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末年為什麼會爆發李自成流賊造反,原因是什麼?

心無止境ghyo


明朝末年爆發起義的具體原因史書中都有記載,這裡不復核,但是我認為李自成最終造反成功,是因為明朝自身積弊成疾的問題。

一、小政府亂政。

明朝是中國各朝代中唯一明目張膽的有一陽一陰兩套行政體系的朝代,明面的就是六部、內閣,暗面就是錦衣衛和宦官體系。錦衣衛本來職能是皇帝護衛和儀仗的,但是卻演變成了皇帝的監視大臣的情報機構,可以獨立於政府體系之外任意緝拿各級大臣。錦衣衛這個職能的設立是向大臣發出了一個很不好的信號,就是朱元璋不信任任何大臣,不光不信任大臣的人品,同時也不信任大臣的辦事能力,大案、要案他要通過錦衣衛親自過問。

明成祖因為是篡的自己親侄子的位,所以對當時正統的首都南京的政府班底完全不信任,他只能通過他身邊的宦官來實現自己的一些行動,自此宦官開始登場,從此就再也沒有下去過。明朝的宦官無處不在,軍、政、經濟事務都可以正當參與,雖名為監理,但是宦官是可以直接給皇帝打報告的人,皇帝本來又不信任大臣,所以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

這種干預雖然極大的加強了皇權,但是極大的影響了明朝政府的正常運作,使大臣不在真心、負責任的為國家辦事,要麼貪汙,要麼沽名釣譽。終明一朝,黨爭都非常的厲害,奸臣不少、直臣也不少,可是就算是好人堆裡,也天天為個名位互相挖坑,亂成一片。

二、外患不斷。

明朝初年,蒙古人主動撤出中原,當然要是朱元璋不打他也不會撤。可是主動撤出就意味著實力仍在,原本明朝有繼續深入清繳的打算,但是先是徐達出征失敗,然後明成祖又搞一出奪權,最後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此後明朝再也沒有主動出擊打擊過蒙元。反而是蒙元,鬧了內訌分裂成韃靼和瓦剌,之後又再次分裂,就算分成這樣,對明朝的侵擾一直沒斷過,嘉靖年間,俺答多次入侵到北京周邊。明朝大同總兵是個非常悲催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的不是戰死就是被處死,幾乎沒有好下場。所以明朝才開始重修長城,年年用兵加上修長城,耗費巨大。

另外,從明初開始,海患也不斷,倭寇先是以僱傭兵的身份被中國失敗的反革命份子(與朱元璋鬥爭失敗的諸豪)所誘惑侵犯沿海邊境。海禁之後,又被汪直等為首的走私集團僱傭,當起了海盜。最後,因為在中國屢戰屢勝,豐臣秀吉從朝鮮入境妄圖入侵中國,最終慘敗身死。

這兩種外患使明朝長期需要大量軍費,明朝的兵籍制度又讓士兵的戰鬥力變的極其低下,損耗就大,費用耗用更多。最終,因為滿清的崛起,明朝又在山海關之外花大量人力、物力建立關錦防線,本已沒多少家底的大明王朝,終於因為這條防線而被拖垮。

這裡再插一句題外話,為什麼中國歷史上邊患不斷卻一直解決不了,就是因為這種不對稱的戰爭。匈奴也好、蒙古也罷,還有後金,他們的經濟實力都比中原要差很多中,土地也不適合耕作,所以中原對他們的土地、人員是沒什麼興趣的,中原人只想好好的在家種地。可是這些塞外人不一樣,他們很多東西無法自給自足,手裡又沒有什麼能讓中原人看的上的東西進行交易,所以只好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搶。塞外的人每回朝犯都會得到大量好處,而中原王朝每回清繳不但得不到什麼,反而要花很多的錢,一不小心還會拖累國內經濟,造成滅亡。


三、內憂頻頻。

從正德年間開始,明朝就已經盜賊四起了,當時的神人王守仁(王陽明)居然不動用正規軍的情況下,平定了南方數十年的巨寇。在感嘆王守仁神奇的時候,我們還會發現在明朝中葉的時候,明朝已經暴動頻頻了。

