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掙扎與希望:無人貨架的出路在哪兒?

你上次在無人貨架買零食是什麼時候?

無人貨架行業始於2015年,而經資本催熟、品牌井噴的局面,卻集中於2017年。憑藉低門檻、技術簡單、低成本等優勢,很快在一二線城市推開,這一年,40多家大大小小的無人貨架品牌瘋狂地融資、鋪點位,堪稱盛景。把一個堆滿零食的貨架放進辦公室,一門如此簡單粗暴的生意,開始了高調的擴張。到了2018年,所有無人貨架的新聞,都不太樂觀。

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改變世界”,有時候你辛苦琢磨出的點子,只是給別人的產品添加了一個新功能而已,即使它一時風起雲湧,獲得鉅額投資也不例外。現在獲得資本火熱追捧的無人貨架,就屬於不足以支撐一個獨立產品的創新,它最好的結局,是作為別的零售業態的一種附屬功能而存在。

掙扎與希望:無人貨架的出路在哪兒?

2018,急轉直下,負面層出不窮

自2018年1月便利蜂步子過大、被曝從三四線城市撤退開始,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購、七隻考拉等等,接連被曝裁員和撤點、還有的乾脆倒閉或被吞併。無人貨架行業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潰千里。

2018年4月份,兩個頭部玩家-小e微店和每日優鮮便利購,還因為“偷換貨架”的事打起了口水仗。同月,果小美被曝裁員和撤櫃,當時果小美向媒體回應稱公司不可能解散。而後沒幾天,又被員工爆出“果小美基本處於‘倒閉狀態’,上海員工簽署離職協議”等負面消息。

掙扎與希望:無人貨架的出路在哪兒?

起初40多家大大小小的無人貨架品牌,過了個年,真正能保持運轉的,只剩10幾家。這行業真“涼了”。

為什麼無人貨架難以獨立存活?

一個新點子能否獨立生存,主要是看兩點:一是是否很容易被抄襲;二是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發展的空間。

首先,無人貨架的競爭門檻太低。作為極度追求降低硬件成本的商業模式,無人貨架在重資產的線下實體商業領域,試圖以相對“輕資產”模式追求快速啟動。自動售貨機硬件費用可達每臺數千元,而無人貨架僅僅需要花幾十塊錢買一個貨架,運營方面的費用佔了大頭。貨架本身並無技術含量,不包括攝像頭什麼的,難以杜絕入住後的貨品損失隱患;因為都是小額交易,即使抓到了貨損證據,“處罰”也無從談起。

其次,現有的全開放式無人貨架,並無太多的後續想象空間。從媒體報道來看,無人貨架運營商似乎寄希望於通過隨便敞開拿,降低人們使用時的設防情緒。只要購物流程稍微麻煩一點點,就會讓消費者其他的念頭有可乘之機,打消購買慾望。這可能是無人貨架唯一的相對優勢。

而這種只能說得上是“微創新”的形態,更說明了它不具備成為獨立產品所需的條件。如果貨架形態不變,除了在貨架放廣告,在App付款時候放廣告,也沒有其他創意性的盈利辦法。

掙扎與希望:無人貨架的出路在哪兒?

升級、轉型:智能貨櫃帶來新希望

粗放式的無人貨架發展受困,很多玩家把目光轉向了智能貨櫃。智能貨櫃融合稱重、位移、視覺識別等技術,可以改善盜損問題,被很多人稱為無人貨架下半場轉型的方向。目前,猩便利、便利蜂、七隻考拉等無人貨架玩家紛紛表示將轉戰封閉式貨櫃。

不過,智能貨櫃能否真正解決無人貨架痛點還有待驗證,而且無人貨架企業轉型佈設智能貨櫃,成本是一個很難繞開的問題。這根“稻草”到底能救命,還是會壓死“駱駝”,尚無定論。有業內專家認為,智能貨櫃更適合開放式的場景,由於辦公室場景人員較為集中,智能貨櫃可能會引起排隊購買的情況,用戶體驗未必好。

無人貨架這隻梨子到底是甜還是不甜?你需要變革之後,親口嘗一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