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安慶被清軍圍攻時,李秀成為何不積極率軍救援?

xiaole898


太平天國雙子星的墜落:陳玉成死戰時,李秀成為何不救援?

1863年,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沒,太平天國最後一個能征慣戰的王死亡,宣告了太平天國五王時代結束。五王時代的結束,就是雙子星時代的來臨。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急缺大將。青年將領陳玉成與李秀成迅速崛起,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支柱。

李秀成與陳玉成二人9次聯手,攻破清軍兩大營,多次擊敗清軍。尤其在三河鎮之戰中,殺死了湘軍悍將李續賓,威震天下。

陳玉成

二人也因屢戰屢勝,為太平天國立下重大功勞,先後被封為“忠王”、“英王”。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昔日情同手足的兩人,最後竟因為種種原因分道揚鑣。尤其是陳玉成在上游苦戰時,坐擁十數萬大軍的李秀成竟見死不救,導致陳玉成兵敗而死。

導致李秀成見死不救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得從陳李二人的關係說起。

陳玉成1836年生於廣西桂平縣的貧苦農家,14歲時跟隨叔父陳承加入太平軍,18歲時在參加太平軍攻佔武昌的戰役中獲得頭功,嶄露頭角。

李秀成則生於1823年,比陳玉成大13歲。李秀成也是早年加入拜上帝教,跟隨太平軍東征西戰立下戰功,得封忠王。

李秀成與陳玉成都是同一鄉同一村,二人交情一直不錯。據《李秀成自述》載“至陳玉成在家,與其至好,上下屋之不遠,舊日深交,來在天朝,格宜深友。”

1858年,太平天國恢復了五軍主將制,陳玉成為前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建立了軍事領導核心。“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洪仁玕在南昌府親書供詞》)


這就是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領導格局,而陳李二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從此開始的。

太平天國的五軍主將制度能夠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不斷征戰沙場,立下功勞。但是,這種制度隱藏著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容易造成山頭主義,五軍之間坐大後容易相互拆臺、相互排擠。

太平天國從五王時代開始,就是天王不管事,諸王各領兵馬征戰,時間一久形成了各路割據狀態。李秀成與陳玉成在後五軍時代同樣犯了這個致命錯誤,陳、李二人早期還能密切合作。

1858年11月,三河大戰爆發。三河鎮太平軍被湘軍悍將李續賓部大軍包圍,陳玉成與李續賓直接對上。陳玉成佯裝敗退,引誘李續賓策馬追趕。李秀成也率兵前來助攻,李續賓陷入包圍,全軍覆沒。

陳玉成趁勝追擊,連下安徽舒城、桐城、潛山、太湖等地。浦口、三河鎮大捷湘軍死傷慘重,陳玉成、李秀成威震天下。三河鎮大捷後,陳玉成被封為“英王”,李秀成的功勞卻沒被提及。

太平天國運動

李秀成年長於陳玉成,二人雖然一起奮鬥,相互見證彼此成長。但陳玉成成名早,平步青雲,升官直上。李秀成也在努力打拼,卻始終落於陳之後。

尤其是三河鎮大捷,李秀成未得封王,加之有謠言稱李秀成因此要造反。洪秀全命令封鎖李秀成部二十天,二十天後李秀成並未謀反,洪秀全面子上掛不住才給李封了個忠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陳、李之間矛盾開始出現。

其二是陳玉成與李秀成在西征與東進之間的矛盾,陳玉成早就料到曾國藩會佔領安慶威脅南京,建議先奪下安慶。李秀成卻專注湖北、湖南戰局。

二人爭執不下,陳玉成只得率部南下安慶與湘軍血戰。洪秀全曾下詔讓李秀成與陳玉成合兵攻擊安慶守敵,李秀成卻藉口湖北戰事緊張不予支持。這直接導致了西征沒有成功,安慶又失陷的雙輸局面。

太平軍佔領蘇州後,1860年,陳玉成找到李秀成達成協議,一是兩人分別佔據蘇南。二是讓李秀成配合陳玉成打下蘇州後,用一個月時間解決上海,然後李秀成回去解救安慶。

後來是李秀成打下了蘇州,陳玉成要求李秀成離開,發兵去打安慶。李秀成當然不幹,陳玉成這不是來撿現成的麼?

