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我去過龍山很多次,一直都沒有看到過周太谷墓,直到最近我政府辦的同事戴衛平在朋友圈發了在當地朋友陪同下游玩龍山照片,就問他:你朋友知道周太谷墓在哪裡嗎?他說知道,遂請他約個時間帶我去看看,2017年10月30日下午成行了。

我們到達龍山森林公園後,他朋友有急事不在,委託甲,甲委託乙,乙委託丙,終於給我們落實到了丁,可巧這位同志就姓丁,叫丁萬勝,是青山鎮團結村的民兵營長,屬龍,1964年生,比我小三歲。從村部出來向東開一點,到達進山小路口時,我把車停在馬路對面的人家門前,戴衛平說我不上去了,我說好吧,看你皮鞋錚亮,就在這裡給我看汽車吧。

丁萬勝帶著我上山,這是一條只有尺把寬的小路,沒有臺階,坡度三十度,路口草叢中隱藏著一個半歪的水泥指示牌,丁萬勝扒開雜草讓我拍照,牌子上寫的是“周太谷之墓由此上山”,可惜了這麼好的篆書。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上山指示牌】

我膝蓋有毛病爬山吃力,手腳並用,好在一段爬坡後有一段平路,小路兩邊栽的柏樹已經長成,順著走就行,快到時又是一個上坡,更陡,我咬牙爬上去了。首先看到了1987年儀徵市政府立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牌。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山上的小路】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市級文物保護牌】

再往上一點就是墓碑和墓冢了,坐落在山頂上,丁萬勝說這裡就是龍山頭,龍山最高處,屬於青山鎮團結村衙門組。向南看是長江,江南是南京的棲霞山和龍潭鎮,風光確實很美。我後來從地圖上看了一下,龍潭鎮是對的,而正南的山應該是寶華山,棲霞山還在西邊呢。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遠眺南山】

墓冢是水泥的,墓碑是石質的,正面是“周太谷先生之墓 一九八三年十月立”,背面的碑文很長,字跡有些模糊,我分段拍了照,回家後非常吃力地釋讀成功,全文如下:

周轂,字星垣,一字太谷,自號崆峒子,安徽石埭人,清乾隆嘉慶時創立太谷學派,提倡蒙以養正的聖功之學,追隨者頗眾,延綿一百餘年。周氏卒於清道光年間,葬儀徵縣青山韓家窪,一九八三年遷移於此,其子少谷、門人李龍川,附葬於左右。

儀徵縣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太谷墓葬的遷建工作,縣長孫桂才、副縣長楊秀華、顧問侯貫主持其事,縣拆遷指揮部及青山鎮等有關單位從人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協助,太谷學派的門下後裔沈安、何錦春、袁熙臺、黃少香、蔣同曾參與墓葬遷建。

儀徵縣縣誌編寫辦公室李仰華撰

龍川五世孫李興甫書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周太谷墓】


從釋讀碑文看,不僅周太谷葬在這裡,他的兒子周少谷、門生李龍川也附葬於此。我在旁邊並沒有看到別的墓碑或墓冢,也許是合葬在一個墓穴裡了?

下山的時候,我是撐著丁萬勝的肩膀一步一步挪著走的,非常感謝這位比我小三歲的民兵營長。後來他又帶著我們去了龍山森林公園盛成母子墓,探訪記見我的《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盛成墓》。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周太谷墓和盛成墓位置】

探訪儀徵古蹟之龍山周太谷墓

【丁萬勝、巫晨、戴衛平合影】

以下是我的《阮元儀徵事》書中關於周太谷及太谷學派的部分內容:

周轂(1762-1832),字星垣,一字太谷,自號崆峒子,安徽石埭人,中國最後一個儒學學派——太谷學派的創始人。他吸收了道、佛兩家的一些思想,因而使這一學派增添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其理想境界是土地共有。由於信徒眾多,引起兩江總督張百齡(?-1815,官至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警覺,緝拿並準備處死周太谷,監獄長(也是他信徒)刑前放走了他。此後他隱身山林、匿跡揚州,接納了儀徵人李光炘、張積中兩位青年學者為弟子。他的遺言被弟子記錄整理成《太谷經》,有黃崖、龍川兩個版本。

董玉書《蕪城懷舊錄》卷一有《周轂傳》,對太谷學派有興趣的同志可參閱之。

李光炘(1808-1885),字晴峰,號平山,道號子炘,又號群玉山人,晚號龍川老人。出生於儀徵甘草山巴莊,為太谷學派第二代傳人,南宗領袖,太谷學派中興之主,著有《龍川詩集》。他的弟子(第三代傳人)中,黃葆年(1845-1924,字錫朋,號希平,光緒九年1883進士,姜堰人,官至臨淄知縣,太谷學派黃門師主)、蔣文田(1843-1909,字子明,姜堰人,黃崖教案後被李光炘指定為北宗傳人)、劉鶚(1857-1909,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江蘇山陽人,《老殘遊記》作者)都很有名氣。

張積中(?―1866),字子中,號石琴,李光炘表兄,出生於儀徵張集小王屋,為太谷學派第二代傳人,北宗領袖。咸豐六年(1856),他遷居山東長清縣黃崖山講學授徒,五年後聚八千餘眾。同治五年(1866),山東巡撫閻敬銘(1817-1892,字丹初,陝西朝邑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派大軍萬餘人圍攻山寨,張積中及其親眷信眾舉火自焚,是為黃崖教案。

張積中的社會關係比較複雜:

張積中的胞兄張積功,咸豐初任臨清知州,於咸豐四年(1854)太平天國北伐援軍攻克臨清時殉難,甚得清廷賞識,以其無子,遂以積中之子紹陵為嗣襲蔭;

張積中的堂弟張積馨,同治、光緒間做過四川、陝西按察使及代理陝西巡撫,後為免受其牽連,改名張集馨;

張積中姨表兄吳載勳,咸豐二年(1852)後歷任文登、武城、淄川、泰安、歷城知縣,咸豐十一年(1861)又署理濟南知府,與張積中關係頗密;

張積中的兒女親家秦雲樵,曾任範縣知縣;

張積中的好友雷以諴,咸豐年間曾任清廷江北大營軍務幫辦。

太谷學派流傳深廣,本書中提及的諸乃方(《真州八景圖》作者)、盛成(《我的母親》作者)都是太谷學派的傳人。1992年4月,“太谷學派學術研討會”在江蘇泰州市、揚州市、儀徵市三地舉行。當時九十四歲高齡的盛成和夫人李靜宜風塵僕僕從北京趕來赴會。他說:“太谷學派至今未能得到充分研究,今後要好好研究太谷學派,弘揚其精華,拋棄其糟粕。”(王子淳《太谷學派的政治宣言書--評諸乃方真州八景詞》、陳遼《神秘太谷學派:四代傳人與南京的因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