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提问官——不死太


郦食其其人

郦食其是陈留人,现在属于河南的开封,由于河南古代属于中原地区,从古到今都是天下的中心,是古代征战绕不开的地区,甭管北边攻南边,还是西边打东边,都会波及河南,因此秦末大乱时,陈留也是战乱地区。

郦食其当时对天下的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秦国亡了以后,六国贵族必然会再次兴起,他对再出现一个像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的人没有信心,于是为了躲避战乱就在家读书。

后来,在刘邦和项羽两个强人出现以后,他按耐不住,出来掺和这个乱世,虽然他站在汉王刘邦一边,然而当初他建立的六国复立之天下局势判断并没有动摇,因此,他在帮助汉王刘邦的过程中,帮助汉王打楚霸王,秉持的还是一超多强的天下走势。

郦食其计策提出时天下的局势

鸿门宴以后,刘邦逃得一命,楚霸王项羽虽然悔恨,再杀刘邦短期已然不太可能,而项羽要杀刘邦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刘邦是个劲敌。

经过破釜沉舟那一战,东方和南方的诸侯大部分都臣服于项羽,刘邦虽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项羽之前进入秦都咸阳,所以范增建议项羽杀刘邦,现在刘邦逃了,项羽早晚还是要打刘邦。

鸿门宴以后,项羽也进入咸阳,在咸阳烧杀抢掠以后,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国贵族封王,然后他的楚霸王凌驾于诸侯王之上,才会名正言顺。

项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议,打压汉王刘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于阻止汉王势力扩大。项羽把秦国的老地盘分成三块,封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等,这也是三秦的由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陕北,关中,陕南。然后利用这三个王阻止汉王刘邦东进。

至于秦以东的山东地区,也就是六国的老地盘,除了楚霸王占据楚地,其他的都分给了他的手下大将和六国的旧贵族。

经过项羽的分封,天下实际上成了一超多强的局势,而不是大一统局面。

汉王刘邦手下兵多将广,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诸侯势力,而且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拉拢了项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败楚霸王。

刘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后依托五六十万大军东进,拿下河南,向东进攻彭城,也就是徐州,这已经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盘。楚霸王项羽自然强力反击,在徐州打败汉王刘邦,这一战,刘邦损失十多万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窜。幸亏有九江王英布,然后刘邦重新积蓄力量,退守到河南荥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楚霸王再次积蓄力量围困郑州。

就是在这里,在郑州,郦食其给汉王刘邦献上了一个计策。郦食其这个计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强的天下局势,从而让汉王对楚霸王产生优势。

郦食其的计策

郦食其对汉王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的后代分封到杞这个地方,也就是杞人忧天的杞。后来周武王伐商纣王,把商纣王的后代分封到宋这个地方,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发生在这里。

现在秦朝灭亡,天下大乱,而当初秦灭六国之后,六国旧贵族无立锥之地,现在都成了一方诸侯,如果大王把这些六国后代都找来,分封他们为王,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复国,则天下人都会臣服于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个楚霸王了,到时候六国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汉形势逆转,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会臣服于大王您啊。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计策,非常高兴,赶紧派郦食其去刻印,要真的这么搞。谁知道郦食其还没搞呢,张良来了,刘邦就洋洋得意地对张良说,我手下的人,给我出了一个打败楚霸王的妙计,然后把郦食其的计策都告诉了张良。

张良反对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张良一听,就对刘邦说,这是谁给大王出的计策,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大王大事去矣!快快杀了这个人。

刘邦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张良怎么讲,张良就对刘邦说,大王,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张良说,当初商汤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杀了夏桀,当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取商纣王的项上人头。因此,不管夏桀的后代,还是商纣王的后代,都不敢闹事,只能臣服。

现在大王听了别人的计策,要分封六国的后代,岂不知六国的后代都很狡猾,都是墙头草,现在楚霸王势力大,他们都顺从楚霸王,大王分封他们,他们未必听大王的,他们有可能会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于大王,因为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楚霸王。

商汤有把握拿下夏桀,周武王有把握拿下商纣王,所以他们的后代不敢背叛,可是大王有把握拿下楚霸王吗?如果拿不下,你封了六国的后代,他们还是会背叛你,还是会顺从楚霸王,站在楚霸王那一边。到时候大王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外,当初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现在能得到六国和楚人的人心吗?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散尽商朝的粮食喂饱天下人,大王有粮食喂饱天下人吗?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不再用兵,大王能办到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放马归山,大王能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如果大王复立六国,大王手下的谋士士兵很多六国人,他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此时楚霸王打来,大王能阻挡吗?