於是在蘇州就出現了“蘇省為忠逆獨佔,陳逆不嫌,每擇繁華市鎮,多設一卡,歸英逆管”,(《錫金團練始末紀》)一條街道李秀成佔一半,陳玉成佔一半的情況出現。李、陳二人矛盾已經公開化了。

最後發展到什麼程度呢?“假如偽忠王統下遇偽英王之兵卒,皆指為野長毛,是以各擁重兵為衛。苟不如是,人財兩失,而居縣上者亦不敢問。”(《劫餘灰錄》)

將帥之間的矛盾已經升級,就連部下士兵相遇也相互罵對方為野長毛。可見陳、李二人矛盾積怨之深。

《李秀成供狀》

陳、李二人的矛盾引起了洪秀全的重視,於是派出洪仁玕去調和,但已然是杯水車薪。

陳玉成年輕氣盛,又成名較早,不免有些看不上老兄弟李秀成。李秀成埋頭打拼,好不容易單幹一把打下蘇州,屁股還沒坐穩,陳玉成要老李走人挪地方,快去安慶和曾國藩死磕,李秀成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氣呢?當然,李秀成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一人獨佔蘇州等富饒之地。

二人最終尿不到一個壺裡,最後導致了陳玉成兵敗身死而李見死不救的情況發生。

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陳、李二人的關係並不像歷史課本上那樣兄弟和睦,恰恰是因為兄弟不能齊心才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稗史候說


=======轉身歲月是一座山,回望歷史是一條河,更多迷人的歷史故事,盡在“我見青史多嫵媚”=======

↑安慶古城↑

1860年到1862年的安慶之戰,對攻守兩方來說,都可謂艱苦異常。

李秀成為何不積極率軍救援?

原因有兩個。一是李秀成的戰略方針出現致命失誤,他嚴重低估了無法解圍安慶帶來的一連串後果;

二是太平天國當時的決策層對解圍安慶的計劃部署存在嚴重的漏洞,對安慶解圍不足夠重視;

我們細說一下這兩個原因。

公元1860年春天,陳玉成率領大部分主力部隊,離開根據地安慶,去幫助李秀成解決南京之圍,這給了湘軍可乘之機,曾國荃帶兵迅速進逼安慶,並最終完成包圍。

陳玉成離開安慶之前,也曾料想安慶會被攻打,他留下了大概兩萬多名士兵,以及堅固的城牆,充足的水糧,陳玉成的家眷也在安慶待著。

↑陳玉成夫人蔣桂娘像,陳玉成家眷都在安慶↑

守城的兩萬多士兵大多都是來自湖南和湖北的新兵蛋子,沒有經過戰爭的考驗和有素的訓練,因此陳玉成千叮嚀萬囑咐,守城就是了,不要出城與湘軍決戰。

曾國荃按照曾國藩的指令部署,帶領一萬多名湘軍圍攻安慶,太平軍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表現很糟糕,曾國荃帶兵從北邊集賢關合圍安慶時,太平軍的警戒哨嚇得落荒而逃,可以說,曾國荃包圍安慶,幾乎沒費吹灰之力。

安慶的情況,遠在天京的太平天國決策層多少也是瞭解的,他們也沒有表現出過多擔心,直到這一年九月份,解圍方案才制定出來。

方案的主要提出者是幹王洪仁玕,他的戰略方案中,解圍安慶反而不是主要目標,他本來計劃先把上海及天京東部地區打下來,但在上海遭受到巨大挫折後,他們買不到洋人的汽船,導致他們以後派兵不得不靠徒步行軍。

