都市圈出行的大数据追踪和研究表明,过去深圳到东莞、惠州的城际出行主要以探亲访友为主。随着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目前出行主要以商务出行为主。深圳的土地资源有限,市民希望住在周边的城市、在深圳就业,也有可能住在深圳、在周边就业,未来都市圈出行将以通勤出行为主。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表示,距离中心城市70—80公里的范围是都市圈通勤较合理的空间,惠州与深圳正好处于这个范围内。

徐忠平介绍,2018年深圳至东莞、惠州的城际出行每天约为140万人次,预测到2035年将增长至620万人次/日,增长约5倍。

徐忠平说,跨市的交通需求希望通过轨道和公共交通实现。“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由深圳主导、周边城市协同,开展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推进一批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我们与惠州、东莞就启动的项目已基本达成共识。二是加快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推进一批跨市城市轨道规划建设。”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是以都市圈作为人口集聚的大空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毛艳华认为,推进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可强化产业协同、居住分离、公共政策的对接以及生态环境共治、开放平台和创新资源共享。

■声音

借鉴广佛同城经验推进深惠同城

“借助轨道交通密切两地联系,民间和企业将受益最大,也会加速两地政府之间对接合作。”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林江表示,广佛同城的一些经验对深惠合作有借鉴意义。“过去10年,广佛同城是以交通先行,从基础设施对接着手,包括地铁等建设。同城化发展就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在产业布局上考虑到对方的需要,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认为,借鉴广佛同城的经验,深惠应该加强协同机制的构建,成立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同时,还要推进规划协同,尤其是涉及周边的道路桥梁对接以及产业链的规划协同,并使之真正落地。

“深圳和惠州的合作有渊源,水到渠成。”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张克科认为,在深圳向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及粤东辐射过程中,惠州是必由之路。特别是莲塘口岸开通后,将强化惠州的区位优势,未来可望进一步带动惠州成为投资热土。

“在未来3—5年,在深圳要借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力的时候,在整个交通枢纽布局完善之后,惠州一定会成为一个投资热点,而且是不可回避的热点。”张克科看好惠州的发展前景。

林江认为,一体化发展关键更在于协同和融合,要打破行政隔阂。他建议,惠州要重视深汕特别合作区带来的影响,做好两头的对接,加快深惠融合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