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俗语讲“冇事莫到南门口,人又多,路又窄,一天挤得到断黑

”。在晚清、民国时期,这里就人流汹涌、车水马龙,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在这里,曾经诞生过黄春和米粉店、周记结麻花、德园包子、雷同茂瓦货店等诸多老字号。当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时,为锻炼意志,特选在人声嘈杂的南门口读书,名曰“闹中求静”。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大公报

1925年10月7日的长沙《大公报》上,曾这样描述南门口:

南门口新市场,行旅便利,黄黑包车,往来如织,还有铁路铁车,可以运土,具备新世纪之交通……市场以古董珠宝店为多,逼列马路两旁,十七世纪之衣裳,十五六世纪之铁钉琉璃瓶等,罗列纵横,灿然皆备;油炸豆腐铺,烟雾冲天,香闻数里,为兜揽顾客之大王……说书场,常围聚数百人,欲求一插针地亦良不易得;……又说早晨更为热闹,菜佣咸多来此赶市,“插右”、“搬梢”之声,昼夜不绝……以是游人特多。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南门口以前一直是小商小贩集聚的地方。改革开放初,这里就培育了长沙的第一批个体户。记得在步行街完工以后,南门口西北角口子上,现在的地铁出口处,还有两栋二层楼的老房子坚持了好几年。

其中一栋在八十年代是家槟榔铺,卖的是现开的湿壳子,那时期还没出现现在这种包装好的干槟榔。顾客自己选好湿壳子后现场切开,再加上桂子油。他家的桂枝油味道够劲又不打口,尤其冬天,嚼一口加上桂子油的湿壳子,一身发热就不冷了。

西北角长郡中学门前的空坪是长沙最早的夜宵摊集中地,在1993年南门口红火的夜宵市场曾引起全国媒体的初步注意。就更莫提长郡中学后面热闹的文庙坪了。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西北角的地标曾是湘群日杂店和旁边的南方照相馆。这两处建筑都是民国时有名的雷同茂瓦货店的地皮。

雷同茂在1933年旧址重建,建起三层高大楼房,屋顶全部盖上青筒釉瓦,成为南门口西北角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大家抬头看着这家高大宽敞的门店,指着“雷同茂”屋顶说,这么宽敞的屋顶简直可以“跑得马”。此时,以卖瓦钵子瓦缸等日用杂货出身的雷同茂瓦货店,在同行业中早已执全省瓦货业的牛耳,也成为瓦货业的首户和首富。

南门口东北角当年有大庆饭店、南门口百货大楼、人民酱园(德茂隆酱园)等七十年代的建筑,很是威武。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晏家塘街

东北角大庆饭店的后面就是晏家塘塑料市场一条街。

东南角上曾有八、九十年代长沙生意最好的鞋铺“金山阁”,也是栋两角的老房子,一楼门面并不大,店家在一楼半空中加了层木板隔个夹层当仓库,生意火爆得不行。

我谈恋爱的时候,女朋友就最爱到这家店买鞋,这家店的老板估计神通广大,上海产的新款“花牌”女鞋,长沙的大百货商店都买不到,他这里却有,我的第一双高档皮鞋也是在这里买的上海“牛头牌”皮鞋。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冯家湾的老房子

东南角背面的老街小巷也很多,有吴家坪、里仁坡、马厂巷、沙家巷、冯家湾等。

西南角上有个南门口邮政局,背后是个大型农贸市场,为当时长沙最热闹的农贸市场之一。

从南门口沿新兴路(1981年并入黄兴南路)往南走,马路并不宽,全是青石板铺就的麻石路。当骑着单车载着女朋友骑行时,偶过凹凸不平处,背后的女朋友必会把前面的人抱得更紧。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此处即为南门口南的黄兴南路

年轻满哥只希望车轮下的黄兴路永远没有尽头。两边的树木长得极好,全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尤其是夜晚,骑行在绿树如荫的黄兴路上,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竞相伸展开来,仿佛要遮挡住天空中那些偷窥恋人的小星星。

马路的西边有一家名为文化电影院,也是当时长沙最好的电影院之一。在九十年代初文化电影院曾开长沙之先河,率先将二楼改成情侣卡座。文化电影院旁边还有老字号的双燕馄饨店。长沙第一家四娭毑餐馆也是开在这里(今天还在)。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文化电影院左手边的巷子名为碧湘街,碧湘街,起源于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修建的碧湘宫(今已不存)。到元代,碧湘宫废弃后附近的居民增多,遂被称为“碧湘街”。

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一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成山。”从此诗可以想见长沙城南树木之盛及碧湘宫园林之美。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碧湘街农贸市场 图源网络

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后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

