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能讓黃興徹底與孫中山鬧翻臉的中華革命黨,到底是個什麼組織?

用戶58519067077





黃興和孫中山翻臉是遲早的事,孫黃的聯盟是因為共同的目標,可是他們不是同路人。黃興曾對孫中山投以桃李,孫中山並沒有報以瓊瑤。

黃興和孫中山並稱“孫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兩位革命元勳,黃興主要負責軍事方面的滲透和發展,孫中山主要負責理論和組織發展。黃興在起義方面的經驗可不是孫中山可比的,著名的黃花崗起義便是黃興組織、策劃和實施的,雖然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可是它存在的意義卻極為重要。

黃興在湖南的時候,曾經與宋教仁聯手組織華興會,後來因為策劃起義失敗而逃亡日本,1905年,與孫中山聯盟,同時聯合各革命團體,合併成立了同盟會。黃興當時很仗義,讓孫中山當最高領袖,選舉也免了。1907年孫中山指揮的起義失敗,當時已經與孫反目的章太炎藉機抨擊孫中山,要求罷免孫中山同盟會總理的職位,讓黃興當總理,黃興始終沒有同意,章太炎則帶著光復會退出同盟會。黃興當時的聲望並不下於孫中山,如果想取代孫中山的話,成功率可不低。

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暗殺,孫中山極力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是遭到黃興的反對。黃興長期負責軍事方面的工作,對南方的軍事力量有清醒的認知,知道南方不是北方的對手,因此主張走法律程序。但是孫中山堅持武力討伐,最終發動“二次革命”,結果當然是失敗了,隨後孫中山逃亡日本,國民黨則被袁世凱強行解散。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



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中華革命黨會成為黃興與孫中山翻臉的導火索。

同盟會是國民黨的前身,但是中華革命黨和國民黨的關係比較有意思,既可以說國民黨是中華革命黨的前身,也可以說中華革命黨是國民黨的前身。

同盟會最重要的兩個革命團體分別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和以黃興為首的華興會,因此在同盟會成立後的當家人便會在孫黃中間產生,當然黃興明確表示讓孫中山當家。即使是以後改組的國民黨仍然是以孫黃為首,當然這時候的宋教仁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力。宋教仁是同盟會改組國民黨的主要負責人,任國民黨代理事長,同時主持國民黨參加國會選舉並獲勝,但是宋教仁很不幸。孫中山執意發動“二次革命”,結束了南北雙方的蜜月期,孫中山兵敗逃亡,國民黨亦被解散。

孫中山為了保護革命火種,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主要吸納的成員便是被袁世凱強行解散的國民黨成員,也即曾經的同盟會成員。1919年,中華革命黨正式更名為中國國民黨。



同盟會或者國民黨珠玉在前,孫中山其實沒有必要另組中華革命黨,畢竟袁世凱雖然下令解除國民黨,可是已經跑到日本的國民黨袁世凱可管不了,而孫中山仍然執意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原因便是希望藉機剔除黃興。

黃興不支持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這是黃興革命生涯裡與孫中山產生的最大分歧,即使如此,黃興在行動上仍然對“二次革命”給予了最大支持,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孫中山將“二次革命”的失敗意有所指地歸咎於黃興,指責黃興對革命事業的熱情有所缺失,實際上是說黃興不夠聽話。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自己無法掌控的同類事件,決定組建中華革命黨,對黨員的要求是必須服從孫中山的領導。黃興當時便沉默了,他很清楚孫中山的目的,黃興不反對孫中山當領袖,可是他並不贊同“獨裁”,畢竟人無完人,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但是為了保證革命勢力的團結,黃興選擇了退出,成全了孫中山。

孫中山則因為黃興的退出順利組建了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在本質上與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並沒有明顯的差別,只是曾經的國民黨掌舵人有孫中山和黃興,中華革命黨的掌舵人則只有孫中山。


寧糊塗


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過兩個中華革命黨,第一個是1914年由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的,另一個則是大革命失敗後,由譚平山等人所創立的“中華革命黨”,又稱“第三黨”,是現如今農工民主黨的前身。導致孫中山和黃興之間鬧翻的就是孫中山在1914年創立的中華革命黨。

