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大高材生被华为辞退,只因写了万言书,这件事儿你们怎么看?

用户5547733492


说白了这一件事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北大高材生刚入华为就写了万言书,这只是纸上谈兵。

我们都经历过职场,其实每一个新人进入到一个新的公司新的领域,都希望大展宏图一番,而且都能一下子发现公司的种种弊病,种种问题。很多新人错误估计问题的严重性,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才能。

有些问题,领导也好,老员工也好,大家都能发现;但是为什么没有去解决,那是因为有解决不了或者目前无法把问题消除。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很简单,解决问题却很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难。

一个还没有着丰富职场阅历的人就妄谈公司的战略,这就是典型的“书生误国”,还是那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每个人都要从基层,从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

毕竟我们大家不是王思聪,没有王健林这样的大富豪,给你几个亿,让你去创业,赚了固然好,赔了就当花钱买经验。可是公司不一样,公司凭什么花钱为你所谓“正确的建议”去改变,赔了算谁的呢?

刚入职场的人往往年轻气盛,不可一世,觉得万里江山手中跳,自己肯定能闯出一番事业的。然而如今这些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的时候都经历了很多苦难,这些苦难是今天我们无法想想的。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

所以劝那些新入职的朋友们,进入职场,少说多干,提高自己的经验和眼界。一个人处于的职位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如果那位被辞退的北大高材生处于任正非的位置,或许会有着和他一样的行为,即辞退该人!


青埂峰下的鬼话


首先这件事是去年发生的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不妨碍我们拿出来讨论一下,重新解读一下这件事背后的一些有趣的地方。首先任正非的批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连精神病都用上了,感觉说得有点夸张,毕竟人家好歹是北大毕业生,水平还是有的,人家只不过是一时打了鸡血写了封不太合时宜的万言书。


不至于直接把对方打入冷宫,要么进精神病院,要么辞退,这样处理显得有点冷酷。没有体现出一个企业老板该有的气度和胸怀来。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名北大毕业生又似乎是有点不自量力了,毕竟你只是一个毕业生,资历尚浅,经验浅薄,有何资格去谈什么企业的经营策略,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你是北大毕业的,就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了。



所以如此不自量力的万言书被任正非严厉批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其实这样的处理也很正确,毕竟年轻人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还是挺危险的,我们鼓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挑战精神,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为一个毕业生,一个刚刚进公司的实习生来说,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己的位置,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眼高手低,老想着去做什么宏图伟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年轻人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努力,积累自己的经验,努力学习,沉淀自己,不要心浮气躁,尤其是不要觉得自己可以随随便便就和老板谈企业的未来,这样做只能说明你的肤浅,只能让老板觉得你比较浮华,没有实干精神,不靠谱。


心立方


前一段时间看过这个,个人感觉任正非那样说很对,这人不适合在公司工作。

北大的高材生,一个刚毕业的牛犊子,只会纸上谈兵的竟然给一个企业创始人,有着几十年年公司管理经验的任正非先生扯犊子,这不是脑子有问题吗?自己的角色摆不正,这种人肯定是那种目中无人的,仗着自己北大毕业的,牛气冲天,整个世界要围着你转?你以为你是太阳啊。像这种趾高气昂的,是不会踏踏实实为公司做贡献的,是不会很好的跟周围同事相处的,只能是害群之马,开除一点错没有。

我觉得作为刚毕业的已经毕业生,还是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向前辈,领导学习,提升自己,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尽快的适应环境,而不是想着让周围环境来适应你。

你自己好好工作了,必然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然后可以不断晋升,待遇也不断提高,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做法。

欢迎大家关注我哦,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我的动力😊谢谢大家!


共商韬略


这不是个新故事,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发生在20年前,还是华为初期刚刚开始兴起“席子文化”之后不久,关于这个事情,触动了我尘封的记忆,忍不住要过来说两句:

1、毛主席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任总是非常赞同这句话的:

华为这样的企业,在深圳特区成立,干着当时很多人还弄不懂的事业,从工棚里走出来,任总是最知道什么叫脚踏实地,什么叫高谈阔论,什么叫居安思危,什么叫夜郎自大的,所以华为的整个体系都是实干型的,在华为待过的都知道,为什么要过训练营,为什么要强调“狼”性,很多人都说华为有军方背景,其实这种说法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华为很多的作风,体现了类似军人的素质,坚决服从,没有任何借口,这已是基本原则,所以这位北大高才生的遭遇,并非是针对这个人,而是针对一种风气,这个人的遭遇,并非因为这个人怎么样,而是当时华为内部不允许这样的风气冒头,居安思危是什么意思?就是任何不良不符合当下战略目标的思想和言论,都要果决地掐死在萌芽状态,不这样,成就不了伟业,不这样走不出强敌环伺的市场包围圈,这是命脉,不容一丝一毫的放松。