碧湘街这里除了南门口菜市场外,还有碧湘街小学,也是一所老牌的小学。巷子里面还有工艺精湛的修鞋、修伞、换钥匙的老匠人,摊子在这里也摆了许多年,极大地便利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文化电影院右手边是一条不知名的断头小巷,只有十多米长,巷口有家臭豆腐店,当时没有名字,我当年的女朋友晚上要上夜校,下课后我去接她,必然要到这里吃几片臭干子再回家,味道比火宫殿的好得多。这个小摊今天还在,名气极大,名为“五娭毑”臭豆腐。

再往南走,右手边的巷子就是沙河街。沙河街原有陶公祠,系祭祀晋代长沙郡公陶侃。

相传陶侃之母曾“截发留宾”:陶侃年轻之时,有天下大雪,他的一位朋友来其家中做客。陶侃因家境贫寒,担心没什么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虑。陶母看在眼里,边安慰陶侃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说完,陶母把她头上的长发剪了下来,变卖成酒菜,招待陶侃的朋友。后人为纪念陶侃母子,称此街为礼贤街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1947年版《长沙市区图》分此街西段为沙河街,东段为礼贤街。1971年合称沙河街。有名的向群锅饺店也在这条路上,就在沙河街口北边。

沙河街里面最有名当属德茂隆的作坊了。建立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德茂隆酱园,园址设在南门口繁华码头(沙河街里面是其总店作坊),初由晚清富商魏鹤林创办,取名“魏德茂”。

魏鹤林系长沙东乡大贤镇人,有祖遗田产4000余石,开设有“德格盐号”和‘德裕茶庄”,生意之余著《盐法小志》6卷、《茶法小志》4卷,开长沙商人著书之先河。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捐银1000两办慈善公所。“魏德隆”后几易其主,至1887年由张子林独资经营,改牌为“德茂隆”。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摄影@长沙章丁

民国时期,德茂隆得到在贺耀祖部下任军需处长的宗族张炳生的资助,实力雄厚,曾先后开设48个支店。1921年张子林病死,德茂隆由原支店经理谢菊生集银元2万接顶,主营酱园,兼营酒、香干、麻油、豆鼓等6个作坊。谢系学徒出身,经验丰富,1945年以后,他精心策划,以特产优质“德”字香干为竞争手段,挤垮本街的德馨长酱园。

德茂隆的香干制作,从选料、浸泡、淘洗、磨豆、摆浆、煮浆、凝固、成片、造色、瓮色直到配卤等各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恒泰南”、“协昌裕”曾试图与其抗衡,均难以匹敌。从此,“德茂隆”独占鳌头,信誉日增,年盈利万余。百年老字号家喻户晓。直至八十年代,德茂隆老字号门前总是长龙排起,可以说是长沙清晨的一道景。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德茂隆”一直营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因酱业衰败,店面先后转让给南门口百货大楼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场。这些年长沙已恢复“德茂隆”,但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这一带的背面也有好多老街旧巷,如马益顺巷、敦仁里、祝威岗巷、居仁里、麻园塘巷等。最有名是马益顺巷,是长沙的六大公馆群落之一。残留了好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有几处现在还保存修缮得不错。

再来说说马路的东边,东边在民国时期还是一片山岗,名为燕子岭。燕子岭又名燕子窝,传说是燕子栖息的地方。旁边是一口塘,名为天鹅塘,在建国后修建新兴路时挖掉半边燕子岭填平了天鹅塘。这后面的老街旧巷除了上文提到的南门口东南角的吴家坪、里仁坡、马厂巷、沙家巷、冯家湾外,还有燕子岭正街、裕敏里、粟茂巷等。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图为劳动路,路口右拐就是天鹅塘

这里还有一所百年名校,就是幼幼小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取名沿于古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前身为长沙私立幼幼学校,创办于清末宣统二年,1914年成立学校董事会,其办学规模、设施之全堪称当时星城之首。民国时期我爷爷曾在此校当任国文老师。1956年改为公立,以街道名命名为“裕敏里小学”,1996年创办幼幼寄宿学校,2000年11月30日恢复“长沙市幼幼学校”校名。

走到这里就到了劳动广场了,这个地方起初是五十年代修的新兴路(黄兴路)与劳动路的交叉处,是个L形路口。当时并没有名字,劳动广场指的是往东不远的今贺龙体育场。老劳动广场改名为贺龙体育场后,这里才继承了劳动广场这一名号。九十年代后期,劳动路向西延伸到湘江河边,这里才变成了今天丁字路口的模样。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八十年代,这里是长沙城通往南郊新开铺的唯一一班公交车4路车的起点站,围绕这个当时的公交大站,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些商铺,才热闹了起来。

