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長安十二時辰》崔器死得值嗎?

共讀經典



最新的一集——23集,崔器戰死了!


崔器死之前在腰間拿出了一塊胡餅碎片,咬了一口,在自己胸前的木牌上寫下了“長安”兩個字。他英勇,他帥氣,他就是靖安司旅賁軍。可是他這樣死的值嗎?

胡餅——兄弟間的感情牽絆

首先說下胡餅,在電視劇中出現了很多次,胡餅是一種面制烤制餅狀食物,很像現在新疆的饢,易於儲存。

在電視劇中第一集裡片頭有一段,西市還未開市之前,靖安司的旅賁軍在西市內扮作商人埋伏,那個賣胡餅的就是崔起假扮的,旁邊的都是旅賁軍的人。

等到西市開市後,崔六郎帶著狼衛一夥進入西市,崔六郎在崔起的胡餅攤前買了塊胡餅,似乎還有什麼暗語溝通,電視劇中沒有詳細解釋,可能是因為剪掉了吧。記得書中也並沒有交代,應該是導演和編劇加的一個暗線,串聯起劇情。

後面崔六郎遭曹破延拔舌而殞命,崔器既自責又傷心,想起與哥哥的最後一面、最後一物竟是這胡餅,所以,才會拿一塊胡餅裝在頭盔裡。我猜這塊的設定就是為了留一條暗線串聯起兄弟兩的情感。

根據後面的情節,崔起的胡餅並不是藏在頭盔裡,想想頭髮出汗也沒法吃了。崔器是把胡餅包裹起來藏在小腹前,應該是為了時刻懷念哥哥,以及要記住哥哥對他的期望。

在後面回憶中,崔六郎花錢讓崔器調回長安時對辦事的官員說:“我弟弟崔器自幼在隴右當兵,他是一個好兵,他配得上長安。”崔器在門外大口吃了面,眼神凝重,充滿了不甘和無奈。

旅賁,在

結合第23集中,崔器英勇戰死,在死之前拿出腹部的胡餅,雖然胡餅已被打成碎片,他還是拿起一塊咬了一口,應該是對哥哥的思念,以及告別。他用手指在嘴裡沾血寫了“長安”兩個字,也是為了告訴他哥哥,他配得上長安!

崔器,你就是長安人。


叛變又叛變——迷失了,回來了


崔器為了自己的前途,叛變過一次,帶著旅賁軍抓走了張小敬,投奔右驍衛了。

旅賁軍只守太子一人,右驍衛可守整座長安。

為了自己和哥哥的願望,為了兄弟們的前途,他選擇了背叛。看見了他的掙扎,全殲狼衛,死傷了那麼多兄弟,沒有任何嘉獎,他心灰意冷了,他心中阿兄的希望何時才能實現,這時候他選擇了背叛。

其實在這之前姚汝能給他右驍衛的邀請函時,他就可以背叛,但他沒有,他選擇繼續追擊狼衛,支援張小敬。

其實這裡描述的很掙扎,很像我們心裡的一些情況,該怎麼選擇。有人肯定會說,是兵就應該追擊狼衛,求求你收起你的聖母心,就旅賁軍這麼點人,右驍衛龍武軍各方勢力在制衡,旅賁軍已經做的夠好的了。

在右驍衛崔器受到了冷遇,侮辱,崔器的無奈,像極了現實中有時候的我們,為了追求更好的,放棄自己的尊嚴,在利益面前裝孫子,可是後來發現,自己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想回頭,又不甘心,堅持又很痛苦。面對這樣的境況,就看你如何突破自己,是不忘初心,還是把自己偽裝的圓滑。

那一句“旅賁,在!”看到了一個高大偉岸的崔器,他就是靖安司的旅賁軍主帥。

如果在懷疑崔器,那你看看那些文弱的吏員只能任人宰割,他們的血性呢?他們就只能等著旅賁軍來救嗎?


我們說說崔死的的值嗎?


值,超級值!