實際上,在孫中山創立中華革命黨之前,孫中山與黃興之間就已經有了矛盾和分歧,其最直接的事件就是1913年由於宋教仁被刺而引發的到底要不要發起二次革命的問題,孫中山主張暴力解決,而黃興認為應該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因為黃興清楚,如果暴力解決正好給袁世凱以口實,可以藉機消滅他們。但是最終二次革命還是發生了,南方革命黨失敗後,孫中山等人又再度被迫流亡日本。

流亡日本後,孫中山痛定思痛,反思了革命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團體太過鬆散,不能形成合力,因此,他決定在集權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新的團體,所以就有了中華革命黨的產生。

1914年7月,中山先生成立中華革命黨於日本。中華革命黨是一個神秘的革命黨,但因為避免外間注意起見,時常沿用國民黨的名義。它的實質則與民國初年的國民黨全不相同。中華革命黨入黨的手續極嚴,黨員均須立誓服從中山先生的命令,在入黨的時候,所有黨員都要通過摁手印的方式來向孫中山個人宣誓效忠。這種做法雖然是孫中山吸取了民初政黨過於鬆散的教訓,但是在形式上卻與明清時期的幫會沒有什麼兩樣,因此,黃興在這個問題上與孫中山產生了分歧。

黃興多次公開表示反對孫中山這樣的做法,並且在會上和孫中山進行爭論,最後,黃興選擇加入了歐事研究會,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中華革命黨成立以後,所幹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反袁,在1916年,中華革命黨骨幹成員居正在山東也的確發動過起義,不過影響不大。自1916年後,中華革命黨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青年史學家


中華革命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派?我也想一言以蔽之“一個幹革命的黨派”。


自從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就開始尋找失敗的原因。他有感於二次革命開始的時候,國民黨議員在議院中佔有大多數席位,然而革命開始之時卻都靠不住。所以他個人認為當時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國民黨黨內統治力不強,導致革命時候許多黨員不聽號令。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他想重新組建國民黨,組建一個能聽從號令的黨派,於是中華革命黨應運而生。

孫中山覺得自己路子對,打算拋開原來國民黨的攤子,重新組建中華革命黨。為了增強凝聚力,同時凸顯他在黨內的權威,孫中山要求所有黨員在入黨時,都必須鄭重宣誓。其實,這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從興中會到同盟會,歷來有這項規矩。而令國民黨人不能接受的,是誓詞中竟然明確規定,幹革命要附從孫先生才行。



更要命的是中華革命黨成立之前發佈的組織草案中,甚至決定在秘密時期,要學著青幫的樣子,弄個大、義、光、明四個字輩。或許,孫中山就是借鑑了幫會的組織手法,想以此來獲取幫會頭目一般至高無上的地位。除此之外,孫中山還仿照幫會,確立了等級體系,根據不同的級別,享受不同的權利。

按照入黨時間的先後,還劃分什麼“首義黨員”、“協助黨員”、“普通黨員”,待革命成功之後,再分別享有各自相應的權利,功利主義的色彩很是濃厚。

從中華革命黨的秘密性和獨有的組織體系來看,它真的有點像幫會。而且,其中的幫會成員也不少,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成立,國內的活動多數借助幫會頭目和幫會組織。

這些做法遭到了黃興的不滿,黃興是一個深受民主思想薰陶的人,他當然接受不了孫中山的做法。但是他一直覺得中國革命只有孫中山領導才能成功,所以他不想和孫中山發生什麼衝突,於是黃興選擇離開了孫中山身邊。


我個人認為,孫中山在那個時候選擇組建中華革命黨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畢竟時不我待呀。他要想革命成功就只能造就一隻鐵血的隊伍,而不是和以前一樣利用什麼議會,他自己知道打到袁世凱只能靠槍桿子。而黃興也是一個值得欽佩的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不滿而選擇另外組黨,在一定程度商業維護了國民黨的統一性。

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碼字不易,喜歡的話麻煩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我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孫中山和黃興,二人以“孫黃”並稱,都是辛亥革命的大功臣。可是為什麼後來人們只提孫中山,卻很少提黃興呢?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組建中華革命黨的時代背景

