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致富路的新动力 “四驾马车”拉动蕉岭县峰口村

致富路的新动力 “四驾马车”拉动蕉岭县峰口村

峰口村百香果生产基地,扶贫工作队长贺毅(左)时常会来与合作户交流,并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致富路的新动力 “四驾马车”拉动蕉岭县峰口村

57岁的林定钦(图中),因病返贫,女儿在上学,没有经济来源。扶贫工作队为他送去黄阁镇慈善会筹集的万元

致富路的新动力 “四驾马车”拉动蕉岭县峰口村

李康祥(左)与特意从益阳前来“取经”的小陈(右)交流经验。

致富路的新动力 “四驾马车”拉动蕉岭县峰口村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自2016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对口帮扶梅州市蕉岭县峰口村的脱贫致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温暖的“峰口故事”。两年来,蕉岭县峰口村通过强化保障性扶贫政策落实、突出“三个支撑”产业就业帮扶和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项举措,激励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坚决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想不到,扶贫政策让我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真正地享受到了股东的权益”。在近期召开的“蕉岭县峰口精准扶贫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大会上,45岁的贫困户林仙强拿着自己的股权证欢喜地说。

不仅仅是林仙强,峰口村79户、179名贫困人口都在由黄阁镇筹资183万元成立的合作社中,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股权证。

2016年,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成立扶贫小组,对口帮扶蕉岭县峰口省定贫困村。面对初到时该村“三弱一无”(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水平薄弱、无主导产业)的现状,扶贫工作队长贺毅表示:“通过研究,我们决定通过打造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医教保障、促进个人发展的‘四驾马车’助力峰口村加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主导产业凸显当地特色

记者了解到,扶贫工作队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当地特色种养业为目标,在蕉岭县峰口村投入183万元,成立了涵盖79户179名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合作社,首期集约农地80亩,创建百香果生产基地。

走进该村百香果生产基地,记者眼前是一颗颗饱满的翠绿果实,景象喜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秋天到了,用百香果泡水,对身体特别好,不但能保护肠胃,还能延缓衰老。”

当村民看到百香果销量不错,便纷纷投入种植。上述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升级,将原来小、零、散的种植户集中起来,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争取2至3年时间里,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

记者发现,部分果园因地制宜,还提供了采摘游玩等娱乐项目,吸引了很多父母带孩子前来。而在暑期旺季,一些县市学校的老师也会带学生亲近自然。

村干部告诉记者,按照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要求,该村村委会正大力发展以休闲采摘、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健康养生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

据悉,这些项目每年大约可为贫困户带来45万元、为峰口村带来26万元的可观收益。

干群联手改善基础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曾经,基础设施的短板制约着峰口村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就成为了帮扶干部到村后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帮扶干部与当地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多方走访听取群众意见,争取乡贤和农户的支持。

在村内,记者看到一座新修的石桥,正是去年扶贫单位拨款、当地村民出力,共同搭建而成。

参与修建工程的村民老李表示,这种亲身参与的基建项目公平而有效,大家齐心协力,不但使工期缩短,还融洽了邻里关系。

一年时间里,黄阁镇在当地投入30万元完成了溪峰河河道治理;投入33万元完善百香果基地道路、桥梁基础设施;投入8.8万元修缮了“三面光”圳道;投入8万元进行了约450米村路硬体化改造;投入5万元建设村入口小公园;投入20万元进行村的路灯建设,完成了62盏路灯穿街入户的光亮工程……

许多外出多年后返家的打工者感叹:“扶贫路和扶贫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家门,也温暖了我的心坎”。

多项举措完善医教保障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贺毅认为。

贫困户孙荣清女儿高三毕业,因无力继续支付大学学费,无奈选择出外打工。听闻此事后,扶贫工作队将4000元助学金送到孙荣清女儿手中,并做通孙荣清一家人的思想工作,让孩子能够继续安心就读心仪的嘉应师范学院。

残疾人李贱娣左手截肢,与丈夫居住在山顶的一个小房子,靠种植和养鸡鸭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如今大女儿21岁,成绩优秀,但由于交不起学费只能留在本地读书。小儿子应届毕业考取了深圳大学,学费让一家人再次一筹莫展。好在工作队雪中送炭8000元助学金,让小儿子在报到最后一天顺利入了学。

助学金的发放,为峰口村勉强维系学业的学子带来了希望,为那些无力继续学业的家庭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黄阁镇还研究制定了《黄阁镇开展精准扶贫资助对口帮扶在校生教育实施方案》,二年内共发放助学金12.45万元,包含了贫困村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的全部在校生,受助学生获得了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而针对贫困户普遍抗病能力不足的境况,改善“一人大病、全家贫困”的现状,黄阁镇还在为贫困户全员购买个人农保基础上,专门制订了《贫困户“重大疾病”补助实施办法》。目前,峰口村27名重大疾病患者获得补助金共11.3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精准帮扶促进个人发展

