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你知道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巴彥淖爾市嗎?蒙古語富饒的湖泊 請關注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一個新興城市,“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位於舉世聞名的河套平原和烏拉特草原上,東接包頭市,西鄰阿拉善盟,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交通便利,通訊便捷,氣候乾燥,氣溫偏低,自然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是中國恐龍的故鄉,被譽為“塞上江南,黃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熱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 巴彥淖爾
  • 面積
  • 6.4萬平方千米
  • 外文名稱
  • Bayan Nur
  • 人口
  • 176萬人
  • 別名
  • 巴盟(舊稱,仍使用);巴市
  • 方言
  • 晉語後套話、蒙古語
  • 行政區類別
  • 地級市
  • 氣候條件
  • 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所屬地區
  • 中國華北
  • 著名景點
  • 趙長城遺址
  • 下轄地區
  • 臨河區、五原縣等
  • 機場
  • 巴彥淖爾機場
  • 政府駐地
  • 臨河區
  • 火車站
  • 臨河站
  • 電話區號
  • 0478
  • 車牌代碼
  • 蒙L
  • 郵政區碼
  • 015000
  • 地理位置
  • 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
  • 行政代碼
  • 150800
  • 市委書記
  • 常志剛
  • 市長
  • 張曉兵

目錄

1建制沿革

2行政區劃

3地理環境

4自然資源

5區域經濟

6社會事業

7歷史文化

8風景名勝

摺疊

建制沿革

原始社會時期

早在原始社會,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以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使用的石器多為刮削器,過著以狩獵為主的生活。[1]

商周至漢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獫狁等民族遊牧於此。

戰國時,趙國雲中郡管轄達到陰山南,林胡、樓煩等民族遊牧於陰山北。

秦時,秦九原郡範圍達到陰山南,匈奴民族活動在陰山以北地區。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設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領縣十(朔方、廣牧、沃野、臨河、臨戎、三封、窳渾、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臨河縣、沃野縣在今臨河區境內,臨戎、三封、窳渾縣在今磴口縣境內。

漢武帝下詔募民屯邊,始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耕種的農業。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戶34338戶,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領縣十六(九原、臨戎、河陰、曼柏、武都、南輿、固陽、西安陽、河目、宜梁、成宜、廣牧),其中河目、西安陽、宜梁、成宜等縣在今烏拉特前旗境內;廣牧縣在今五原縣境內。

東漢初匈奴南單于分部眾屯此,東漢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廢。

東漢末至十六國,南匈奴等民族遊牧於此。北魏,懷朔、沃野二鎮在境內有建制。唐,初屬豐州轄境,後為中、西受降城境域。[1]

宋金時期至清

宋、遼、金、夏,巴彥淖爾地區東境迭次屬遼、金國,西境為西夏國屬地。

元,陰山南屬大同路雲內州,陰山北屬德寧路,統歸中書省直轄。今磴口縣則屬甘肅行省寧夏路。

明初分屬山西東勝衛和陝西寧夏衛轄境,未幾,皆入於北元(後曾多次易手)。

清,後套地區屬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右翼後旗地。順治五年(1648年)設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今烏加河以北以東)。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設五原廳。[1]

1912年~1949年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五原廳改縣。

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14年(1925年)設置臨河、大佘太設治局。

1927年設置磴口縣。

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設為綏遠省,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大佘太設治局(1931年7月更名安北設治局)、臨河設治局(1929年10月臨河改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

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和陝壩市鎮籌備處。時境內設有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和陝壩鎮籌備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巴彥淖爾

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

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轄五原、臨河、安北、狼山、米倉(1953年9月撤,改設杭錦後旗)、晏江縣(1953年10月撤,改設為達拉特後旗)及陝壩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時屬烏蘭察布盟。

1952年10月,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併,改設為烏拉特中後聯合旗。

1954年綏遠省撤銷,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改設為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行政區。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設在陝壩鎮,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1958年4月撤,劃入烏拉特前旗)、狼山縣(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達拉特後旗(1958年4月撤,劃入五原縣)、杭錦後旗、陝壩鎮(縣級,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

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併,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遷至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轄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設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1960年7月~1963年12月間隸屬於包頭市)、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1960年7月~1964年7月間為巴彥高勒市)、烏達市(1961年7月設)。

1969年7月,將阿拉善左旗劃出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出歸甘肅省。

1970年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由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遷臨河,10月設置潮格旗,時巴彥淖爾盟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烏達市(1975年8月劃出)。

1982年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分別更名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

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駐臨河區,巴彥淖爾市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磴口縣和臨河區。 2004年國家批准改原巴彥淖爾盟為巴彥淖爾市。[1]

摺疊

行政區劃

巴彥淖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4個旗。即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