1905年,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和黃興創立的華興會等團體在東京組建了同盟會,並推選孫中山作為總理。後來,孫中山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把原因歸結於黨員的不聽話,尤其是黃興的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

中華革命黨的前世今生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正式宣佈中華革命黨成立。孫中山當場宣誓加盟,並就任總理職務。並且要求所有黨員都要向孫當面宣誓效忠,並且得在誓約上按下自己的手印,誓約內容十分苛刻,規定如果對孫不忠,甘受包括死刑在內的處罰。

目的已經很明顯了,孫中山意圖通過組建中華革命黨,樹立自己的個人權威和黨內獨裁地位,這就有點違背了一些革命黨人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初衷。而理想主義革命者的黃興當然不會贊同,拒絕加入到中華革命黨,算是跟孫中山決裂了。

1916年護國運動成功結束後,中華革命黨停止了一切黨務活動。到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並開始廣泛吸收黨員,為即將到來的北伐戰爭做準備了。


同濟天下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集了部分國民黨黨員組建成為了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加入時要求宣誓完全聽命於孫中山本人,但是黃興等人不同意孫中山的做法而沒有加入這個組織。

中華革命黨以討伐袁世凱為己任,要求剷除帝制,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國會,重建共和。到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的名字改為了中國國民黨。

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的同盟會會員組建了歐事研究會,主要成員有黃興、李烈鈞、李根源、陳潛等人,黃興為名譽主席,實際的負責人為李根源。他們主張停止內鬥,一致對外。(當時恰逢一戰的爆發)。1915年歐事研究會的成員如李根源、李烈鈞等又向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靠攏,參加了護國運動。


歷史軍魂


想搞明白這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孫中山創辦同盟會時,這是一個極鬆散的組織,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極差,所以這個組織不缺少有為的青年,但造反從來沒有成功過,就連武昌起義也不是同盟會組織的。

因為這個特點,導致後來的國民黨也沾染了這個惡習。

宋教仁案發生後,國民黨內部對於如何對付袁世凱意見不一,爭吵不休。導致開會很久都沒有結論,草草發動的二次革命也因許多黨人不支持而失敗。

孫中山受到強烈刺激,從一個極端開始走向更一個極端。

孫中山把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把黨打造成一個高級集權的黨,為了提升黨的效率,全黨無條件效忠於他。

中華革命黨採用權力集中的黨魁制:《總章》賦予總理獨裁的權力:“總理有全權組織本部為革命軍之策源”,“本部各部長、職員悉由總理委任”;“凡進本黨者必須以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而圖革命之成功為條件,立約宣誓,永久遵守。”孫中山指出,革命黨人“必須在惟一領袖之下絕對服從。”他所講的“惟一領袖”正是他本人。新入黨者必須宣誓“附從孫先生”,並在誓約後加蓋指模。《總章》還把黨員分為“首義黨員”、“普通黨員”、“協助黨員”三等。

規定凡入中華革命黨者,不論新舊黨員,一律要親書誓約,宣誓加盟,其誓約如下(原文):  立誓約人XXX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務達民權民生兩大主義,並創制五權憲法,使政治修明,民生樂利,措國基於鞏固,維世界之和平。特掬城謹誓如左:  一、實行宗旨,二、服從命令,三、盡忠職務,四、嚴守秘密,五、誓共生死。  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貳心,甘受極刑。                  

 民國X年X X月X X日               X X省X X縣人x x x(按左中指模)

介紹人X X X

對於中華革命黨的專制獨裁傾向,以及按指模、效忠個人的一些做法及儀式,引起國民黨內部的分歧和反感,“主要黨人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吳稚暉、蔡元培,甚至中山的死黨汪精衛等人,都因對寡頭政治沒胃口而聞風遠逸,甚或罷工、杯葛 ” ,“只是由於黃興採取了以大局為重的團結態度,才沒有釀成革命黨內部的分裂”。因此,這個新黨始終未搞成氣候,除開了一次成立大會和若干次小行動之外,也就不了了之了。

