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自元惠宗開始,蒙古與大明之間進行了長達近300年的復國之戰,為什麼一直無法成功呢?

睿兒媽有話說


1367年,明軍逼近大都的時候,元順帝率領自己的皇后、太子及大臣等,倉皇北逃,從大都一路逃到蒙古此前的都城上都。按照中國史書的記載,這一年被視為元朝滅亡的一年,但元順帝到上都後,仍然沿用元朝的政治制度等,因此一些史書稱之為北元。

蔡美彪先生在《遼金元史十五講》中對此有過辨析,按照他的看法,北元這個稱呼出現很晚,並不能成立。

因為元朝的時候,蒙古採用了兩套做法,一方面用漢人政治傳統,建立國號、年號,給之前的皇帝上廟號,但另一方面,又按照遊牧民族的習慣,自稱某某可汗,比如忽必烈是薛禪汗。元朝立國的順序也和一般的漢人王朝很不同,先稱帝,並給之前的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和拖雷上了諡號和廟號,建立了年號,但國號卻晚了近十年才確立為大元。

這也就是一般所謂元朝的雙重性,即漢人將皇帝稱為皇帝,而遊牧民族則將皇帝稱為可汗,兩者並行不悖。元順帝北逃之後,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權,主要在草原上活動,所以在草原上,遊牧民族也主要是把他和他的兒子、孫子稱為可汗,而不是稱為皇帝。

當然,元順帝和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另一個兒子脫古思帖木兒,在上都稱帝的時候,也是按照元朝之前的政治傳統,既有可汗的汗號,也有皇帝的尊號。也就是說,他們仍然以元朝自居,並在明初多次主動進攻明朝邊境,試圖反攻中原地區。但在經過明朝初期的多次北伐之後,殘元勢力就逐步衰落了。

尤其是在藍玉北伐時,在捕魚兒海子之戰中擊敗脫古思帖木兒的主力之後,忽必烈的子孫就已經失去了對草原的控制權。到1402年,也就是逃回草原35年之後,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殺死,殘元勢力就基本上滅亡了。這之後的草原,基本上就是東部蒙古的韃靼勢力和西部蒙古的瓦剌勢力的鬥爭了。

更重要的是,從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之後,雖然也有人自稱蒙古可汗,以成吉思汗後人自居,但並沒有人再以元朝皇帝自居。

比如瓦剌首領也先,在殺死成吉思汗後裔的傀儡可汗之後,違背蒙古的傳統,試圖自立為可汗,因為反對勢力比較強大,所以“曲線救國”,自稱大元田盛可汗,並以這個名義嚮明朝遣使進貢。但這是為了避開只有成吉思汗的後裔才能稱可汗的政治傳統的策略性做法,也並沒有恢復消滅明朝、恢復元朝的企圖。否則,就不用在稱可汗之後就遣使嚮明朝進貢了。

再之後就是達延汗,也就是明史中出現的小王子,一度有人認為達延汗是大元汗的漢語異譯,其實也不成立。從成吉思汗直到元昭宗,也就是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他們都是既有蒙古汗號,又有漢地皇帝尊號的正式君主,從來沒有人以大元為汗號。達延汗以成吉思汗子孫、蒙古正統自居,更不可能違背這個習慣。

那麼,達延汗的達延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按照蔡美彪先生及其它蒙元史家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確認,就是達延是漢語音譯,蒙古語的意思是草原上眾部落的意思。也就是說,達延汗的意思是,草原上所有部落的可汗。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解釋。因為,達延汗所面對的最重要的任務是統一草原,還遠沒有到恢復元朝的時候。

總的來說,從元順帝一系子孫滅亡之後,也就是從1402年之後,蒙古草原就已經完全陷入分裂了,韃靼和瓦剌之間的鬥爭成為整個明朝時期草原遊牧民族的政治主線,連草原地區的統一都無法完成,更沒有人試圖恢復整個元朝。瓦剌雖然一度形成聯盟,但因為瓦剌並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孫,所以很快也就失敗了,也先也被東部蒙古的阿魯臺殺死。


蕭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北元早就滅亡了。

北元退入大漠以後,沒多久皇帝都被內訌宰了,北元滅亡。

坤帖木兒在公元(1402)年死掉後,他的部將鬼力赤篡奪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國號,恢復了韃靼的古稱,宣告北元正式滅亡。