↑洪仁玕的戰略並不靠譜↑

從後來安慶之戰來看,徒步行軍導致行軍速度很慢,是太平軍最終戰略失利的一個重要的技術原因。

按照解圍計劃:英王陳玉成帶領主力十萬大軍從江北,經安徽,初冬時節解圍安慶,然後繼續西進,明年(1861年)春天拿下漢口,直逼武昌城下。

忠王李秀成,則帶領部隊從長江南岸,和英王大概保持平行線的方式掃蕩江南一側,爭取攻下曾國藩所在的祁門大營,然後從南迂迴,在明年四月的時候和英王會合,夾擊南昌。

一旦武昌拿下,曾國藩的部隊就會被太平軍包圍,補給線也會中斷,這樣湘軍就成了甕中之鱉。

計劃是美好的,可是執行的時候出了許多問題。

重點說說忠王李秀成這邊。

李秀成部隊出發不久,位於江西戰場的侍王李世賢(李秀成的表弟)已經在晚秋時節拿下了休寧鎮,休寧鎮在曾國藩祁門大本營東側五十公里左右,是祁門往東部的唯一道路。

曾國藩深知休寧鎮的重要性,派遣大將鮑超去奪回休寧鎮。

↑曾國藩幾乎被李秀成逼死↑

1860年十二月一日,曾國藩生日剛過了五天,李秀成的全部兵力突然翻過羊棧嶺,出現在了鮑超部隊和曾國藩大本營之間,曾國藩震恐,寫好了遺書,帷帳掛劍,時刻準備自刎殉國。

但李秀成錯過了天賜良機,因為他一是不知道具體戰場情況,不知道鮑超部的位置以及曾國藩大本營的虛實,二是他的部隊冒著大雪翻山越嶺,人困馬乏,必須休養。

另一個原因,則是李秀成的此行的戰略目標,是進入江西和湖北境內,他聽聞這兩個省份有大量追隨者等待太平軍去接受,初步估計達數十萬。

這對李秀成來說,是一個無法拒絕的誘惑,他最終沒能積極救援安慶,與他這個戰略方針不無關係。

鮑超部隊還是趕來了,和李秀成在雪谷之中大戰了幾場,戰事持續一個多月,慘烈異常,當左宗棠堅守的景德鎮失手後,祁門大本營唯一的補給線中斷,曾國藩再次感受到死神就在不遠處。

他曾派李元度去攻打徽州,結果大敗而歸,李元度甚至逃跑不知蹤影,曾國藩激怒之下,彈劾這位至交好友,徹底毀了李元度的前途。李鴻章也捲了鋪蓋跑路。

↑李秀成在1860年冬天表現並不好↑

曾國藩跌到了人生谷底。

但問題是,李秀成低估了曾國藩的絕境!!他沒有下定決心拔除祁門大營,而是放棄了。

李秀成打了一個月後,帶兵離開了祁門附近,轉而撲向湖北和江西境內,那裡還有數十萬追隨者呢!

雖然李秀成指示皖南地區的太平軍保持對曾國藩大營施壓,希望能夠逼迫曾國藩把湘軍從安慶撤圍,轉而來保護曾國藩大本營。但這只是安慰自己罷了,曾國藩抱定必死決心,絕不從安慶招徠援軍,反而寫信鼓勵曾國荃繼續圍攻安慶。

在曾國藩的眼裡,安慶一旦能夠拿下,就可以順長江而下,把天京包圍進而拔掉。

可惜整個太平天國決策層,都沒有如此深刻的眼光和堅定的決心。

↑安慶保衛戰,圖來自公眾號“安徽人文地理”↑

英王陳玉成要不是自己家眷在安慶,估計對安慶也不會拼救到死。因為陳玉成也錯過機會了!公元1861年三月十七日,陳玉成部隊攻佔了黃州,漢口唾手可得,他完成了戰略既定任務,他停下來,等李秀成到來。

可李秀成沒有按期到達,整個四月份都沒有趕到,他的部隊在湖北和江西境內緩慢行進,這裡大部分地盤都在清廷控制下,他得一個城鎮一個城鎮的打,儘管表面上來看,清兵不堪一擊,李秀成一路幾乎沒打過敗仗,但他的任務可是要按期到達武昌的南岸啊。

四月份過去了,李秀成部隊離應抵達地點還有三百二十公里!五月上旬,李秀成部隊攻佔瑞州,當地老百姓熱情希望他能夠留下,出於虛榮和部分現實需求(補給),李秀成逗留了數星期,此時他距離應抵達地點仍有二百四十公里之遙!

