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10月22日,“拉夏貝爾(603157.SH)每日關店13家”這一詞條在熱搜榜上整整掛了一天,截至貓妹寫稿已有2.2億閱讀和1.3萬討論,而拉夏貝爾上一次有這麼大的熱度可能還得追溯到抖音上的“諧音梗”。

作為全國第一家A+H股上市的服裝企業,曾經拉夏貝爾頂著“國產ZARA”的頭銜也是風頭兩無,只是近來,定位“快消”卻沒法快速出清存貨的拉夏貝爾資金負擔越來越重。

繼6月出售了運營線上品牌“七格格”的子公司杭州黯涉後,近日,拉夏貝爾又宣告經營品牌“O.T.R”的子公司傑克沃克將進行破產清算,斷臂求生也昭示著拉夏貝爾無法忽視的經營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22日雖然利空消息層出不窮,但拉夏貝爾大半年來持續走低的A股股價卻逆勢上揚,最終收於4.8元,漲幅達2.56%,而港股則繼續下跌3.65%,收於1.85元。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想方設法回籠資金

據拉夏貝爾自述,其定位於大眾消費市場,由多品牌、全渠道運營的時尚集團,致力於為中國廣大消費者提供兼具時尚、品質以及高性價比的服裝,旗下曾擁有LaChapelle、Puella、Candie’s、7m、LaBabite五個女裝品牌,POTE、MARCECKO、JACKWALK三個男裝品牌以及童裝品牌LaChapelle Kids。

不過今年拉夏貝爾的日子可並不好過,雖然營收規模從2012年的29.13億一路增長到2018年101.76億,首次破百億,若仔細看,拉夏貝爾營收的增速也是明顯有所放緩。

不僅如此,2015年後拉夏貝爾的淨利潤開始持續下降,2017年A股上市後更是下跌迅速,2018年利潤首次為負,虧損1.6億。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自此,拉夏貝爾打開了虧損的大門一發不可收拾,2019年一季報扣非淨利潤虧損3852.7萬,半年報扣非淨利潤虧損額已達到5.71億。

窟窿越來越大怎麼辦,營收一時上不去,就只能剝離資產填坑了。

6月,拉夏貝爾先將子公司杭州黯涉54.05%股權以2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了關聯方杭州雁兒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據天眼查顯示,杭州黯涉擁有七格格品牌,這次股權出售,也等於把七格格從拉夏貝爾的品牌陣營中抹去了。

其實,杭州黯涉近來盈利能力確是也有所減弱,雖然2018年實現營收5.15億,與上年基本持平,但淨利潤卻只有6906.66萬,較上年下滑了53.71%,不過,卻仍是拉夏貝爾一大重要利潤來源。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時隔不足半年,17日,拉夏貝爾又公告了子公司傑克沃克將進行破產清算,傑克沃克經營著男裝品牌O.T.R,是拉夏貝爾男裝矩陣中的重要一環,不過2018年不僅虧損1.62億,更是已經資不抵債,出於對拉夏貝爾自身經營和現金狀況的考量,最終申請對其進行破產清算。

即使賣股權和清算相繼而至,但拉夏貝爾之前挖下的坑很明顯還沒有填完。據央視財經報道,目前拉夏貝爾撤櫃和巨折清倉都在進行中,同時剛建成不久的總部辦公大樓也開始對外招租,以尋求對現金流的補充。

“國產ZARA”名不副實

要說拉夏貝爾到底是怎麼淪落這這種地步的,可能與它的戰略目標“完成度”有很大關係,前面也提到拉夏貝爾自稱致力於提供時尚、質量以及高性價比的服裝,這本來就是及其矛盾的,“一分錢一分貨”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