其後,俞大猷、戚繼光也都進行過平亂工作。所以李自成的起義是有群眾基礎的,明朝的危機從明中葉開始已經顯現,民間早已苦不堪言,那隻要有一點事,星星之火馬上就可以燎原。

四、富不在民與國而在士。

前面講過因為明朝特殊的政治體系,所以很多大臣的心思就不在工作上,全部就轉移到積累個人財富了。所以有人說明朝末年人民的生活應該是很富足的,因為從傢俱、瓷器等物件可以看出來,可是能用的起這些東西的絕對不是老百姓。國庫因為官員腐敗以及從未停止過的戰事早就不能平衡了,士族搞的土地兼併使無數百姓失去生活來源。士族還會直接干政,海禁的終止就是因為海禁政策嚴重影響了福建等地的幾個大姓家族的生意,這些人直接發動朝中人脈,對主持海禁工作的朱紈發起彈劾併成功,可見士族力量的強大。

在多種因素之下,明朝已經勢如卵,如果不是積弊難返,李自成怎麼僅僅會因為丟了一份公務員的工作而馬上選擇了造反呢。


唐格林奇


感謝提問。

明朝末年之所以會爆發李自成流寇造反的關鍵原因是大明政府沒錢了。

因為沒錢所以無法有效的賑濟災民,而災民無法被安撫,就漸漸的演變為流民,進一步成為流寇。而大明王朝依舊無力鎮壓造反,最終大明王朝也被推翻。

明末處於小冰河期

經過有關專家學者研究,發現明朝末期正好處於一個小冰河期,當時明朝的年平均氣溫幾乎處於歷史最低,而在夏天又出現各種大旱與大澇現象。

此種情況直接導致了農作物的大幅度減產,由此使得很多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繼而引發了大範圍的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流竄至全國各地。百姓的流失嚴重動搖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卻是李自成等人的絕好機會。



對外戰爭繼續盤剝百姓

自滿清崛起後,明朝與滿清的戰爭從未停止過,明朝為應對滿清,在山海關、錦州一線修築了一條防線,史稱關錦防線。

關錦防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滿清的攻攻勢,甚至滿清還付出了努爾哈赤的性命。然而關錦防線卻是異常的燒錢,明朝每年的收入大部分都扔到了關錦防線。

如果付出有所值的話還好,但問題是自從皇太極繼位後,滿清改變了策略。不再幻想正面硬剛關錦防線,而是選擇了繞路。

皇太極選擇從蒙古地區,強行攻破了守衛環節薄弱的龍井關和大安口,直逼京師。雖然最後退走,但是對於皇太極來說,他已經找到了一條繼續削弱明朝的路線。那就是從長城一線侵入明朝腹地,劫掠一番後再撤走,損失的是明朝的百姓,而且此消彼長,明朝會逐漸衰弱。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局勢,朝廷只得增加稅收,並且將目光放在了百姓身上。對於江南富庶地區來說,增加些許稅收,無關痛癢,但是對於西北地區來說,簡直是斷人活路。西北地區本就貧瘠,且又災害不斷,這時候增加稅收就是逼人造反了。

李自成意外失業

李自成本是吃皇糧的驛站公務員,但是崇禎卻把驛站裁撤了,而崇禎為什麼要裁撤驛站,這裡還有個典故。

崇禎朝有個官員在其妻子回鄉時出軌了,結果被抓了個現行。這名官員思來想去,為什麼老婆會回來的這麼快,最後想明白是驛站惹得禍。

然後這名官員上書崇禎,請求裁撤多餘的驛站,理由是節省出來的錢可以支援國庫,此舉深合崇禎心意。於是,李自成捲鋪蓋回家了,但是李自成也是個閒不住的人,一看農民造反有聲有色,便前去投奔,最後搞出了好大的名聲。

