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毛澤東不是年年都寫詩,而這個月為何是他一生中寫詩詞最多的時候?

更多內容請見北京日報客戶端學習頻道:

在毛澤東的諸多詩詞中,“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軍不怕遠征難”、“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不到長城非好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詩句最為人們所熟知,尤其是“不到長城非好漢”,可謂家喻戶曉。這些詩詞名句都出自長征期間1935年2月至1936年2月毛澤東所寫的詩詞。

一生中寫詩詞最多的一個月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行程二萬五千裡、縱橫十一個省,勝利到達陝北。這個月,毛澤東興奮不已,靈感迸發,詩思泉湧,接連寫了四首膾炙人口的詩詞。

其一,《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其二,《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其三,《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其四:《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從已掌握的文獻看,毛澤東的詩詞創作也不是年年都有,甚至有三四年無詩作問世。周恩來曾說:“我們的領導人中,陳毅同志喜歡寫詩,寫得很快,是多產作家,是捷才。毛主席則不同,他要孕育得很成熟才寫出來,寫得較少,而氣魄雄偉、詩意盎然。”1935年10月是毛澤東一生中寫詩最多的一個月。

這個月,毛澤東看到長征是一次萬里征程的磨礪,黨和紅軍因在長征苦難中不懈奮鬥而走向輝煌,他用詩筆謳歌了“紅軍不怕遠征難”和“大軍縱橫馳奔”的奮鬥精神。

毛澤東不是年年都寫詩,而這個月為何是他一生中寫詩詞最多的時候?


這個月,毛澤東看到長征是一次柳暗花明的轉折,黨和紅軍因撤銷教條主義者的指揮權走上正確道路而堅強起來,他用詩筆謳歌了“三軍過後盡開顏”和“紅旗漫卷西風”的勝利場景。

這個月,毛澤東看到長征是一首血戰到底的誓詞,起到了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的作用,他用詩筆謳歌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和“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美好未來。

聞所未聞的磨礪

毛澤東終生喜歡梅花、喜歡磨礪,喜歡將孟子的一段話作為座右銘: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毛澤東在1916年寫給蕭子升的信中就提出:“磨礪以待日本”。長征是紅軍為了打破蔣介石的反革命“圍剿”、實現北上抗日而進行的一次戰略大轉移。這個戰略大轉移的過程,是一次經受著前無古人的艱苦卓絕的磨礪的過程。

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從江西出發,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描述了這個磨礪的過程:“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毛澤東說:“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沒有,從來沒有的。”難怪哈里森·索爾茲伯裡寫長征故事,取的書名是《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長征不僅以往中國歷史上沒有,世界歷史上也從來沒有。

毛澤東的詩詞作品著重從自然天險方面描述了這個磨礪的過程: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是磨礪;金沙水拍、大渡橋橫是磨礪;岷山千里冰雪是磨礪;山高路遠坑深是磨礪。

親歷長征的名將之一肖華撰寫的《長征組歌》,也描述了這個磨礪的過程:“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橫斷山,路難行。”“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

陳雲曾參加過岷山前一段的長征,他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描述了這次磨礪:“我以文弱之軀,經此磨折而今日還能生還,自慶更生。但同時自幸此生竟能走遍長江及珠江流域之各省,並且到了許多夢想不到的地方,亦足自豪。”

長征是對紅軍的磨礪,更是對紅軍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磨礪。《隨軍西行見聞錄》中曾有一處描寫毛澤東:“當我上桐梓西門外之高山時,見赤軍領袖毛澤東正手提竹杖步行上山,兩腳汙泥及膝,且滿身沾泥,恐系路滑跌於汙泥中所致。”長征對毛澤東血肉之軀的磨礪,可比如大禹治水累得大腿沒了肉、小腿上沒了毛。周恩來在長征到毛兒蓋後得了嚴重的肝膿瘍病,是被楊立三、陳賡抬出草地的。他的妻子鄧穎超過草地時險些被泥潭吞沒,走出草地時氣息奄奄,蔡暢見了禁不住哭了,以為她活不成了。朱德一生中最艱難的日子,是在長征中,在張國燾那裡既要堅持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線,又不能輕率地採取任何決裂的做法。反對張國燾的人不是被征服,就是被趕走,或者被殺掉。朱德在張國燾那裡,可以說是在刀尖上過日子。

柳暗花明的轉折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毛澤東終身喜歡這種轉變和轉折,終身都在做轉變工作,以求實現歷史大轉折。他探索中國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道路,以求實現革命由失敗到勝利的轉折。他探索近代中華民族由落後捱打到繁榮富強的轉變途徑,以求實現中華民族由低谷走向復興的轉折。而長征對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中華民族的命運而言,正是一次烈火中重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歷史轉折。

毛澤東詩詞和他的思想發展的歷程,用他的詩句概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長征中遵義會議,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階段。這個階段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中國步步緊逼,而蔣介石政府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民族危機步步加深。中國共產黨還是個幼年的黨,先後受到右傾機會主義和三次“左”傾機會主義的危害,特別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控制中共中央達四年之久,造成土地革命戰爭受到極端嚴重的損失,紅軍力量損失百分之九十的嚴重後果。

第二個階段從長征中遵義會議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階段。這個階段毛澤東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紅軍的主要領導人,批判“左”傾教條主義,從全局上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運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奪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第三個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毛澤東去世,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階段。這個階段“只爭朝夕”地建設“獨立、統一、民主、和平、富強”的新國家,取得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和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因“只爭朝夕”,急速地朝前走,在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上犯了一些急躁冒進的錯誤。

