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幾百年的歷史,出現過很多優秀藝人以及大師級演員,他們是京劇得以成為國劇的重要保證。那麼,演員在長期的演藝事業中,即繼承前人的優秀傳統,又有自己的發揮創造,這個也是藝術前進的必然。然而,一些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由於各種原因和自身的個人條件,以及認識上的侷限和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很多的不成功的改革例子,這些情況,其實每個藝人一生中都有,只是有的人的一些問題會明顯影響和困擾他一生,成為阻礙他進步的絆腳石。而有些天賦高的藝人,就會很快突破桎梏,藝術更上一層樓。
今天我們談的幾位藝人雖然稱不上大師級別,但是在他們同時代的演員中都是很傑出的,但是很多藝人的很多不足和缺點也是制約他們更能進一步,成為大師的枷鎖,使他們難以突破。下面我就用三言兩語的形式,淺談幾句幾位藝人的優缺點,供喜愛這些藝人的同好思考。
其一,趙燕俠:有人戲稱她的那種真假聲(指大小嗓結合)的嗓音、唱法為“大口落子”。也有人說她已經形成了一派,我個人認為她缺乏形成流派的許多要素,派形成的三大要素基本不佔,所以,雖然官方承認,但其實她也根本沒有形成什麼流派。因為,她的藝術,即使有特點,那也不是成派的關鍵,何況特點的好壞還有標準,趙的字音倒字一片,就難過字音這一關。再加上基本沒有傳人,群眾傳唱,以及自己獨有的,觀眾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劇目,所以她如果哪天離去,她的東西會和她一塊帶走的,我們嘆息也沒有用。
其二、李少春:李作為餘叔巖大師的入室弟子,是聰明有天分有條件的藝人。但可惜的是他涉獵的領域太多了,他得意於雜而失之於雜,他最後在老生上的唱功成就,都沒有他專而不雜的師姐孟小冬高,這真是耐人尋味!再加上後來要搞什麼京音代替上口字尖團字,就更是相當失敗的改革了。當然,最後也沒鬧成功吧,人們記住的仍然是他的傳統戲,如果李少春專研集中一點,那都是能創出新流派的人才,但是,雜了任你天分在高也是顧此失彼,最後一事無成。
其三、李和曾:和高慶奎尖亢的嗓音完全相左的一條沒有立音的橫嗓子,因為有背景成了49年後躋身於名家的演員,大合作居然和張君秋合演《坐宮》,但和高先生比,他的唱最大的感覺就是楞!實際也就算個比較好的演員吧,但絕對不是頂級的,到現在還有幾個人記住他?
其四、杜近芳:王梅兩門抱,所以她的梅派火爆異常,有過之而無不及,好處是可看性強,但是任何東西過頭激烈就失之於沉穩的回味,是個好藝人,但是格調無疑大打折扣,和梅派沉穩大氣的王者之風比失之於過火,五、六十年代有過黃金期,但文革後嗓音落敗,由此看來女演員的舞臺生命的何其短暫。就如今天的張火丁,一嫁人,都成未知數了,不承認嗎?
其五、楊榮環:梅尚兩門抱,嗓音的原因,學梅比較合適,但是他確是尚小云先生的正牌傳人。但是,他的尚派戲和尚先生簡直就是兩個概念,特別是他嗓子柔弱有餘,剛勁不足,更是使他的尚派戲唱腔上,根本就不能復原尚腔的那種剛勁挺拔的神韻!他的梅派伴奏裹花太多,雖然好聽,但是風格失之於小氣,同樣,動作上也有這個情況,比如:名家合作的《四郎探母》,他的蕭太后那個拋令箭的動作實在是小氣之極的敗筆,一國的女皇成了街頭雜耍。
其六、李金泉:嗓音尖亢缺乏蒼音,影響他的學生都成了摩登老旦,比如趙葆秀,袁慧琴。這些新新老旦,只是一味的直著脖子吼叫,沒有收只有放,激情豪邁!有人稱是什麼“新李派”,對於老旦有高有低有蒼音才是好老旦,(那是老太太不是大嫂子),否者,就是有缺陷,不完美。
閱讀更多 荷露團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