既然北元不存在了,也談不上覆國。

第二,蒙古人統一起來,只有成吉思汗做得到。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他統一了蒙古大漠。

在之前和之後,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以部落為單位,之間你死我活,爭奪大漠的資源。

所以,蒙古人或者說蒙古大漠上的遊牧民族無時無刻不在仇殺,這是他們的宿命。

然而,成吉思汗是個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蒙古領袖裡面鳳毛麟角的。

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外交的統一了蒙古大漠。

比如成吉思汗和扎木合的決戰中,成吉思汗被打的大敗,潰不成軍。

而他卻利用扎木合的殘暴虐殺戰俘的事情,成功離間了他的盟友,導致扎木合部下分崩離析。

成吉思汗死後,其實蒙古帝國就立即四分五裂。

到了北元逃到大漠以後,蒙古人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互相攻殺。而三大部落內部又分為無數實權派,互相也殺來殺去,永無止境。

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夠和大明對抗。

第三,蒙古人其實不具備征服中原的實力。

西方學者曾經計算過蒙古高原以及周邊的容納能力。

他們認為,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最多可以提供遊牧民族大約二三十萬兵力,無法再多。

只是因為草場的畜牧能力有限,養不過更多的牧民。

如果需要更多人,就必須控制東北和西域地區。可惜這兩處在當年人口也不多,而且也是四戰之地,很可怕。

僅僅依靠二三十軍隊,佔領中原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原自己出現大問題。

而蒙古人入侵的時候,中原其實分裂為金國、南宋、西夏、大理、吐蕃等多個國家。

尤其金國和南宋是敵人,互相攻殺,南宋還協助蒙古人打金國。

這種混亂又四分五裂的形式,才幫助蒙古人成功。如果金國和南宋是一個國家,等於軍事實力翻倍,蒙古人是難以對付的。

僅僅1個南宋,就和蒙古人作戰40多年。

另外,金國和南宋當時都已經執政100多年,王朝陷入後期的腐敗低效階段,也為蒙古人創造了巨大的條件。

如果金國全盛時期,野狐嶺戰役的45萬大軍,吃掉蒙古10多萬軍隊還是沒有問題的。


第四,文明越發達,遊牧民族就越不行

自從發明重機槍以後,遊牧民族就變得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了,再也不兇悍了。

這就是文明、科技的力量。

明代開始,武器科技又有一定進步。

比如明軍開始大量使用火器,包括火槍、火銃和火炮,這些新式武器雖然還比較弱,但仍然給蒙古人造成很大的麻煩。

尤其是明軍守城防禦時,蒙古人面對火器往往傷亡慘重,毫無辦法。

第五,藏傳佛教

這一點是薩沙個人觀點。

我認為,藏傳佛教對蒙古人有著很大的改變。

從元代接受藏傳佛教以來,篤行佛教的蒙古人開始變得溫和,不像以往那麼嗜殺成性,也不敢再胡亂作惡(怕因果)。

到了明代,隨著藏傳佛教深入普通牧民,蒙古人兇悍的民族性更是減弱。

另外,篤行祖宗讓蒙古男人熱衷於出家做喇嘛,最後到每家都有1個,以有僧人為榮。

喇嘛雖受各種優待,頗受尊敬,但不能生育,這又減少了蒙古人的數量。


薩沙


元朝末年,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1367年朱元璋的北伐,更是給了元朝政權致命的打擊。

1368年通州被攻克,元惠宗(朱元璋賜他諡號“順帝”,諷刺他順應天命,逃得好,逃得妙)倉皇北逃,之後徐達攻陷了元大都,元朝的全國性統治結束了。

北元的覆滅

元惠宗卻不願接受這樣的命運,他坐鎮蒙古草原,建立北元政權(國號大元,地處塞北,史稱“北元”),與大明進行了漫長的復國戰。

不過嚴格意義上的“復國戰”並沒有300年之久,實際上在1388年,北元已經被明朝將領藍玉攻破,之後再無實力與明朝對抗。

而當時的北元皇帝天元帝(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和他的長子天保奴也被阿里不哥(忽必烈弟弟)的後裔也速迭爾殺死。

