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

從大禹治水時代開始,歷史就記錄了古代中國人在認識自然規律、適應自然環境的同時,調整與改造自然環境的業績。在環境不盡符合理想模式時,或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用人工的方法調整與改善環境是經常的。都江堰、大運河、錢塘江海塘是其中的大型項目,成都、北京等城市的水道改造與引水工程是中型項目,在村鎮的發展史上則存在著大量的小型工程。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談營造裡的環境改造與方位佈置。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都江堰

一、環境改造

為了形成理想中的景觀模式,村鎮、城市常在某些方位營建樓閣與風水塔,如山西大同在城牆東南角上,陝西韓城黨家村在村南低地中,浙江永嘉巖頭鎮在鎮南山崗上營建文峰塔和文昌閣等。浙江永嘉楠溪江、皖南新安江流域的村落還喜歡將山川河流連同街道、水池等以象形的方式描述成文房四寶式的風水格局。

總結這些案例可以看出,除了包含著對方位的迷信之外,也包含著對重要視覺焦點在視線上要有所望及心理上有所像的規劃考慮

浙江紹興蘭亭的蘭渚山下,是宋代蘭亭所在,後來建設的護亭的天章寺反客為主,日益龐大,遂導致蘭亭南移,寺僧以人工夯土營建新的錫杖山護亭以改善環境,清東陵營建過程中也留下了關於培土修整案山的記載。此兩例中的環境改造都是為了形成較好的圍合空間,以符合傳統的理想空間模式。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二、方位變通

在雲貴高原及關外,西曬對生活的影響不大,而近水源、避寒風等要求更為重要,故朝向在傳統上也並沒有起決定性作用,即使在中原與江南,"唯王建國,辨方定位",既說明了方位對重大項目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在非重大項目上的通融性"負陰抱陽"模式允許調整朝向,故在山地及江河湖海環境中,建築群以至整個村莊和城市的主導朝向允許作較大調整。江蘇句容隆昌寺平面,寺院南側眾山環抱,北側為山谷。因而寺以北向為主要朝向,無樑殿一帶,局部還有適應地形的軸線轉折。在明清陵寢中,以朝案山及大帳的連線決定建築群的主軸線方向,而不強調朝南。與這種對方位的理性的調整相伴隨,在風水學說尤其是建立在使用羅盤基礎上的理氣宗的影響下,也存在著不少因風水師對方位的卦向判斷及磁偏角判斷而作出的方位調整,風水觀念中對孤立的奇峰怪石的畏懼,對居住建築中兩戶人家入口相對的禁忌,對在受地形制約時仍渴望遙對山巒氣口等需求,也使得不少廟宇、住宅的入口以至群體的軸向有意扭轉。與此相反,不畏懼奇峰怪石,或徑直將之視作地脈所在,將之組織進景觀與群體秩序並確定新的軸線方位的實例也存在,河北承德普樂寺以磬錘峰為院落軸線的抵景是最為優秀的例證。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三、幾何關係與均衡對稱秩序

建立在嫡長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度維護了古代社會的秩序,小至族權,大至皇權,嫡長制強調直系、嫡傳,弱化以至削弱旁系、"庶出",這造就了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影響所及,在建築上就是要求中正,不中則不正,不中則不尊,一如《禮記》所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至少

在周代,院落空間已呈均衡對稱,已出現了中軸線,進而南北方位逐漸與東西方位分野。面南為貴以後,南北軸線逐漸成為主軸線,這種以院落空間為經營基礎的對稱秩序成為大至城市、小至建築群的理想模式,一旦有可能就予以實現,尤其是皇家建築和官府建築。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殷墟

由於木結構的構件呈線狀,規模生產時構件為直線型杆件

。又由於中國文化中"兩儀生四象"、"天圓地方"的觀念影響,木結構建築的平面形狀,除了表達與天有關的建築及園林可用圓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采用矩形或矩形的組合。這樣在多數重大建築群中,就呈現一種以簡單的矩形並通過軸線均衡對稱關係組成院落及院落群的幾何秩序。將其稱之為幾何關係,是因為一旦這種關係中某種要素越過了幾何秩序中的界限。

例如在社稷壇中,五色土的東西南北的不同顏色的土超過了劃定的界限,或周圍的圍牆距離中軸線不等,就破壞了這種秩序,並使建築群所要表達的意義受到嚴重傷害。中國傳統建築群中的均衡對稱不同於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軸對稱,其差別在於一方面受陰陽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築群不僅關注形式,尤其關注其內涵。"左祖右社","左者,人道所親,故立祖廟於王宮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國社於王宮之右"。"左文右武","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略去背後的具體意義探討,在中國傳統建築格局中,對稱不是純形式的,而是一種包含了內容的相關矛盾均衡,一如詩詞中的對仗,所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如太廟與社稷壇的均衡,故宮御花園中東側堆秀山與西側的延眸閣的均衡等等。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左祖右社

從敦煌壁畫等資料看,唐代以前東西向的橫軸線與南北主軸線一道,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這種兩向軸對稱的格局仍然保存在浙南與閩粵等地的民居中,卻從後來的宮殿廟宇中淡出,對比漢之明堂與明清壇廟,始皇陵、唐乾陵與明清陵寢建築格局,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封建社會的延續,隨著封建禮教的強化,南北軸線成為建築群的主宰。如同《周禮•考工記》中的營國制度只是作為周代的理想圖式,一旦與城市營建的現實結合就會生出種種變化一樣,

建築群的均衡對稱佈局理想一旦受具體的場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制約,就不得不作實際的調整。古代匠師正是通過巧妙的對位調整,在改變絕對對稱關係後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如山西五臺山圓照寺的後部,受山地地形限制,後院無法在前院中軸線的延線上取對稱佈局,通過一個圓形的藏式白塔及將塔後的臺階東移,從而將前部軸線作了轉折與平移。河北臨汝風穴寺則是在後殿較多地平移後在西側建高塔而取得新的均衡的。

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房屋建築外的城市建築,經典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