2、这个事件,放在当年,当时的华为,是绝对正确,不容任何诟病的:

后人评述历史,绝不能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在当时,华为刚刚在程控交换机领域冒头,与各地邮政体系建立统一战线联盟,产品质量,产品技术,市场拓展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全体员工一起朝目标努力前进的时候,少说多干,结果导向!当时的世界他国巨头霸占着中国的各大电信市场份额,国产设备虽然仅华为一家,但是在产品性能、质量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那个攻坚的年代,是允许不了这种“万言书”的。

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会有他最关键的几年的,在那几年里,要心无旁骛,踏踏实实的去执行,可以说一切为了执行,企业的方向一个人去把握,其他的人只管执行,朝着企业指挥者的方向一往无前全速前进,因为前面的路程,已经证明了方向的正确性。

3、这个事件,放在当下,也是对的:

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打工者的思维永不可与企业主的思维在同一个层级上,在企业里,要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政策,你作为企业主,你不要三天两头去开会征求下属的意见,你没想好,你就不要下指令,你想好了,你就把你的全套作战方针明确的表述出来,谁在什么位置,要干什么事,你永远不要指望任何角色的人,会超水平发挥,你永远要把作战方针做最明确的描述,别人才有可能超水平发挥,这就是最关键的,当企业真正开始做大,就要物色你在某些领域的接班人了,你要让他来接替你,而你只做最合理的监管。

任何事业的初期阶段,创始人是一定要一肩挑的,什么都要自己去干,既是指战员又是指挥者,随着一块一块的阵地被拿下,就要赶紧挑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让他去取代你的地位,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形成自有特色的“繁衍”链条。

当下互联网时代,很多工作因为工具变了,模式也在变,因为网络通信带来的便利,企业的存在形态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效率,效益,效能,效果。这四“效”依然没有变化,企业搞不好,永远是企业主的错。

品味中领悟,批判中提升,任何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每个人要迎来自己企业的成功,必然是要经过: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这样一套流程的。一个企业的壮大,是一大批人加入,一部分人融合,一小部分人成长,极小一部分人升华,最终形成核心管理团队,这一切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说出来的。

在中国,干中小企业,就是一个字:干!

走出债务泥潭,上阳光丛生网


阳光丛生网官方号


只能说这位北大高材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把北大毕业看的太高太大了。是啊!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你能考上并毕业,你的智商一定是差不了,你的学业水平也是不容怀疑的。然而,那只能是学业水平和智商,知道吗?进入社会工作后,难道你不知道,情商有时候比智商更重要吗?


刚进华为,你知道什么?又知道多少?就是记者写文章有时候还要采访、调查啊!再看看那些身经百战,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还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你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工厂的大学生就敢肆无忌惮,妄加结论给任正非写了10000字的书信,只能说明你也太想与众不同,太浮躁了,太想一鸣惊人了吧。然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方法不当啊。华为现在需要静下心来做研究人啊,静下心来做创新的人才,你这不是给自己找堵吗?


关键是,你写的这10000字,不仅花了任总不少的时间去看,看完后让任总感觉一点吸取的东西都没有,可能还有不少傻里吧唧的与现实完全不搭的东西(我猜测),以至于让人家任总气愤。结果如原文所说,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谦虚谨慎是中国民族的美德。一个自以为因为有张北大文凭就狂妄自傲的人,实在是井底之蛙,跌跟头也是迟早的事。就是人家任总一句话不说,你这种浮躁的心态,也迟早会被摔个大跟头,只不过这个跟头来的比较早而已。


当然,从长远来看,这次挫折对你来说也许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你从这件事上,你能真正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认清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和总结;认清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以后在工作中,应该不会这么骄傲自大了。进入社会,首先让自己心态归0,新进入一个团队,谦虚谨慎向那些团队里厉害的人学习和请教,不断提高自己,才是你的第一堂课认知课程。记住,只要你足够优秀,在团队中出类拔萃,大佬们会自然而然提拔你的。路还很长,别太急,年轻人。



好妈妈好女儿和好妻子


对于这件事,去年就有好多的议论,觉得任正非武断的人有之,觉得高材生“自大”的人亦有之。

我对这件事感兴趣的是任正非看到高材生的万言书后的批语:有精神病,去看,没精神病,辞退。

很干脆,没有拖泥带水,说明什么?