在瑞州,李秀成整編了新加入的部隊,大概有三十萬之多,但這些部隊並沒有增強他的實力,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糧食得籌措,並且根本沒有時間訓練。

六月份,李秀成部隊終於抵達應到地點,他希望派人找到漢口的英王,取得聯繫,看看如何進攻武昌。

↑安慶保衛戰值得細細道來,下次再講↑

然而英王陳玉成壓根沒有打下漢口,他擔心漢口的英國商人利益會被戰火損害,涉及外交問題,於是陳玉成向天京領導層請示,而領導層的回饋,幾個月後才到,情勢已經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玉成沒打漢口,更沒有攻下武昌,李秀成遲遲沒到,清軍和湘軍部隊倒是及時增兵,把武昌城的防禦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李秀成沒有聯繫到陳玉成,因為陳玉成已經離開漢口,獨自去解圍安慶了。李秀成更加不敢攻打武昌,他知道自己手下的新兵蛋子不靠譜,一旦強攻,有可能全軍覆沒,於是李秀成又帶兵出湖北,走江西和皖南,進入浙江省自己的地盤。

曾國藩則在李秀成部隊遠離後,不斷增兵,加緊對安慶的包圍力度。

從此,安慶陷落,英王凋零,太平天國的覆滅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太平天國時的安慶之戰與九江大戰都非常壯烈,守城兵力差不多,對手和結局都一樣,拋開政治,雙方都是英雄!

已是中後期,天國已喪失前期的雄心與銳氣,高層腐敗,不正之風橫掃長江兩岸,導致很多王侯將領安享自己的封地,不思進取,各自為政。

當時忠王雖擁兵三十萬之眾,已是烏合之眾,但戰鬥力還可以,問題是忠王的決心不大,他對天國的未來也產生離心的動搖,經過一系列事件和決戰,相信他也灰心了,但他的地位容不得他表露,只能保存實力,見招拆招。

我判斷他也有自立為王的心思,只是很多王侯他也指揮不動,何況他的忠王封號也侷限了他的封建思維,到死都沒邁出一步。就算邁出了又如何,那時他也是獨木難支,因為歷史傾向於湘軍,這是太平天國自己造成的。

如果忠王與英王全力無私合作,加上侍王和其它擁兵王也齊心,再加上幹王在天朝的改革支持,相信還可戰,機會猶在!可惜了。

太平天國那時已是一盤散沙,一切背離,迴天無術,加上不久,連英王也犧牲。唉!

所以天國立刻死,救也沒用,況且不想救。


0015088022


從表面上看,太平天國後期缺乏集中統一指揮的機制,名義上洪秀全指揮,以至於在實際戰鬥中,李秀成,陳玉成兩人在東進還是西進的戰略問題上,產生了巨大分歧。

比如,當時主政的洪仁玕在被俘後,曾經回憶說,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後,洪秀全最終拍板決定的策略是,東進蘇南,奪取上海,再回援安慶。

因此,當太平軍佔領蘇南後,陳玉成單獨面對湘軍時,李秀成卻忙於鞏固蘇南基地,為進軍上海積極準備。

反過來看滿清方面,奪取安慶的目標非常堅定。1860年8月,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統一指揮蘇浙皖贛四省軍事。儘管江南大營潰敗、蘇南浙江失守,曾國藩依然堅定目標奪取安徽,“此次安慶之得失,關係吾家之氣運,即關係天下之安危”,對朝廷要求他馳援蘇浙的上諭虛與委蛇。

安慶陷落的大致經過

1859年9月24日,多隆阿偷襲安慶重要屏障石牌得手,接著,又逐一攻陷太湖、潛山、樅陽鎮等安慶外圍屏障。

最後,湘軍在1860年6月完成了對安慶的包圍。

但在安慶存亡危急的同時,李秀成卻在積極準備進攻上海。

8月,李秀成一攻上海失敗。

為了保住安慶,洪仁玕積極規勸李秀成西援。隨後,制定了圍魏救趙的西援計劃,具體就是:陳玉成,李秀成分別率軍沿著長江南北兩岸齊頭並進,會師武漢,迫使安慶湘軍回援。

然而,李秀成在行動中,不僅耽誤時機,而且三心二意,導致救援安慶失敗。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李秀成其實很有戰略眼光。

因為,李秀成此時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戰略重心都放在經營蘇南上,他清醒地知道殘破的安徽在戰略價值上不如蘇南、上海,決心奪取糧食充裕、物產豐盈的浙江以及財富豐裕的上海(江蘇浙江的稅收佔到了清政府全部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進而奪取寧波等通商口岸,這樣,就可以從容徵收關稅,向洋人購置洋槍洋炮與輪船,再來與湘軍決戰。

