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囧媽》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2020新春,徐崢的賀歲喜劇《囧媽》全網免費播放。宅在家裡觀影,笑談之餘,越發感覺觸及心靈。


無限度的“給”,以自己獨行的方式去詮釋母愛,卻聽不進孩子的心聲;為著一個“自以為”的觀點,反覆遊說勸告要挾,不過為著一個“順從”;氣性大爭執不爽,一拍屁股走人,不考慮危險和家人的擔憂……


一種我們司空見慣的“媽態”,在無數家庭上映。更有趣的是,當子女為人父母后,也不自知的,在孩子成長中把這種“媽態”,越來越呈現的淋漓盡致。


在影片的最後,徐崢用了一句很發人深省的概括,讓我們看到了“媽態”背後的心理學程式:


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一、包辦與“投射”


在一列駛往莫斯科的列車上,母親帶來的家當讓人乍舌,面膜、蒸臉儀、洗腳盆、電飯鍋都不說,單是“吃之不盡”的小番茄,就成了全劇的亮點。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工作的時候給塞,休閒的時候也給塞。最後兒子把剩下的一整盆小番茄拿去廁所,一個一個丟出窗口,讓它們成了“西伯利亞大平原上的速凍小番茄”。而且,兒子還表現出一副“洩憤”的表情,有一種背後反抗的解脫感。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想到生活裡面的那些“包辦”呢?


孩子出門前媽媽給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健康食品,到了學校,這些提早2小時開始準備的愛心餐,都進了同學的嘴巴?


媽媽攢了一個月的工資全孩子買的新球鞋,一天就被踢破弄丟?


包辦下的孩子總是不會珍惜。而媽媽們又為什麼想不管,卻控制不住自己呢?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心理學上,這是一種“投射”現象,就是媽媽把自己的需要、情緒等主觀指向,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我曾經沒能實現的,由兒子你來實現。”


很多父母,少年時候的生活境況都算不得很好。雖然說不上缺吃少喝,但畢竟那樣的年代,物資匱乏,人總是有太多對物質本身的追求夢想,而未能實現的。吃穿就是最典型的物質滿足。


自己小時候吃的不夠豐富,當自己長大成人有能力實現時,就用它來灌溉自己小小的孩子,來滿足自己小時候留下的遺憾。自己小時候被呵護的少了,就用盡成人的全力,去關懷備至,事無俱細。


有人問,滿足現在的自己不就可以了?


是啊,如果人都活的這麼通透,也便不會有那麼多的親子教育問題出現。


最重要的是:失去的才彌足珍貴。人總是很難活在當下,現在擁有的,總看不到它們的可貴。


其實,不再去包辦孩子很簡單。用現有的能力和物質條件,去讓自己活的恣意瀟灑一些,在自己身上彌補自己曾經的遺憾,就足夠了。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二、控制與“防禦”


“再吃一點,這不為你好嘛。”


“我告訴你啊,這個年別出門,戴好口罩,別一天天擱哪兒亂跑。”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控制是人類的共性,因為控制,是“防禦”的一種外在表現。


影片裡,媽媽和兒子吵架時,媽媽只顧說自己的,無論兒子說什麼,似乎媽媽都沒有理會。後來兒子問了一句:“媽,我說話你耳朵聽得見嗎?”而這句話,在影片裡被不止一次的提到。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我們在與父母溝通、夫妻溝通、親子溝通的過程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只顧說自己的,不去聆聽對方的聲音;又有沒有同樣的感覺,他只顧說他的,完全沒有聽到我在說什麼。


控制,常常發生在有強烈情緒的時候。情緒越烈,控制慾越強。


媽媽被兒子拖拉逼的生氣了,於是拉著兒子的衣領把他按在座位上。老婆因為老公看電視氣不打一處來,於是把家裡的電斷了就不讓他看。


生活中控制的情形處處可見。只不過,為人父母,二次成長,要看清的是現象背後的本質——我們之所以不經意間就產生了控制慾望,其實因為我們在自我保護,加強防禦。


攻擊本身,是源起於防禦的。內心沒有不安,就沒有了攻擊的指向性。而防禦,常常與人的安全感有關。一個經常處於防禦狀態的人,安全感不足,就要通過展示自己強大的攻擊性,來讓對方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


可本質上,與其說是讓對方相信,不如說是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安全的,還有力量的!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控制,本身就是一種對外的攻擊,只不過這種攻擊看起來是處於保護,不具有傷害的。然而他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卻是不可估量的。


想一想,你在什麼時候會控制孩子?