根據後來的表現,李自成即便沒有失業,他也會去參加造反大軍,畢竟本身他也是個梟雄。

結語

崇禎本身也是希望能夠鎮壓李自成等人,但是手裡沒錢辦不了事,即便麾下軍隊再能打,也不能不發工資光幹活。加上明朝還一味的盤剝百姓,造反的聲勢只會是越來越大,直到將明朝吞沒。


盛夏一抹清涼


明朝未年為什麼會爆發李自成流賊造反,原因是什麼?我是王小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首先我聲明,我認為李自成是明未農民起義的領袖,是一位悲壯的農民英雄。明朝未年,揭杆而起的農民起義很多,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只是其中一支,明未為什麼有李自成和那麼多人造反呢?原因是什麼?

1、農民活不下去了

明朝未年,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山西出現大範圍大旱災害,有的地方甚至三年都沒有下過雨,莊稼絕收。全國土地兼併嚴重,生產資料和糧食都掌握在藩王、土豪地主手中,廣大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農民付出一年的勞動換回少的可憐的糧食果腹。

天災不下雨,田裡莊稼克顆無收,地主階層原來的田租一點都不減少,官府的稅費照徵不誤,交不起田租被地主逼的家破人亡。官府的稅捐又加了一個“遼響”,本來農民被官府的各樣稅費捐壓斷腰桿,又加上遼響更是雪上加霜。詩人有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農民真的活不下去了,只有起來殺官殺地主造反,據歷史學家統計,全國大規模起義軍有七十多個,有名號的三十餘家。

2、李自成

李自成大家都很熟悉,這裡不多講,李自成起義軍推翻明王朝,建立了大順農民政權。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被清軍和吳三桂打敗後,先後在陝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抵抗清軍達6一7年,李自成戰死後餘部還轉戰到廣西,雲南堅持抗清,真到南明亡滅,李自成起義軍一部分轉到國外落根。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這要從明朝末年的社會情況說起了。明朝末年,君王昏庸無能,官僚制度腐敗,民怨四起。農民起義的爆發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下面再講一個李自成為何會起義。李自成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但是明朝末年經常發生大面積、長久性的災荒。對於這種情況,政府不但不撥款賑災,反而時刻惦記著如何從農民手中收取賦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後來,李自成在經歷父母雙亡和官兵的拷打之後,深感世道黑暗,因此才走上了起義之路。








小生子講歷史


首先更證一下李自成是流寇,不是流賊。

而且李自成最早還是明朝的驛卒,邊兵。是在一次官兵的集體譁變中,加入到流寇隊伍中去的。

究其造反原因,通俗的說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當然造成這一結局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後期災禍頻發,土地兼併嚴重。由此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缺吃少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生活無望的流民開始起來陸續造反。

腐敗不堪的明王朝面對這一情景,應對失據,內耗不至,進一步加劇了社會階級矛盾的升級,從而使社會經濟崩潰。

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人都要餓死了,你說能不造反嗎?

而反觀統治者,依然是醉生夢死,夜夜笙歌。如被封為福王的朱常洵,最大的的愛好就是飲酒狎妓。當封國內的百姓斷糧斷炊,發生人相食慘劇的時候,手下人勸他開倉放糧,救濟災民,死胖子依然是無動於衷。

農民軍都要打到洛陽城下了,才忍痛割愛拿出了一小部分錢財來犒賞守城的兵丁。這樣的貨色,外加一幫烏合之眾,能守的住城嗎。

而再看李自成進入河北,既將圍攻北京之時。崇禎帝急忙召集王公大臣,讓他們帶頭獻金救國,以此來帶動京城裡的勳貴富賈起來捐款。可任憑崇禎帝好話說盡,每人只捐出了一點點。

而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棍棒,夾板的召呼下,短時間內便交出了幾千萬兩。而皇宮被佔領以後,內庫打開,裡面堆滿了黃的金子,白的銀子。

