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说到中国的水下考古,估计多数人都知道2007年在广东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南海一号模型

这是在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价值不可估量。

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持的这次发掘,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水下考古的水平和实力,这既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合作,也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艰难探索,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发掘辽宁绥中三道岗的元代沉船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三道岗水下发掘

这次在东北进行的水下发掘从1992年开始,历时6年。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填补了中国考古事业的一项空白,也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堪称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1993年绥中三道岗水下发掘被评为当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人类潜入水下打捞古物自古就有,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水下考古,还是在1943年法国人发明了水肺(水下自负式呼吸器)以后。在这之前虽然也有海军使用的重潜装备,但非常笨重,人在水下无法做精细的清理和记录工作。

西方国家的水下考古成熟于上世纪60年代,法、英、美都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而我国在70年代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了解到这门新学科,但限于各种条件一直无法开展。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契尔(Michel Hartcher)偷偷在中国南海的一艘中国古沉船中,打捞了一大批青花瓷器和金器并于次年在荷兰高价拍卖。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中国出水古瓷拍卖会

这不仅在国际博物馆界引起轰动和义愤,也激发了中国建设水下考古的决心。经过紧张筹备,1987年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总参、海军、国家科委、海洋局等部门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同年历史博物馆设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条例》,中国的水下考古正式开始了起步。

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就是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的发掘。

1991年7月,辽宁绥中县渔民在捕鱼时偶然打捞上来一些古瓷器和碎船板。根据文物部门征集的584件瓷器、瓷片判断,这些属于元代磁州窑的产品;对疑似沉船板的碳十四鉴定结果,也与瓷器时代一致,初步判定水下应该有一艘装载瓷器的元代沉船。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国家文物局随即委派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专业人员赴现场考察海洋环境和水下作业条件,同时从全国组织各方面人才:海事打捞局的潜水员,陶瓷史、环渤海贸易史、渤海航海史等专家,组成了"国家绥中水下考古队"。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三道岗海域地貌复杂,有三道大沙岗,只有在退大潮时才露出水面。

考古队首先调访了相关海洋水文气象资料,这是海洋作业的基础,其次详细了解渔民打捞文物的过程,综合所有情况确定了一个作业的大致范围。

由于渤海的气候和海况特点,海上考察只能在每年的6至7月间进行,这对工作的连续性是很大的制约。

92年海洋地质专家,用旁测声纳、高精度磁力侧深仪、浅层剖面仪在可疑位置周围1 x 2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探测。

探测结果发现有5处异常点。

其中一号点水深11米,为一南北向长条形物,长约2 5米,宽约5米,可以观察到该物体内的若干类似于船体结构的纵横线条。

声纳图象显示出一号、二号点所在区域的海底地面有被拖网严重扰乱的痕迹,这与渔民在此区域打捞出成批瓷器的情形相吻合。

尽管根据遥感探测结果,应该可以认定一二号点为沉船位置,但为了不遗漏新的发现,队员必须下水对5个异常点逐一探摸。

结果三四五号异常点为海底沙丘,未见沉船迹象,予以排除。

二号点为被海流冲刮而成起伏不平的沙地,但发现若干瓷器残片。

一号点的海底有一巨大的沉积物静卧,周围散落瓷器,确定这就是沉船。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磁力探查

确定了沉船的位置后,于标点东侧设置一条北偏东6 0度的基线,绘制了沉船遗址的平面草图,完成了初步测量。

水下考古队员在调查工作中还进行了在当年中国很少见的水下摄影和摄像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图像资料。

第一次探查在沉船周围采集到4 7件瓷器,专家对出水文物做了鉴定,确认为元代河北磁州窑出品。

1 9 9 2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公布了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勘查的成果。

93年至96年的四个夏季,水下考古队对沉船遗址继续进行了详细发掘。

为保护遗址不受人为的破坏,创造性的制作了一个2 0X1 0米的发掘框架,由钢管分段制成,每隔2米有一立柱,接头有法兰盘,可在水下拼接。

框架四角设置浮标,考古队员从浮标可直接下潜到遗址作业区。用细钢丝绳在框架内隔成2 x 2米的方格,作为探方和摄影拼接的坐标。

在每个方格内根据发掘计划,再用细钢丝拉起若干个探方,用以标定记录每个文物的三维坐标。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水下发掘工具对中国考古工作者来说是新课题,参考国外经验,准备了用消防高压水泵改装的抽泥机、德国进口的液压钻和高压水炮,但在实践中发现国际经验不一定都适合特定现场,中国人自己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土办法"。

除此以外,物理遥测、水下摄像、水下定位、三维测量以及出水文物的处理和修复等等一系列新问题,都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次。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海底地貌遥测图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沉船露出部分遥测标示

三道岗遗址6年的水下发掘,共出水元代文物613件(不含渔民上交的),其中半数以上被评为国家级文物。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记

沉船本体因腐朽严重,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未能打捞出水。根据各种数据分析,这艘船长22米,宽9米,高度为3.75米,吃水2米至2.5米,为9舱位内河、近海兼用的平底沙船,载重大概在200石,应属于元代近海漕运小船。

这艘沉船的发掘,不仅为兴起于唐代的磁州窑的外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对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力的证据。

辽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元代沉船的勘查与发掘,是我国首次凭借自己力量完成的正规专业的水下考古工作,是中国考古事业,特别是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