巴彥淖爾市行政區劃表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政府所在地

巴彥淖爾市

63,985

176

015000

新華西街

臨河區

2,354

55

015000

新華東街

五原縣

2,493

28

015100

隆興昌鎮

磴口縣

4,167

12

015200

巴彥高勒鎮

杭錦後旗

1,767

30

015400

陝壩鎮

烏拉特前旗

7,476

34

014400

烏拉山鎮

烏拉特中旗

22,606

14

015300

海流圖鎮

烏拉特後旗

24,925

6

015500

巴音寶力格鎮

巴彥淖爾市行政區劃代碼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劃名稱

150800

巴彥淖爾市

150801

巴彥淖爾市轄區

150802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150821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

150822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

150823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

150824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

150825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

150826

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

摺疊

地理環境

巴彥淖爾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量少,蒸發量大,風大沙多,無霜期短;溫差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3.7-7.6℃,一年之中,1月溫度最低,平均為零下11-零下15℃,7月氣溫最高,平均在20-24℃。氣溫年較差是33.4-37.3℃,氣溫日較差平均為13-14℃。平均氣溫西部高於東部,南部高於北部;山北地區為3.9-4.5℃,河套地區為6.1-7.6℃。年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1℃。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110-3300小時之間,是中國光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無霜期短,平均無霜期為126天。降水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山北地區為100-200毫米,河套地區為150-200毫米,東部山區250毫米。雨量多集中於夏季的7、8月份,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極端降水量為432.6毫米。冬春兩季雨雪稀少,只佔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與降水量相比,年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032毫米至3179毫米,普遍大於降水量的10到30倍。地處西風帶,風速較大,風期較長,是冬春季節的主要氣候特徵之一,年平均風速2.5-3.4米/秒,年最大風速18-40米/秒。[2]

摺疊

自然資源

摺疊

農業資源

全市有耕地面積40萬公頃,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河套平原,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 2007年糧食總產量為39億斤,小麥種植面積達190.8萬畝,總產量為13.8億斤;玉米總面積為208萬畝,總產量24.5億斤;油葵種植面積為66.3萬畝,總產量為2.8億斤;食葵種植面積為136.9萬畝,總產6.4億斤;甜菜種植面積達到12.5萬畝,總產量為40萬噸左右;番茄面積達47.9萬畝;西瓜種植面積為7.5萬畝;雜交玉米制種生產面積6.8萬畝,生產玉米種子0.3萬公斤。北部為廣闊的天然牧場,俗稱烏拉特草原,盛產牛、羊、駱駝及肉蓯蓉、髮菜、黃芪等名貴特產品,年產絨毛8000多噸,二狼山白山羊絨在國內外久負盛名,有“纖維鑽石”“軟黃金”之美譽。巴美肉羊是巴彥淖爾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也是國內第一個通過複雜育成技術雜交培育出的肉毛兼用型品種。[2]

摺疊

水土資源

從河上看臨河市區

巴彥淖爾市水資源豐富,黃河自東向西橫貫全區,流經磴口縣、杭錦後旗、臨河區、五原縣、烏拉特前旗,境內全長345千米。多年平均過境水流量為315億立方米。河套灌區建有以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包括引水總乾渠)為主體的完整的引黃灌溉系統和以總排乾溝及紅圪卜揚水站為骨幹的排水系統,引黃灌溉面積達57.4萬公頃。境內湖泊資源較為豐富,有大小湖泊300多個,面積約47千公頃,多數分佈於河套灌區,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就有10個,其中位於後套平原東端的烏梁素海面積3萬公頃,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蓄水量20993萬立方米。以盛產黃河鯉魚和蘆葦著稱。[2]

摺疊

光能資源

巴彥淖爾市光能資源豐富。河套灌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191.7小時,後5年比前30年平均減少67.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2.1%,比前30年少1.7%。 烏蘭布和沙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180.1小時,後5年比前30年減少6.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9%,比前30年減少0.6%. 牧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286.3小時,後5年比前30年減少60.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3.7%,比前30年減少1.9%。 山旱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261.8小時,後5年比前30年增加352.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3.2%,比前30年增多8.4%。 [2]

摺疊

風能資源

巴彥淖爾市風能資源豐富。北部牧區年平均風速超過啟動風速(≥3.0 米/秒),烏蘭布和沙區和山旱區啟動風速年平均日數100天左右,套區為80-100天。年平均風速牧區最大為4.6米/秒,烏蘭布和沙區和山旱區為2.6-2.8米/秒,河套灌區最小為2.6米/秒。

摺疊

礦產資源

巴彥淖爾市處於全國著名的狼山—渣爾泰山多金屬成礦帶上,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分佈集中、易開採。已發展煤、銅、硫、鐵、鉛、鋅、金、銀、稀土、石墨、石灰石、硅石等礦產68種,其中硫鐵礦儲量4.69億噸,佔全區第一;煤資源儲量30多億噸;油頁岩儲量50億噸;鐵資源儲量6.24億噸,佔全區第三;鉻資源儲量50.8萬噸,佔全區第二;銅資源儲量179.33萬噸,佔全區第二;鉛資源儲量300.69萬噸,佔全區第一;鋅資源儲量1156.50萬噸,佔全區第一;鎳資源儲量2.09萬噸,佔全區第二;鈷資源儲量5.2555萬噸,佔全區第三;鉬資源儲量2.33萬噸;金(巖金)54.469噸;鎘資源儲量6954噸,佔全區第二;沸石資源儲量14962.6萬噸,佔全區第一;膨潤土資源儲量2653.9萬噸,佔全區第二;晶質石墨資源儲量800萬噸。此外,周邊地區資源條件也較好,可以形成彙集於該地區的產業集群 。