在來看明朝的軍隊,由於腐敗,大部分是勇於劫掠,怯於作戰。他們不敢正面於流寇作戰,而專事禍民,害民,甚至發展到殺害百姓,以此來向朝廷冒功請賞。百姓把流寇形容為梳,明軍為櫛,可見明軍軍紀之敗壞。

最終在百姓中間流傳著一句“吃他娘,喝他娘,打開城門迎闖王”,百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紛紛打開城門,迎接闖王去了。

因此明朝滅亡,即有天災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人禍。是這幫腦滿腸肥的統治者應對失策,不體恤民情,而且還變本加厲的對百姓敲骨吸髓造成的。


方城闕


最近,王思聰以其言行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大家都認為他以及他代表的“聰明的富二代”意味著某種善,至少不是惡。那麼當真如此嗎?

  明末紈絝往往嘲笑和鄙視人民的智識,卻常對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東林黨人有惺惺相吸之感。他們欣賞東林黨人的道統和他們的善辯,並認為這是某種與自己相符的可交之輩。同時他們自認為飽讀聖賢書不做仗勢欺人,與民爭利之事,算是社會的有益之人。也確實,說服地主老爸賑災開粥鋪的往往就是這一群人。雖然他們對人民的愛是帶著居高臨下的憐憫和輕視上的,但是我們似可將他們認為是“好人”、“有資本有優越感”。但真相很殘酷,他們事實上享受並支持明朝的優待士紳之策。明末三大餉絕大多數壓在自耕農頭上,而這是導致農民大批破產需要賑災的源頭,明末的天災只是導火索。

  原因主要有三:

  一:有功名者減免稅,哪怕是秀才,很多稅務也是可以不交的,見官可不拜,出行百里不需路引,和現在相同,窮苦人家往往是出不了秀才的,明末社會流動性之低令人髮指。

  二:有功/爵者減免稅。功臣和王爺,爵爺是不必納稅的,明末土地兼併嚴重,良田大多掌握在他們和大地主手裡(實際上這兩種身份往往是重合的),國家實際承擔稅負的恰好沒有最富有的人。導致崇禎年國庫空虛而鉅富眾多(闖王進北京時國庫搜出10來萬兩白銀,而達官貴人們被抄家光現銀就7000多萬兩)。早些年的軍戶基本淪為衛所官員的佃戶。商人地主之毒更甚:商人荒年高價賣糧,豐年低價收糧。而自耕農為了週轉往往不得不向地主借貸,幾年下來基本幾畝薄田就盡歸人手。同理,美國富人的實際稅負高於中產階級,索羅斯談及富人稅時坦言自己交稅還不如自己秘書多。而我國,原始積累階段顯然並不願意承擔“資本外流”,事實上你越有錢,越來越多的優待政策就落在你頭上。

  三:有財/權的人更容易避稅,明末雜稅增稅之多往往超過正稅,三大餉實收的話只佔自耕農收益的20%,日子苦了點還是過的下去的,但是層層盤剝之後就數倍的壓在自耕農之上導致流賊四起,盤剝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火耗,怎麼講呢?就是糧食運輸的時候會有損失的,這個損失最初只是實事求是,但是後來就變成了斂財之法。具體做法頗有戲劇色彩:納糧時,小吏猛踹一腳,掉出來的就是小吏的合法財產,所以當時的糧食系統基層官員往往苦練腿功,據說有人可以一腳踢斷一棵小樹,但是這些手段是萬萬不會用在有勢力之人身上的。而現在,在私營企業中偷逃稅款和如何打法律擦邊球避稅已經是一門學問了。

  所以,王公子毫無負擔的嬉笑怒罵就略顯偽善了。齊澤克在《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中》指出:結構性暴力是主觀暴力的製造者。製造慈善的人就是製造貧困的人,將數以百萬計的鈔票捐給艾滋病組織或寬容教育的同一個慈善家,通過金融投機毀了無數人的家庭,並因此製造了他們致力消除的貧困與不寬容。如果我們因此得到一個結論的話,那麼就是:慈善不能消解貧困,制度才可以。而一個國家最大的慈善家往往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敵人。