他守住的初心,戰死在戰場,這是對戰士最大的榮耀。他英勇他帥氣,他就是長安人崔器。

肯定有人會說不值。

為了勾心鬥角自己成了犧牲品,沒有人會感激你,會銘記你。甚至還會有人詆譭你……

長安人崔器

我想說的是,崔器死的很英勇,他就是我心裡的英雄,他就是一個平常人,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有自己的煩惱和無奈,他就想我們普通人一樣,想有份體面的工作,想留在大城市,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在努力,可能他某段時間走了彎路,把眼前的利益當做自己的目標,忘了初心,但是經過他反思,他想起了初心,又開始追夢……這不就是你我嗎?


共讀經典


對於一個兵來說,能夠為了保家衛國而死,那就是死得其所!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最新一集23集中,崔器為了保護李必和靖安司官吏們,隻身一人應戰,最後寡不敵眾而戰死。好多網友都紛紛惋惜。

崔器這個角色其實蠻讓人心疼的

劇情剛開頭,崔器的哥哥崔六郎就被曹破延打死。兄弟倆打小關係就特別好,因為生活貧苦,兩人相依為命,崔六郎為了讓弟弟能脫籍當兵,羊腸裹珍珠吞下私運,導致只能喝羹湯。而崔器因為這次沒能及時救出哥哥,心中自然也是悲憤交加,希望能夠帶著哥哥對他的期望繼續活下去。

為了建功立業叛變

崔器是靖安司旅賁軍旅帥,但是李必卻重用了死囚張小敬去捉狼衛,崔器不僅不服,也為自己沒能親手為兄報仇而氣憤。但是為了建功立業,崔器不得不聽從張小敬的命令。當郭力仕傳口諭讓李必隨太子赴宴時,並沒有對靖安司捉拿狼衛一事提出賞賜,崔器不服,為了捉狼衛犧牲了多少兄弟的性命,竟連一個功賞都沒有。所以得知右驍衛要他辦事時,他便想著投奔右驍衛有機會升職,可以保衛長安,於是選擇了叛變。

為了心中正義隻身保衛靖安司,最後戰死

雖然崔器投奔了右驍衛,但是可以看出他的心還在靖安司。當右驍衛趙參軍在張小敬面前威脅崔器時,他是不忍心看到張小敬被打的,而且右驍衛派人守著靖安司不讓張小敬回去的時候,崔器也偷偷混入其中,為的是保護靖安司。所以當龍波帶人闖靖安司,大殺官吏、威脅李必時,李必大喊“旅賁軍何在”,崔器隻身一人出來應戰,為救眾人以寡敵眾。最後雖戰死,卻洗刷了叛逃的恥辱,也得到了認可。

“旅賁在,長安在”,雖然只是一個旅帥只守太子,但是崔器有一顆保衛長安的心。這一戰是為長安而死,他做到了!


Collmi珂米


7月15日,《長安十二時辰》最新播出第21集到23集。

被喻為“鐵憨憨”的崔器壯烈戰死,死時吃下小塊胡餅,手寫下長安崔器而死。

崔器死得非常的壯烈,角色印象在觀眾心中也是波折起伏。前面崔器因為張小敬殺死暗村小藝,內心不服張小敬在路上看演唱故意拖延,導致張小敬辛苦苦戰,更不用提後面不聽張小敬的警告,導致大批旅奔軍被伏火雷炸死的事兒。

崔器因為姚汝能的教唆,叛出靖安司,在靖安司得不到重視最終終於醒悟,最後為守護靖安司而苦戰而死,崔器這個角色是立得住的,崔器死得確實不值得,因為從劇本角度上講,

因為導致“靖安司屠殺”事件發生的主角李必,刺客魚腸還有大反派龍波這三個角色,電視劇改編塑造得幾乎快要崩掉了。

首先說一下,馬伯庸這本書伯光看的時間很近,2018年年底才看完,可以說是記憶猶新。原著很多人說節奏好,其實中間和後面有點崩了。而且原著過於拔高張小敬的個人能力了,另外一位主角李必也如此。原著其它角色相對比較扁平,功能性十足。