不能不說,李秀成的戰略眼光非常先進,因為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任何問題解決都離不開外來力量的援助。

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背後是蘇俄的鼎力支援;1937年抗戰爆發後,滇緬公路成為大後方的唯一生命線,加上後來的駝峰航線,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外部物資援助,恐怕重慶的日子不會好過。1945年以後的東北,更是和早期的廣州一樣。

所以,在1860年,李秀成已經意識到了太平天國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大同和洋人往來的沿海口岸,

然而,李秀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兩個大錯:

一是清廷與英國議和,中外力量集合在一起,不僅屢屢挫敗他進攻上海的計劃,而且如果絞肉機一樣,把他的精銳實力全部消耗殆盡。

二是陳玉成敗的太慘太快,最後還因為叛徒出賣慘遭殺害。新成立的總理衙門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他們的要求下,英國大使卜魯斯發函上海,要求禁止一切洋船偷賣物資給安慶。不久,安慶被執行了堅決的禁運,最終導致城內守軍彈盡糧絕。

可以說,如果沒有1860年的鴉片戰爭,滿清和英國就不可能那麼快達成協議,英國就不會堅決援助清政府。

那樣的話,李秀成無疑會實現自己打通外部的希望,陳玉成也不會敗的如此之慘,安慶也完全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

所以,問題不在於李秀成為何不救安慶,而在於李秀成是一個失敗者。


小奔說史


安慶保衛戰是太平天國後期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是關乎天國存亡安危的重要節點,安慶的失陷直接導致天京失去屏障,被湘軍重重圍困,標誌著太平天國回天乏術,即將徹底走向覆滅。可安慶被圍期間,做為太平天國後期兩大擎天柱石之一的忠王李秀成卻見死不救,率部開赴江浙戰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安慶是當時的安徽省城,處於江西、安徽、湖北三省要衝之地,也是天京的重要屏障。拿下安慶,也就意味著打開了通往天京的大門,時有“安慶一日無恙,天京一日無險”的說法。

為此,湘軍統帥曾國藩於1860年春把安慶定為必奪目標,確定三路進兵的計劃,由曾國荃部主攻安慶,多隆阿部主攻桐城,李續宜部充當後援,負責接應諸軍。曾國荃綽號“曾鐵桶”,他採取步步進逼的方式,在安慶周圍建造無數堅碉固堡,層層設防,使得安慶城內外太平軍不能相通。又有李續宜、鮑超等率部在集賢關、棋盤嶺、菱湖等地截堵太平軍援軍。太平天國高層也對安慶得失十分在意,不僅陳玉成率部趕赴安慶解圍,洪仁玕、林紹璋、黃文金等人都各自統軍來援。湘軍早有準備,各部按計劃截堵援軍,使得陳玉成從桐城方向連營二十餘里,分數路大軍援助安慶的計劃泡湯,最終無功而返。
與此同時,李秀成卻率部在江浙戰場上捷報連連,一舉攻佔溧陽、常州、蘇州、嘉興等多個府縣。李秀成不積極救援安慶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幹王洪仁玕主持朝政以來,李秀成和陳玉成多有不服,故此不聽調遣;其二,李秀成攻佔蘇、常等地,有割據自立的味道,從他在攻佔蘇州後大肆擴建忠王府便可看出;其三,安慶是陳玉成的大本營,李秀成有意藉此削弱陳玉成的實力。這幾點原因,前面兩點是主要原因,洪仁玕做為洪秀全族弟,自1859年4月22日到達天京之後,不出一月即被洪秀全封為幹王,總理朝政。此舉不但違背了洪秀全不再封王的諾言,也寒了陳玉成和李秀成的心,認為洪秀全最信任的始終還是洪姓族人。
洪仁玕雖通洋文,也寫了一部《資政新篇》。但他並不懂軍事和政務,執政能力不要說跟楊秀清相提並論,即使是後起之秀的李秀成等人也要比他高明不少,因此對於洪仁玕總理政務,李秀成是有牴觸情緒的。安慶被圍之時,洪仁玕曾寫信給李秀成,讓他率部救援,“今殿下雲有蘇、浙,可以高枕無憂,此必有激之談,諒殿下高才大智,必不出此也。夫長江者古號為長蛇,湖北為頭,安省為中,而江南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則蛇既中折,其尾雖生不久,而殿下之言,非吾所敢共聞也。”李秀成則回覆:“特識高見,讀之心驚神恐。但今敵無可敗之勢,如食果未及其時,其味必苦,後當凜遵”,很明顯的表現出不遵調度之意。