  甚至在王公子們和明末士紳認為自己之所以有別於人是因為智識而非其他的時候(他們往往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聰穎”與“底氣”來自政治經濟地位),他們的反而成了他們最厭惡的“缺乏獨立思維能力”與“鼠目寸光”的人。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智力一詞並不貼切,或者說至少智力是一個複合物: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前者可以認為是你的生物基礎,而後者是隨著經驗和技巧練習提高的,所以根據智力測試來看,受過教育的群體往往高過沒受過教育的群體,同一人的智力40歲時超過25歲時(而我們知道,大腦25歲就基本發育完畢了)。體現在具體操作上就是同一套試卷,農村出身的孩子智力往往會被醫生換算的高一點,而城市出身則不變。因此王公子的智商歧視綜合症恐怕難以成立,畢竟他連基本的全局觀都很是缺乏,這很考驗右腦的統籌能力。所以王公子的優越恐怕並非來自天資,大多還是來自於金錢所提供的教育。

  而被他斥為無腦的網民之所以“無腦”,往往也是王公子所支持的投資體系所致。王公子在罵出“無法想像為什麼會有這麼蠢的人”時,恐怕想不到正是因為他們沒錢所致,寒門再難出貴子,流體智力有賴經濟支持,而沒錢的唯一原因是打工永遠無法跑贏資本。皮克提在《21世紀資本論》中得到結論:r>g,資本回報率永遠跑得贏GDP,所以只要謹慎投資,王公子永遠不會失敗(事實上也是如此,世界各國極少出現前1%向下流動),永遠可以保持對網民的歧視,而可以對自己自欺欺人道“我比他們叼,全是因為我聰明,我沒錢也是聰明的啊!”

  所以,王公子們恐怕既不無害,也不聰明,明末士紳想破腦袋也想不出流民為什麼不顧道統,有辱斯文,其實說好聽點就是階級侷限性,說難聽點,怕還是太蠢罷。.

明朝滅亡的原因就在於當時以東林、復社為主的明代公知操控了輿論、人事,壟斷了經濟資源,抵制政府徵稅,使明朝政府財政破產,最終使明朝在清軍和農民軍聯合夾擊下滅亡。

  東林和復社的成員以縉紳階層為主,由在朝的低級官僚和在野的文人組成,具備普遍結社的特點和提倡減稅的性質,注重橫向的朋友聯繫。他們以大明朝的衛道士自居,善於掌握話語權,以己方標準作為一切是非標準。任何高高在上者都會遭到其敵視,而其本身利益卻是任何人也觸碰不得的。

  首先,來談談東林和復社如何操控輿論。

  晚明三案是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在晚明激烈的黨爭和東林黨人利益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東林黨通過運作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以達到汙衊皇帝和他們的妃子,達到打擊政敵,佔領道德制高點的目的。在清兵入關,明室南渡後,繼位的弘光皇帝不符合東林和復社的口味,他們通過運作南渡三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真假太子案來達到動搖弘光正統性之目的。

  其次,來談談東林和復社的人如何操縱人事任免。

  萬曆朝,東林首魁,在野官員顧憲成每到人事調整的時候,便給內閣和吏部各大衙門寫信,干涉朝廷人事任免,引薦私人,遙控政治。崇禎朝,復社操縱了科舉,他們舉薦人才的方式分為公薦、轉薦、獨薦。在考試還未開始的情況下,考生名次就已經排出來了。明人周同谷在《霜猿集》中說:“婁東月旦品時賢,社譜門生有七千。天子徒勞分座主,兩闈名姓已成編。”日本學者井上進測算,崇禎七年會試,復社社員佔中榜名單比例高達35%。