原著對於長安百姓的生活細節描寫上,還有盛世大唐為何突然衰敗的方面,顯然是不如電視劇版像是徐賓造紙,靖安司安大人和媳婦兒,靖安吏官吏們的談話,再到右相,郭力士和何監三位老狐狸,那樣深入淺出政治博弈的展現的。

刺客信條的魚腸角色立不住了

本劇前16集的節奏相對來講非常好,雖然很多觀眾吐槽前三集看不懂,線索太多,但其實很少有廢筆。21集到23集的的故事劇情,魚腸因為改了性別,改成戀愛腦其實都還好,畢竟原著裡魚腸只是個跑酷的殺人機器,相對來講也比較功能化,這樣改成和大反派有點虐戀情節也好。

不過,電視劇將魚腸的武功改得不如張小敬,這樣不但降低這個厲害殺手的角色魅力,還導致了一個問題。角色塑造得前後有問題,迄今為止,魚腸除了拿下個長安輿圖,殺了一批不會武功的車伕,一批不會武功的景僧,其它一個人沒有殺到。

魚腸三番四次被張小敬給打敗了,這強悍刺客的形象還怎麼樹立?

關鍵的問題還有,前面龍波和魚腸討論過多少次,龍波只要對他有用的人。魚腸非常不服氣,口口聲聲說自已是對龍波最有用的人。

結果呢?

魚腸被張小敬給打敗兩次,除了拿到長安輿圖,殺了一批不會武功的車伕和無辜的景僧,魚腸在龍波那裡信誓旦旦的有用,到底體現在哪裡了?

魚腸殺掉車伕時囂張霸氣的刺客形象,蕩然無存。

原著裡魚腸給除了武功值和張小敬差不多,就給張小敬造成很多的麻煩。還有關鍵證人多次被魚腸突然出現殺掉了,導致讓張小敬陷入被動,一次一次經歷險境。

電視劇這樣一改,不但改得魚腸幾乎是個廢物,刺客形象也樹立不起來。

李必電視劇改編的形象觀眾難言喜歡

李必的形象同樣如此,原著裡並沒有給靖安司官員放假一節。李必召靖安官員回來送死,主觀上並不是李必的錯誤,但電視劇在塑造的過程當中,李必形象還是很不討喜。

首先,在郭力士禁軍明確提醒過魚腸是很厲害殺手的情況下,雖然李必摒退左右是擔心暴露何監,但李必還敢去解開魚腸繩子審問,最終導致自已被魚腸襲擊掐脖子,顯得非常愚蠢。

二是李必給靖安司官員先放了假,跟著再給召了回來,間接的害死大批的靖安吏,李必其它愚蠢行為還有不少。

最終塑造得這個角色沒有半點原著中的聰明機靈,運籌帷幄,只剩下隱忍和愚笨。加上易烊千璽有時演技不到位,在觀眾那裡自然顯得不討喜。

大反派龍波立意的快要轟然崩塌

《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播到了現在,再根據第22集張小敬的回憶。相信大多數人都已經猜到了大反派龍波的身份,他就是第八團的倖存者,張小敬最佩服的兩個人之一、蕭規!

原著裡蕭規由戰後老兵變成了企圖毀滅帝國的大反派,主要原因是戰後安置的不妥當。蕭規卸甲歸田過後,回到家鄉非但沒有好好過日子,相反被當地官員惡霸欺凌,導致家破人亡,最終逃亡了西域,最後才有了這個驚世毀滅大唐的計劃。

蕭規給自已組織取的名字:蚍蜉!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但原著《長安十二時辰》蕭規就是這種最弱小的力量,最後差點就達成了目的。從一開始,龍波的目的非常的堅定,抱著蚍蜉撼樹而亡的壯烈信念,雖然是個反派但人格魅力還是很強的。

電視劇裡的龍波前面塑造確實如此,比如和魚腸的幾次談話,都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只救對自已有用的人。原著裡龍波襲擊靖安司,是因為靖安司掌握大量情報,還有重要作用而不得不打掉它,最後挾持李必是因為最後花萼相輝樓有關鍵地方需要李必。

