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父亲与中山装(征文)

父亲与中山装(征文)

文∕魏青

父亲离开我们一晃已近十年。

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整个中国,从中南海的藤椅之上到穷乡僻壤的老槐树下,不分老幼,男人大多都是一身中山装。

父亲在北京西郊当过兵,有着高小文凭的他当兵三年连个dang员也没混上,据说和他一同入伍没离开部队的后来大都提了干……自复员回乡,父亲再没去过北京。这一切,我们都是从母亲偶然的唠叨里得知的。后来从父亲留下的不多的照片中我发现,他军装上的领章和帽徽竟然和我们国人熟悉的雷锋叔叔身上的一模一样。

那时,我们还听不懂母亲的唠叨里究竟都塞杂些什么内容。

除了母亲,我们家清一色的男丁。大哥二哥和我,之间相差都不过二三岁,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要养活我们这样的一个五口之家,父亲,一个退伍兵,在那样一个年代,其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于是粗茶淡饭糙布衣便成了一家人的家常便饭和生存常态,不仅我们小孩,连父亲自己也很少衣着光鲜过,除了他有些不修边幅,我想更多的还是受制于那时的光景。那年月,从早忙到晚其实挣不了几个工分,一年到头,分到手的也就是那点粮食那点油。在我的记忆里,一日三餐除了地瓜胡萝卜窝窝头,舌尖上就鲜有荤星光顾过。

我们和村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穿着大小不一缀满补丁的中山装,上完小学上中学。所以在我们家,甚至在我们村,当大哥突然有一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出现在大伙眼前时,整个村子是怎样的炸锅便可想而知,因为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行头,大哥成了村里第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男人,这与他是我们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有关。当大哥的西装革履洋气在我们那个土坯围成的小院时,我们着实嗅到了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气息。从此,父亲悄然生出了让二哥和我也能像大哥一样出息的“野心”。

责任田里,一对身影,更加的没白没黑。

苍天有眼。继大哥之后,二哥和我又陆续考上了大学,周围十里八乡刮起风一样的小道消息:魏庄有个老魏,不简单,三个孩子都跳出了“农”门。

上大学,农转非,进城,吃公家饭,这可是那年月普天下的庄户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幸运的是,父亲实现了这样的奢望,我们哥仨就像他穷尽一生射出的子弹,一粒粒都落进了靶心,这让当过兵的父亲颇为自豪。就连村长都不止一次地当众感慨,老魏这辈子,为咱村里省了三大块宅基地(我们离开了村子,不用再盖房子了,也没了那个财力),值了!

我们虽然一个个端了公家饭碗挣了工资,但由于都是白手起家,老家里的生活状况并没有立竿见影好起来,父亲还是整天一身皱皱巴巴的中山装,美白没黑地下田,但他的精气神很好,走在村里,腰板挺得很直。

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不觉间,中国的大街小巷已到处是西装革履,而中山装则悄悄从人们的视线里隐退。母亲看我们那些不穿的各式西装闲着怪可惜,就动员父亲去穿。上了岁数的父亲试了一件驼灰色双排扣的上衣随即脱下,他说这东西娃们穿着挺精神,可到了自己身上竟是浑身的不自在,从此他更加钟爱中山装。我们一个个光顾着自己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置办家当,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想起为父亲做一身像样的中山装。母亲每到过年就唉声叹气,说要是生个闺女该多好,都说闺女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谁家的小棉袄不想着给当爹的置办身像样的衣裳呢。

一直到父亲卧病在床,辛苦一辈子到最后被病魔折磨得枯瘦如柴的他,依然和母亲住在三间土坯屋里,一身皱巴巴的中山装。我们这才想起了母亲的唠叨,赶紧裁来上好的灰呢子料,请镇上的老裁缝昼夜赶制。

中山装做好了,但父亲却不行了。

母亲欲哭无泪,默默地亲手给父亲擦干净身子,刮干净胡须,梳齐整头发,仔细地给他“穿”上笔挺的中山装,一个不同于往的父亲终于形象地“活”在了儿女们面前,那一刻,我觉得父亲是那样的高大和安详,只可惜双眼紧闭的他老人家已无法感知新衣的合体和毛呢的质地了。我提出给父亲补照一张相片,一直强忍悲痛的母亲断然蹦出一句话:活着的时候你们不照,死了还折腾个什么劲!