黃興曾多次與孫中山發生過激烈的爭吵。他指出:“如果在誓約內寫明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這是等於附從一個人幫助一個人來革命了”;在誓約內印上指模“太侮辱人了”;把黨員分成三等,則是“以權利相號召,效袁氏之所為”。他希望孫中山勿“反對自己所提倡之平等自由主義。”黃興斷然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

新知傳習閣


孫大炮與湖南騾子黃克強

袁世凱在親信面前曾自信地評比孫中山、黃興:“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

同盟會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了,袁世凱殺一儆百,沒有了中華民國大總統候選人可以與其競爭了,北京的國會裝模作樣的搞了質詢會議,段祺瑞總理出席質詢會議,最後找了一個替罪羔羊就地正法了。

孫中山在東京舉行了同盟會緊急會議,痛定思痛之後,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民主主義,吸收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民權主義,決定改造同盟會綱領形成了二權主義(民主和民權),同時著手進行中華革命黨改造,孫中山的第一知己黃克強辭去了袁世凱委任的鐵路部長職位來到了東京。

克強,黃克強,你終於來了!

總理,逸仙,我來了!

克強,我看錯人了,袁世凱背叛了革命,背叛了共和。我們一廂情願的以為,他剪了長辮子,就不會走回頭路了!我們制定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為從此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就可以各行其道了,總統就在三權分立的籠子裡按部就班了。可是,他手中有刀,他手中有黃金和美女及權力,他可以收買人心,共和制度尚在襁褓之中就遇到如此大的波折。

總理,我黃克強有罪啊!共和國是大家的共和國,我曾經在南北和談過程中提出了保留軍隊的主張,預防袁世凱變臉的時候,可以加以制約。為了袁世凱可以接受共和推翻清政府遜位,我們妥協了,解散了軍隊,議會也搬到了北京,各地的督軍也紛紛混入投機分子,袁世凱稱帝了,竟然無人反對!我黃克強作為中華民國的總司令,我罪不可赦啊!逸仙!

克強,中國之革命,需要經歷磨難,我們剪了人們頭上的辮子,卻無法剪除他們心中的辮子,兩千多年的皇帝夢啊!我們的黨內同志,我們培養的各省督軍,他們為什麼在革命遇到危機的時候會沉默了呢?他們的信仰呢?沒有信仰,沒有信仰,他們在等待袁世凱登上祭壇告天后,大封王侯將相!

克強,我黨欲要重新繼續共和革命,就要激濁揚清,恢復我同盟會同志革命之意志和精神,舊的同盟會已經失去,新的中華革命黨將新生,我黨之同志無論資歷,無論貢獻都必須在此歃血為盟,效忠領袖,效忠政黨。中華革命黨將做好一切流血犧牲準備,打倒袁世凱,再造共和!

克強,我希望你是第一位中華革命黨黨員!

怎麼,克強,你有意見嗎?

總理,二次革命失敗了,我深感痛惜不已,其中利害關係甚多,可是我黨之同志,仍是鬥志昂揚!如果以歃血為盟,效忠個人,那與山林土匪有何區別呢?

克強,非如此不可挽救革命!非如此不可再造共和!

逸仙,我們的革命絕不是義氣用事,我們不能慫恿年輕的孩子們去流血犧牲,他們應該屬於未來,他們有權力享受未來!

克強,我們有分歧,但是個人必須服從組織。我以總理的身份要求你,履行自己責任!

總理,如果是這樣,我個人退出同盟會!

黃興離開孫中山,脫離了同盟會,在美國檀香山繼續組織同盟會其他會員革命。期間,袁世凱派人許以高官厚祿拉攏,黃興不為所動!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後,不斷髮動討袁刺殺行動,黃興則在美國組織華僑捐款協助,同時挫敗了袁世凱向美國政府借款,對袁世凱取消帝制作出貢獻。黃興,長期積勞成疾,病逝在美國,時年41歲。

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運動後,宣佈解除一切黨務行動,不久在列寧同志的幫助下重新組建國民黨,創立黃埔軍校,領導發動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







唐俊龍55398571


國民黨真正的前身是中華革命黨

雖然國民黨以興中會1894年11月24日為建黨日,實際上真正能夠算上國民黨前身的,只有中華革命黨。

大概孫中山可能認為1914年創建的中華革命黨歷史淵源太淺,因此以興中會的創建為建黨日。

興中會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這是孫中山先行決定推翻滿清封建君主專制革命道路的開始,但是由於清政府的勢力還很強大,興中會策劃的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海外。