刘邦傻眼了,只能说,不能不能不能,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郦食其的意思是,让刘邦收拢天下人心,方法是让六国复国,然后刘邦是一超,六国是多强,六国就站在了刘邦这一边,楚霸王没有六国的支持,自然就打不过刘邦,只能对刘邦俯首称臣。

而张良反对,其原因是,收拢天下人心,靠六国复国这个方法是不行的,因为现在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楚霸王,六国旧贵族很现实,谁力量大,他们就站在谁的一边。你现在给六国复国,可是,他们不感激你,因为他们怕更强大的楚霸王,他们反而会背叛你。你得不到人心的。

今天的楚汉争霸

其实这个局势有点类似于古代的中啊美争霸,美国势力强,世界大部分强国都站在美国一边,你给欧洲那些强国再多好处,他们也不跟你一条心,因为美国更强大。

所以,汉王刘邦真的要打败楚霸王项羽,还是要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的实力,你自己实力大了,那些墙头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边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拢,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础是你足够强大。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爷爷千古伟人!


西堤君


公元前204年,当项羽在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的时候,束手无策的刘邦问谋士郦食其该怎么办?郦食其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六国的后人,对他们进行分封。这样一来,他们感激大王你,就会组织军队前来救援你了。

刘邦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立刻派人去执行。

这时候张良回来了,听说了这事后大惊,生气地说,这简直就是“亡国之计”,他用了多达八条理由来反驳。吓得刘邦赶紧让那些刻印玺的人停手,并大骂郦食其迂腐误事!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张良却主动给刘邦说,让他对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进行分封,并且给他们的封地划出界限,促进他们帮助刘邦围攻项羽。

(郦食其画像)

张良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该怎么理解呢?

关于这件事,我觉得有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时势不同。

刘邦被围攻在荥阳的时候,是他最困难的时候。虽然那时候,他已经通过暗度陈仓,获得三秦之地。并且接连降服了常山王张耳、韩王昌、河南王申阳、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获得50多万人马,又趁项羽征讨齐国的时机,攻入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项羽回来救援的时候,他却被打得狼狈逃窜,最后在荥阳被项羽围困。

那时候,本来已经投奔刘邦的那些诸侯,又反叛了,也不来救他。可以说,项羽把他拿下来,只在旦夕之间。刘邦这时候,全无号召力。就算他把印玺送到六国后人的手中,他们真的把军队组织起来了,一来刘邦没号召力,二来大家都害怕项羽,因此肯定不会来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韩信已经攻下齐地,彭越、英布也已经反叛项羽。那时候,刘邦加上韩信、彭越、英布已经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在名义上,韩信、彭越、英布是归刘邦管的。虽说分封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调动这几个人的积极性,做出对他们进行分封,并划定边界的权宜之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

由此可见,张良执行自己曾经反对过的决策,是张良头脑清醒,处理事情灵活机动的表现。

(张良画像)

第二种可能:打击同僚。

很可能郦食其的计谋并没有错。为什么说他的计谋并没有错呢?

因为当时刘邦虽然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但毕竟他已经在和项羽争夺天下了。在名气上,他是当时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气决定着他的召唤力。再说了,他还派出韩信攻赵伐齐,打得有声有色。所以尽管落魄,也并非完全没有实力。

这时候,如果他召唤六国后人,让他们站起来和项羽斗。六国后人为了实现复国的目的,肯定会这么做的。

再说了,如果认为刻印玺去分封六国后人都是“亡国之计”,为什么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国之计”呢?要知道,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样的人物,胃口很大。刘邦那时候即将统一全国,那样做,不是自找麻烦吗?

