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统一文字前,七国的文字中哪国的文字最接近甲骨文或者金文?

何舍里阿克扎


首先,要纠正题主的是,你所说的「金文」其实就包括七国文字。

因为金文的定义是浇筑在青铜器等金属器皿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我们知道「中国青铜时代」主要就是殷周两代,而秦统一之前的「七国纷争」就属于东周战国时代(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现今出土很多战国青铜器,上面当然有你说的七国文字。另外,「七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战国时代并不只有七个国家。

比如:王孙遗者钟上的楚国金文

但是,抱着「理解原则」,我能理解题主的想问什么。

一般来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和西周金文的区别是不大的,可以视作一种文字。

但是,从东周以后「礼崩乐坏」,西周文字在各个诸侯国产生不同的变体,在战国时代进一步加剧,也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的:

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所以,我们将题目改为:

秦统一文字前,七国的文字中哪国的文字最接近殷商和西周的甲、金文?

答案:当然是秦国。也就是秦系文字。

贾谊《过秦论》云: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战国时代的秦国地处西陲,天险崤函关以西,所以,将太行山和崤函关以东的「韩、赵、魏、齐、楚、燕」叫做「山东六国」。

如下二图所示:

因此,王国维先生将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系文字】。

我们知道,秦国地望在宗周故地,其次,嬴秦本来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弼马温」,在当时和中原诸侯相比,在文化上并不占优势。

山东诸侯除了楚国以外,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老牌贵族,一度认为秦国人是「半野蛮人」,就是「暴发户」,从心底里是瞧不起秦人的。

所以,土鳖秦国文化比较落后,反而比较好的保留了名义宗主国——周室的文字,是当时战国文字中最为保守的一种文字。


而其他六国文字,金文区别不大,因为金文是一种比较正式的文字,越正式文字越趋向保守和复古,这是人类文化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个问题我在这个回答下,有过非常详细的解释。

中国的印章文字今天依然会使用篆体,即便篆体从秦汉以后就不流通。但金文其实也是大篆的一种。

又比如:拉丁字母中用于正式场合的字体,就是古罗马的铭刻体,是一种石刻文字。也就是古罗马【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但是,平时的使用的应用体,已经被六国本地化改造面部全非。经常被人拿出来做比较的「马」字:

比如:楚国的应用体——楚简文字,看起来就是鬼画桃胡,快变成另一种文字:

石鼓文就是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其实完全就是西周大篆,几乎没怎么改变:

秦简文字除了笔画的平直一点,仍然最大限度保留了大篆遗意,比如:古隶青川木牍:

汉承秦制,汉朝的统治集团可以说是原来的楚国人,但是,汉朝继承了秦国高效的统治机器。所以,也继承秦国的文字。

而秦国文字,全面承袭西周文字,西周文字承袭殷商文字,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比较好的破译甲骨文的原因之一。

其实,只要你认得秦国文字——小篆和秦隶,基本上就能认得西周金文,区别真的不大,认得西周金文,甲骨文也就是小菜一碟。


甲骨文其实殷商和西周文字的简体字形,因为是刀刻,所以有一定的简化。

所以,如果是秦国以外的另外六国之一统一了中国,甲骨文一定是很难破译。

----------------------------------------

综上所述,东周时代地处西陲的秦国,虽然军事比较强大,但文化上相对山东六国比较落后,文字的演变比较缓慢,反而比较好的承袭了西周大篆,金文也就是大篆写在青铜器上。

西周金文和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其实是一种文字,几乎没什么区别。

所以,秦统一文字前,七国的文字中秦国文字最接近殷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这么说:秦系文字上承殷周大篆,下启隶楷,一以贯之,形成一条汉字演变的主轴线。

最后,要提醒读者的是:

  • 「甲骨文、金文」是一个载体的概念,写在龟壳和青铜器上的古文字,不要用来当做一个「断代」概念。

  • 「七国文字、六国文字」是一个地域概念。
  • 「篆书、隶书」是一个字体概念。

殷商时代有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和金文可以说是一种篆体。七国文字中就有金文,金文一直持续到汉代都有。


小汉字见大历史


当然是韩、赵、魏三国的文字了,学术界的公论,是最基础的古汉语知识嘛。

这是由于,晋在长久的时间内,一直保有周九鼎,或者应该说,周天子的势力在几百年里几乎一直被纳入晋国的范围。卫、许两国覆灭以后,周天子的势力几乎全部仰仗晋国支持。

这使得晋国一直以来享受着列国中其他国家都难以享受到的【最高文化标准】,所用的文字,都是最接近西周【官方标准】的文字。


至战国时,三家分晋,衍生了韩、赵、魏三个新的国家。但是,三个国家的文字即使略有改变,本质上却依然保留着最接近【官方标准】的形式,而原本西周的【官方文字】就是金文,例如【小臣单觯文】、【德方鼎文】,三家就是照这个学的,若是不接近那才出鬼了呢。

金文实际上有很多字型,但以九鼎为最标准,这就是官方标准。

举个例子。孔子,其祖上是宋国贵族,正经是周政权的大贵族。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铸正考父鼎,孔子还去参拜过,鼎铭至今尚存,其字就是周鼎字型金文。贵族所用,能不是国家标准文字吗?孔子一生期复周礼,他还能弄错西周时的官方标准文字是什么吗?