安慶在長期被圍,又無糧草彈藥接濟的情況下,於1861年9月5日被清軍攻陷,守將葉芸來與兩萬多太平軍將士被殺。天京自此成為一座孤城,繼而被湘軍圍困兩年之後,最終難逃城破國亡的厄運。


歷史茶坊



1856年9月,“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遭到了嚴重挫折。在“朝無佐政之將”的情況下,洪秀全重建新的領導核心,陳玉成與李秀成同時脫穎而出,獲得重用,成為天王洪秀全的左膀右臂。



陳、李二人既為同鄉,又為戰友,兩心伊始之際同心協力,親密合作,聯手打了多場大勝仗,重挫清軍,使太平天國的嚴峻局勢轉危為安,兩人成為太平天國的擎天巨柱、中興功臣,陳玉成封為英王,李秀成被封為忠王,堪謂一時瑜亮。

後來,英王與忠王東征西伐,兩部為了爭地盤、人馬、錢糧,漸生矛盾、嫌隙,關係日益交惡。


安慶是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的重要門戶,安慶的得失,對太平天國後期成爭的全局關係重大,湘軍乘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和東征蘇州、常州的機會,大舉向東進犯安慶。湘軍統帥曾國藩深知攻取安慶的意義,認為安慶為兩軍必爭之地,“目前關係淮南之全局,將來即為克復金陵之本”。

1859年冬,清軍兵分四路圍攻安慶,英王陳玉成率部奮勇救援,與清軍浴血激戰,可此時忠王李秀成則佔據富庶的蘇、杭等地,擁兵自重,拒絕救援。正如時任太平天國的幹王洪仁玕指出:“忠王既撫有蘇杭兩省,以為高枕無憂,不以北岸及京都為憂。”斯言一語中的,當時的李秀成已經明顯的把集團利益置於太平天國的大局利益之上,一味保存自己的實力,唯恐本部損兵折將。除了私心而外,李秀成亦嫉賢妒能,覺得陳玉成既比自己年輕,地位、聲望又在自己之上,且更受天王洪秀全的器重和信賴,風頭蓋過了自己,內心倒希望借清軍之手來削弱、耗損陳玉成的勢力,以待自己日後坐大。

結果,安慶保衛戰中太平軍傷亡慘重,陳玉成部元氣大傷,一瘚不振,陳玉成亦被清軍跟蹤追擊,走投無路,終被叛徒誘捕出賣,英勇就義。

安慶淪陷之後,天京失卻屏障,兩年後即遭清軍大舉圍攻,李秀成奉命守衛京都,彈盡糧絕,於城破之後被俘,隨後亦遭清庭殺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安慶保守戰在太平天國後期軍事上是由盛至衰的轉折點,當英王陳玉成浴血苦戰、獨力難支之時,李秀成因一己私念按兵不動、見死不救,終致安慶淪陷。唇亡齒寒,繼而天京失守,導致一度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全盤潰敗,李秀成難辭其咎、罪莫大焉。



陳玉成就義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其怒斥之詞擲地有聲:“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

相形之下,李秀成的氣節便遜色多了,他被擒之後則有變節苟且、乞求活命之念,甚至在獄中寫下了數萬字的自述“供狀”,追述自己的行跡和太平天國的歷史,文中大肆詆譭陳玉成,並粉飾抬高自己,然而清庭並未“賞識”其才,終將其殘酷殺害,而其卑劣言行亦為後世詬病。