當他們不聽話的時候,你感覺自己作為權威的地位不保,於是你的怒火中燒;當他們不能完成學習大業,你感覺未來的生活不保,你會焦急萬分;當他們頂嘴惹禍,你感覺自己的臉面無光,於是反唇相譏。


其實一切,不過是自己的內心,夠不夠強大。自己是不是相信,不去控制,自己也是擁有強大力量的。


三、干預與“孤獨”


“我覺得你們兩個婚姻有問題的——”


於是,媽媽就給兒媳婦打了電話,卻引起了兒子的極度不滿。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我知道你們兩個有問題了,我能不管嗎?”


看起來是關心。可是在未經過當事人同意,或者說不了解當事人需要的前提下,去幹預,常常事得其反,且更增加了孩子們婚姻中的壓力。


徐崢用了很強烈的字眼定義了這種“媽態”——強迫症!疑心病!


有問題是問題,沒有問題,也是有問題。只要媽媽以為的,事實就是如此了!於是就回到了那個更古不變的話題——媽媽覺得冷!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干預,經常發生在缺乏自我生活價值感,缺乏群體的媽媽群體中。我們經常在家長課堂中,聽到全職媽媽這樣的訴說:“我不管他不完了嗎?長大以後怎麼辦啊?”“我自己沒有什麼能力,就讓他多去輔導班學點東西,讓老師多教他點東西吧。”


學習、輔導班、興趣班,那些生活節奏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孩子,常常有一個不自信的媽媽,生怕自己的不足帶不好孩子,於是把孩子全副武裝,恨不得煉就成銅皮鐵骨。可是孩子們,卻在這樣的過程中越來越厭學,越來越缺乏主見,越來越對父母有著又愛又恨的心理陰影。


其實幹預,常常是因為自己太“孤單”。孤單久了,就把自己的生命,活在了孩子的人生命裡。


人生來就有著孤獨感。生活在社會空間,看到他們都有歸屬,自己便更加強烈的想要獲得歸屬。


於一位母親而言,如果她篤定自己的價值只在孩子身上,相信自己的夢想已然無法實現,她就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尋找自己的縮影。唯有干預,才能向自己印證,自己的生活還在繼續,自己的價值還是存在的。


可是,干預讓另一個個體蒙上束縛,為了尋求自由,孩子們便無畏般的掙扎,甚至導致親子關係的魚死網破。


其實,如果媽媽們肯走出自我的世界,到外面看一看,去找找朋友,尋尋夢想,做做自己,孤獨感減淡,干預即刻減少。


四、冷戰與“求關注”


在火車上,母子倆最終大吵一架,然後媽媽就揹著小包,離“車”出走。在茫茫的冰天雪地當中,不知去向。兒子一路尋找,終於在熊出沒的林子中找到母親。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有多少母子,在生氣時,媽媽用“冷戰”的方式,拿出執拗的脾氣——你不來追我,我就不回去?


可看了影片之後,你覺得這樣真的好嗎?母子兩個因為偏離了行程,遇到了熊追的危險,錯過了莫斯科的正點演出,最終因為發脾氣而作出的選擇,是幫助了自己,還是害了兒子?


有時候,為人之母,也是很任性的。而這種任性,不過是被忽略的太久了,心冷了,卻隱隱的,又不願意放手。


有多少母親,孩子不聽話時,就告訴他“我不喜歡你了”,“以後你自己過,我再也不管了”。有多少人,被孩子頂過嘴,就幾天翻臉不理人,飯端上桌“愛吃不吃”,沒事翻個白眼表示 我很有脾氣。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也許這些真的表達了自己的情緒,也讓孩子去所謂的關注到父母,付出孝心。可是接踵而來的,孩子們如何去處理自己的不滿情緒,如何去面對自己被忽視的情境。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兒子也有著與母親類似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妻子要求離婚,自己不想離,於是讓弟弟到美國和妻子爭搶客戶,想要讓妻子一無所有再回來找自己。


讓對方失去,他就會回來。這是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神邏輯”。可是就算真的回到身邊,日子就能過的幸福安康了嗎?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五、輪迴與“潛意識”


徐崢說:“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像我對你一樣……”


從小在母親的“希望”下長大,漸漸的,孩子也學會了用自己的“希望”,去要求別人。


我們結婚、生養,看起來是想讓別一份生命加入進來,讓自己的世界更精彩。可事實恰恰相反,我們是想通過改造另一個生命,來彌補自己生命中的遺憾與不完全。


於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一輩一輩的輪迴。有人稱之為“宿命”,其實不過是每個人潛藏的意識當中,逃不開原生家庭的給予,和自小而大對生命的認知。


這樣真的很殘忍。像影片最後所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我們明白的是不是太晚了?生命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蛻變,任何時候我們明白了,都是最好的新生,都還來得及再上一層樓!


可是如若不新生,我們準備把此般的一切,帶往下一代,還是後幾輩?


《囧媽》:這種“媽態”你也有,卻不自覺的成為孩子的“惡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