摺疊

區域經濟

摺疊

第一產業

2009年初以來,全市以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統領“三農”工作,以特色、高效設施農牧業為發展方向,大力推進現代農牧業建設,實現了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的目標。

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達到了916.5萬畝,糧食產量達到49億斤,同比增長14%。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全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達1.07萬畝。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草牧場流轉面積分別達到77萬畝和832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915萬頭(只),牲畜出欄率達95%,同比提高了7.4個百分點。農牧民來自養殖業的現金收入達2100元,同比增長了20%。村鎮、農田、通道綠化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綠化152萬畝。全面落實了各項惠農政策,農牧民人均受益371元,較2008年增加了55元。

中低產田改造、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新增沼氣入戶2.8萬戶,新解決了1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建設通鄉通村油路1200公里,有效地改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2003年,憑藉“河套平原”這一天下聞名的品牌,巴彥淖爾先後引進了蒙牛、伊利、小肥羊等畜產品加工企業、中糧屯河、新疆中基、山東魯花、安徽真心、浙江娃哈哈、重慶飛亞等國內知名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以及國外知名企業集團意大利大羅素公司、西班牙安哥拉斯公司、印尼APP紙業等,由此構築起巴彥淖爾乳、肉、絨、糧油、蔬菜瓜果、飼草料、炒貨、釀酒、林葦、藥材等10大農畜產品深加工系列。

2006年,巴彥淖爾市農畜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10.4億元,全市百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60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到22戶,超5億元的2戶。2007年全市農畜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51.6億元,佔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5%。優質農畜產品年出口總額近3億美元,居自治區第一位。以綠色、特色為標誌的巴彥淖爾市農畜產品加工業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巴彥淖爾市工業經濟的主力軍。[4]

摺疊

第二產業

冶金及礦山工業

在冶金及礦山工業方面,巴彥淖爾市重點打造銅、鋅、鉛、鋼鐵、黃金五大產品的採選冶加一體化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硅鋁合金、鎂合金等冶煉項目。

在採選礦方面,2003年起至2007年,西部礦業400萬噸銅礦石選礦、建新集團130萬噸鉛鋅採選、大中礦業400萬噸鐵礦採選、雙利公司200萬噸鐵礦採選、前旗大中和後旗雙利等企業近1000萬噸鐵礦採選、300萬噸鐵精粉生產等一批礦山企業相繼建成投產,紫金礦業300萬噸鋅礦採選項目。

在冶煉方面,紫金礦業一期10萬噸鋅冶煉項目於2006年投產,已形成年產10萬噸鋅錠、1 8萬噸硫酸、1.5萬噸鋅基合金、8000噸鋅粉的生產能力,二期20萬噸鋅冶煉擴建項目已經於2008年3月動工興建,擴建項目建成後可年產鋅錠22萬噸、硫酸40萬噸,年產值可達50億元以上,年可實現利稅5億元以上;深圳飛尚集團10萬噸銅冶煉在2007年4月底投產;年產8萬噸的擴建項目已開工建設;包鋼120萬噸氧化球團在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產,積極推進500萬噸的鋼聯項目前期工作,由艾芬豪集團控股的太平公司一期年產3.6噸黃金項目2007年6月份投產;建設遠鑫集團1萬噸高鎳鋶一期5000噸項目;香港富邦集團4.5萬噸輕燒氧化鎂粉已經建成投產。

2009年,華潤金能2×35萬千瓦熱電聯產、紫金二期10萬噸鋅冶煉、小山玉石加工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西部銅業10萬噸銅材加工、瑞峰8萬噸鉛冶煉、中旺1500噸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全年共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6]

化學工業

截止2007年,巴彥淖爾市的化學工業以煤化工、氯鹼化工為主,有烏拉山化肥廠、內蒙古天河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臨海化工三家骨幹企業。其它硫酸化工和生物化工產業興建和形成。

煤化工方面,四川控股年產20萬噸二甲醚項目建成投產;臨海化工建成年產12萬噸PVC的生產能力;烏拉山化肥公司經改造形成了24萬噸合成氨、26萬噸硝銨、26萬噸尿素和10萬噸甲醇的生產能力,步入了大型化肥企業行列。煤化工方面進行前期工作的項目有:四川控股100萬噸甲醇、100萬噸二甲醚項目。