  最後,來談談東林黨是如何壟斷經濟資源,抵制政府徵稅。

  從明代中期開始,明朝的經濟重心和從業人口已經從農業轉移到商業,但由於縉紳出身的文官集團把持了商業,稅收仍是以農業稅為主。在財政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萬曆啟動了宦官系統,派宦官前往各地徵收商稅。此舉引起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強烈反彈,他們先是搖動筆桿子瘋狂妖魔化商業稅,接著在山東臨清、湖廣荊州、武昌、江西景德鎮、雲南等地煽動市民暴動,圍攻稅廠,毆斃稅監,甚至唆使地方軍隊兵變。當雲南稅使楊榮被殺消息傳來後,萬曆氣的以絕食抗議。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到了崇禎朝,在財政枯竭的時候,朝廷只有向農民攤派,結果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明朝滅亡。

  明末,面對破產的財政和凋敝的民生,古德萊徹編纂的《明人傳記詞典》中說道:

  “1644年初,軍餉欠款已經達數百萬兩,而從南方來的稅款只有幾萬兩。國家的糧倉現在實際上空了,沒有足夠的大米充軍糧,戶部就買雜糧湊數。當北京被圍時,駐軍已有五個月沒有發餉,執行任務的軍隊沒有炊事用具,每個士兵領到100枚銅錢,由他們自己買吃的。士氣和紀律渙散到這種地步,一個將軍報告說:‘你鞭打一個士兵,他站起來;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又躺下了。’王朝快完了,這是不令人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時還沒有完。”

  以東林、復社為首的明代公知之流一意從自身私利出發,全無國家、民族、是非的觀念。他們先是投降大順,接著又投降滿清,充當帶路黨,並在清修《明史》中繼續堅持一己之私,對明朝皇帝和非東林系官僚大加詆譭。

  崇禎年間,常熟縣民張漢儒就曾控訴東林骨幹錢謙益、瞿式耜居鄉“不畏明論,不懼清議,吸人膏血,啖國正供,把持朝政,濁亂官評,生殺之權不操之朝廷而操之兩奸,賦稅之柄不操之朝廷而操之兩奸,致令蹙額窮困之民欲控之府縣,而府縣之賢否,兩奸且操之。”


等待和希望2009


明朝中後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奪農民的土地,農民苦不堪言。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澄城縣王二率領抗糧農民衝入縣城,殺死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再加上中原地區災荒,社會階級矛盾極度突出,起義軍喊出“均田免稅”的口號,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起義烽火在陝西各地燃燒起來,形成了以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在明代,流民問題始終困擾明朝政府。農民大量失業,賣掉土地的極多,失去生計的農民都加入起義大軍。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兵部向各下屬機構發佈行稿。在行稿中,明朝政府不得不承認李自成的軍隊受到農民“如痴如醉”的歡迎,許多地方官員也“開城歡迎”李自成。行稿要求各地主迅速報告“倡迎逆賊”的官員。

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兩個月後,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結論,統治階級對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導致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上災荒,廣大的農民沒有吃穿,而政府又拿不出糧食來賑災。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飯吃的農民只能拿起武器來造反,從地主階級手中奪取食物了。

如果要說到根本原因,那原因多了去,什麼黨爭、宦官干政之類的,統統都是原因,但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失去土地的農民沒有生活來源,變成了流民,最終動亂,揭開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


風雪西樓夜


明朝末年,正值崇禎在位。當時天災,人禍,戰爭等導致明王朝飄搖欲墜,民不聊生。在此動亂之期,陝西首先爆發了災民暴亂,明王朝救災不力,於是災民暴亂變了起義,起義軍中有個李自成,此人驛站軍人出身,有能力,很快爬到義軍首領位置,於是明末農民起義在他的帶領下,席捲全國!


渡過35


明朝,276年,宦官弄權,皇帝不幹事兒,農民起義,從而導致滿人入關。上不作為,反而變本加厲!



尋城如幸


遼東戰爭耗費巨大,崇禎皇帝被迫同意——畝加十文等搜刮政策。因為工商稅減少,只能向農民伸手。南方還能忍受,北方山西陝西等地完全無法生存下去。

同時,西北連續乾旱,饑荒造成大量流民。

此外,李自成是驛站郵差,被裁剪了。

所以...民變風起雲湧,鎮壓下去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下一批再次暴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