以“授之以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以人为本”制订帮扶具体措施,黄阁镇“一户一策、一人一法”抓扶贫项目落实,从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全方位助力贫困户,提升个人发展项目的优化升级。

据悉,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黄阁镇共投入70.5万元帮扶贫困户发展个人项目33个,投入1.2万元组织技术培训3场次共240人次。

与此同时,黄阁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缺资金的拉资金,让贫困户开起了个人理发店,凭手艺养活一家人;让拖拉机手开上了农耕机,凭劳动创造收入。

缺技术的拉技术,让种植百香果农户由原亩产1000斤上升到预产1800斤;让蜂农自行养殖的蜂蜜“波美度”由39度提升到42度,单价提高了近一倍。

缺市场的帮助市场对接。由于市场对路,让原本具备种植技术的贫困户,时隔十余年重新开始了香茹、木耳大面积桐木种植;让原本分散种植茶树的茶农抱团发展,开发出一片200余亩的茶园,吸引外地客商。

截至2018年4月,峰口村帮扶资金总投入600.18万元,完成73户159人脱贫任务,占总贫困人口88.3%,贫困户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0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扶贫干部

老贺的“小目标”与“大目标”

清晨,贺毅开车载着中国城市报记者往峰口村驶去,山路崎岖、雾色缭绕,小车时不时发出“哐当”的声音。

“这种车况走山路可有一定的风险,买很久了吧?”记者问。

他笑笑,两年前才买的车,从广州南沙区南阁镇来梅州参与扶贫后,最初1万多行驶公里猛涨到现在的10万多公里,轮胎、刹车片和其他机械配件都磨损严重。

“不是不去修,只是扶贫工作到了最关键时期,加把劲,完成了我的‘小目标’就去修理厂。”贺毅口中的“小目标”就是把对口的贫困户全部领到产业致富的道路上。

为了了解村镇的实际情况,他们走访了各家各户,对存在困难的贫困个人或家庭,逐一了解、归类、分析,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

有的村民想养蜜蜂,有的村民表示百香果不错,有的村民认为可以种茶叶。“没问题!”贺毅让大家畅聊想法、商讨步骤、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部署。

“贫困户中,有的人懂技术、有经验、想法也具有可行性,那么为什么不结合他们自身优势来精准帮扶呢?”贺毅如是说。

两年前,贺毅了解到贫困户李康祥有养蜂的想法,为了评估项目可行性,他们共同上网学习各种养蜂知识、挑选适合的生产工具,并由此逐步打开蜜蜂养殖业务。

村口的一户茶农家,一个三岁的小女孩从罐子里抓出两把茶叶,过水后轻轻倒入茶杯,躲在角落,边喝边好奇看着大家。

贺毅抱起小女孩,茶农不无关切的问:“贺老哥,你这都快一个月没回去了?今天开学第一天也没回去陪陪孩子?”

贺毅点点头,“小目标”一完成就回家看看。

他带着记者走到竹篓前,轻轻拨弄里面的干茶叶,这是黄坑茶,蕉岭有“世界长寿乡”的称号,这里百岁老人那么多,与客家人爱喝茶有一定的关系。

三岁小孩都有喝茶的习惯,可见茶在当地人心中的份量,贺毅思考,既然茶叶在当地那么有市场,加上他们自己也喜欢,为什么不把种植茶叶作为一个产业链打造起来呢?

经过几番调研和实践,茶叶成为继蜜蜂、百香果、三华李之后的又一大重要帮扶产业。

整个过程更像是投资经理对项目做评估和投资,只不过这个投资的直接收益和唯一收益是项目主体人,也就是这些对口贫困户。

但贺毅似乎并不满足仅对口贫困户得到收益,他表示,除了“小目标”外,自己还有个“大目标”。

“最终,我希望这几位通过产业致富的贫困户,能在当地形成示范效应,把科学合理的产销链模式,逐步推广开来。”贺毅认为,农村最缺产业带头人,“如果这些人赚到了钱,比政府说一千道一万都管用,其他村民会马上跟着学、加入进来形成合力,最后带动全村甚至全县共同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这就是我的‘大目标’!”贺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扶贫故事

养蜂人的“生意经”

两年前李康祥辞去城里工作,回照顾生病的父亲,由于母亲、老婆没有工作,加上两个孩子要抚养,这个六口之家常年深陷贫困。

李康祥的家,是一座处于峰口村半山坡上的红砖房,一侧放置了十几个蜂箱,李康祥告诉记者,不远的山林里还有一个场地,正按中型养殖厂的规模布置,他希望自己的养蜂场未来能成为县里的模范企业。