電視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第21集到23集,龍波則是不聽何孚的話襲擊右相(龍波本來也沒打算襲擊右相),但原著必須打掉靖安司的設計。

電視劇給改成為了去救自已口口聲聲對自已無用的情人魚腸,這樣就改成自私自利的戀愛腦,還多少有點反覆無常,主要是角色行為邏輯明顯有矛盾。

伯光甚至想過,看到魚腸被張小敬俘虜,猜想龍波因為了解張小敬,電視劇又安排魚腸被張小敬打敗過。龍波讓魚腸去景寺,故意設計魚腸被俘,然後裡應外合屠戮掉了靖安司(如果右相不撤,守衛更多最佳)。

現在電視劇給改得魚腸真的被俘虜,龍波腦袋一熱為了救自已女人殺進了靖安司,毫不留情屠殺靖安司歸來的官員,也是因為魚腸受了委屈。

《長安十二時辰》最大的優點是美劇模式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伯光為什麼喜歡《長安十二時辰》,除了製作水平達到國產劇新的高度。還有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不是通常意義看國觀眾認為的歷史劇。它美劇模式結構外衣的情況之下,也用了大量質感細節,充分展現中國特有的政治生態,傳統文化的情況。

電視劇裡這種情節有著不少,22集裡郭利士和右相林九郎的政治博弈,很大程度根本不輸歐美神劇《權力的遊戲》類似的情節,但這種情節,偏偏只有中國語境下的中國人,才能拍得出來。

前段時間因為首版預告爭議巨大的迪士尼《花木蘭》,再到歐美人拍攝的大量中國文化作品,他們永遠摸不到中國政治權力鬥爭的邊。

美劇模式外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這是《長安十時辰》最大的優點了。

其它很多國產劇的問題是什麼,比如隔壁剛剛開播的某部仙俠劇,還有大量標誌什麼宮廷權謀的古裝偶像劇。管設定是什麼朝堂天下,仙界宇宙,百姓眾生,背景和世界觀再大,其實演來演去,只是男女主角幾個人相愛相殺,很是無聊。

《長安十二時辰》前16集避免掉了這個問題,但是龍波和魚腸這樣的改編,真的又重新改回古裝偶像劇的套路去了。

這樣再回到崔器器戰死的情節,如同被放假再召回的靖安吏一樣。

明明感覺主角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死主角就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如崔器戰死看上去確實十分壯烈,但是細細一想,怎麼感覺有點煽情過渡,甚至隱隱覺得崔器死得不太值得。

更多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令狐伯光


我一開始就很喜歡崔器這個角色,但是很多人不喜歡他,更是有人說他太傻,所以崔器這個角色剛剛出來的時候很不討喜。

我之所以喜歡這個角色,是因為這個演員把崔器的“傻”的度掌握得很好,雖然他有點兒一根筋,但是作為軍人,還有對阿兄的死,他有自己的一份執念。

雖然他因功利之心轉投了右驍衛,但是在預感到靖安司有大劫難的時候依舊選擇挺身而出,作為一名軍人,他死得其所,令人敬佩,也完成了自己“長安崔器”的夙願。




愛思圖米秋


看完第一集的時候,我就在等著崔器何時壯烈。。。

可以說,導演的功夫很好,但是有些地方安排的還是不夠,比如死的人太少,有很多人是不必活到十集以後的,情節雖然緊湊,但是張力不足,有種繃緊絃斷的感覺,看的人很無奈。

再就是配角之間搶戲嚴重,龍波是個關鍵人物,但卻不該是主要人物,他的戲太多,沒用的更多,反倒是早死掉的曹破延更加搶眼。

最後是主角張小敬,戲份太多卻沒有演出一個人的複雜性,若是沒有臉上的疤,真是沒有看出他到底哪裡狠,哪裡壞,哪裡帥了。

這部戲最搶眼的就是劇情的緊張和緊湊,除此之外,並沒有特別值得稱道的地方,因為搞了太多人性拷問,到最後都看不清楚這些人到底為何而守長安,為何而毀長安,直接混淆了主線,尤其是到了16集以後,繃不住了,一路禿嚕。

