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13岁赴英留学,17岁考入帝国理工大学,24岁拿到化工博士学位,28岁在美国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金,实现美国梦。王文洋既是学霸,也是商业天才,不仅沉迷科技探索,也热衷商业打拼。他本是豪门大公子,却并没有在父亲的光环下度日;他没拿家里一分钱,却白手创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他没有受到父亲过分的偏爱,却完美继承了父亲的企业家精神,“胸怀天下,报效社会”是他一生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

少时赴英 沉迷科研

如果没有人刻意提及,知道王文洋和王永庆是父子关系的人并不多。王文洋是王永庆的长子,在儒家传统浓厚的台湾,长子是要被作为家族的继承人予以重点培养的。父亲王永庆虽然生意做的一流,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但是只有小学文凭的他一直为自己读书不多而遗憾,他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再有此遗憾。

宿植慧根的王文洋,从小就表现的聪慧过人,王永庆也有意培养。1964年,年仅13岁的王文洋被送去远在万里的英国读书。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厚爱,17岁便考入帝国理工大学就读物理系,并先后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24岁拿到化工博士,企管硕士学位。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王文洋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家里出了这样的出息孩子,谁不欢喜呢?王永庆看见远在万里的儿子如此的刻苦学习,想必也是十分开心的,然而当王文洋告诉父亲自己还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王永庆一改从前的态度,对此极力反对,甚至果断停掉了他的生活费。

“那会儿我沉迷于科学技术研究,对于科研有着自己的理想,父亲认为我很有成为书呆子的倾向,这样送我出去读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王文洋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认为父亲当时多虑了。但一般人从这件事情中也不难体会到作为父亲的王永庆对于儿子的那份深沉的父爱。

被停供生活费的王文洋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学术的追求。反而越发的向自己所执着的理想作出努力。这种愈挫愈勇,不折不挠的性格在王文洋以后的创业历程里中也表现的十分淋漓尽致。

王文洋是有贵人运的,在他的博士生导师,英国顶级物流学家菲利克斯·温伯格教授的帮助下,他成功拿到了奖学金。虽然日子比以往艰苦了很多,但是这足以应付他读博三年的开支。

学术的研究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但王文洋却过得异常充实,后来他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三年时光。而对于科技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也让他明白,科技并非是书呆子在书斋里搞的无用的发明创造,他坚信,在未来的商业社会里,科技的力量将会派上大用场,并改变全世界。

1975年,王文洋成功拿到了化工博士学位。此时的他放弃了帝国理工大学的教职工作,只身赴美打拼。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父亲,自己除了是一个会读书的“书呆子”,在商业领域上他一样能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一个来自异国他乡之人远赴美国实现美国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在30岁之前赚到100万美金。王文洋轻松实现了他的美国梦,他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金,并帮助父亲的台塑集团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兴建了石化厂并打理的井井有条。王文洋办事的干练与良好的市场业绩,让父亲王永庆对这个“书读的太多了”的儿子刮目相看。1980年,王文洋被父亲召回台湾,入职台塑集团,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干将。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被迫离台 贵人相助

和从社会底层一路打拼上来的父亲不同,拿到博士学位的王文洋坚信在商业市场的开拓中,营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科技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他要将最先进的科技力量注入还处于传统模式运营的台塑集团之中,将台塑集团带进一个未来新世界。

回到台湾的王文洋立足自己所学的专业,将玻纤脂、玻纤布、半导体等先进的电子产品先后引入了他一手创建的南亚科技公司。他凭借过人的商业天赋和出色的运作能力,获得巨大成功。南亚科技公司不仅为台塑集团趟出了一条走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路径,也为台胶集团进军现代产业奠定了基础。王文洋获得了家族内外的一致赞誉。

然而春风得意的王文洋没有想到,他的人生即将迎来一次重大转折。1995年,回到台湾已经15年之久的他,被迫离开台塑集团,远赴美国,他在台塑的事业戛然而止,人生归零。

中国儒家经典《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也许正是要给这个44岁的青年人更多的考验,看他是否能够接受更大的重任吧!

有人说如果当年王文洋能够放下身段向父亲王永庆求个情,王永庆或许心一软就让王文洋留在了台湾。但如果只能是如果,王文洋的性格注定他不会这样做。

离台赴美的王文洋起初的确失意苦闷了一段时间,正如当年父亲强烈反对他攻读博士,并停供了生活费之后的苦闷一样。但他并没有沉沦厌世,而是暗暗等待,伺机再创一番事业。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时任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的田长霖。田长霖1935年生人,比王文洋年长近20岁。1990年田长霖当选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2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校长,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裔及亚裔大学校长。田长霖爱才惜才,对这个同样来自台湾的小老弟更是关心,得知王文洋被父亲的台塑集团辞退之后,田长霖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邀请王文洋前往伯克利任教。

田长霖不仅给王文洋提供了栖身之所,而且还时常和王文洋探讨佛法,告诉他世事如梦皆是虚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道理。佛法的甚深智慧让王文洋得到了心灵的滋润,也让王文洋对人生有了更多的领悟,使他更加圆融地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和田长霖一样,王文洋也皈依了佛教。信仰的力量让他直面生活的失意,并重拾对未来的信心,甚至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给予了他方向的指引。1996年,在伯克利任教一年之后,王文洋终于按捺不住创业的热情,他看准了90年代中国大陆的发展机会,他要去那里建功立业。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扎根大陆 创建宏仁

王文洋借助从朋友那里筹集的几千万美金,将大陆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作为了东山再起的第一站,在广州正式成立了宏仁集团,业务覆盖电子与塑料产业,时至今日,这仍然是宏仁集团的主要业务。