北元從此不再使用漢文的年號、廟號,此後蒙古與明朝之間的戰爭便不能再稱為是“復國之戰”了。

捕魚兒海的終結之戰

藍玉終結北元的這場決定性戰役發生在捕魚兒海(今天的貝爾湖附近)。

1387年,藍玉被朱元璋任命為大將軍,率軍十五萬出塞,目標是殲滅北元小朝廷。1388年,藍玉得知小朝廷遊牧到了捕魚兒海一帶,便抓緊這個難得的機會,日夜兼程前進。然而逼近目標四十里範圍的時候,明軍卻突然偵查不到蒙古人的蹤影。

藍玉擔心會打草驚蛇,便命令官兵只許在地上挖洞煮飯,這樣可以避免濃煙滾滾而上,會被蒙古哨兵發現。

這邊廂,天元帝卻在盲目樂觀,以為明軍無法適應草原惡劣的環境,對地形也不熟悉,不可能這麼快就找到自己,所以根本沒有認真防範。

恰在此時,天助明軍,空中起了狂風,捲起漫天沙塵,明軍藉此掩護,神不知鬼不覺殺到敵營,打了蒙古人一個措手不及。

一團混亂中,北元死傷人數成千上萬,被俘者約七萬七千多人。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戰馬、駱駝、牛羊、輜重被明軍繳獲,大批皇室成員包括天元帝的皇后、妃子、次子、女兒都被明軍俘虜,只有天元帝和太子僥倖逃走。

北元主力因此遭到毀滅性打擊,蒙古鐵騎的威名也在這一場戰役中化為烏有。

分裂的蒙古政權

捕魚兒海戰役後,黃金家族(擁有成吉思汗血統的子孫)已經失去了對政權的掌控,大多數蒙古部落紛紛獨立,整個蒙古四分五裂,形成了以瓦剌為主的西部蒙古和以韃靼為主的東部蒙古的格局。

1402年,黃金家族的最後一位繼承者坤帖木兒被部將鬼力赤殺死並篡奪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國號,恢復了“韃靼”的古稱,北元自此正式滅亡。

對於蒙古草原上的紛爭,明朝統治者當然是樂見其成。而這些蒙古部族,有的選擇和明朝合作,也得到了明朝的支持,像瓦剌就是其中之一。1412年,瓦剌首領嚮明朝稱臣。

但瓦剌逐漸崛起之後,就開始與明朝對峙,而明朝的實力卻日漸衰微,甚至明英宗朱祁鎮也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俘虜。

但是隨著瓦剌首領也先被暗殺後,瓦剌也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被東蒙古佔領大量土地……

混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1636年,韃靼十六部降清,韃靼亡。8年之後,清兵過山海關,攻佔京師,明朝亡。這一場蒙古與明的紛爭才算是徹底畫上了句號。

蒙古打不贏復國戰的根本原因

第一,統治者政治水平差距太大:

以元順帝為例,他登基日久,逐漸從有作為的年輕皇帝變得荒淫無度、昏庸無能,被《元史》記載為亡國昏君。

在他的統治下,朝堂內部爭鬥不斷,忠心耿耿的武將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脫脫的兵權被解除,王保保又得不到朝廷的信賴),國力日漸衰微、腐敗極其嚴重,作戰時皇帝和太子又時常多頭指揮,屢屢出現指揮失誤。

與此同時朱元璋卻在勵精圖治,手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本人又善於籌劃謀略,胸有丘壑,盡覽天下大勢,是當之無愧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即便他當上皇帝后,也從未有一天怠惰,在位期間,成功地建立了強大統一的帝國。

在這樣的鮮明對比下,元順帝又能用什麼與朱元璋抗衡呢?

第二,軍事實力對比懸殊:

明朝的軍隊經過長期戰鬥實踐,加上名將名帥的領導,再配備上火銃、火炮等火器,便成為了一支英勇善戰的虎狼之師,最終成功完成北伐大業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與這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比,蒙古軍隊離開了草原,在舒服安逸的中原呆久了,已經減少了很多鬥志,作戰能力也大不如前,被明軍打得一敗塗地也並不奇怪。

儘管如此朱元璋、朱棣對北元也從未掉以輕心,不僅派軍隊進行武力壓制,還設置了泰寧、福餘、朵顏三衛,以切斷北元與女真、朝鮮的聯繫。

此外,明朝還切斷了北元與西藏的聯繫,相當於在北元周圍建立了一個嚴密的包圍圈。北元想要借勢突圍,實現復國夢想,也是毫無可能的。


海倫娜看歷史


這個問題裡隱藏裡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蒙古人能在短時間內狂飆突進、席捲世界?又為什麼很快便歸於沉寂,再無爭霸的能力?