1935年10月毛澤東的詩詞,順著“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轉折,抒發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豪情,描寫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的場景,歌頌了“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的新局面。正如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所指出:“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這個新局面不僅僅是粉碎蔣介石“圍剿”的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不斷開闢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抗日的新局面,使中華民族在最危險的時候站起來、走向復興的新局面。

肖華的《長征組歌》描寫了這個轉折。他描寫遵義會議之前:“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紅軍急切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他描寫遵義會議之後:“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5年10月15日,陳雲在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報告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時,也談到了這個轉折。他說:“我們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新的領導班子指揮有方。”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是我們黨真正成熟起來了,尤其是黨的領導人成熟了。”“像毛澤東、朱德等軍事領導人已經成熟起來。”

血戰到底的誓詞

毛澤東在學生時代曾寫下“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詩句,並銘記於胸,終身不忘。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時期,他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甘南、陝北後,毛澤東解讀長征,既用他的詩詞,也用他的文章,表達了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1935年10月毛澤東的這四首詩,是解讀長征、表達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決心的言志詩,是表達與這兩大敵人血戰到底的誓詞。《念奴嬌·崑崙》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就是不公正、不平等,就是搞雙重標準,就是以強凌弱、欺壓別的國家和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就是要實現公正、實現平等、實現民族解放、實現世界大同。所以,毛澤東以詩筆寫道:“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欺壓中國最甚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中國的勢力不僅到了長城,而且向長城之內擴張。所以,毛澤東以詩筆寫道:“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這是對紅軍南來的回眸,也是對紅軍北上抗日、打到長城去的宣誓。到長城去幹什麼?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也是對當時產生的《義勇軍進行曲》的呼應:“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封建主義同帝國主義一起欺壓人民,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另一座大山。封建主義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就是要剷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蔣介石維護封建土地所有制,鎮壓土地革命、“圍剿”紅軍,不能不引起共產黨人的反抗。“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是反對封建主義的宣誓。幾個月後,毛澤東又寫出以反對封建主義為主題的《沁園春·雪》,抒發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概和信心。

1935年12月,毛澤東所寫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也在論述長征偉大意義時表達了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決心。他說:“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佈,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佈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這個全民族的敵人,毛澤東表達了這樣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基於對現實力量和民族大義的正確認識,毛澤東從1936年2月就開始考慮推動反蔣抗日向逼蔣抗日、聯蔣抗日轉變,經過西安事變,終於出現了“內戰吟成抗日詩”的全國性抗日局面。此後,中國共產黨人將反封建鬥爭服從並配合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但不放棄反封建鬥爭,而是將土地革命政策調整為減租減息的政策,在發揮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抗戰主力軍作用的同時,儘可能地調動全民族的抗戰力量。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也有像張國燾這樣對反帝反封建缺少信心和決心的人。張國燾把日本帝國主義看作有無窮力量的魔鬼,害了恐日病,說什麼十倍於現在的力量也不能戰勝日本。他在長征途中犯下了奪權分裂和南下逃跑的嚴重錯誤。毛澤東的信心和決心,不僅極大地鼓舞了中央紅軍和陝北紅軍擰成一股繩,奪得反“圍剿”的勝利,奪得東征和西征的勝利,也促成西北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不僅極大地鼓舞了紅二方面軍的北上,也極大地鼓舞了紅四方面軍脫離張國燾南下逃跑的路線,最終回到中央北上抗日路線的懷抱。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先後在會寧、靜寧同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極大地增強了紅軍抗日的力量。

重讀1935年10月毛澤東的這四首詩詞,“磨礪”和“信心”久久地在我腦海裡迴盪。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上最堅強的政黨,原因之一是她經歷了萬里征程無數艱難險阻的磨礪。毛澤東為什麼能成為中華民族並在世界上影響深遠的偉大領袖,原因之一是他是歷史選擇的並帶領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偉人。磨礪成智慧,磨礪長本領,磨礪出輝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通過萬里長征實現絕地反擊、從低谷翻身的歷史性轉折,原因之一就是有走自己道路的信心。“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信心,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是信心。在長征初到陝北力量那麼小、困難那麼多的條件下,仍有那樣的信心,今天在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歷史時刻,我們更加有理由信心百倍地朝前走。

(作者為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主題鏈接

長征: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期

長征為毛澤東進行詩詞創作提供豐富的源泉。這個時期成為他一生中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期,他創作的詩詞,除了《念奴嬌·崑崙》(1935年10月)、《清平樂·六盤山》(1935年10月)、《七律·長征》(1935年10月)、《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1935年10月)之外,還有《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等。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紅星》報:公開記錄長征的原始資料

在紅軍長征中,《紅星》報是黨中央、中革軍委的唯一報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當時唯一以公開文字記錄紅軍長征的原始資料,許多報道鮮為人知。從1934年7月至1935年8月停刊為止,在紅軍長征前有關長征準備的報道有3期,在長征中《紅星》報發刊28期,共計31期。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和極其險峻的形勢下,《紅星》報及時地傳達了黨中央、中革軍委關於紅軍長征的戰略部署與戰鬥指令,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詳細報道了長征中紅軍舉行的戰役戰鬥,傳播紅軍與各地人民群眾進行革命鬥爭的消息,記載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實。(劉玉輯)

本文發表於北京日報2016年08月29日,原標題為《長征,毛澤東詩詞創作高峰期——回眸毛澤東長征詩詞中的歷史情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