广州政府对于王文洋来粤投资十分欢迎,给予了诸多便利。1997年,宏仁集团正式投产运营。王文洋在后来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对于时任广州市长的黎子流感恩不已。他表示黎子流市长是一位具有政治智慧和市场思维的政治家,对于广州的发展前景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对于宏仁的到来非常欢迎,给予了很多的优待,一路帮助宏仁集团成长壮大。

王文洋始终对于这些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他的人心存感念。不论是菲利克斯·温伯格教授,还是田长霖校长,亦或者黎子流市长。其实到底是千里马幸遇伯乐,还是伯乐幸遇千里马呢?或许这两者很难分的清楚,但是王文洋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逢凶化吉、一路前行,得到众多贵人相助,关键的原因还是王文洋感恩谦逊的品格,让他处处得遇善缘。王文洋至今已经年近古稀,据了解,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年轻时候的习惯——谦恭地向初次见面的朋友递上一张名片,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王文洋的成功并非偶然。

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宏仁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国际汇集资金,植基于中国大陆,放眼全世界的新兴企业体,资产超过100亿,在广州、上海、无锡拥有三大生产基地,数十家工厂,业务范围涵盖高科技电子材料、塑胶材料等领域,在全球拥有顶级科技研发水平。

“高科技、高品质、高投资,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在大陆要做长期的发展准备,也许要达到理想的收益与回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我们并不急于求成,只希望能脚踏实地地去一步步去接近这个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业初心,王文洋创业之初就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带入宏仁集团,而这种态度也让宏仁集团在电子、塑胶领域保持着20多年世界领先的业绩,生产的产品往往一经推出市场,便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断货局面。

二十年岁月,时光几度轮转。王文洋经历了父亲曾经白手起家的心路历程,他也深知创业的不易和艰辛。但他从不曾埋怨父亲当年对他扫地出门的坚决,反而始终对这段往事抱着感恩的态度。“虽然过去经历了很多的艰辛,但是我仍然觉得上苍对我很好,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从巨大的转折中体验到人生的宝贵。”人生的起承转合让王文洋深刻明白了祸福相依的道理,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而这扇门走出去将会看见一片更美的风景。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支持科技 热心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洋始终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多年的科学素养让他也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对科技与商业的结合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与追求。王文洋甚至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王文洋生技启发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索事关人类未来的前沿技术,该中心拥有30多位博士后的专业团队,在糖尿病、肥胖、护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权威科研成果。

2010年,王文洋赞助了一支英国南极探险队,以促进了解有关生物燃料及其在极冷情况下的运作方式。王文洋的这个举动甚至被朋友们认为完全是科学家的理想,不像一个商人的作风。王文洋对于朋友的这种评价却很是自豪,他认为正是社会知识与技术的进步,才有了乔布斯这样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出现。他也愿意为此而做一点事情。

“宏仁集团的理想就是要在中国大陆建立世界最好的电子/塑胶二次加工生产基地,藉此增强下游客户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的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福祉贡献最大的心力。”“胸怀天下,报效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在王文洋二十多年的实际行动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佛曰:有因有缘集世间。早已走入佛门的王文洋深知自己的事业与财富,都来自于众多的善缘成就,而非自己一人之功,无论是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贵人,还是自己的员工、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宏仁集团。这种对财富与人生的深刻领悟,不仅仅是来自于佛法的滋养,也来自于父亲王永庆的身教。

父亲王永庆不仅是世人皆知的台湾商业之神,也是著名的慈善家。王永庆一生在大陆援建了1万所小学,极大地助力大陆的教育事业。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时,王永庆人生只剩下最后几个月的时间,但他仍心系灾区人民,和弟弟王永在向灾区捐赠了1亿人民币,创下了台湾企业的捐款之最。另外,王永庆还设立了 “王长庚社会福利基金公益信托”、“王詹样社会福利基金公益信托”两个信托基金,希望让子子孙孙长长远远的对社会尽一份责任。如今这两个公益信托,已累积信托资金规模逾一百亿元,广泛用于社会慈善事业。

沿着父亲的脚步和基于自己对于教育的热爱,王文洋为社会的教育事业也贡献颇多。1994年,为了帮助长庚医学院顺利升格为长庚大学,将长庚大学打造成为一所一流大学,王文洋领衔规划并创立了长庚大学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他自己亲自担任第一任工程学院院长,他还力邀了世界著名管理大师许士军担任了第一任管理学院的院长。

2010年,王文洋更是以自己大妈王月兰女士的名义,筹备成立了“财团法人王月兰慈善基金会”,他希望能借此基金会达成大妈回馈社会的心愿,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弱势家庭,让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成就幼有所养、安和乐业的理想社会。2012年,王文洋还捐资成立了“财团法人王永庆先生教育基金会”用以资助教育事业。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注定要白手创天下的豪门大公子

“教育是一切之本,学校教育只是初步的教育,走向社会还要有持续的社会教育,学校教给学生的是知识,而社会教给学生的是智慧,因此我在做企业的同时也担任大学教职,尽自己所能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连接起来。”少时在英国求学的经历告诉王文洋,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性,他要让年轻人都能够从教育中真正获益,进而让未来的社会良续发展。

如今已经68岁的王文洋依然奔波在事业的一线,2019年7月18日,宏仁集团旗下子公司无锡宏义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无锡挂牌成立,王文洋亲临剪彩。对于王文洋来说,这份白手起家的事业,是他人生成长的原动力,他愿意为此奋斗一生,燃尽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