硫酸化工方面,利用鋅、鉛、銅和硫鐵礦冶煉生產的硫酸,目前有後旗齊華40萬噸硫基複合肥已開工建設。

生物化工方面,香港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一期年5000噸6—APA項目於2007年11月18日建成投產。二期年產3000噸6-APA和阿莫西林製劑工程(3億片阿莫西林、3億粒阿莫西林膠囊、3000萬支阿莫西林粉針)項目於2008年4月開工建設,其中3000噸6-APA2008年11月底建成投產,阿莫西林製劑工程2009年6月建成投產。

電力工業

巴彥淖爾市的電力工業目前主要為火力發電,但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也會成為電力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火電方面,巴彥淖爾市推進煤電轉換,發展熱電聯產和園區自備電廠,截止2007年,全市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44萬千瓦,主要電廠有烏拉山電廠、臨河電廠。建設和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有:五原宏珠4×2.5萬千瓦熱電項目,五原大唐2×60萬千瓦火電項目前期工作也在加快進行,巴彥淖爾市的遠景規劃是形成600萬千瓦的火電裝機。

風電方面,魯能、龍源、中電投資三個風電項目,已經併網發電,這樣已經建成了共有近20萬千瓦的風能發電能力。巴彥淖爾市的風電資源主要集中在烏拉特中旗和後旗,截止至2007年共有10多家風電發電企業進駐兩地做前期準備工作,兩地有望建設成為兩個百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

全年完成電力建設投資190億元。全市風電在建規模85萬千瓦,新增併網裝機65萬千瓦,總裝機達到105萬千瓦。磴口華潤金能2×3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全面建成,並於7月份投入運營。

新能源產業

巴彥淖爾地處內蒙古西北部,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十分有利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近年來,風力發電發展迅猛,已經有國電電力等多家大型國有電力公司投資在烏拉特中、後旗建設風力發電項目,也已經完成了杭錦後旗光伏發電項目的可研報告,太陽能熱發電項目也在醞釀之中,生物質柴油項目是利用河套平原豐富的鹽鹼地,種植甜高粱,生產生物柴油,巴彥淖爾廣袤的土地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必定是未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基地。

摺疊

第三產業

2009年,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9億元,增長20%。現代農畜產品B型保稅物流園區開工建設,甘其毛都口岸中蒙互市貿易區、欣泰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現代物流業開始加快發展。

對烏梁素海、烏蘭布和沙漠、同和太牧場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和開發,旅遊精品線路包裝外宣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共接待遊客124.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8億元,分別增長10.2%和11%,並榮獲“中國國際旅遊文化目的地”和“中國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地”稱號。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甘其毛都口岸實現雙邊常年開關,口岸通關能力不斷增強,煤炭年過貨量達到327萬噸,增長63.5%。番茄醬、肉製品、乳製品、脫水菜、葵仁、絨紡製品等農畜產品出口大幅增長。

摺疊

經濟發展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52億元,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3.2億元,增長14.6%;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97.6億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0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301元,增長1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110元,增長13%。農作物播種面積突破千萬畝,糧食總產預計達60億斤,再創歷史新高。新增設施農業2.6萬畝、規模化養殖場345個。牧業年度羊飼養量達到1897萬隻,出欄1005萬隻,居全區首位。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70億元,增長12%。神華和包鋼煤焦化、聯邦制藥四期及五期、太平礦業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黑貓煤化工、宇樂化工、盾安光伏二期等項目加快推進。納林湖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總乾渠20公里黃金水道投入運營,黃河旅遊精彩破題。發行城投債券18億元,東礦公司在A股上市,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到660億元。B型保稅物流園區公路港建成,機場客運量達19萬人次。縣域經濟、非公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總數達到11990戶、個體工商戶71513個。口岸過貨量1120萬噸,其中銅精粉10萬噸。引進國內到位資金346億元,利用外資7175萬美元。

2013年採取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方式,實施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點工程。中心城區和縣城人居環境大幅改善。25公里新華街綜合改造全線完工,曙光街、河套大街西段部分建成通車。雙河新區建設穩步推進,金川大橋、金川南路和黃河溼地公園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全市59條街路和18個出口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水平顯著提高,乾淨、整潔成為城市常態。改造重點集鎮19個,建設新農村新牧區示範點101個,完成村莊整治337個,鎮容村貌大為改觀。4條公路納入國家公路網規劃,新改建公路1020公里,臨河繞城、五原至劉召一級公路竣工通車,臨河客運新站投入運營。烏力吉風電匯集站、金泉220千伏等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用。5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順利實施,100萬畝農村土地整治全面完成。三年排水改造首戰告捷,整治溝道4272公里。

2013年完成林業生態建設77.3萬畝,實施了京藏高速、黃河堤防公路、臨陝路、212省道等一批精品綠化項目,造林投入、面積和質量均創歷史最好水平。烏梁素海水質明顯改善,烏拉特草原階段性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達到7258萬畝,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17萬畝。新建改造了一批彰顯文化特色的街路和建築,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蒙古部落文化園區、臨河石藝街、後旗那達慕體育場等項目竣工投用。成功舉辦沿黃、環鏡湖公路自行車賽、內蒙古首屆中西部民歌大賽,《月照金河套》榮獲第十屆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優秀劇目獎,臨河區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城區,烏拉特後旗獲自治區文明旗縣城提名資格。通過探索和努力,我們在特色發展上找到了突破口,水、綠、文化正在成為巴彥淖爾的靚麗名片。