對於蒙古帝國快速擴張的原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蒙古軍隊的軍種組成、武器、戰術、獨特的後勤供應體系等方面的優勢。

但其實,遊牧於草原民族多了,生活方式和戰術體系和蒙古人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而在戰術素養上、軍事裝備和戰鬥技能上,蒙古軍隊也沒有明顯的優勢,不過都是輕重騎兵配合,大範圍穿插包圍,以機動性換取局部戰場人數上的優勢。

但在所有遊牧民族中,只有蒙古人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績,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個人認為,蒙古人最強大的武器並不是快馬彎弓,而是團結!

蒙古人因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各部落間的聯繫很少,天生就有不團結的基因。對於蒙古各部落來說,聯盟永遠都是非常鬆散的狀態,一場草原天災就能讓兩個曾經和睦的部落間拔刀相向。

但1206年春天(宋開禧二年),斡難河(今鄂嫩河)邊的“忽裡勒臺”大會上,有個人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鐵木真,或者我們可以稱呼他的尊號“成吉思汗”。

不管你是不是喜歡他,你都得承認他是蒙古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沒有之一。

正是他將分居各地,處於離散狀態的蒙古部落擰成了一股繩,讓這些耿直的蒙古漢子們突然發現,除了世代生息的草原外,外面還有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擁有了人生目標之後,蒙古人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而草原艱苦的生活環境下鍛造出的堅韌品性和協作能力,則成了蒙古帝國騰飛的羽翼。而後,狂奔鐵蹄便敲響了,歐亞大陸上數十個政權的末日喪鐘。

但憑藉個人威望凝聚在一起的集團,最容易受歲月的沖刷而崩塌。雖然,成吉思汗也在著力構建一套長治久安的帝國體系。

但在他去世後不久,幅員遼闊的蒙古帝國便開始出現地區性的勢力範圍。至少在蒙哥汗時期,蒙古帝國便因為王系間血腥的爭奪和博弈,開始出現分離成東部蒙古和西部蒙古的趨勢。

而隨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鬩牆,這種趨勢愈發明顯,東西部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分野越來越明顯。

最終,蒙古帝國分裂成了五個龐大而互不買賬的大汗國,即欽察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和元帝國(大汗汗國)。

而這其中,一度以海都為首的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還和元帝國爆發了長期戰爭。

等到明朝勃然而起將元朝變成了北元,成吉思汗後裔對蒙古各部的控制力更加孱弱,蒙古人分裂成了三個大勢力氛圍互相之間齷蹉不斷。

這就是明史中的瓦剌(西部蒙古,居於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準噶爾盆地)、韃靼(東部蒙古,居於鄂嫩河、克魯倫河一帶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和南附明朝的兀良哈(朵顏三衛,居於西遼河、老哈河一帶)。

雖然,北元初期的大汗也有向南恢復中原之心,但明朝初期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爺倆都是狠角色,捕魚兒海、哈喇哈河等戰役打的北元大汗遠遁漠北求生。

當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北元天元十年)十月,脫古思帖木兒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襲殺篡位,“大元”的國號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裡,蒙古再次從帝國模式倒退回部落聯盟的階段。

這種從帝國體制向部落聯盟的倒退,可以看成是蒙古人向固有生活模式的迴歸。

之後的蒙古草原別說形不成南向復國的戰略共識,就是自己人內部也是內訌不斷。

西部蒙古勢力(瓦剌)做大後,綽羅斯·也先殺黃金家族後裔的刀比仇人還狠,《明實錄》載:“也先遂自立為可汗,盡殺故元頭目苗裔。殺白馬九,黑牛五祭天。”

三十年後,“中興之主”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復起,他是也先時期少數漏網的黃金家族後裔,雖然他整合了東部蒙古大多數部落,但對於西部的瓦剌依舊毫無辦法。

晚年時,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達延汗將諸子分封各地,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這六個萬戶,成了後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他的兒子們分別成為察哈爾部、土默特部、扎魯特—巴林部、克什克騰部、外喀爾喀七部的始祖。

但達延汗的做法,實際上是將蒙古再度細分,反倒使各部落間更難形成合力,可能在劃分早期眾兄弟還會念在血脈親情的份兒上有所合作。但等到血緣逐漸疏離,各部落間為了自身的利益各懷心腹事,完全難以捏成一個整體,這也是末代大汗林丹汗整合各部失敗的根本原因。