最後回到崔器的死,當他一人站在門內的時候,就預示著他必死無疑,而那一塊胡餅的線索浪費的太可惜。

可以說,這裡面只有崔器一個人稱得上英雄,死得其所,盡到了一個軍人的職責,而有人如小丑一般,看著他死去。


偽裝135707859


值與不值這個話題真不能簡單的來判斷,因為對於崔器而言,這是一次自我的救贖。沒看過原著,但就電視劇而言,看了幾集,便知道崔器必死,當時我認為可能是為了救張小敬,結果是為了救李必一干人等,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單就電視劇作品而言,這就是值的,他牽動了觀眾的心。

但是放到現實這樣的一個情境當中,顯然,這種做法就很莽撞,以一己之力來挽救眾人時,他要做的是迅速削弱對方的實力,那麼就沒有必要非得站出來和蚍蜉面對面的硬磕,完全可以採用突襲或者暗箭戰術,先解決掉兩個,雖然最終沒什麼勝算,但是已經能夠最大化地給對方以傷害。還有就是沒有更好的利用資源,儘管姚汝能膽小,但是在暗處,適宜冷箭作幫忙也不是不可以的。當然話要這麼嘮下去就沒意思了。

所以最終回到問題的答案,對電視劇作品而言,崔器的死是值得的,他要完成這個角色的救贖。


矯情水雲間


仗義每從屠狗輩

崔器死了!我很懷念他!

我不確定他是死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保三年,還是公元二0一九年七月十五日的夜晚。

說實話,馬親王的原著我並沒有看完,為了觀劇匆匆看了書的頭十頁和最後十頁,不知道書中給他的是怎樣的命運安排。

我知道的是劇中的崔器。是那個像你我影子似的崔器,是那個在前二十二集裡卑微的,勢利的,略顯桀驁而又不失精明,一心想著出人頭地,攀附高枝的旅賁軍旅帥。像極了芸芸眾生中的我和我們:為了一個似是而非,飄忽不定,看似美好卻總也抓不住的目標,徒勞地疲於奔命,可恨卻讓人恨不起來。看他咀嚼著薄荷葉,你卻能嗅出淡淡的哀。

不敢妄評劇中崔器的轉變是否顯得突兀,但我卻極喜他的仗槊而立,甚至覺得彷彿是實現了自己在之前於心裡早已編寫好的劇情。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彷徨、迷茫、搖擺,蠅營狗苟而又庸庸碌碌,但終於在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時間做對了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這就夠了!

小乙呢?聞染呢?崔六郎呢?他們難道不是執於心底裡認定的正確?

甚而至於曹破延呢?龍波呢?以蚍蜉撼大樹,作為底層無望的奮爭,千年之後又怎能說得清對與錯。

張小靜當然算的,他還沒死。

崔器死了!我很懷念他們!

壯哉!長安 崔器!

壯哉!大唐 崔器!


韓趙魏9102


值得,崔器為了榮譽而戰,為了社稷而戰,沒有哪一種犧牲這麼讓視死如歸的勇士所向往,痛痛快快酣暢淋漓。

對於扮演者本身這樣驚豔華麗的命運轉折,是導演編劇的鼎力饋贈。

先是痴,再是貪與嗔,一個讓人喜歡不起來的角色,讓我拿什麼來拯救你呢?給武士一場有尊嚴的決鬥吧,要意義重大,即關鍵時刻強頂梁,要盡情宣洩,所以以寡敵眾,視死如歸,要收尾,所以角色要告別要離去,亮亮堂堂的,個人感覺編導對演員不錯。


屏鱅


劇中借龍波之口問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堅持,當聽到崔器也曾為隴右兵後還給了他一次機會。崔器用自己的執著踐行了守護長安的諾言,就和第八團的士兵一樣“九死無悔”


劇中觀史


李必的軟弱,李必的自大,李必的雄偉的抱負害了很多人。姚汝能叫著祖上都麼厲害,自己也能建功立業,到了關鍵時刻也是怕死鬼,或許也有人說,自己不行強出頭還不如撿一條命,個人就覺得他軟蛋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