最後孫中山發現,獨木難支,於是1905年在日本將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合併成一個大聯盟,也就是同盟會,在同盟會中,孫中山將興中會的宗旨進一步修改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被解釋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主、民生。

同盟會的願景是宏偉的,並且提出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方案,但是孫中山的革命行為是欠妥的,孫中山為了不經同盟會組織決定就收取日本人的經費,當然,孫中山的想法是隻要能推翻清政府,即使藉助日本的勢力也在所不惜,並且一再跟日本人承諾,只要日本幫助中國革命,日本佔領東北三省也可以接受。

所以,很快同盟會就四分五裂,華興會的宋教仁開始抵制孫中山,而光復會則直接退出同盟會,孫中山帶著興中會的老班底汪精衛、胡漢民到南洋另組總部,令人意想不到的竟然是華興會的黃興信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選擇繼續支持孫中山。

革命搭檔孫黃配

要說黃興和孫中山真是革命好搭檔,當時都以孫黃並稱。

孫中山管籌錢,到處演講,讓愛國華僑捐錢,反正提起孫文就是錢,據說辛亥革命結束後之所以讓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就是因為聽說孫中山拉來一大筆錢,但是當孫中山回國的時候,記者問,孫先生這次籌了多少錢。孫中山說,孫中山好像說了一句,我帶回來的是革命精神。

反正,如果說孫中山革命全靠嘴,縱橫是同意的。

黃興就有點藝高人膽大了,提起黃興的革命之路,那就是屢敗屢戰,越挫越勇,先後領導十幾次革命,全部失敗,其中有影響力的是黃花崗起義,剩下在南方的革命運動被稱為零星式的自殺革命活動。

要說黃興也當真的是命大,領導這麼多次,而且都失敗了,他竟然每次都能逃脫。

雖然說革命只有分工不同,髒活累活危險活全讓黃興幹了,最後成名的卻是孫中山,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黃興只當個陸軍總長,後來也沒有站住腳,宋教仁被刺殺後,孫中山號召二次革命,黃興還是排頭兵,失敗後逃往日本。

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最終與黃興分道揚鑣

孫中山的革命願景還真的挺長源的,反正自己不上前線,也不太累,但是黃興確實有點累,革命不止需要能力,更需要體力,黃興鬧了幾年革命年紀輕輕就一身是病。

到了東京之後,孫中山過去的同盟會太分散,這次我們應該密切配合一點,加強我們的集權,要建立大獨裁政黨,所有人都得聽我的,不然怎麼能夠推翻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

孫中山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就差磕頭三呼萬歲了。

黃興當然不願意了,這裡面無論資格多老,其實說的就是黃興,革命黨裡面有幾個比黃興還老了,因此,孫、黃分道揚鑣。

其實上,孫中山的革命也是充滿了地域色彩,所起事的地點不外乎兩廣,所有重用的人,也都是他的老鄉廣東人,比如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全是廣東人,這樣黃興的位置就尷尬了,因為黃興是華興會的根,是湖南人啊!

孫中山的革命實際上也可稱之為廣東革命故事。


史論縱橫


中華革命黨,是孫中山組黨從鬆散式政黨向集權政黨轉變的重要標誌。

鬆散式政黨,也就是一種對黨員約束相對較小的政治組織。這種組織鬆散的政黨,沒有嚴格的黨章和明確的黨綱,只有幾年一度參加競選的綱領或關於政策的聲明,黨員入黨和退黨均不履行具體手續,沒有組織生活,只是在總統或議員選舉投票時表明自己屬於何黨。資產階級政黨多屬於這一類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也是鬆散型政黨,不過它有黨綱和黨章,有一定的組織和紀律,定期召開黨的各種會議。

(反映鬆散式政黨憲法體制的臨時憲法,後來被圖中趙半山扮演的段祺瑞廢除)

我們以這個定義來看孫中山早期的中興會、同盟會,乃至宋教仁組建的、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國民黨等組織,其實都屬於鬆散性政黨。而同一時代的英美政黨,也都屬於這個範圍。