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有明一代,即便是幾位算是有所建樹的大汗,例如:也先、達延汗、俺達汗、林丹汗,在向南方進攻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表現出想要復國的戰略企圖。

其發動戰爭的訴求不過是掠奪人口、財物已補充自己的實力,或以軍事手段逼迫明朝開放邊境口岸進行貿易。

所以,明軍與蒙古之間並沒有所謂復國之戰。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元朝是我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時間不足百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等統帥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1368年八月明軍攻入元朝都城大都,這宣告著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了,蒙古人退回草原,開始與明朝對峙。元朝統治中原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元惠宗,也就是元順帝,他在中原局勢失控後,逃出大都,遷都灤京(今內蒙古境內),仍然以“大元”為國號,因地處塞北,所以稱為“北元”,這一時期蒙古與大明之間打的就是復國戰,北元幾度南征都未能重新佔領大都,隨後蒙古內部就分裂內訌了。

公元1388年也速迭兒弒殺了北元的天元帝后稱汗,廢除了“大元”國號,也不再使用帝號、廟號、諡號,此時的北元可以說是滅亡了,在這之後蒙古與明朝的戰爭就不能稱為復國戰了。

元順帝逃出大都後又在位兩年,於1370年死於應昌,隨後他的長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也就是元昭宗。元昭宗在位的十八年裡一直想要中興元朝,反攻中原,光復中國帝位,可惜的是他的努力沒有成功,他死後由他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明朝史籍記載他是元昭宗的兒子)繼位,也是北元的最後一任皇帝——天元帝,天元帝也是繼承了元昭宗的復國夢想,為之付諸行動,但是明朝剛剛開國,軍事實力強大,加上朱元璋和朱棣兩位皇帝都是崇尚武力的,對於元朝殘餘勢力十分上心,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對北元實行包圍壓制,並設置泰寧、福餘、朵顏三衛切斷北元與女真和朝鮮的聯繫,又在青海西寧設置了罕東、安定、阿端、曲先四衛,招撫西藏,在西域設置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切斷北元與西藏的聯繫。可以說北元在這樣的包圍圈下,是不可能打贏復國戰的。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藍玉率大軍進攻北元,次年聽聞元昭宗在捕魚兒海,明軍就掩旗息鼓,連夜趕往,最終大敗元軍,元昭宗只帶了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了出去,明軍俘虜了他的次子地保奴和故太子必裡禿妃以及公主等一百二十多人,加上官屬三千人,軍士七萬人,馬牛駝羊等牲畜十五萬頭,還有許多寶璽、圖書、金銀印等,此戰明軍大勝。這一戰也稱為捕魚兒海之戰,此戰過後北元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明朝對抗,復國戰爭也再也打不響了。元軍的失敗讓蒙古內部的部落對黃金家族徹底失去信心,很多部落紛紛獨立,蒙古也不再有一個統一的政權,進入分裂內訌時期,“大元”不復存在。

1400年阿速特部的酋長阿魯臺和斡亦剌部的酋長馬哈木擊敗了篡位的鬼力赤,這二人又對蒙古復國不感興趣,想要從蒙古獨立出去,所以他們選擇嚮明朝俯首稱臣,明朝也很支持他們,畢竟一個四分五裂的蒙古對於明朝是有好處的,斡亦剌部隨後就擴張到了西蒙古,形成瓦剌,東蒙古則稱為韃靼。

崛起的瓦剌成功的壓制住了忽必烈的後裔,但是接連的勝利也讓他們想要恢復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輝煌,明朝也因此與瓦剌對峙多年,甚至明英宗朱祁鎮都被瓦剌俘虜過。但是隨著瓦剌首領也先死去,瓦剌開始走下披路,黃金家族後裔巴圖孟克趁機統一了漠南蒙古,這也是蒙古最後的餘暉,巴圖孟剋死後他的子孫們瓜分了部落,蒙古已經很難再成為一個有組織的統一的國家,根本無法與明朝爭奪天下,最終被崛起的女真降服。


風塵講歷史


北元復國戰時期

自從元惠宗妥歡帖木兒被逐出北京城死在應昌後,他的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在位的七八年間,一直都懷抱著反攻中原光復中國帝位的希望,併為之努力,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到死也沒有復國成功,他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即位後,繼承了他的復國夢想,繼續為之努力。

