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文人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画中有诗,成了文人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唐代的大诗人丶大画家王维,是诗丶画合一的奠基人。王维精诗善画,又通音乐,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艺术修养的文人。他的诗歌留存于世的有400多首,其中以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也最高,这些山水诗,以着墨不多,意境高远,色彩淡雅,景象明朗的独特风格,将晋丶宋以来的山水诗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文学史上,把他与李白丶杜甫丶孟浩然,称作盛唐"诗坛四杰"。王维在山水诗方面的非凡成就,为他的山水画创作,鉴定了基础。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王维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将诗画揉合为一,融化到自己的作品里。苏轼曾这样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诗与画彻底结合的产物,就是“文人画”。自从文人画出现以后,没有文学性,没有深刻内涵的绘,给被人称为"画工”和“画匠”,可见诗对于画的重要性。现代绘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对"文人画”的内涵,提出了三个原则。要有文学修养,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熟练的技巧。他同样认为"文学修养”,为文人画的首要条件。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的发展,在宋代被推向高峰。在宋代,专门设立了画院,并且规模很大,在宋徽宗赵佶时代,由于皇帝的喜爱,推波助澜,特设国家画院—— 翰林图画院,面向全国选拔人才,在招收新人时,都是以诗命题作画。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当时的画家有很多种表现方法,有的画树顶上站了一只丹顶鹤;有的画了一片丛林,丛林边一处楼角,上面站着一位红妆女子,但他们都落选了。有一位画家,画千顷碧波的海面上,一轮红日升起。结果被选中,其中的原因,是作者将诗意融入绘画中。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像“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等,都是以诗命题作画的故事,以诗入画的典型,强调的是“画中有诗”。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文人画与诗意的结合,刚开始画家们注重的是画面具有诗意,但并没有在画面上直接题诗,直至宋丶元时代,逐渐演变成在画面上直接题诗,作为款识,并将诗书画合为一体。自元代大画家赵孟頫丶倪瓒,到明代画家唐寅丶沈周丶徐渭等,他们直接将题诗,作为绘画的一部分,使画不掩诗,诗不碍画,同时延伸了画意,诗不仅以此意趣,成为中国画的灵魂,更直接的以形式感介入,将“画中有诗”推向了更高境界。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曾这样说过,中国画有三不朽:一,用墨不朽也,二,诗丶书丶画合一不朽也,三,能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朽也。可见,诗丶书丶画合一,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清代的画家郑板桥,他是画竹名家,当人们看到他画的竹子时,隐隐约约,似曾听到:“疑是民间疾苦声”。他画的竹,即使每一根枝干,每片叶子:“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将诗书画结合得完美无瑕。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在近现代画家中,诗丶书丶画结合较好的画家,为数不多,其中花鸟画大师,齐白石和潘天寿最引人注目,“十里蛙声出山泉”,便是齐白石“画中有诗”的典范。

文人画的核心—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文人画的核心所在,也是文人画精神的灵魂所在。今天,我们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只有继承,才能发展, 丢掉民族性,就失去世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