(刘邦剧照)

所以,张良的说法,并不是特别站得住脚。

那么,张良为什么还要那么说呢?很可能,张良那样说,只不过是反对郦食其。毕竟郦食其这个人,和他都同为刘邦的谋士。再加上郦食其一向自负,所以张良对他很不满。当他说出妙计后,张良故意说这个计策不对,以此来打击他。张良说出多达八条理由,就可看出,他对郦食其有多么介怀。不把郦食其打下去,张良寝食难安。

后来张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议,是因为那时候,郦食其已经被齐王“烹死”了,没人再和他争宠了。

这两种可能中,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郦时其做说客是把好手,但是在战略眼光方面,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简直是没法比的。

为何张良毫不留情的称郦时其的计谋是”亡国之计“,明离子认为,说亡国之计都是轻的,如果刘备真的采纳了郦时其这条计策,那么不仅仅亡的大汉,亡的更是始皇帝以来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华夏一体。

郦时其献计的过程是这样的:

楚汉争霸进入了相持阶段,汉王刘邦坐镇荥阳,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分化项羽的军力。

郦时其看出了汉王的忧虑,当即出了一个主意:

商汤伐夏桀,封夏桀后人到杞国;武王伐商纣,封纣王后裔到宋国;如今秦国灭了六国,六国的亡国之君没有立锥之地,如果汉王复立六国,这些王族后人肯定感恩戴德,成为共同讨伐项羽的有生力量!

刘邦一听,先生高见啊!当即决定,让郦时其整装待发,去寻找六国的后人,谈复国之事。

这时候,张良恰好有事求见,看到刘邦喜形于色,就问了缘由,刘邦把计划分封六国的事情告诉了张良。

张良当机说:

这是谁出的馊主意?根本就是亡国之计!

刘邦蒙住了,但对于郦时其的”妙计“依旧心存侥幸,张良知道刘邦不死心,就进一步说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商汤、周武王能够封桀、纣,是因为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生死,如今大王能掌握项羽的生死吗?

第二,周武王入殷墟,用一系列宽容政策来抚慰商朝移民,试问您现在的宽容是为了抚慰谁?

第三,周武王将巨桥的粮食和散鹿台的钱都给了穷苦百姓,您现在有条件把军粮给百姓吗?

第四,平定商朝以后,武王倒载干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您现在敢这样做吗?

第五,武王把战马释放到了华山之阳,您敢把战马释放吗?

第六,武王把牛释放到了桃林之阴,以示不再转运军粮,您敢把牛都释放了吗?

第七,天下的豪杰,跟随您的原因,无非就是想平定天下后得一个爵位,如果您把他们的旧国国君都复立起来,他们何必追随你呢?恐怕大多数人都回国效力了吧?

第八,除非楚国比咱们弱很多,否则就算是您复立了六国国君,他们也会倒戈到项羽那边去,到那时,大王的事业也就完蛋了。

以上八点就是张良说郦时其的计谋是”亡国之计“的理由,句句在理,说的刘邦脑门直冒冷汗,赶紧让人阻止马上就要出发的郦时其,这老小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前205年,刘邦率联军五十六万乘项羽攻打齐地田荣的机会,全力进攻楚国并攻取彭城,打下彭城后志得意满,不可一世,项羽得知,连夜率轻骑三万绕道回援,一鼓作气击溃联军,几十万兵马死的死逃的逃,刘邦只和张良几十骑逃生,来到下邑时心灰意冷,张良为他献上利用好韩信彭越英布,自率主力与项羽死磕之策,刘邦再奋余勇,与项羽斗争。到第二年,楚汉双方在荥阳大战,诸侯袖手观望,汉军形势不利,有被歼灭的危险。这时,谋士郦食其便向刘邦献计。


郦食其说,以前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人于杞地;武王伐纣,封其后人于宋地,分封使各人得到实惠,大家都愿意出死力攻打敌人,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谋利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陛下你如果能复立六国之后,分封各地,那么六国的君臣和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纷纷前来助战出死力。刘邦听了大喜,正欲从之。恰好张良入内,刘邦便把这一计策和他商议,张良一听,拍案大怒说,谁为大王献此亡国覆家之计?刘邦听了也大感意外,明明是好计策怎么能如此说呢。


