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我不是你的悟空,你才是你自己的悟空-小鹿咨询笔记

我不是你的悟空,你才是你自己的悟空-小鹿咨询笔记

小时候,我很喜欢孙悟空。时常拿着一个木棒,像模像样的舞着。

以至于现在,我会转笔。

小时候,暑假,我总是一个人被留在家里。

时常会害怕,有一只妖怪或者鬼魅冲出来。

那时候,我便打开电视。

学着电视中孙悟空的模样。喊叫着。给自己打气。

更好玩的是,我时常拿着一根棍子,站在我家的八仙桌上,大叫着“俺老孙来也”就往下跳。

一直幻想着,我能飞起来。

到现在这个幻想都没有实现。

可是,前天,一位我的来访者。突然和我说了一声谢谢。我有些紧张,问:咋啦。

他说,没有,只是觉得要有些仪式感。

而后他说,越来越觉得创业就像是一场修行。啥都得修。

我说感觉确实是。

他又来一句“感觉你有点像悟空,一路护送我”

我听了,有5秒的愣神。

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这一路他的成长。迷茫。低落。

也浮现出,我小时候的幻想。

我思考了很久。

默默回了句:“我也有我的经要取,一起修行呗”

他说:“好”

而后,我突然想到,其实或许心理咨询师关系还真的有点像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感觉。

一路上斩妖除魔,九九八十一难。

只不过除的都是心魔。

而唐僧取经又何尝不是呢?

长大后,为了了解是否真的存在孙悟空这位我的偶像。

才发现孙悟空可能不存在。

但唐三藏是存在的。

且他还真的万里孤征去了印度取回了大量经书回来。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有一个故事:

说玄奘有一天在西行的路上,经过一个叫沙河的地方,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眼前鬼影重重,而且周围还想起了怪兽般的叫声。玄奘起初心里慌了起来。这荒山野岭四下无人的地儿,我该向谁求助呢?

然后想,不行不行,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于是他立刻盘腿坐地,口中诵念《心经》。旁边的鬼影一听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后我发现,古书经常把玄奘这一路西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去具象的描绘成妖魔鬼怪。

而《西游记》就更夸张了,基本上每个礼拜,唐僧就得被妖怪抓走一次。

那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现实的情况真的是万里孤征。

你想啊,如果今天让你徒步去印度。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好。然后,也没有什么户外装备,没有压缩饼干。一路有可能还会遇到飞禽走兽。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

路途艰险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你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心里的那一种孤独,恐惧,无助交织在一起。

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

书里记载的是,每一次玄奘法师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盘腿默念心经。

我想,后来人想象玄奘法师这一路西行之路。

其实添加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特别像内心的种种冲突和矛盾。

猪八戒象征着我们内心以快乐为原则的本我。时常觉得艰难,时常想打铺盖回家。也时常想留下来享乐一番。

而沙僧特别像我们超我的那一部分,讲原则。讲道德。

而孙悟空。就是那个被这两个夹着的自我。

唐僧还是得依靠这个自我的力量,不断推动着自己往前走。

而无论是我,还是我的来访者。其实谈不上谁是谁的”救治者”

黑塞的《卢迪老师》里面,讲述了个故事。大意是说生活在圣经时代,两个出名的医治者,一个是年轻的Joseph,一个是年长的Dion。

年轻的Joseph用宁静的倾听来治愈求助者,人们将痛苦和焦虑讲给他听之后,这些令人折磨的东西便消失不见。人们像朝圣一般,对Joseph充满信任。而Dion则像个父亲,他严格、积极地干预,他制定规则,奖励和惩戒,无数人们从中获得裨益。

终于有一天,年轻的Joseph陷入烦恼,生活进入无边的黑暗,自杀的念头挥之不去。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伟大的治疗师Dion寻求帮助。在朝圣路上一片绿洲之中,他碰到一位年长的旅者,年长的旅者提议说和Joseph结伴一起去寻找Dion。