摺疊

社會事業

摺疊

科技發展

2009年,科技試驗示範及推廣普及力度進一步加大,引進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25項,5家企業被列入國家科技創新企業培育試點,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紮實推進,全年加固和新建中小學校舍47.7萬平方米。文體廣電事業蓬勃發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得到進一步加強,陰山岩畫得到全面保護。成立了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並已初步提出了全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建設改造醫療衛生服務機構17所,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新增中央投資涉及科教文衛等方面的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並順利進行,為全市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6%。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9.5萬人、60.5萬人、9.5萬人、7.8萬人、10.5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保人數達到40.5萬人。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參合人數佔常住人口的比重達98.4%。保障性住房全面開工建設,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70.3萬平方米,解決了1萬多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 [4]

巴彥淖爾市夜景

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巴彥淖爾撤盟設市,2004年8月圓滿完成設市工作。全市市域總面積6.44萬平方公里,轄7個旗縣區、45個鄉鎮(蘇木),總人口176萬人。建成區面積32.3平方公里。自“撤盟設市”以來,市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力實施“三化互動”戰略,把推進城鎮化進程作為加快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城鎮建設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3-2007年,全市城鎮建設投資累計完成164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3%,年均增長43%,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面貌大為改觀,形象和品位進一步提升。2009年市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一系列政策措施,迎難而上,確定了“保五爭六”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任務。爭取中央、自治區新增投資8.7億元,開展了“項目開工月”、“項目檢查落實月”等活動,千方百計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5]

城市供水

全市7個旗縣區所在地共有水廠8個,綜合生產能力10.3萬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96%。臨河城區在原供水能力4.4萬立方米/日的基礎上,2005年,為解決開發區東區供水問題,投資9100萬元建成日供水5萬立方米二水廠1座,用水普及率達到97%。

汙水處理

全市汙水處理廠只有臨河1座,設計處理能力6萬立方米/日。截止至2007年,臨河熱電廠投資9000多萬元,建成汙水處理廠中水回用,規模為4.9萬立方米/日,臨河城區汙水處理率達80 %以上。同時前旗、後旗汙水處理廠於2008年已開工,其它旗縣做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另外,按照全市水務一體化的總體要求,供水、汙水處理企業劃歸市水務公司統一管理。

集中供熱

全市7個旗縣區積極組織實施城市集中供熱,集中供熱面積達1400萬平方米。其中臨河城區集中供熱面積638萬平方米。臨河城區有供熱單位90家,較大供熱企業6家,供熱能力1000萬平方米。城區供熱專項規劃編制也已完成,並確定陽光能源公司實施熱電聯產熱源供熱項目。

城市供氣

利用亞行貸款項目,積極實施長慶—烏海—臨河集中供氣項目,共投資4.14億元,主要包括門站、壓縮天然氣母站、運輸站及控制中心,鋪設主管道及中低壓管道,目前已完成投資1.8億元,主管道鋪設已完畢,臨河年內即可實現天然氣入戶,其它旗縣也會陸續完成。

垃圾處理

臨河投資6200萬元完成日處理生活垃圾45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8%,其它旗縣仍採用簡易衛生填埋式垃圾處理。

園林綠化

2007年末,全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3.2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4.4%,建成區綠地率23.14%,其中臨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為4.45平方米,25.69%、23.9%。

房地產業

2004年以來,全市房地產開發規模達600多萬平方米,年均增長32%。臨河建成峻峰華庭、金都華庭、美麗園、今日花園、地稅小區等一批高檔住宅小區,人均居住面積25.6平方米。

摺疊

基礎設施

巴彥淖爾市地處以京津為龍頭的“呼(市)-包(頭)-銀(川)-蘭(州)-青(海)”經濟帶上,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北與蒙古國有369公里長的邊境線,是自治區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這裡交通便利,通訊便捷。包蘭鐵路和110國道橫貫東西,丹拉(丹東-拉薩)高速公路穿市而過。臨哈(臨河-哈密)鐵路建設中,臨策(臨河-策克)鐵路己完工通車。[3]