这位黑黑瘦瘦、并不起眼的小伙子天生有着热情和自信,扶贫干部表示,扶贫扶志,这种积极向上的贫困户是首批帮扶对象。

说起从无到有的蜂箱蜂群、由小变大的养殖事业,李康祥满肚子生意经。

头一年,李康祥了解到蕉岭县环境好,适合养蜂,加之周围养蜂人也多,他就开始半摸索、半实践。

由于缺少劳力、资金贫瘠,蜂箱、花粉、蜜蜂严重不足,李康祥省吃俭用,整年都在山上找蜂群、捉野蜂。

寻找野蜂的日子,李康祥没少吃苦头,野蜂多在大山内,清晨天未亮他就出门,遇蛇被咬、寻蜂被蛰是家常便饭,从山腰坠落也时有发生。

“那会儿没经验,老被野蜂蛰,有一次被蛰了五十多针,背后都是倒钩刺,两孩子用手帮我刮。”李康祥笑道,“明明是酷暑的夜晚,我盖着被子还冷醒;三九寒天,我光着膀子又热醒。”

第二年,广州南沙区对口帮扶干部过来,情况得到改观。

“那时他全家收入每月还不到两千元,对于六口之家而言,负担之重可想而知。”村支书李高城非常了解李康祥的情况,他说:“小李这人有个特点,再困难也不哭穷。当时扶贫组了解到他想从事养蜂行业,技术和经验都有,就差蜂箱等生产资料,便围绕他的事跑前跑后。跟养蜂产业相关的经验学习、工具筛选、场地搭建、技术试验、市场开拓,扶贫组都亲身参与,出谋划策。”

不久,李康祥的蜜蜂养殖有了起色,对蜜蜂养殖,他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宁可不要这群蜜蜂,也不能让蜂蜜混入抗生素!”他表示,乱用抗生素,在食品安全上容易出问题。

李康祥对蜜蜂养殖的态度换来许多消费者的认同。“在周边,我的技术已经吸引了不少人,我把蜂群拍出来,人家看完后都表示要跟我学习。”李康祥说。

但也有不少养蜂同行不服气,“才干了一年多,能养出什么好蜂,吹牛的吧!”一位有四十年经验的老蜂农不屑一顾。

“我想参观你的蜂群,哪些可以看?”老蜂农上门求证。

“这里所有的蜂箱,随便你看!”李康祥大手一挥。

一个时辰后,老蜂农竖起大拇指,服了!

李康祥作了四年规划,扶贫开始的第一年,基本解决自己的家庭生活问题;第二年,也就是今年,略有盈余,李康祥认为按照既有模式,第三、第四年,他的养蜂产业还将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要做当地的养蜂领头人。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我的蜜蜂养殖事业已经逐步走上轨道,明天一定要让全村甚至全县都按我的模式来养蜂,这就是我的养蜂生意经!”对于前景,李康祥信心满满。

记者手札

近一年时间,我走访了南方许多贫困村镇。总体看,大部分村镇的综合实力在逐年上升,这不仅因为各级市县党政部门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再加上基层干部年轻化,普遍具有思路广、观念新、执行力强的特点,在与贫困户帮扶过程中,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但不可否认,各村镇扶贫工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部分地区,虽然省市级管理部门出台有相关政策,但基层县镇却缺乏相应制度和操作办法。

有扶贫干部反映,由于没有具体指导办法,对哪些项目需立项、招标?哪些细节要注意?和当地政府如何分清责权?这些问题都只能靠扶贫干部自己摸索、互相讨论。

“最怕就是有问题咨询上级部门,对方却让你看着处理,而一旦事后制定了规定,还得对之前的事项重新审议,当发现不符合新规还得追责到个人。”有干部如是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深入,接下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可用资源,将当地优势和市场对接,逐步形成主导产业,为农民和农业产品找到正确的出口,并加强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致富能力的培养,是一线扶贫干部开展工作的核心要点。

而作为基层主管部门,如果能够围绕扶贫干部的工作、生活,从制度上、人文中,多予以关心、关注和帮助,为前线作战人员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相信一线“脱贫攻坚”战会更好更快完成。

编后

扶贫工作的开展,从来不只是扶贫工作组给村民送去经验、资源、技术。扶贫更需要干部与村民情感上的沟通,以及目标上的一致,在日常的联系中,产生植根于大地的真情。

一个对乡村、村民富有真情的干部,也可以设身处地为当地村民着想,实实在在地带领他们走向致富之路。而真情往往也牵绊这村民们的一腔热血,激发他们脱贫的决心,唤醒他们内心的原动力。

脱贫工作是一个脚踏实地、感知真情的工作。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脱贫群众,在日常的点滴里倾注自己的真情与决心,就能更好地推动乡村脱贫,振兴一座又一座“梦里故乡”。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9月17日 第 11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