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很多老師、家長認為課外讀物太濫、太雜,怕學生接觸耽誤了學習,因此,他們不贊成學生自己選擇讀物、也不主張學生讀“閒書”。

甚至還有一些媽媽跟我說,我孩子老師會沒收孩子的書,他在你書店選的一些書都不感帶到學校去。 那孩子到底能不能讀課外書呢?

我們看一個比較權威的老師是怎麼說的: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溫儒敏教授,(現任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失去對語文的興趣 很多老師、家長畫地為牢,只容許學生讀他們指定的書,甚至只讀與考試有關的書。

這些老師、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對。

不讓讀“閒書”,讀書成了非常功利的行為。

老是圍繞考試需要讀那點課文,頂多還有一些教輔,限制那麼死,怎麼可能有閱讀興趣,怎麼可能拓展閱讀面,又怎麼可能提高語文素養?

即使對考試而言,這也是下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要求,就是讓學生讀書有選擇,有自由度,擴大閱讀空間。

對於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才有語感,閱讀能力、語文素養也才能得以提高。

引導他們讀健康的、有內涵的書,他們的閱讀口味和分析能力慢慢提升了,也就逐漸學會遠離那些低劣的書了。

所以,讓孩子們讀“閒書”,在適當指導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手。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曾經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兩點:

一、凡是喜歡語文,養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閒書”的,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

二、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閒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進入大學後,往往會感到學習困難,視野窄,思路不夠開展。 培養閱讀習慣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

這樣看來,“閒書”不閒。

三個評估閱讀能力的標準,大家不妨測測自己在哪個階段:

一,是否能夠進行深層次閱讀(深層次閱讀不是讀深奧的書,而是讀任何書均能深度閱讀,也就是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去分析理解書中內容);

二,是否能夠主動去選擇閱讀(學習)新的書籍(這裡的新是指新的知識領域,如果只是不斷讀同樣類型的故事或小說,其實本質上是一種重溫,而不是探索新知的表現);

三,是否能夠在讀後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這種分享可以是聊天,寫作,表演,繪畫,創造發明等任何一種形式的閱讀延伸表現)。

如果三種閱讀表現都沒有的話,那處於第一階段的水平:基本和一個嬰孩的閱讀水平相當。還處於一個感官閱讀階段。 需要通過聽讀,圖片等輔助,才能感覺到一本書的有趣。

所以很多小學生一直只能閱讀圖畫書,排斥文字圖書。其本質上的閱讀能力仍然是處於感官閱讀水平的。


李健:讀點看似無用的書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於狂妄。

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匱乏。但我並不將讀專業書視為完整意義上的讀書,在我看來,一個人不論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該讀一些人文社科類的圖書。

人們常問我:閱讀與音樂創作的關係是怎樣的?它們二者時有關聯,有時卻未必。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搖滾樂界的拜倫” 萊昂納德·科恩

我最近在讀古詩,常驚歎古人奇崛的想象力,這樣的閱讀能錘鍊我的語言,啟發我表達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閱讀,是在無形當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我更倡導非功利的閱讀,建議大家讀點看似無用的書,培養點看似無用的愛好,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實用主義是我們今天特別要警惕的。這一點從當今大學基礎理論類專業的冷清與應用類專業的火爆可見一斑。我曾無數次聽到類似的疑問:數學研究有用嗎?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嗎?

要知道,沒有這些基礎理論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計算機技術,一些表面看似沒用的理論,建構了今天的科技。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智慧的真正標誌不是知識而是想象力”

其實我讀書並不多,但我喜歡反覆閱讀同一本書,尤其是經典作品。這是受到作家餘華的啟發,他是幾乎不讀暢銷書的。

如今各種出版物浩如煙海,而現代人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你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檢驗哪些書是好還是壞。那些擺放在機場書店、火車站書店的五花八門的圖書,多數看了會讓人失望。

但經典不會,無論何時翻閱經典,你都會滿載而歸。

人們還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認為不應該完全憑著興趣閱讀,有時也要強迫自己讀一些費力的書,這樣才可能有進步。作家馬爾克斯每天強迫自己上午9點到下午2點進入工作狀態,實在寫不出來東西,也要在書桌旁坐上兩個小時。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

讀書同樣需要自我約束和自我強制。童話讀起來毫不費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讀童話,還是要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追憶似水年華》《哈扎爾辭典》這類書不像心靈雞湯那麼好讀,但強制自己讀下來,一定會有收穫。

對我個人而言,讀書還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就如同寫歌詞我習慣於鋼筆一樣,我更鐘情於紙質書。

李健、溫儒敏:沒事多讀點兒“閒書”,別迷信題海戰術

古人讀書,講究焚香沐浴、品茗閒吟,追求蕭然自遠、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對著電子屏幕一堆二進制的數字編碼,我聞到的不是“書香”,而是工業氣息。就像現在網絡如此發達,還是有許多愛樂人蒐集老唱片、音樂CD一樣,儀式感讓閱讀悅目悅耳悅心,更有味道也更為神聖。

對全社會而言,目前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反差。我們的出版業數字龐大,新書源源不斷,但從全世界來看,我們是人均讀書量很少的國家,遠非一個文明古國所應該呈現的。原因何在?這值得我們深思。

李 健 de 私人書架

1.木心 陳丹青《文學回憶錄》

2.木心《偽所羅門書》

3.茨維塔耶娃《茨維塔耶娃文集》

4.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全集》

5.茨威格《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6.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7.西蒙·沙瑪《風景與記憶》

8.勞倫斯·布洛克《每個人都死了》

9.伊利亞·愛倫堡《人·歲月·生活》

10.辛波斯卡《萬物靜默如謎》

11.辛波斯卡《我曾這樣寂寞生活》

12.盛可以《可以書》

13.鹽野米松《留住手藝》

14.雷蒙德·卡佛《大教堂》

15.北島《時間的玫瑰》

16.餘華《靈魂飯》

17.蔣勳《漢字書法之美》

18.村上春樹《眠》

19.村上春樹《1Q84》

20.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