张良分析说,时势不同,商周的分封基于局势已定,取天下成定局,为拱卫王朝着想,大王现在能控制天下了吗?再者,一分封诸侯,我们来自各国的将领,将纷纷回国效力,报效国君与母国,谁还会跟在你身边打天下呢?第三,分封一定,诸侯各自有封地,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倒向项羽而与你为敌?以目前楚强汉弱的形势,诸侯必定会臣服项羽,那么,这个分封这策不是在自掘坟墓自断臂膀吗?刘邦听后如梦方醒,连忙叫停了正在铸造的封国印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看了这个计策被张良批驳得体无完肤,人们可能会认为出这个计谋的郦食其是一个夸夸其谈不懂变通的人,其实分封一事可能是一时疏忽,也可能有下一步连环应对并未全盘托出。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初求见刘邦时被辱,以三寸不烂之舌取信刘邦,帮助拿下陈留,又奔走各地联络诸侯,多立功勋,韩信沿河北收夺项羽的后巢和基本盘时,破赵降燕来到齐国境,这时,郦食其出使齐国,只凭一张嘴就把齐国说得愿意投降。因韩信突然攻打齐国,而被齐王烹杀。


南方鹏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上文便是刘邦麾下出色的谋士郦食其给刘邦献上的所谓“亡国之计”。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此时急需能够突破项羽的封锁并削弱楚军的计策,正是此时,郦食其提出了上述建议,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刘邦“复立六国后世”,让六国对刘邦的伟大光荣正确感恩戴德,并且服从刘邦的指挥,让项羽因众叛亲离而对汉称臣。

刘邦对此建议非常赞同,并准备刻六国的诸侯王之玺印,让郦食其去干这件大事。恰好此时张良来了,他听了刘邦的陈述之后,冷冷地说了一句“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并且提出了这个亡国之计的“八不可”,这八不可多少有点啰嗦,张良的大意就是,第一、商汤与周武王都是在取得天下之后才分封的诸侯,但是现在汉王并不具备这个条件;第二、如果复立六国之后,则天下谋士与勇士各自归国,各为其主,谁还愿意再给刘邦卖命呢?

可以说,郦食其的计策确实是个好的计策,但是用错了时候——若是在天下共同反秦之际,复立六国之后利于全民同仇敌忾,共同消灭秦朝。但是现在是楚汉相争时期啊,秦失其鹿,各路诸侯共逐之,他们已经没有了共同的利益关系。

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提到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在秦朝灭亡之后没有迅速巩固和扩大战果,而扩大战果的方式就是迅速减少诸侯的数量,削弱诸侯的势力,让楚国一家独大,成为天下共主。郦食其的计策与项羽之前的政策是有很大相似性的,都是不利于政治稳定的,所以张良否决了郦食其的这个建议。


国史通论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刘邦重要谋士,其出山便献计下陈留,其弟将兵投刘邦,位列十八侯之一,郦氏一门两侯,不可畏不重要。

就是这么智计百出的聪明人,也有出馊主意的时候。

据《留侯世家》记载,汉三年项籍攻荥阳,郦食其献计立六国之后,分楚之力,以为外援,但被张良制止。

郦食其的理由是: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无不归顺服从,仰慕陛下道义,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

刘邦听后表示赞同,并马上令人制作称王的印信,但是不放心,召开张良征求他的意见。

张良说:“昔日商汤讨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国,那是估计到能制桀于死命。当前陛下能制项籍于死命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一个原因。

周武王讨伐商纣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国,那是估计到能得到纣王的脑袋。现在陛下能得到项籍的脑袋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二个原因。

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门上表彰他,释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坟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坟墓,在贤人里巷的大门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们前向他致敬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三个原因。

周武王曾发放巨桥粮仓的存粮,散发鹿台府库的钱财,以此赏赐贫苦的民众。目前陛下能散发仓库的财物来赏赐穷人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四个原因。

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废止兵车,改为乘车,把兵器倒置存放,盖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动用武力。现在陛下能停止战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五个原因。

周武王将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没有用它们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们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六个原因。

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运输和积聚作战用的粮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运输、积聚粮草了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七个原因。

再说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离开他们的亲人,舍弃了祖坟,告别了老友,跟随陛下各处奔走,只是日夜盼望着想得到一块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陛下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八个原因。