时至今日,华为已然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华为的人才济济绝不是浪得虚名。面对任正非的批语,有些自以为是人才的“高材生”要注意吸取教训了。

首先,假如“万言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话,以任正非的人才观,一定是要参考的,这一点,我们芸芸众生不用以为任正非的度量,还需要我们去提醒。

一份毫无价值的万言书,对于一个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明确的信号导向,就会导致一百份甚至一千份“万言书”。这种万言书里充斥的一定是投机的邪念,所以这种邪念会被坚决的扼杀在摇篮之中。

“眼高手低”是很多“高材生”的通病,这个病有时候比“精神病”更可怕。眼高手低的特征就是“挑毛病,指方向,谈战略”。这种人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是“负能量”的携带者。

即使是有水平的高材生,也应该在有了一定的工作积累,达成一定的工作成绩,并且在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愿景以及现状之后,才有可能写好这个万言书,万言书绝对不是“谈战略指方向” ,那样的话就是高材生们想多了。万言书一定是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这种万言书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高材生们在这个事件当中要吸取的教训是:

无知者无畏不一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运筹帷幄的事自古以来也就那么几个人能做到,冲锋陷阵的人更多。

毛遂说:锥处囊中,脱颖而出。说的是“锥”,不是“锤子”。

卖白菜的命,就不要操卖白粉的心了。

中国的智者说过一句最通俗的话:一招鲜,吃遍天。

好好理解,受益无穷。


步武堂



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看!

不管你是什么牌号的高材生,首先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吃几碗干饭,要知道你的所学所长、所擅所能,假如你学的就是互联网和信息化,并且对华为初创至今的套路、路数一摸一个准,那么你的万言书就是有价值的,就是有见地的,他华为老总不由分说说你是神经病或直面要辞退你,那就是他的武断了!假如你对华为的过去现在未来一无所知,胡言乱语一番,并提出一些不着调的实现不了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建议和意见,对不起,华为老总的决定是英明的正确的!



我们常说一句话,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任何建设性、创见性建议与意见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千百次调查取证考证验算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假大空高大上的空头说教,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我们要对《今日头条》提一项合理化建议或给张一鸣总裁写一份万言书,首先你要懂得头条的定位、运营规则、经营理念、管理守则,要知道初创时的经营业绩,和每次战略性决策背后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每一次大的动作背后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如何从小到大,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弱到强,这些大数据掌握以后你才能介入它的前瞻性管理层面,才能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否则就是瞎掰!这是常理也是常识!



我们不缺人才,缺的精彩;我们不缺舞台,缺的是平台!人才有所附丽才能成就精彩!舞台有所开放提供必要的支撑才能为那些真正的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要输出必先输入,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原本真正的人才也会被掏空也会被时代抛弃!


冀之笔


华为辞退北大高材生:此人有精神病

万言书自荐伯乐,千里马比比皆是。

华为的大佬任正非,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北大毕业生,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原本以为自己独到的见地能够打动领导,可以让自己一步登天,以为自己遇到了伯乐。但任正非只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这位北大的才子,夹着尾巴灰溜溜的走了。他很失望,这和小说里写的完全不一样啊?

此事一出,很多网友们都议论纷纷。

有人说职场不是都市小说,在社会上你更不是主角,即便你再有文凭再有学历,没有自知之明也照样碰壁,还真拿自己当千里马了?

也有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既然写了万言书,也说明有些自己的见解,而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大佬,可以参考参考,没有必要辞退他。

而在韩某看来,有一句成语可以形容他,“班门弄斧。”

无论任何行业,身为一个新人:

大厨需要你告诉他怎么做菜吗?

赛车手需要你告诉他怎么开车吗?

主治医生需要你告诉他怎么看病吗?

校长需要你告诉他怎么教书吗?

程序员需要你告诉他怎么写代码吗?

设计师需要你告诉他怎么绘图吗?

老板需要你告诉他怎么管理吗?

任正非需要你告诉他怎么经营吗?

不需要,真的不需要,因为他们都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完全用不着你那份纸上谈兵的“万言书。”

的确,你是北大的高材生,你这个学历放在农村老家肯定是令人仰慕的,但别忘了,你入职的华为,是在深圳。

在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材。

或者说,再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还真就不缺你一个北大的高材生。

有人曾讲过一个笑话,说是走在上海的大街上,你扔一个砖头砸过去,都能砸中一个博士生。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反映了大城市的学历高的人是如此之多。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公司,特别是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让任正非过目,那岂不是乱了套?