陸上交通

公路

在巴彥淖爾市,陸上交通主要分為公路和鐵路兩種。

“十五”期間,巴彥淖爾市交通工作緊緊抓住國家加快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傾斜和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發展、廉政為主題,編輯以“快、優、高、廉”為目標,穩步擴大投資規模,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範交通市場秩序,深化交通體制改革,加強行業管理,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設,交通事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十五”期間,巴彥淖爾市累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68.66億元,其中國家、自治區項目完成49.46億元,市內項目完成19.2億元,交通固定資產投資比“九五”期間增長6.2倍。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等級公路增量升級。目前,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8894公里(含村道等級路),比“九五”末增加1899公里,增長27%。公里密度百平方公里達13.8公里,位居自治區領先水平。“十五”期間,巴彥淖爾市農村牧區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市交通局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實現交通建設的“兩個轉變”,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公路建設。到2005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629公里,佔全市公路總里程的53%。其中,村道等級公路3212公里,市內鄉鎮(蘇木)通公路率達100%,通油路率達82.3%。特別是2005年,隨著哈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巴彥淖爾市的交通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008年,巴彥淖爾市交通局廣開渠道,多方籌資,不斷加大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全市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68億元,其中重點項目19.66億元,市內項目4.01億元。總投資11220萬元的海五線三級公路改建為二級公路工程,經過6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於2008年9月建成通車。此外,通過群眾投工投勞、招商引資等多渠道融資方式,建設通鄉油路5條141公里,全市通鄉通村公路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與此同時,新建客運站場15個,完成交通客運站場建設投資512萬元。全市全年完成客運週轉量198092萬人/公里,是上年同期的113.7%;完成貨運週轉量437114萬噸/公里,是上年同期的153%。

在公路養護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橋樑防腐養護維修技術”和“鹽漬土地區高等級公路路面裂縫修補”兩項試驗全部完成;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兩改兩加強”活動,抓好公路早期預防性養護,消滅差等路,減少次等路,提升好路率,全市公路養護管理水平穩步提高,公路平均好路率達81.8%。

“十一五”仍是巴彥淖爾市公路交通持續快速發展時期。為基本適應該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10年,全市公路交通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丹東至拉薩國道主幹線臨河過境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省道212線海流圖至甘其毛道口岸一級公路半幅和省道312線臨河至哈密高速公路半幅建成,省道215線烏拉山至靖邊二級公路與省道213線杭錦後旗陝壩鎮至烏拉特後旗賽烏素鎮一級公路,以及固陽至察素溝一級公路、賽烏素至巴格毛道口岸二級公路建成或開工建設,以國省幹線和運輸動脈為重點,提高高等級公路比重,提高農村公路等級,提高路網密度和通達深度,打通斷頭路,打通區域通道、資源通道、山區對外通道,完善巴彥淖爾“六橫三縱、十三出口”公路主骨架。重點實施“四個橫線項目”、“五個縱線項目”以及“一樞紐、一航道”。形成巴彥淖爾市同東北、華北、西北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快速通道,實現主幹線高速化,國省道高等級化,縣鄉道黑色化,通村路網絡化的目標。基本滿足巴彥淖爾生產力佈局、城鎮發展格局、國邊防建設和居民出行的需求,形成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其他運輸方式相協調的全市公路網系統,更好地適應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到“十一五”末,全市等級公路增加4183公里,使公路總里程達到130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71公里,一級公路達到695公里,二級公路達到855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佔到總里程的14%以上;高級、次高級路面達到9149公里,佔到總里程的70%;鄉鎮(蘇木)全部通油路,行政村(嘎查)通公路,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達到20.3公里,比“十五”增長6.5公里,為全區最高水平。道路客運實現臨河到首府及首都班車豪華化,到旗縣班車高檔化。貨物運輸向物流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鐵路

巴彥淖爾市位於連接東北、華北與西部的中心節點處,而且是處於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金三角及烏海—銀川經濟區—蒙古國資源富集區所構成的大金三角的交通運輸核心部位。構建一個規模化的鐵路網有助於巴彥淖爾市儘快融入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循環圈,與周邊地區形成優勢互補、形成產業相關的城市經濟帶,也有助於承接產業轉移,全面提升產業分工地位,進一步增強巴彥淖爾市在西部經濟圈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隨著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通過加快鐵路建設這一舉措,將巴彥淖爾市建成西部重要的現代化物流中心的目標也日漸清晰。

依據巴彥淖爾市鐵路發展基本思路和目標,鐵路網布局的總體框架是:在2020年以前,分期建成聯繫自治區西部地區和東部、南部地區的對外運輸通道,在市內最終形成“兩縱三橫”的鐵路網骨架和連接相關工業園區及經濟據點的鐵路專用線。

“兩縱”即建設兩條連接蒙古國的南北走向的聯疆通道,分別是甘其毛道口岸至包頭(或西小召)經烏拉特前旗到杭錦旗塔然高勒煤田,巴格毛都口岸至青山鎮經臨策鐵路至臨河到東烏線巴音淖爾。

