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被人严重丑化和抹黑的皇帝。

在一些别出心裁的人的策划下,他的背上了“残暴”、“嗜杀”、“自私”、“刻薄”、“喜怒无常”、“杀人如麻”等标签。

无知群众对朱元璋指责最多的,就是他火烧庆功楼,把当年跟随他打天下的兄弟一把火烧成了灰炽。

装有半瓶子醋的人知道“火烧庆功楼”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却也一口咬定朱元璋通过处理“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蓝玉案”这四个案件把功臣屠戮一空,甚至遭受牵连被斩杀了十几二十万人之多。

我见到过最恐怖的一个数字,说是有四五十万。

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洪武朝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每天上班,就耸拉着脑袋,提心吊胆;一下班就如获大赦,回家跟家人庆祝,庆祝又多活了一天。

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让人不由不信。

今天,先来说说四大案的第一案——空印案。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这个案子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朱元璋在位期间,非常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行为,为了防止官吏间互相作奸贪污,要求各地在上报帐目时,必须造册两份,并盖上官印,一份移交户部,以便户部记录地方财政状况,一份作以备用。且每年都要派专人到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数字都与户部审核对得上,就算通过;如果对不上,就说明这工作做不好,有猫腻,说不定还有贪污腐败在里面。

该项制度,对做账目的官员提出了极高要求,必须认真、严谨,不能有丝毫马虎,否则,最轻的罪行,也是玩忽职守罪。

但是,世界就是这样的奇妙,既会有海瑞式两袖清风、出于污泥而不染的清官;也会有和珅式雁过拔毛、刮土三尺式的贪官。

官员队伍中,总有些人浮于事,混官场、耍官腔、玩官僚的败坏分子。

这些人,对工作责任心不强,事事都要动歪心思。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他们认为,数目对不上,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不上,我就重做,做到完全相符为止!

但这里面有一道难关,他们必须破。

什么难关呢?

即重改后的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但原衙门的印章不在身上,要在南京补盖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难道拿回盖好再拿过来?

这些志在造假账的奸滑官员才没那么傻,他们做假账的手段令人发指:带好若干盖好印信的空白文册上京师,账册错了就换新的,一直改,一直改,改到户部满意为止。

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能不感慨,这些官员,真是太聪明了,而且聪明过头了。

但是,他们这么做,明显是在糊弄致力于惩腐反贪、疾恶如仇的铁腕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于洪武九年觉察出了“空印舞弊”的存在,龙颜震怒,大发雷霆,拍龙案痛斥:户部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合伙来弄这么一出,有意思吗?!户部的统计数字和地方的统计数字根本就是共谋造假,这样的数字,于国于民有什么意义?!一切还不都是官员们说了算?!不行,必须从速、从严、从重查办!

这一查办的结果是:按《刑法志》中记载,说郭桓案“系死者数万人”,里面还提到这样一句话,说“二狱(空印案和郭桓案)所诛杀已过当,而胡惟庸、蓝玉两狱,株连死者且四万”。上下文结合来理解,即《刑法志》的意思是:空印案与郭桓案被诛杀的人数大体相当,应该是数万人。

而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空印案与郭桓案一共杀了七、八万人。郭桓案大致诛杀三四万人,即用七八万减去三四万,空印案被诛杀的人数也是三四万人。

毫无疑问,这动辄上万、甚至三四万的数字,是骇人听闻的。

问题是,这可能吗?

大明王朝初期在职官员总共总共才多少?朱元璋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清除了上万、甚至三四万,那整个政府机构还怎么运作?国税系统还存不存在了?社会还能稳定吗?