在財經網發起關於“拉夏貝爾問題出在哪裡”的微博投票中,設有“設計土氣,審美關過不去”、“價格貴、質量跟不上”、“擴張太快,缺資金支持”和“什麼品牌?沒聽說過”四個選項,截至貓妹成稿共有38.7萬網友參與,其中前兩個選項分別有17.1萬、16.2萬網友支持,佔總參與人數86.05%。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雖然投票不乏有些跟風湊熱鬧之輩,但選項間得票的懸殊程度多少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在消費者眼裡,審美、質量、性價比這三樣拉夏貝爾似乎一件都沒沾上邊。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穿搭教程”常駐熱搜榜的時代,各種穿搭博主爭相推出“快消品牌穿搭特輯”時,拉夏貝爾自家的穿搭短視頻賬號卻難有點贊超過半百的作品,“土氣”可能還是阻礙它出圈的主要原因。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拉夏貝爾的定位就是一個快消品牌,對標ZARA、H&M、優衣庫等,不過快消的優勢沒佔到幾樣,缺點卻是集中且明顯。

除了主打舒適的優衣庫外,ZARA等快消品牌都有一個缺陷就是質量並不太好,相較於高端服裝品牌快消品牌並不太注重質感,不過時尚和便宜掩蓋了快消品牌的這個缺點,畢竟200元左右的衣服穿一季就扔也不會太過心疼,雖然質感沒有那麼好,但“快速”和“前衛”明顯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需求。

反觀拉夏貝爾,質量並能與其他快消品牌有所區分,又由於主要佈局二三線城市戰略導致對時尚和前衛的靈活性也不太高,倒是價格直逼中高端品牌。

貓妹分別搜索ZARA、H&M、優衣庫和拉夏貝爾的淘寶旗艦店,全部商品按價格排序後,ZARA、H&M服飾類產品的最高價都不超過2000元,貴的基本都是秋冬的棉服等,而優衣庫最貴的羽絨服甚至只有1299元,但拉夏貝爾卻是完全不同的畫風,價格最高為2999元,秋冬毛呢大衣、棉服等也基本都在7、800元,動輒就上千元。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三不沾”的結果就是,拉夏貝爾的產品越來越難賣,除了新納入矩陣的NafNaf品牌外,上半年拉夏貝爾旗下所有男裝、女裝、童裝品牌營收和毛利率水平都在下降,路越走越難。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存貨堆積現金承壓

服裝行業依然是先備貨後銷貨的經營模式,大量備貨之後若是銷路不暢,存貨積壓也就不是稀奇事了。

2013年以後,拉夏貝爾的存貨數量逐年累積,從12.93億上漲至2018年末25.34億,短短五年增長了一倍,同時存貨週轉天數也逐漸升高,從211.54天增長至248.89天,時間延長近一個半月,而這對快消品牌來說並不是好事。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與之一起增長的還有應收賬款的規模,截止2019年6月末,拉夏貝爾賬面還有6.31億應收賬款、5.64億其他應收款以及21.6億存貨,三者合計佔流動資產比重超過80%,也就是說,拉夏貝爾的流動資產可流動性並不太高。

不僅如此,拉夏貝爾的壓力還體現在現金流上,2014-2018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8.55億、10.81億、7.05億、5.57億和1.58億,規模逐漸縮小,照此趨勢,2019年現金流量淨額大有轉負的可能性。

在各種經營壓力一起襲來的時候,拉夏貝爾不得不一邊開源一邊節流。

各個店鋪集體開始清倉特賣,原價一千多的衣服,如今低至兩折,拼三件甚至還能折上九折,不管是虧是賺,拉夏貝爾現在只想把這些布料換成錢,畢竟現金流通性要比衣服高得多,而且雖說時尚是個圈,但等這個圈再圓回來,不知得到猴年馬月了。

另一方面,由於拉夏貝爾旗下品牌一直以直營店的模式進行銷售,店面一般都比較寬敞,於是高昂的租金、人工費也都增加著拉夏貝爾的負擔,成本縮減勢在必行。

從先前發佈的上半年服裝行業經營信息來看,上半年拉夏貝爾共計關閉門店3114家,由於又需要保持一定的門店數量,於是各個品牌都已經開始開放加盟,上半年新增的644家店鋪全部為各品牌加盟或聯營店。

每天關店13家,拿什麼拯救“國產ZARA”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走錯一步就可能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如今的困境何嘗不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契機,不過最後還得看拉夏貝爾如何度過這一次的難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