“三橫”分別是東西走向的包蘭鐵路、臨策鐵路以及連接各工業園區的青山至金泉工業園區到包頭萬水泉鐵路。

“兩縱三橫”鐵路網絡貫通巴彥淖爾市沙海煤化工有色工業基地、臨河工業園區、烏拉特五金冶化工業基地、甘其毛道及金泉煤化工有色工業基地等主要工業園區,可充分發揮巴彥淖爾市及周邊地區、蒙古國有色金屬、煤等礦產資源和能源優勢,在鐵路沿線形成有色金屬加工冶煉和重化工產業密集帶,構築優勢產業集群,加快“3211”工程實施步伐,最終形成一條鐵路沿線的產業密集帶。 巴彥淖爾市的農畜產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需要長距離、大能力、低成本的鐵路來運輸,但是長期以來巴彥淖爾市鐵路運輸十分緊張,鐵路交通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很不適應,“一車難求”就是對這一現狀最好的描述。而巴彥淖爾市所實施的鐵路網規劃建設,即可大大緩解鐵路運輸對巴彥淖爾市經濟快速發展形成的制約“瓶頸”,為巴彥淖爾市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同時,鐵路網規劃建設對於進一步優化口岸經濟,加快西部大開發,實施“南聯北開、東引西進”戰略,促進巴彥淖爾市與周邊地區、蒙古國的經貿往來,繁榮邊疆地區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巴彥淖爾市鐵路網中長期建設規劃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建和諧暢通的鐵路交通體系和向北開放的重要基地,打通華北溝通大西北的交通樞紐為目標,以建設鐵路東西大通道、南北大通道、口岸通道、煤運通道和即有線電氣化擴能改造為重點,全面實施“1223”發展戰略,即“建成一個鐵路樞紐站,建設兩個鐵路物流基地,構築兩縱三橫的鐵路網絡”,將臨河站建成中國及自治區西部重要的鐵路樞紐站,進一步增強巴彥淖爾市在西部經濟圈中的輻射能力,以鐵路建設大發展促進經濟大發展。

今天,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迎來了全新發展機遇期,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經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態勢。臨策鐵路會成為一座溝通南北的橋樑,為社會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空中交通

200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了內蒙古巴彥淖爾民用機場可行性研究報告。該期新建一條長2600米的跑道,3000平方米的航站樓,站坪機位3個,配套建設空管、供電、供水、供氣、供油、消防救援以及機場輔助生產設施。

摺疊

歷史文化

陰山岩畫

陰山岩畫是古代先民鑿磨在岩石上的美術圖畫,它以形象和藝術誇張的手法真實地記錄了古代先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然環境和社會風貌,具有其他古文化遺寸和文獻所無可比擬的特殊價值,是中國已發現的巖畫中分佈最為廣泛,內容最為多樣,藝術最為精湛的巖畫,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畫寶庫之一。在巴彥淖爾市境內東西340公里、縱深6公里的陰山山壑中,已發現153個分佈群,現寸巖畫5萬餘幅。其中位居陰山西段的格爾敖包溝和大壩口兩大巖畫區已被公佈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陰山岩畫內容極為豐富,主要有天體、人物、動物、植物、牧野、狩獵、爭戰、意識等。根據這些巖畫的內容,鑿刻方法、侵蝕程度推斷,其年代可追溯到石器時代,直到明清或近現代均有製作,而製作巖畫的主人是當時的匈奴、突厥、回鶻、党項和蒙古民族。

河套蜜瓜

河套蜜瓜又稱華萊士。正宗的河套蜜瓜外型溜圓,標準瓜重0.5公斤左右。色澤黃,品嚐一口,可以享受到梨、蘋果、蜜桃、香蕉的美味,醇香甘甜,為瓜中珍品。河套蜜瓜以磴口產的最好。得天獨厚的沙土、光照、溫差等自然條件,使這裡的蜜瓜色、香、味俱全,在區內外久負盛名。如今,河套蜜瓜已遠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地。

向日葵

向日葵是巴彥淖爾市種植面積最大、範圍最廣的油料作物。巴彥淖爾市種植的向日葵有食用型和油用型兩種,當地稱食用的為花葵,油用的為油葵。油葵皮薄、籽粒飽滿,含油量高,是制油的主要原料。年產1.5億公斤,含油率高達40%左右。花葵粒大易嗑,較油葵含油率低,加工成五香瓜籽、多味瓜籽後,味道極好,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年產1億公斤。

黑瓜籽

黑瓜籽

黑瓜籽是從一種叫“籽瓜”的瓜中剝出的瓜籽。籽瓜(黑瓜籽)是河套灌區繼向日葵、甜菜之後興起的第三大經濟作物,近年來每年種植面積30萬畝左右,佔總播種面積的5.9%,佔經濟作物面積的18%。黑瓜籽籽粒飽滿,深受區內外客商及消費者的歡迎。

河套蘋果梨

河套蘋果梨俗稱醜梨,是河套平原上的特產,其中以臨河產最為有名:個頭大,顏色好,汁多味濃,營養豐富。1988年被評為國家優質果品,1991年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鑑定會上被評為中國優質水果,1996年臨河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發展部命名為“中國蘋果梨之鄉”,2000年面積為10.1萬畝,產量4336.5噸。[7]