九十年代初期这里有家有名的饭店,当时叫做“良友”,生意极好。在这边开了二十多年,现在叫做友友饭店。不过随着劳动广场准备进一步升级改造,这家老饭店也面临着拆除。

劳动广场这块的背面,即劳动路、书院路、黄兴路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最有名的当属妙高峰和第一师范。第一师范正门在书院路上,不属劳动广场区域,这里不讲,只讲讲离劳动广场较近的青山祠。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青山祠,位于长沙城南妙高峰的北麓,是为祭祀宋福王赵汝愚而立的。赵汝愚(1140-1196),宋宗室。宁宗时为右丞相,爱国忧民,力主抗金,死后被追封为福王。如今,青山祠早已毁去,只留下了青山祠这个地名。

这里还有戏剧一条街,是长沙有名的“戏窝子”,更是中国映山红戏剧节的发祥地。在青山祠不长的两三条巷子里,集聚了长沙市湘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天心区文化馆等多家文化单位,被称作“戏剧一条街”。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青山祠由义巷

当年,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后,留在了一师附小教书,就是住在青山祠里,当时青山祠是一师附小的教工宿舍。1920年,他就是在这里与杨开慧结婚的,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甜蜜时光。

这里有有两条小巷,北面的一条叫“小蚂蚁巷”,南面的一条叫“大蚂蚁巷”(今名由义巷)。经考证,“蚂蚁”实为“马援”的谐音。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马援(公元前24-49),东汉中兴名将,字文渊,佐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载,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率军讨交趾征侧、征贰,往返经长沙,一度驻节长沙南门,后人称其地为马援巷。曾立铜柱以表功,并立庙以祀。

此地原建有伏波庙,门悬清道光举人汪炳璈题联,联云:到岸猛回头,听舞阳第一滩声,浪与篙争,将仗神威资利济;顺流须努力,看黔国万重山水,风随舵转,全凭忠信涉江湖。不知何时马援巷讹为蚂蚁巷,蚂蚁巷又改名为由义巷。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唐大历年间杜甫寓长沙,清明出游时历数长沙名人过往,把马援与西晋征南将军葛强相提并论,诗云: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日晚,牙墙捩舵青楼远。

青山祠和伏波庙两处古迹早已毁去,只有福王墓侥幸逃过劫难,如今还有迹可寻。福王墓坐南朝北。南边紧靠着妙高峰,高约四米的石基,使墓地成为依山的台地。周围还有两米高的石墙,台地中部就是圆形墓冢。墓前原立两华表,现仅存东侧1根,且已断顶,后来清末得以续修,1993年也曾修缮了一次。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民国诗人邓振声《登妙高峰.吊赵忠定墓》诗云:随意峰峦亦性灵,笑渠多事蜀山丁。苔痕过雨争新绿,草色经求失旧青。落帽有风尤昨日,凭栏无地但空亭。登临顿触他乡感,不为思亲也涕零。

不过据清末长沙陈运榕先生考证,"汝愚墓在余干县",此处的墓地可能只是衣冠冢。据墓旁居住的老人家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处挖地道,几条地道同时掏空墓室也未见棺木,间接证明此说。

在七十年代末,我小时候来这边玩时还看到过这座墓,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八方王爷墓”,细伢子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里好玩。当时这里只有些低矮、简陋、贫民窟似的小平房、小棚子。墓地的地势较高,台前遗有几十级石级。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青山祠福王墓后亭子

还有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从附近的小坡上汩汩流出,居民就用一根打通关节的竹竿,插到泉眼上,在不远处建了个池子,清澈的泉水,就顺着竹竿流出来,好像没关水龙头的水管。池子旁边有一个小小的缺口,水流满时,就从缺口里流出来,顺着窄窄浅浅的垄沟,流进附近居民开垦的菜地里。附近居民经常上三、四十级台阶,去那里挑水。

当然,如今这里已修缮一新,也重建了墓碑和石刻,并以花岗石砌成墓围,上面刻着“忠定赵福王墓”几个字。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可惜的是,墓前那一眼汩汩流淌的泉水不见了。

在长沙还有城门的时代,长沙南门内城门早启晚闭,南门城墙外面反倒比城内热闹些。清末长沙地理教员王达在《善化地理教程》中写道,善化县治人口十万,贸易极发达,尤以南门外和小西门最兴盛。证明南门口一直是长沙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哪怕是建国以后这一带迅猛发展,南门外也一直未失去其地位。

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藏着最市井的老长沙

南门口一角

不过自黄兴路步行街建成后,黄兴路南段即步行街以南反而不如南门口以北的步行街热闹了,不免令人唏嘘。但长沙政府已规划好劳动广场的建设,也许不久的将来,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又将恢复旧日的光华。

  • 文/枬子,长沙生活集独家发布。感谢作者的创作,为我们留下这些美好的生活记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关于长沙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稿件都行),我们一起记录长沙生活!投稿请加微信号:ms96218,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