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在很多家庭問題會歸咎到原生家庭,什麼是原生家庭?

依花半夏


從一部有蘇大強這個名字的電視劇聽來了一個詞,叫原生家庭,為此,還特意搜索了一下,什麼叫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而後,便見有朋友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說說,原生家庭讓我難過,可能是源於自己的過往經歷吧,個人還是很有感觸的。

今年過年迫於疫情原因,在老丈人家裡多住了幾天,家裡有個外甥,15歲了,現在成了家裡的“老大難”,說起外甥這個事兒,有些年頭了,早在結婚頭兩年只聽說這孩子有抽動症,所謂抽動就是不自覺地手會抖動,嗓子發出異響,時不時地總想製造點動靜,為此,哥嫂沒少找大夫諮詢診斷,大部分的大夫也只能判斷為神經系統的問題,看一些藥吃吃,不經意間的變化應該是從孩子轉學到鄭州開始吧,自從他轉校到鄭州,應該是沒過多久,聽說症狀越來越重,有個小半年沒見吧,再見的時候,哇……個頭竄到了1米7以上,更嚇人的是體重,整個人像一個小大人,擋不住的鬍鬚,膨脹的身體,一問體重都超過了我,得有180斤,想想看一個大人的模樣初中生的臉,怎麼看都感覺不協調,去年一度因為這個病,都送去了精神病醫院治療,然而也沒什麼效果,真的是四處求醫。

要說這孩子呢,也確實是有問題的,舉兩個例子,一次學校老師打電話過來說讓把孩子接回去,原來這孩子褲子爛了,也沒打鬥痕跡,問他也不說,後來家長接回去瞭解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他自己撕爛的。還有這次過年在家,他非要我陪他去貼手機膜,回來路上還給我說,我控制不住自己,老想摸這兒摸那兒,想掰手機,結果晚上到家,玩手機呢,咔嚓一下又把手機屏掰裂了,他自己都認為自己就是有點強迫症的感覺。

還有一點,就是這孩子喜歡玩遊戲。

按說這樣的情況出現,大家都會認為這孩子真是不行啊,怎麼這個樣子,可能是從事管理工作的緣由吧,我倒是有了點不同的想法,我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你是什麼樣的,他就會刻畫出什麼樣子,父母我倒是第一次當,我也有自己的孩子,可能沒有更多話語權去評價,但是管理我倒是幹了幾年,尤其是看到自己下面的團隊經理管理自己員工的時候,懂得管理的團隊經理,可以說是張弛有度,恩威並施,而不會管理的呢,則是歇斯底里,一籌莫展,他們的言行過於激烈,根本不會理會成員的感受,盲目發號施令,沒有做到讓員工心悅誠服的坦然接受,反而是強行灌輸,弄得怨聲載道。所以,當我看著這個孩子的時候,我真的在想,父母究竟給予了他什麼?

當我們在家裡聊起來這孩子從小到大的經歷時候,我認為找到了些許端倪,這孩子父母早早的就在外打工,將孩子交給了老人帶著,但是由於小孩從小比較“叛逆”,還有家庭搬遷的原因,從小到大換了四五個學校,有的學校甚至連半年都沒待夠,老人呢,本身也是性子比較剛直的人,一輩子掙錢養家,比較執念於拿錢哄孩子,並沒更好的辦法,和更好的耐心。瞭解到這些,我便想起了我自己小時候,考大學的時候,我特意要考到外省,就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個強烈的聲音在告訴我,擺脫他們,獨自成長,就是因為從小到大家庭條件的“不允許”,父母沒有那麼多關愛,甚至一雙運動鞋,都不捨得給我買,儘管我很想,但是我會拿父母那一套“這麼貴也並沒有好到哪兒”的理由來搪塞自己,總覺得一輩子很憋屈,並且還要背上父母期許的目光,要懂事,感覺活在他們的要求裡,後來也是自己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還有讀書明理之後,才逐漸自我“修正”了童年裡面這些傷痕與不理解,所以當我得知這個孩子的過往經歷,尤其是學校換了四五個,我便在想,那這個孩子內心深處得有多麼得不安,多麼沒有安全感,應該也是這原因,難怪他會故意發出抖動(可能本身有一點抽動症,但是後來肯定是加劇了)來故意引起他人的關注,更何況,這孩子從小和父母離得這麼遠,缺少父母的關懷,到今天直接敢於和父母頂撞。

有的孩子可能天生比較安靜,有的比較活潑,安靜的孩子可能會內在吸收,或消化,或掩藏這些情感,活潑的孩子呢,可能在父母的刺激下更加逆反,比如哥嫂這邊也不容易,一直在外打工拼搏,看到孩子不如意,也會大吼大叫,可畢竟孩子就是孩子,有些人,雖然你看著他身體已經是大人的模樣,可能心理年齡可能還是孩童,就像一個詞語說的“巨嬰症”,就是指得這些心智未開化的人。

記得之前學習心理諮詢的時候,曾經講過,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和情感處理有關,和生活的環境有關,記得那時候老師講過一個例子,一箇中年女人,沒有孩子,每次她老公出差在外,她都生病,暈倒,但是每次到醫院檢查,都沒有什麼問題,她老公只要回來了就沒事,後來的後來,也是很久以後才在心理醫生的治療下得知原來,這個女人潛意識裡極度缺乏安全感,一旦老公離開,沒了安全感,身體機能就出現了問題,聽起來很不思議,但是因為自己也曾受困於心理問題,以前是個很內向的人,不喜歡錶達自己,沒事喜歡生悶氣,惹得身邊的人莫名其妙,後來,直到自己思想打開,才解開了很多困惑,我才逐步意識到,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病,尤其是受到家庭影響而隱性化的很多情感問題,排解得不到位,是很難化解的,這大概就是原生家庭之怨,而這又是很普遍的問題,好比婆媳問題,師生問題,等等,都是很常見的問題。