西瓜

西瓜是河套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以個大、味甜、多汁、爽口遠近聞名。有新紅寶、鄭雜、皮二、紅雨二號等優質品種。一般每個西瓜在3公斤-- 5公斤之間,最大的有10公斤,平均畝產7000餘公斤。由於河套地區氣候條件獨特,西瓜的含糖量高達12%,是人們夏季解暑止渴的瓜中佳品。年產量在4億公斤左右,除當地食用外,大量銷往包頭、呼和浩特、京津地區、東北三省及南方的一些省區。

二狼山白絨山羊

二狼山白絨山羊是絨肉兼用的優良地方品種,主要產地為陰山山脈一帶。二狼山白絨山羊體格大,全身毛潔白光亮,柔軟整齊。毛長平均在15公分以上,單隻剪毛量0.4公斤—— 0.8公斤。絨層厚度4公分—— 6公分。成年羊平均產絨量為365克,最高可達750克。所產羊絨具有輕、暖、軟等特點,是毛紡工業的上等原料,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也是巴彥淖爾市打入國內外市場的拳頭產品。二狼山白絨山羊肉質細嫩,脂肪分佈均勻,無臊味,品質良好,淨肉率為35%—— 40%。

肉蓯蓉

生長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肉蓯蓉個大、肉厚、味甜,被譽為“沙漠人參”。肉蓯蓉乾燥後的肉質莖的藥用價值很高,味甜、性溫,有補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能,對治療婦女不孕、腰膝發軟等症有良好的功效。主要分佈在烏拉特後旗戈壁地區,每年外銷5萬公斤,其中2萬公斤用於出口。

番茄

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降水少,空氣相對溼度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番茄的生長和幹物質的積累,所產番茄的番茄紅素含量高達10毫克/100克以上,高於國內其它產地;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6%以上,生產的番茄醬酸甜適度、口感好,番茄製品主要銷往國外市場。

甘草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的主要甘草產地之一,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磴口縣所產的王爺地甘草,因其質堅實、皮細色紅、口面光潔、粉性足、加工講究而馳名中外。巴彥淖爾盟甘草年銷量達11萬公斤,其中出口約3萬公斤。

河套胡麻

胡麻亦稱亞麻,是河套地區重要的油料經濟作物之一。胡麻籽含油率較其它油料作物高,一般為36.5%—— 49.5%。是生產胡麻油的佳品。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郁,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此外,在油漆、顏料、皮革、橡膠工業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用途。胡麻榨油後的油餅含蛋白質33.3%、脂肪8.6%,是家禽、牲畜的高營養調料。

摺疊

風景名勝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巴彥淖爾市的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開發出烏拉特草原風情遊,烏梁素海觀鳥遊,河套農業生態遊,烏拉山森林探秘遊,黃河樞紐工程觀光遊,古長城、陰山岩畫懷古遊,荒漠草原邊關探險遊等旅遊產品。形成了湖光山色旅遊線、西部大漠風情旅遊線、牧區邊關民族風情旅遊線、河套田原風光旅遊線。沿著四條線路您將會領略烏蘭布和沙漠的浩瀚飄渺;傾聽母親河脈搏的跳動;飽覽烏拉特草原的遼闊與廣袤;體驗河套田原的優美恬靜;感概黃河水利樞紐的壯觀雄偉;品味草原高爾夫運動的高貴典雅;感受藏傳佛教的莊嚴與凝重;驚歎陰山岩畫的質樸與生動。

黃河大漠風情

以黃河樞紐、烏蘭布和沙漠、阿貴廟為主,以110國道為主軸,沿黃河一線,主要景點有黃河水利觀光旅遊區(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黃河鐵路大橋、黃河公路大橋)、人根峰、五原義和渠帶狀公園、頭道橋度假村、甘露寺、烏蘭布和沙漠旅遊區、納林湖旅遊景區。

草原民族風情和邊關探險

瑪瑙湖

以中旗、後旗草原、戈壁、口岸為主的烏拉特草原為主,沿中蒙邊境一線,涉及甘其毛道邊境中蒙跨國旅遊區(千人僧人廟遺址、蛤蟆石、成吉思汗套馬杆洞和發財洞)、烏後旗恐龍化石區、烏拉特梭梭林一蒙古野驢生態旅遊區、希熱廟宗教旅遊區、烏蓋佛教文化旅遊區、小九寨溝旅遊區、小廟溝地質旅遊區、小佘太歷史文化觀光區等旅遊景區。

工農業旅遊觀光

主要景點有隆勝星月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鏡湖休閒度假旅遊區、河套酒文化博物館、維信羊絨製品有限公司後旗青山鎮馬奴莊園、青山鎮工業園區、杭後大順城工業園區。

你知道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巴彥淖爾市嗎?蒙古語富饒的湖泊 請關注

你知道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巴彥淖爾市嗎?蒙古語富饒的湖泊 請關注

你知道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巴彥淖爾市嗎?蒙古語富饒的湖泊 請關注

你知道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巴彥淖爾市嗎?蒙古語富饒的湖泊 請關注

你知道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巴彥淖爾市嗎?蒙古語富饒的湖泊 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