對於明國來說,從太祖太宗,對北元的殘部都認真對待,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和壓制。設置泰寧、福餘、朵顏三衛,切斷北元左翼,隔斷他與朝鮮、女真的聯繫;在青海西寧設置罕東、安定、阿端、曲先四衛,招撫西藏,在西域設置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切斷右翼,隔斷與西藏的聯絡;並在遼東設立建州、兀者等衛所;明軍從中路出擊,反覆掃蕩大漠南北。

隨著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哈喇哈河戰役,決定了北元的命運,從此,再也不能和明國對抗,復國戰爭再也打不響。


隨著這次的慘敗,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襲擊殺掉,忽必烈系後裔的黃金家族徹底喪失威信,大部分蒙古部落紛紛脫離他而自治,進入蒙古的內訌戰國時代,自此,蒙古的漢文化因素徹底衰退,再沒有年號和廟號的存在。

蒙古分裂內訌時期

這個時期的蒙古四分五裂,黃金家族淪為周天子的地位,群雄爭霸,都想坐坐全蒙古合罕的寶座,甚至不惜向敵對國明國稱臣納貢取得支持,明國的皇帝對於這種狀況很滿意,因為知道這樣會增加蒙古人的內部分裂。

1400年,弒君的鬼力赤被阿速部的酋長阿魯臺和斡亦剌部的酋長馬合謀擊敗,阿魯臺和馬合謀對於蒙古復國毫無興趣,他們希望成為獨立於蒙古部之外的部族,因此選擇嚮明國朝貢,並得到明國的支持,斡亦剌趁機擴張到西蒙古,形成瓦剌;東部蒙古被稱為韃靼。

在明國的支持下,幫助新崛起的瓦剌去壓制忽必烈的後裔們,擴張的勝利讓瓦剌人想恢復成吉思汗的高貴經歷,而明國也為之付出了一些苦果,直到也先的死去,黃金家族後裔的最後一次復辟在達延汗的手中實現,推翻了瓦剌的優勢建立了東蒙古的霸權。

但是隨著達延汗的死,他的兒孫們瓜分了部落,而且分的無比細緻,成為聯邦的形勢,名義上的最高汗察哈爾汗只保留了名義上的領導權,已經徹底墮落成無組織的國家,直到被崛起的女真人降服。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在元惠宗開始,當時明朝和蒙古之間的戰事就非常頻繁,而且一直持續了三百餘年,這期間所發生的戰爭主要目的就是蒙古想要復國,重新迴歸元朝時期。按理說蒙古人作戰勇猛,不會輸給明軍,而且持續了三百年也是相當有毅力的,但是為什麼卻一直沒能實現復國之夢呢?

這還要從元惠宗被趕出北京後說起,後來元惠宗在應昌離世,他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愛猷識理達臘在位有八年時間,他一直都延續著元惠宗的夢想要復國,可是他雖然很努力的付諸實現,但是始終沒有見到任何曙光,直到愛猷識理達臘離世也沒有達成復國夢想,他是在遺憾中過世的。後來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上位,他也一直想要復國,只不過也沒有看到任何成果。從元惠宗之後,之所以在復國之路上始終不順,其實主要是因為當時明朝已經對這些元朝殘餘勢力提高的警惕,並作出了周密的戰略部署,當時明朝軍隊從三個方向攻打元軍殘餘力量,讓這些昔日的元朝餘黨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在洪武二十一年,北元勢力開始節節敗退,他們也認為復國的希望幾乎為零,脫古思帖木兒也在戰爭中過世,當時忽必烈家族的威信和光彩已經不再,因此在部落中不再受到眾人的仰慕,這樣就導致很多蒙古部族開始漸漸脫離了以忽必烈家族為首的統治勢力,他們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很多部族之間因此出現了矛盾和爭鬥,併成為了各個勢力割據一方的混亂局面,這個時候的蒙古已經不再將復國作為主要目標,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鬥,蒙古內部的四分五裂加劇了內訌,在自顧不暇的時候他們早就將復國的想法丟在了腦後。

後來在蒙古部族之中形成了瓦剌,當時明朝已經看出了蒙古人之間的內訌,所以明朝為了讓蒙古人之間發生爭鬥,就開始支持瓦剌,讓瓦剌去壓制忽必烈的後裔,明朝參與到了蒙古之間的爭鬥後,卻沒能制止忽必烈一脈的再度崛起,後來他們依靠奮勇頑抗擊敗了瓦剌,並重新建立了東蒙古。只不過這個輝煌十分短暫,在當時的達延汗離世後,他的後代因為個人利益而開始出現了紛爭,將東蒙古政權瓜分成了很多細小的派系,這樣的局面自然是復國無望的,後來這個部族也被女真給滅掉了。


江上孤舟


題目本身有誤,自從1389年北元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被藍玉打得僅剩十幾人逃走,隨後就被部下也速迭兒殺死後,蒙古就再也不存在所謂復國的想法和可能了。

為什麼?因為分裂了,而且沒人有能力再次統一蒙古各部落!

