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心传”?

恒少Jacky


秦始皇焚书,他最最想焚的是一本方士《道经》。非老子《道德经》,此经已失传,唯留十六字,还让人弄跑了!



詹三疯2


儒家十六字心传,如何理解?

儒家十六字心传,据传是尧舜时留下的治世之理念,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事在“尚书.大禹谟”有记载。

据传,这十六字源于尧舜禹禅让故事。当尧传位舜,舜传位禹时,传承的是天下百姓的重任。说是心传,并非传心之说。因彼时文字有否,及书写之载体是否存在,都为不可定,所以只能以言而传。

人心惟危,是说人心不可靠,危机四伏。道心惟微,是说道心微妙,莫测难求。“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即自然事物规律。道心之微妙,从“道德经”里可看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之玄妙,衬托出道心微妙。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允执厥中,即是要坚定尊守中庸之道。

这里,是分人心与道心二心。人心,指人之精神,思想,意识;道心,指自然规律。也就是在人类社会治理中,精神一大类,自然规律一大类,这两类是必须掌握的,把控的。人要适应社会,要适应自然事物规律,要顺规律而行。这里已有了后来的“天人合一”的雏形。

后世有人释“道心惟微”,为人心中之一另一心,即“道心”。如朱子说,从人心上说是私心,;从义理上说,即道心,只是一个心。对此不敢隐一己之见。人心,只是一个心,缘何有二心?人之心,可应万事万物,何独与道德无关,而须另设一道心?此意,为理学家继承,是为唯心之始作。

世界之两大类,一为精神,(心);一为物质,客观世界规律。而人在实践中,认识世界事物,从而形成知识,被人心所悟,所用。而心,也可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提升心之力,此即为辨证唯物。而唯心者,无视客观世界存在,无视客观事物规律,“以心去物”,将人之心体功能无限扩大,去除,代替物质规律存在,至有“心即理”之说。心即为认知客观事物之功能器官,它从哪里产生“理”呢?“理”只能向外求,向可观事物规律求,除此之外,“理”无可求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