這種政黨的優點,是充分尊重黨員個人的權利,幾乎沒有什麼約束,不需要參加什麼會議,對於大部分普通黨員而言,想來就來,覺得不滿意了隨時可以換別的。唯一的吸引點,在於黨的綱領政策是否能取得你的支持,不支持則退。

而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自然就不是鬆散性政黨,而是一種組織嚴密的政黨,叫做嚴密型政黨。

當然孫中山這麼做,主要是因為之前的失敗,令其深切感到:國民黨內部思想混亂,組織嚴重不純,“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已不能領導革命繼續前進。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並接受遵約履行手續的人為新黨首批黨員。這種做法,遭到了原同盟會內黃興等人的強烈反對,為什麼?因為這種組織,給人一種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孫中山要大權獨攬,一人說了算!而之前的事實說明,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推翻清朝,就是因為並非孫一人主宰革命大計(孫領導的起義都失敗了)。而且按指印向孫中山表示絕對服從他的領導,這明顯就是江湖幫派的作風,幫眾向幫主效忠,這哪裡是革命?簡直就是獨裁啊!

當然孫中山這麼做是有他的用意,很大程度上就像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獨裁官(但羅馬獨裁官權力雖大,任期卻很短)。在孫看來,你們只有都聽他們,才能取得最終的革命勝利。

後來孫便將此思想分解為所謂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軍政時期,政府一面用兵力統一國家,另一面則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一旦完成統一,就開始訓政。也就是教中國人如何管理自己——“在訓政時期,政府當派曾經訓練、考試合格之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其程度以全縣人口調查清楚,全縣土地測量完竣,全縣警衛辦理妥善,四境縱橫之道路修築成功;而其人民曾受四權使用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得選舉縣官,以執行一縣之政事;得選舉議員,以議立一縣之法律,始成為一完全自治之縣。” (放棄家族政治的蔣經國)

最後,當百姓都學會如何選舉,便進入憲政時期,也就是完全行使民主權利的時代。

這種思想,後來在局部地區實踐,也算是有個小小的結果。但與大陸的更大成功相比,顯然是遜色許多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1、中華革命黨的創立

中華革命黨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後,孫中山對清廷徹底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情況下,在日本成立的一個革命性的政黨。政黨的革命宗旨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全面否定滿清的合法地位,旨在建立一個由漢人主導的民主共和國。由此孫中山開始了17年的海外流亡經歷,直至辛亥革命打響後才決定回國。

2、中華革命黨在辛亥革命前後的尷尬處境

革命黨,主導以革命形勢徹底推翻清朝統治,由於其革命的徹底性,吸引了很多先進人士。其實在辛亥革命也不是該政黨主導的,更不是孫中山領導的。現在很多歷史誤區就是,辛亥革命是孫中山發動並由此建立中華民國的。辛亥革命是清廷內部新軍的軍事逼供,以逼迫清廷進行君主立憲的軍事行動。也正在此時,身在海外的孫中山開始在國內進行政治活動。此時政黨內部,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都支持內閣總理制度。但是,中華革命黨在國內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就連革命最根本依靠的軍事力量也是不及南方清廷新軍。沒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就沒有發言權。此時的中華革命黨的尷尬在於,可有可無,無人重視,哪怕成立了自己的中華民國臨時機構也是難以主導社會變革走向。此時孫中山也徹底放棄了之前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響亮口號,開始變得妥協軟弱。

3、孫中山與黃興分道揚鑣的原因

回國後孫中山與南方清廷新軍的交涉談和後,南方進步力量支持孫中山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推舉孫中山為民國大總統,推行總統制,繼而否定了內閣總理制。這也是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分道揚鑣的根本所在。之後革命黨向袁世凱妥協,孫中山請辭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否定中華革命黨一切的革命宗旨、政治路線、人員安排。至此,中華革命黨徹底脫離當時的政治環境。

歷史上提到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但不是孫中山領導下中華革命黨的果實。中華革命黨在孫中山組織北伐戰爭之前,一直是一個革命不徹底,自身軟弱,革命宗旨反向不明朗的政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