東蒙古的韃靼部和西蒙古的瓦剌部本身就紛爭不斷,在天驕成吉思汗和黃金家族威懾下,瓦剌才識時務地依附韃靼。草原部落只崇拜強者,北元滅亡後,黃金家族名義上的統治也基本上不復存在,許多蒙古部落紛紛宣佈脫離忽必烈家族的統治。

我們常說朝代更替時,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在草原上也是如此,失去了最強者的蒙古各部落紛紛大打出手,爭奪利益和領導權。

但是由於明朝的存在和彼此間的世仇,加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如同成吉思汗那樣強力的領導人物,蒙古各部落從此以後始終處於分裂狀態,即使出現個別稍具能力的人物,也無法真正捏合各部落,成為鐵板一塊,只能是暫時依靠武力壓制住蠢蠢欲動的各部,往往時間不長,就分崩離析。比如也先、達延汗、林丹汗等都是如此,再往後,清朝時期的葛爾丹也是這樣。

如果真打算復國,蒙古其實有機會,而且是很好的機會。

比如靖難之役時,朱允炆和朱棣打得不可開交,幾乎動員了全國的軍隊,蒙古並沒有乘虛而入,不少人還加入了朱棣的軍隊。為什麼?因為他們自己也在內鬥,而且比大明還嚴重。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兒殺死忽必烈家族的後裔,意味著原來大家默認的汗位繼承的基本規則被打破,等於又回到了一切憑實力說話,通過武力決定汗位歸屬的混亂狀態。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傳承非常不穩定,誰拳頭硬,誰就能當老大。

黃金家族想東山再起,而瓦剌的綽羅斯家族不願再臣服於弱者,瓦剌和韃靼打得這一個熱鬧,比靖難之役精彩得多。

舉世震驚的土木堡之變,掌控瓦剌和韃靼的也先在取得輝煌勝利後,並不敢繼續深入爭奪天下,因為他自己內部非常不穩定,隨時可能被人做掉,名義上的大汗脫脫不花早就在跟明朝暗通款曲,俘虜的英宗皇帝他更加不敢碰,只能當菩薩供著,最後送還給明朝。

事實上,也先在短短三年之後就被自己人做掉了。

在明朝276歷史中,蒙古屢屢犯邊,在女真崛起之前,是最大的邊患。但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復國,只是搶掠,能搶點算點,搶到多少算多少,跟強盜沒有什麼區別,這種低級的目的,遠遠談不上什麼復國之戰。


小院之觀


元朝皇帝有兩個頭銜,一個是漢地的大元皇帝,還有一個是蒙古大汗。1368年,元惠宗逃離大都,遷都上都,之後幾次南征均失敗,未能重新佔領大都。1388年,明將藍玉取得捕魚兒海大捷,天元帝出逃途中被殺,大元國號及帝位從此不再使用,只剩下了蒙古大汗的頭銜。剩下的時間,只不過是分裂的蒙古各部之間的內訌,蒙古大汗的號召力也因為捕魚兒海之戰大為削弱。期間蒙古有過短暫統一,但是對明朝都沒有形成足夠威脅。真正意義上的蒙古和明朝之間的復國之戰,其實只有20年。那麼這20年時間,蒙古為何沒能復國,我們試著來分析。

一、北元內部鬥爭激烈

元朝自從忽必烈之後,皇帝的位子就一直不穩,內部派系鬥爭一直非常激烈。元惠宗繼位後,這個狀況依然沒有改善。元惠宗與太子之間形同水火,甚至在紅巾軍已經攻佔江淮的情形下,元軍之間自己打了起來。元惠宗逃離大都後,一直想收服大都。此時元軍掌控的區域還有山西、關中、遼東、雲南、高麗等地。但是掌控這些地方的只能算是軍閥,他們雖然還奉詔,但是自己的私利才是最大的。看起來好像可以遙相呼應,實際上真正需要配合作戰時,往往選擇觀望。比如元惠宗幾次下詔,命令右丞相擴廓帖木兒回應昌,都被拒絕了,擴廓帖木兒反而建議元惠宗放棄應昌。總之一句話就是人心不齊。北元的局勢很像黃巾之亂後的東漢末年。