父亲穿着他一生唯一的一套呢料中山装上路了。

不过,他去的地方,除了没膝的蒿草和沉寂的黄土,再没了温暖的陪伴。父亲呐,您还没有告诉我们,您心中藏着的那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泛黄的信封,那是他复员后河南一个战友的来信。从信纸上业已褪色的字里行间我们意外得知,父亲那时有一个不大的心愿,他这个深埋于心的愿望,其实并不神秘,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心结,这心结和父亲的家境及一套中山装有关。

原来,父亲那时,有二个选择,一是按期复员回乡,一是继续留在部队。身为老乡的营长劝他留下但父亲执意要回家,因为他是长子,爷爷身体不太好,二个叔叔还小,家里需要他回去。营长理解父亲的处境,临行前送了他一套半旧绿呢中山装。父亲本想穿着这身毛料中山装,进一趟北京城,站在天安门前照张相再坐火车返乡,这是他入伍以来一直的心愿(当兵三年,由于艰苦的训练和远在郊区,父亲竟没有一次逛过北京城)。但和父亲一同复员的一个河南籍战友也看上了这身中山装,并不富裕的家里正等着他回去相亲。父亲读出了他眼神里的不舍就把这身中山装让了出去,穿一身像样的中山装去天安门前照张相的想法便不了了之……

信里满是对父亲的感谢和歉意,感谢的是他穿着父亲送他的中山装回村顺利讨上了婆娘,歉意的是因他耽误了父亲的心愿未能实现。

我们至今都不明白,这些战友们都知道的事情,父亲为啥在我们面前只字不提呢。

我猜测,那是父亲的隐忍担当和为他人着想,或者他压根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父亲走了,我不知他此生是否留有遗憾,但我们兄弟三个却清楚知道自己从此多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内疚(按我们弟兄几个的条件,父亲的愿望并不难实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我对父亲的解读过于片面。其实父亲的心愿,从小处说,不过是一个让一家人生活的更好的朴素愿望,这一家人除了爷爷奶奶叔叔这一大家,还有我们的小家,当然也包括他战友的一家。从大处说,估计与他从小就崇拜领袖有关,领袖身着中山装的形象雕像一般刻在了他的平凡世界里。穿一身像样的中山装,进一趟北京城,站在天安门前照张相,除了回来能向村里人炫耀炫耀,更重要的应该是为了纪念和告慰,纪念自己的从军之旅,纪念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自由而前赴后继的先辈,告慰那些为国家繁荣昌盛而不屈不挠的英雄,子孙后代们生活的不错。

一个深埋于心的秘密,折射出的不过一种实实在在的草根心态。

不止父亲,他们那一代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中山装情结。对于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他们,中山装,应该不仅仅只是一款立翻领的有袋盖的四个贴袋的对襟衣服。

也许他们早已明白,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正是一位位穿中山装的先生们,在黑暗处,唤醒了民众,才一路走来。

故人已去。逝者如斯。国服典范,民族初心。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唐装旗袍又渐渐被国人青睐。而历经沧桑的中山装,何日能再像先辈们那样,在东方的这个古老国度一个个自信地穿在身?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国内每逢重大活动,国家领导人依旧身着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当今世界,挥手之间,尽显庄严和肃穆……

大地轰鸣。有机会,我一定着一身最好的中山装,去天安门前照张相。

不为别的,只为替一个回乡的老兵圆一个小小的心愿。

(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