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33萬井陘人民的“母親河”!她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綿蔓河綜合整治項目北起陘山大道綿蔓河大橋,南至綿河、甘陶河交匯處,全長約3.8公里,途經2鎮5村。

工程按照50年一遇的行洪標準規劃設計,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同時,以“山水園林都市”為設計理念,突出“水清岸綠的棲息樂園、悠然自得的生活港灣、文化璀璨的都市展廊”定位,打造地方資源加工公園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全新生態共同體,促進城市與河流的連綿互動。

綿蔓河,井陘的母親河。她源出山西壽陽,經平定娘子關入井陘後稱綿蔓河,流至北橫口與甘陶河會合北折仍稱綿蔓河。之後,有金良河、鵝毛泉、小作河分別匯入,一直北流入平山縣境;從平山縣西冶村易名為冶河,直至注入滹沱河。


33萬井陘人民的“母親河”!她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圖為位於南峪鎮南峪村的綿河老水磨

綿蔓河因何而名?一說“綿蔓河發源山西平定州綿山”,而“蔓”讀“man”也讀“wan”,字同音不同。蔓“wan”:指爬蔓的草,其莖細長而不能直立。這條河彎彎曲曲而又長,故而取名“綿蔓”。另一說西漢時,在真定國建設有綿曼縣(位於今獲鹿鎮北),河從境內穿過,故名綿蔓(同曼)河。

公元前964年,周穆王出巡曾沿河來到井陘狩獵。

33萬井陘人民的“母親河”!她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公元前204年井陘之戰中,韓信反其道而行在綿蔓河邊背水列陣大破趙軍20萬人,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戰績。《史記·淮陰侯列傳》

33萬井陘人民的“母親河”!她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漢書·地理志》(東漢/班固 撰)常山郡篇載:“太白渠首受綿蔓水,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筆者注:太白渠,古時對綿蔓河和冶河的統稱。斯洨(xiao),人工河,已湮滅。)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濁漳篇載:“首受太白渠,太白渠首受綿蔓水。”(《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太白渠“古代引綿蔓水的灌溉渠道。《水經·濁漳水注》記太白渠首仍為綿蔓水……)

《清史稿·地理志》卷二十三/直隸正定府載:“井陘,府西南百三十里。井陘東北有關。北:綿蔓河自山西平定州入,合甘陶河,一曰微水。折北,左得金珠泉,至東冶村曰冶河。

《井陘縣誌》(清﹒雍正八年修)卷之一/地理志/山川載:“綿蔓河 發源山西平定州綿山,歷娘子關五里,入縣界南峪村,屢折而東至縣治,又經數十村,北抵平山,合河口會於滹沱,在縣境共計一百里……”。


33萬井陘人民的“母親河”!她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位於南峪鎮南峪村的綿河水磨,至今仍在使用

《井陘縣誌料》(民國二十年修)第二編﹒地理/河流載:綿蔓河源出山西壽陽縣東,有兩泉……澤發水、綿水、太谷水以次注入,經石峽,至娘子關東五里,入縣境之南峪村,乃更名綿蔓河(見《地名大辭典》及《畿輔通志》),又東流,經北峪村南與北峪泉會。沿山麓至乏驢嶺村西,轉而北向,過山峽,復轉而南下,經乏驢嶺口,折而東,歷蔡莊、荊蒲蘭、校場。又南下,折東,至縣城南門外,土人名之曰護城河。東流,經城壕(一名小南門)、河東,又折而北流,出北關大石橋下,流經石橋頭、莊旺、三西河、南張村、北張村,而至南橫口與甘陶河會。甘陶河、割髭河、金良河、鵝毛泉注入綿蔓河,溫泉(威州)與綿蔓河合流,小作河經洪河槽、辛莊……高家莊、南北防口,入綿蔓河。合而北流,歷洛陽、北王莊、西焦、七畝、劉家會,過東冶鄉之西,與平山縣西冶鄉之東,遂更名為冶河。又東流,經孟堡鄉西,折而北,歷平山城西賈壁鄉,至城北合河口,入滹沱河。


33萬井陘人民的“母親河”!她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