当然,到了东周时期,三家衰败,【标准】已不再代表地位的时候,【大篆】取代了金文,占领了文化舞台。

至于甲骨文,学术界认为,它与包括金文在内的后世文字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

只是说,不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其起源都是象形文字。但是,甲骨文的演变、进化是在另一条线上,而且到汉代时就已经彻底断档,这种文字的的传承和演变究竟是怎样的,由于资料缺失,历史断档,目前难以考证,学术界还在研究当中,因此无法作答。


纯钧LHGR


感觉可以稍微回答一下,正好在历史书上看到了相关的内容。

人教版(2016年最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47面扫描图


上图说明的是秦统一后七国所用的文字,以“马”字为例。


而甲骨文、金文的马字是如何发展的呢?如下图:



可以明显看出,秦的“马”字是与甲骨文、金文的“马”是最接近的。


文物考古聊历史


题主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涉及到方方面面。我试作简要回答:

文字书法,从殷商甲骨文、西周的钟鼎文(金文)谈起,到秦统一文字之前,哪国文字最接近这两种书体,其实难有标准答案。

为了弄理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甲骨文和金文这两种文字作一介绍。从已发掘的甲骨文史料看,这是一种已经成体系的古文字,其点画结构讲究对称、稳定,字体以修长为主,书写具有规律性和艺术性。有史料证明,甲骨文不仅是刀刻,也有类似毛笔书写的痕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说:“书者,如也。”这个“如”不是指写字如同画画一样达到物象的形像,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人们通过毛笔的提按和运笔,产生点画的粗细、疏密变化,从而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性情融入到字体中,同时,也让观者产生艺术联想。

而金文,与甲骨文没有本质不同。文字演变的发展,使得金文的点画更加简洁,书写性更强(图三、四)分别为《散氏盘》和《毛公鼎》。西周的金文达到了非常成熟、以完全具备书法艺术之特征。

随着周平王东迁,社会开始进入了长达近六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优胜劣败,逐步形成七国并峙局面。各国政治上的独立,必然导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虽然各国文字有别,然都以周金文为宗。而政治上的强势和经济上的富裕,终究体现在文化上,如中原及东方诸国:齐国的胆怯与拘谨、晋国的纤细和疏秀、郑国的守旧和保守以及蔡国的软弱和惶恐,表现在各国的文字中,多呈姿媚,终不成大气象。

以西方大国秦和东方大国楚为代表,虽说两国都直承商周古人文字风规,但各自也有着鲜明的不同。我们可以从《秦公簋》、《商鞅方升》、以及《石鼓文》中可见一斑,其书法始终沿着大秦雄风之力量和气势发展,尤其是《石鼓文》,可以说已摆脱了甲骨文和金文瘦劲之风。而与同时期的楚国文字,以《楚王酓镈钟》、《信阳楚简》、《仰天湖楚简》、《青川木牍》以及之后的郭店楚简等为代表。总体看:

一是与西周之前的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比起秦文字似乎更有着承传关系,但也有明显摆脱周宗文字的趋势;

二是去装饰、修饰性的类似于鸟虫书或蝌蚪状,点画线条由曲屈向更加简练发展;

三是结体由长形为主,逐步向方、扁平形态发展;

四是字形随势而成,书写性和笔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充分体现了清奇而率性的南国文化。

如果说,秦的古文字是风骨,那楚简就显得更加奇伟、更具神韵。可惜,历史选择了大秦,以秦小篆书体的出现,标志着秦国文字的一统江山。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楚国赢了秦国,可以预见,文字的演变将会是另一番世界。有人以为楚简非正统文字,像是鬼画符,非也,以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为典型书风,书法风格丰富多变。

从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国古文字上承甲骨金文,下开今文字先河,迎来了秦篆汉隶的大发展时代;而楚简书则停留在古文字时代,而她更接近甲骨文和金文。











如石书艺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实概念”害死人。

题目里的“统一文字”、“七国文字”就是不实概念,它们指称的对象都不是真实的,人们用这种没有真实对象的概念形成的认识就是空概念、虚概念,对真实对象的认识也就是虚幻的,空洞的,不真实的。

秦政权颁布“书同文”诏令是公元前217年,在这之前,现在的中原、华北、华中、华东各地都已经使用文字,各地的文字外形并不一致,不一致的文字外形肯定不止七种,它们也许可以看成模仿甲骨文,也可以看作各自创写的文字,都是用线条代表声音,表达意思的符号。

颁布“书同文”诏令后,李斯将各地文字收集起来,从中确认了2200个文字形式,并严格规定不准使用其他文字,“焚书坑儒”就是执行这个诏令的案例。“书同文”因此并不是所谓“统一文字”,而是严禁文字自由使用,严格控制文字的外形。这种控制,因争夺政权的战争爆发,满打满算只有8年时间,加上当时的信息传播缓慢,各地使用的文字并没有真正“统一”,100多年之后,有人开始收集整理文字,文字总数达到5、6千个(说文出现之前,名称一下记不清楚,杨雄整理的),证明了秦的“统一文字”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一种霸占主张。

任何时代,任何文字都是不断变幻的,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增多,不断创写出文字记录表达出现的认识,文字因此客观上不可能存在“统一”现象,只存在一种通用范围,通用怎样的文字形式。

至于金文,它指称的是浇筑、铭刻在石头、钟鼎上的文字,指称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刻写方式和处所,与文字外形无关。


通用汉语研推


甲骨文和现在汉字没有关系,现在汉字是孔子和秦汉之交的儒生创制和完善的,孔子提出造字纪数的原理,儒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隶书和楷书,汉字不是象形文字,是自然逻辑推演出来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方程组。


春秋行者


七国谁最接近,我不清楚,但宋国绝对是第。


小宋策市



用户468295444890


第一种可能,秦汉时期的小篆。

第二种可能,战国文字。

从外形上看,战国文字更接近。




大中华美德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春秋战国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