二、人才匱乏

元惠宗死後,其子元昭宗繼位。元昭宗整合了各方勢力,並且重用擴廓帖木兒,一度擊敗了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大軍,迫使明朝採取守勢,形成了對峙局面。明朝在採取守勢的同時,對被俘和投降的元朝貴族、官員和百姓都給予優厚的待遇,招攬了大量的人。元朝貴族和官員之所以想恢復元朝,無非就是恢復自己的利益。現在明朝直接給了他們利益,他們也就用不著跟著在塞外受苦。這一措施,導致北元小朝廷很難招納到人才,擴廓帖木兒沒多久就去世了,再也沒有得力的人才了,而元昭宗自己也在1378年駕崩。

這個狀況跟成吉思汗時期完全不同,那時候成吉思汗招攬了大量人才,無論是色目人還是漢人,很多都為成吉思汗效力。

人才匱乏,導致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北元還擁有強大的實力,但是卻無法有效利用。既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又缺乏能征善戰的武將。元軍雖然勇武,但將領在面對進攻的明軍時,常常被對方的計謀所騙。

三、對手的強大

相比之下,明朝要強大許多。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麾下能征善戰的將領無數,比如徐達、藍玉等人。朱元璋從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其所擁有的謀略和政治經驗都遠遠超過了元惠宗和元昭宗。更何況,明朝所在的漢地,為天下財富之地,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以及文化,都遠遠超過北元。雖然第二次北伐失敗,明軍損失慘重,但是對於明朝來說,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北元所掌控的地方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制度落後,經過一次沉重打擊之後,短時間內很難恢復。

經過數次攻伐之後,北元其實已經沒有能力再復國了。天元帝死後,草原上又恢復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狀態。


江蝶夢


自朱元璋滅蒙元建立明朝後,先後又派常遇春、藍玉遠征漠北,對北元小朝廷進行了掃蕩和無情打擊。

一路逃命的北元小朝廷又發生了內亂,最後土崩瓦解而滅國。元朝這個名詞就徹底的消失於歷史長河中了。

蒙古部族在歷史上的統一,只有成吉思汗完成過。但是成吉思汗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就是將他在歐亞大陸打下來的遼闊領土進行了分封,分封給了他幾個兒子,成為了相對獨立的汗國。他以為都是自己一家人,分給兒子們了也還是統一的一家子。他在世,這個想法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是他死了,他的分封本身就是對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蒙古部族進行了再分裂。

等到元朝被朱元璋追的走投無路時,成吉思汗當年分封出去的汗國們都在忙著在自己一畝三分地搶地盤,根本沒有人在乎什麼朝廷,什麼蒙古部族的統一。

當然,後來幾大汗國也逐漸衰亡,蒙古族在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實現過南下中原的野心。

另外,大明的江山來自於推翻蒙元統治,所以終明一朝都對蒙古勢力保持了較高的警惕。以至於因為一點賞賜導致的瓦剌掠邊,明英宗都發兵五十萬御駕親征。戰爭結果怎麼樣姑且不說,起碼說明明朝對蒙古人的防範和警惕還是非常上心的。

在明朝的高壓和警惕下,蒙古勢力要想恢復到成吉思汗時期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態勢下怎麼有機會復國?再後來,女真崛起,蒙古被女真征服,收歸旗下了,更沒有機會復國了。

倒是到了康熙年間,蒙古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葛爾丹,想要推翻大清,恢復蒙古昔日的輝煌,但是他運氣不好的是,他遇到的是康熙盛世。而且蒙古內部也還沒有完成統一,清朝出兵干預的藉口就是因為葛爾丹搶奪喀爾喀三部的地盤,喀爾喀三部請求朝廷出兵干預。最後葛爾丹在康熙御駕親征的打擊下,慘遭失敗,身首異處,結束了他的野心。

所以,在明朝時,蒙古各部根本沒有也沒辦法形成統一,他們也不敢有那個野心要復活蒙元統治。當時的蒙古各部都只是大明旗下的地方部族,在大明的高壓政策和嚴厲防範下,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復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