躬耕於野


李秀成消極救援安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刀殺人——打擊英王陳玉成的勢力。

安慶之戰是湘軍與太平軍生死搏鬥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通過此戰,湘軍由全局被動轉為主動;太平軍損失英王陳玉成及大量精銳部隊安慶失守,使天京的西大門洞開, 從而決定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命運。對於安慶之戰的失敗,太平軍內部戰略上存在疏漏,但是李秀成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一己之利,錯失軍機,眼睜睜看著同袍慘遭屠戮。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軍耆舊宿將或死或走,軍事力量出現極大空虛。也正是這樣,給了陳玉成和李秀成崛起的機會。1858年三河大捷後,陳玉成首先被封英王,而李秀成不僅沒有封王還受到了洪秀全的懷疑。只因後來李秀成的勇敢作戰和忠貞不渝的表現,才解除了洪秀全的疑慮。洪秀全親書“萬古忠義”四字送給李秀成,並晉封為忠王。都是軍事天才,但是仕途之路二人的成長卻是天壤之別,二人之間的嫌隙也在日後的政治、軍事活動中逐漸擴大。

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同是太平天國的後起之秀,後期兩根支柱, 排名英王在前, 忠王次之。英王的大本營在安慶,忠王則建大本營於蘇州。安慶被圍之後,一直堅持守住東南新地盤。被迫出兵後,也是作戰不力,毫無幫助英王之意。無非就是希望保存自己的實力,借湘軍消耗英王陳玉成的勢力,乃至將其消滅,自己成為太平軍唯一的支柱。


老照片


安慶保衛戰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戰役,關係到太平天國的存亡。對於安慶保衛戰的失敗,存在很多說法,其中就包括“李秀成不出力”。

關於“李秀成不出力”與史料不符合。

安慶告急時,李秀成派吳定彩、黃金愛、朱興隆三將率軍救援安慶。尤其是吳定彩,李秀成手下大將,屢立戰功,官至平西主將,其地位遠在安慶主將葉芸來之上。抵達安慶後,服從葉芸來指揮,最後兩人在安慶城破之時,力竭戰死。

由此可知,雖然李秀成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手下大將,但不能說李秀成不出力。

雖然陳玉成和李秀成之間存在爭奪地盤的矛盾,因為太平天國後期的“分地制”,但李秀成在太平天國生死存亡之際,擯棄前嫌,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安慶保衛戰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就有陳玉成,李秀成貿然放棄合攻湖北計劃,放棄太平天國擅長的“圍魏救趙”的優勢。


五味社


安慶一戰是湘軍與太平軍生死搏鬥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安慶之戰後,湘軍由全局被動轉為主動,而太平軍損失英王陳玉成及大量精銳部隊,安慶失守,使天京的西大門洞開,從而加速了太平天國走向敗局。



此前天京解圍之後,英王意在保安慶,幹王和忠王則主張先取蘇浙等地,後救安慶。根據幹王的建議,當時太平軍制定了著名的保衛安慶的戰略計劃。即,第一步英王忠王率軍東進,奪取蘇杭等處,消除東面障礙,分散敵人兵力,第二步,英王忠王分兵南北兩路,溯江而上,奪武漢救安慶。

根據這個計劃,忠王就進攻蘇常等地,進逼上海,英王先攻揚州後打浙江。9月,忠王李秀成部先後攻下常州、蘇州,進攻上海,一廂情願的太平軍未曾想受到英法軍隊的抵抗,損失巨大,後退兵轉救嘉興之急。但是這一計劃沒有完全起到預期效果,曾國藩不為之所動,讓湘軍繼續威脅安慶,保薦左宗棠、李鴻章等處理蘇浙等軍務,對抗太平軍。



隨後,湘軍猛攻安慶,洪秀全派英王忠王二人南北兩路合取武漢,以救安慶。二人蘇州會商後,英王經天京西進,11月聯合捻軍救安慶,不料已降清的前太平軍將領韋俊(韋昌輝之弟)駐守樅陽,在英王陳玉成的攻勢面前力保不失,並且在關鍵時刻給了陳玉成致命一擊,獲得了三河大捷,英王敗退到桐城。1861年春,英王率軍連敗清軍,3月欲直搗武漢,不曾想後來英軍予以干涉,英王顧忌英國人,忠王遠在江西,錯誤的放棄了奪取武漢救安慶的計劃。


而此時的忠王李秀成在收復蘇州常州後,一直想以江浙作為根據地,忽視上游,不願意率軍北掃,不得已在洪秀全責令下才西進,期間喪失了與英王過江會師的機會,後來又經江西轉入了浙江,放棄了與英王合作保衛安慶的計劃,直接加速了安慶陷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