之所以現在這個問題很難解決,我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為人父母習慣於用自己的思維經驗去教化子女,卻難於自我成長,因為很多人一輩子不會當管理者,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或第二次,經驗有限,再不讀書學習鍛鍊,真的是很難有養兒育兒的好方法,所謂的幸福的家庭一樣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抵就是這個原因吧,所以分享這個出來,其實沒有什麼精確的答案,只是拋個磚,引個玉,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共同學習進步,期待自己不要成為製造原生家庭之怨之人,希望自己的家庭一樣幸福。


山澗一縷風


最近火爆的電視劇《都挺好》又把“原生家庭”這個詞帶火了。每個人都在反觀、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雖然現在大家默認的“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其實最早《原生家庭》一書指的是那些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家庭,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名字直譯過來應該是“有毒的父母”。那麼哪些父母是有毒的呢?

具體來說,凡是給孩子帶來持續性、反覆性、長期性傷害的父母都算是有毒的父母。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幾種父母類型,希望父母們都能引以為鑑,做更好的父母!

第一種: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類父母喜歡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標榜抬高自己。所以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就是,讓孩子形成深深的內疚感。這類孩子成人後,出現任何問題,首先會怪罪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被父母職責:都是你不好、都怪你……

第二種,是不稱職不負責的父母。一對合格的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有的父母生了孩子不養育,有的只管養大不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這些都是不合格的。

第三種,無微不至,大包大攬的父母。這類父母,尤其是母親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以便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實現自我價值。普遍點的後果就是讓孩子成為媽寶男,導致婆媳關係。更嚴重的後果就是造成,孩子自我價值實現困難,孩子無法成為自己的主人,甚至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脫離父母的控制而做出極端之舉,比如北大的吳謝宇。

第四種,酗酒父母。這不僅會導致孩子過早的承擔家庭的重擔,而且有的還會影響孩子,讓孩子也沾染酗酒的惡習。

第五種,虐待孩子,這類父母最容易導致孩子抑鬱症。這種虐待孩子又可以分為主觀的和非主觀的。有一種是純惡魔型父母,他們知道孩子沒有錯,但就是想通過虐待孩子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另一種是沒長大的父母,他們自己還沒長大,所以他們不願意原諒孩子因為年齡幼小犯的錯,他們覺得孩子做錯事是挑釁,所以不原諒孩子,虐待孩子。這種虐待會導致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有快樂,從而抑鬱。

第六種,言語虐待。如今語言暴力越來越被關注,這是件好事。因為之前言語虐待因其非顯而易見性,往往被人忽視。甚至有位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說:“我寧願自己遭受的是身體虐待,因為這樣還能留下證據,被別人看到。”而這樣對待孩子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第七種,性虐待,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這樣的父母其實也存在,只不過很少被報道出來。

那麼,如果是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應該怎麼辦呢?

一、注意原諒的陷阱,原諒施暴者,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只有在父母付出努力、真誠地想求得子女原諒時,原諒才有意義。

二、擺脫和父母的糾纏,要從觀念、感受和行為等層面擺脫和父母的糾纏。在情緒激動時,避免與父母接觸和對質。因為情緒激動時,你的想法和判斷會因情緒而出現偏差。具體做法是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因為當你反應時,你已經被激怒了。回應是客觀的,冷靜的。

三、不再自我懲罰,卸下為童年的不幸承擔的責任,將責任歸還責任人。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你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

而面對曾受到的傷害,你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管理憤怒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①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②表達出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頭③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④不要讓憤怒加深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人變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藉助憤怒,認清在親子關係中你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接受什麼。以此來幫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四、學會對自己負責,需做到以下幾件事:

①成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②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③面對童年的事實。④承認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係。⑤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⑥面對並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⑦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他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⑧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⑨重新獲得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五、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必須直面和父母的關係,因為凡是沒有歸還的都會轉移,可能會轉移給你的孩子。與父母對峙的目的,不是報復、懲罰他們,不是讓他們收斂,也不是發洩你的憤怒,或從他們身上尋找些補償;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併為你們此後的關係做出定位。

具體方法,可以面談也可以寫信。面談時需要做好準備,預測一切情況,寫信則要如實反映自己想表達的內容:①曾經你對我做過什麼什麼。②我當時是怎樣感受的。③我的生活為此受到怎樣的影響。④我現在對你的要求是什麼。

希望每位父母都懂得怎麼愛自己的孩子,尊重愛護孩子——這個獨立的個體!


讀書評書2017


原生家庭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父母和子女,在子女沒有成立新家庭時組成的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孩子在原生家庭裡接受最初的家庭教育,他的各方面都會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感情的好壞,父母的相處模式溝通方式;父母的價值觀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問題等。

現在提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大多是指負面的影響。很多人會把一些事情的挫敗歸因到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非不可改正,只要找到癥結所在,願意接受相關建議,並積極改變,還是可以讓自己健康向上起來的。


韓七公子呀


首先我要說,這位老師,你無論有一萬個理由打學生,都是不對的。學校,本是師教育人,培養孩子在德.智.體全面發展,你身為老師打學生,只能證明你無坦誠之心,無善良之意,更重要的是你無能力管教學生,總之,不管是任何人,打人是無德.無能.無賴的行為,是必遭人們所唾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