在漫长的旅途之中,年长的旅者终于承认自己的身份,自己正是Joseph所寻找的Dion。两人之后一起生活多年,互为师友。

多年之后Dion临死的时候,将Joseph叫至床前,坦白说当年在树下遇见之时,Dion自己亦正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而绿洲相遇之时,这简直是个奇迹:他正踏在去寻求一个叫Joseph的伟大的医治者的路上。

这个故事我几年前看到的时候,觉得特别震撼。

你不得不承认作为人,自己所有的脆弱和不能够。你也得承认作为人,别人的脆弱和不能够。这世界没有谁能够给谁确定的答案,没有谁是“伟大的医治者” —— 我知道这令人失望。而关于治疗师的神话破灭之后,失望的背后反而赋予人力量:人必须生出自己的力量,依赖自己而成长起来。

我时常会说:“我也同样是这样脆弱/焦虑/纠结”。

而我并非是为了共情而这么说,这是我们共同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承认自己的不能,正是肯定人内在的力量。当人开始承担关于自己的责任——而非依赖他人理想化的力量。尽管生活仍旧不易,生命的机器便可以启动、运转。

所谓“医治者”和“病人”,不过是长长路上的旅伴。谁也不是神,而谁都可以成为谁的医治者。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一年前,他没有看到我的那个电话。

他没有想过要求助。

或者,他找的是其它的咨询师。

无论哪种可能。其实我都相信。最终。他都会依赖自己的力量,和自己越长越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是唐三藏。去取各自的经。一路经历各种艰辛。

但内心始终有一个自己的悟空。

就看你是否感受得到。

这几年,其实陆续找我的来访者都是比较年轻一些的人。他们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和困境。

但迷惑着同一件事“我是谁”。

以及感受着同样的一个词“孤独”

我听见过各种各样的对孤独的表述:

最特殊的一个是和我说了40分钟自己如何如何在挽回前男友,又如何如何感受到伤害。

我当时有些烦躁于她的偏执。

却在听见她说。“其实,我拼命挽回,只是因为无法忍受一个人的孤独,但凡现在身边有一个朋友,我都好过一点”

我难过的一塌糊涂。

原来,你的行为你都知道是因为什么。却无法去面对那份孤独。

我也听见过,各种各样,在诉说完可怜的自己,可恶的他人之后。

很疑惑的看着我,一字一句的说。

我知道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也不知道所谓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而我遇见的许多都市白领都在焦虑的一件事情是,我做的似乎没有多少价值。

但我也不敢离开公司。

我看着一个个焦虑,迷茫,抑郁的人。

就像独自穿行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那般,望着风沙,独自感叹。

没有方向,没有战友,也没有同路人。

而后他们开始渐渐觉得自我虚弱了起来,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躲在一个地方,无助得不知如何是好。

身边有人告诉他应该这样走,或者你就不该想。

而我做的,不过是承认和看到当下的种种感受。

一起呆在那个角落。陪着他。

也等待着他,慢慢找到自己内心的悟空。

慢慢坚定方向。

所以,我判断一个人要开始好起来的方法很简单。

就是某一天,他开始说,我想要怎样怎样的生活了。我现在要做什么什么。

而在这之前。

我时常选择,和他一起停在那里。倾听他诉说着。

等待着他生出自己的力量。准备好自己帮助自己。

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总是显得有些用力。想展示自己所学。想分析对方的困境。着急的想把他在泥地中拉出来。

他要是还没变化,就会很伤心也很焦虑。

担心着,是不是自己没学好心理学。是不是他去找更好的咨询师一起合作会更好。

是不是我耽误了他。

我觉得羞耻而愧疚。

这样的时候,反倒效果更不好。脱落率更高。

因为我关注的是我自己。这些都不过是我的自恋罢了。

当我开始反思自己。重新调整自己。

慢慢开始把关注和理解的重心放到来访者身上。

才发现,对方始终是有能力去应对自己的困境的。

只不过当下还未准备好。

而这种未准备好的背后的动力,情绪都有些什么,才是我当下要去看到和理解的东西。

我做不成任何一个人的悟空。

我不会很多东西。甚至我也有很多无知的时候。

但我知道。你终究会依赖自己的力量,找到内心的悟空,最终和自己越长越像。

而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自己。

去创造和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