所以,当任正非说出了“建议辞退他”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公司的未来怎么走,往哪走,他心里自然有数,员工就该做好员工的事,等你熬到了高层管理人员,你才有资格去让老板考虑你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曾幻想过自己是千里马,能够遇到自己的伯乐,从而得到赏识和提拔,但这样的事,想想就得了。

方文山,一个在音乐界有着举足若轻地位的人,他是周杰伦御用金牌作词人。

可他曾经穷困潦倒,当过司机,安装过防盗门,也做过维修工,业余时间自学读书,如痴如醉。

他写了一百多首歌词,用最笨的方法,翻CD内页,依据各个制作人、歌手、唱片公司的资料四处投寄作品。他寄出去一百多本,但整整一个半月没有接到一通电话。

直到后来,遇见了周杰伦,大器而晚成。

可以说,他现在的成就,离不开他后天勤奋的写作,更离不开他的天赋,当然,也离不开他的坚持。

其实,我们为什么非要做千里马呢?努力奋斗做个伯乐吧!


外卖我们


求职漫谈之曹刘不同用人观

据说,华为发生过一件事儿:一位北大刚毕业的高材生就职华为,为了引起高层重视,也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位高材生洋洋洒洒地写了万言书,就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大谈特谈,憧憬着得到大老板赏识。可是人家任正非只是淡淡地回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乖乖!老板们不都是求贤若渴吗?一份万言书,即便得不到重视,也不会导致这么重的后果吧?

说到这里,小编倔奇想到了两位求职大神和两位牛叉老板。谁?诸葛亮与刘备,张松与曹操。



先说诸葛亮与刘备。

在刘备面前,诸葛亮刚出道时,就是一个小青年儿。不过,是金子在哪都发光。诸葛先生,隐居卧龙岗,大名却传遍天下。那时,刘备四处奔波,无有安身之地,虽然武有关张,可谋士没有出类拔萃的,让他思贤若渴。听说诸葛亮大名,屈尊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而诸葛孔明不负众望,在火烧赤壁前,成功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一举击溃曹军,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是真人才,刘玄德是真识人,二者共同为后人们留下了贤臣明君的佳话。



再说张松与曹操。

益州刘璋,割据一方,但能力、实力稍弱,各方势力都虎视眈眈。刘璋派张松出使,张松觉得刘璋靠不住,就想为自己再找个好东家。于是,张松背地里偷偷画下西川山川地理图,作为晋身之计。刚开始,张松想在曹操那里谋好处,哪知到了曹魏,连见曹操的面儿都难,多亏杨修的引见,张松才拜见曹操。张松本具大才,能过目成诵,曹操都吃惊不已。只是张松相貌丑陋,曹操见之不喜,故意让张松看看曹军的军容强盛,想震慑一下西川使者。谁知张松出言讥讽,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揭曹操的短处。曹操大怒,幸得杨修打圆场,张松这才侥幸捡回一条性命。愤愤中,张松又投靠刘备,受到热烈欢迎,这才成功找到下家。

诸葛亮、张松,都是一时之才俊,但是在刘备、曹操那里待遇迥异。关键在于刘备缺兵少将、人才匮乏,曹操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可知,一是你得有真才实学,二是你得审时度势。自不量力,再加上高谈阔论,对于职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济溪河是中药师


北京大学,桃李天下,晚生愚钝没能深读,抱撼终生,北大是我神往的学府。华为,这么优秀的企业,因自身条所限,未能就职,常常暗自叹息。北大高材生因写了万言书而被华为辞退,假如事情真实,我认为北大小哥太天真了。每一个现在还存在的企业,一定在其背后有一个过人的智囊机构。特别是象华为那样优秀的企业。其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运营管理,其高层己通过决策,胸有成竹。您一个刚涉世的小哥,在本职工作还没有为企业创造出令高层满意的成绩之前,就洋洋万言,指点江山,古人有言: 言轻莫劝人,人轻莫论事啊!北大小哥,愚身涉世多年,为世艰辛,生活不易,深知能有今曰温饱之幸,全赖勤奋踏实,埋头苦干。能为老板创造优良效益的,才是好员工,北大小哥,您认同吗?恳望您能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好好总结,以您的年纪和优秀学历,一定会有更好的将来。祝福您!任正非先生,华为今曰的辉煌,以您的敬业精神息息相关。对待一个刚进华为工作的年轻人,他的洋洋万言,无论动机千万,我想: 他的动机出发点是好的,并没有给华为带来严重的危害性损失,您可以有权力辞退他,将心比心,您这样的评价,行吗?大家都年轻过,每个人的尊严都是平等的,您相信吗?难道华为这么优秀的企业老总就这点气量,我真不敢相信。一刹那的光辉不能代表永恒,我更相信华为,我国的优良品牌企业,一定越办越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