所以,我觉得,这上万、甚至三四万的数字,是被人为的夸大的,不是事实。

方孝孺写《叶郑传》有提到:“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看,只是将掌管印章的官员和署字有名的人逮捕入狱(并不一定是杀),大概有几百人。

下面特别说说方孝孺所写《叶郑传》里的郑士利。

郑士利的兄长郑士原曾任河南怀庆府同知,后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是在“空印案”中落网者之一。

郑士利曾给朱元璋上书,对“空印案”作了一番申辩与批评,其中提到四点:

第一,官方文书要生效,必须盖有完整的印章,而钱粮文书盖的是骑缝印,是不能用来为非作歹的;

第二,钱粮之数,必须县、府、省到户部,级级往上相合,只有最后到户部才能知道一个确数,而如果因为一个数字不符,那么就必须返回省府重填,势必要耽误时间,所以“先印而后书”是减轻工作成本的作法,不足以怪罪;

第三,朝廷此前一直没有明确禁止空印的立法,现在杀空印者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第四,官吏们都是经过数十年才得以造就的人才,这么轻易杀掉,是很可惜的。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首先,郑士利这些见解是十足的迂腐书呆子之见。

但让人诧异的是,后世竟然有许多学者均予以认同。

学者们都认为,郑士利说得非常有道理,空报表加盖公章造不了“有价证券”,不会带来什么危害,您朱元璋闻过即改就是,何必小题大做、制造了莫大的冤案?!

而且,朱元璋制订的地方与京师对账的政策太奇葩了,一个数字不符,就必须来回反复跑,不瞎折腾吗?他一个空印文书就解决了的事,为什么不允许做,而一定要他们回地方更改呢?

还有人拍脑袋生动地想象出了这样一个情景:

一个广西某地的官员,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就算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行了,啥也别说了,兄弟你打马回去吧,我等你。

于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骑马,再坐船,回去改了账册,盖了公章。我去也!

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赶到京城,又见面了。

兄弟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好久了,接着来吧。

这位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啥也别说了,还是回去吧,下次过来记得穿多点衣服啊,这边冬天冷!

于是又赶回去,赶回来,这回核对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

你也别回去了,在这过年吧,计划又该重新做了。

根据以上想象,得出的荒谬结论竟然是:这他妈的不是存心折腾人嘛,换谁谁都受不了。

其实,这迂腐书呆子郑士利,包括现在的颟顸昏庸的专家、学者,他们都完全曲解了朱元璋制订这项政策的本意了!

郑士利说“空印文书”不会另作他用,让朱元璋放心。但朱元璋并不担心官员拿空印文书另作他用,恰恰是愤怒官员拿这些空印文书造假账!还有,地方和户部对账,目的并不是二者间出现好看的、相应的数字,而是杜绝贪腐现象,郑士利却轻描淡写地说,数字对不上,就回省府重填——谁叫你回省府重填的?这不是更浪费纳税人钱粮的造假行为吗?!至于说“此前没有明确禁止空印的立法”,但官员用空印文书的目的就是告假、做假账、就是徇私舞弊,就是作奸犯科,还不足以治罪吗?好比说,法律规定“杀人者偿命”,不能说法律没有标明“使用斧头杀人者偿命”,所以我用斧头杀人就不用偿命。至于说“官吏们都是人才,不应该轻杀”,就等于是说“人才可以贪污”了。

有人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作申辩,表面头头是道,实属无理取闹

事实证明,经过肃办“空印案”,国家账务核对处处严谨,不再流于形式,大大地减少了官员开假票、造假账的不法行为。

明人邱浚在《世史正纲》中评价朱元璋,说“不有圣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厌,驱其类而荡涤之,中国尚得为中国乎”,仅仅把朱元璋当作驱逐蒙元的“圣君”。

另一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的评论其实更到位,他说“我太祖皇帝之功,谓之劈开混沌,别立乾坤,当与盘古等,而不当与商、周、汉、唐并论也。二百四十年来,休息生养,民不知兵,生齿繁盛,盖亦从古所无之事”——比驱逐蒙元难度更大、更具功绩的是“休息生养,民不知兵,生齿繁盛”!

真搞不懂,为什么到了现在,还有这么多人要黑朱元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