当前只有使楚国不再强大,否则六国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国,陛下怎么能够使他们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这位客人的计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汉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其实郦食其和张良计策的冲突,简单概括也不复杂,无非两点而已:

一、分封是霸主才有的权力,通过分封确实是快速扩张自己的好办法,但第一个前提不能丢弃,说到底诸侯能帮你也能帮别人,如何能保证一定帮你?就是你的核心势力必须有钳制他们的实力,使他们只能帮你而不是其他。

二、分封六国后裔,等于减少其他新兴豪强的机会,况且刘邦本身就是新兴豪强的代表。

以比两条,分封六国贵族肯定是一个馊主意。

最后还走两点要注意:

一、此事件一个记载于《留侯世家》,《史记》其他章节不见记载,根据司马迁的一贯作风——可信度不可靠的事件,只在事件对其有利的人的传记中记载,故而此事件真实性仍存疑。

二、假设事件为真,刘邦的素养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其1是刘邦并没有听信任何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广泛征求意见大胆决断,刘邦本身是非常有判断力的一个人。其2是刘邦听取他人意见,但对自己的决断负责,不会迁怒他人,只要我采纳了,就是我的责任。刘邦并没有说是谁的主意,只是说有人这么建议我,张良你看怎么样。刘邦这样的态度非常好,谋士敢于各抒己见得益于刘邦这样的态度,可以说刘邦能得天下并不是一个偶然。

参考文献:《史记·留侯世家》


长岛男爵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说历史,喜欢我的朋友欢迎转发、关注、点赞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大家众所周知楚汉争鼎的故事,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的谋士就为刘邦献上一条计策。为了遏制实力迅速膨胀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封六国故地给六国后人。

后来被张良劝回来的故事,下面请我形象的为大家描述一下。

把华夏大地比作一个大公司

把楚汉之争比作刘邦、项羽争夺公司董事长的位置

把六国贵族比作大公司的前前董事(前任是秦国)

背景:

刘邦和项羽争夺公司老大的位置,但是刘邦的小弟们(韩信、彭越等人)发展太快了,自己一开始因为打不过项羽就让小弟去抢地盘,但是再抢下去小弟就有可能当大哥了。

刘邦很是担心……

郦食:老大,你要不把地盘划给那些前前董事们吧,那样的话既能打击老项,又能遏制你那群飞上天的小弟们。人家还肯定对你感恩戴德,多好啊。

而且那群家伙们都是废物啊,那么多地盘都能丢,肯定比你小弟听话啊。

刘邦一听很是有道理啊,指着士兵甲,你去办吧。

士兵甲:好的。

张良听说了,立马赶过来不乐意了。

张良:老大,哪个孙子给你出的主意,这是要弄死你的节奏啊!

刘邦:郦食啊,怎么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张良:老大,你听我说。

1:废物就是废物,秦末的时候出了一批废物了,还不是叫老项揍成狗了,他们再去有啥用?

2:你这样做会寒了小弟们的心啊,小弟们为啥给你卖命,你心里没点数吗?你长得帅?还不是也想着能分块地盘当老大吗?你这样干,你小弟们不弄死你?

3:六国的前前董事们会对你感恩戴德?那本来就是人家的地盘,你想啥呢?人家那属于拿回祖业!

刘邦大惊失色,赶紧派士兵乙追回了命令。

嗯……差不多就是这个过程。

喜欢我的朋友欢迎转发、关注、点赞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我当作者那几年


郦食其是刘邦麾下的一位重要谋士,也是当时刘邦麾下外交战线上最厉害的人物。在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和后来的楚汉之争中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在韩信攻齐之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但是因为韩信不愿功劳被郦食其占据,偷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被愤怒的齐王田广烹杀。

“分封六国”,看似正确的“亡国之策”

郦食其在彭城之战后向刘邦献上的“分封六国”的计策被张良称为是“亡国之策”。当时楚汉相争正处于关键的相持时期,虽然韩信已经开辟了北方第二战场,正对项羽的西楚政权进行“大迂回”包围战略。但是项羽主力对刘邦的压制也非常明显,刘邦的压力非常大,随时都有兵败身死之忧。

因此刘邦采取了尽可能拉拢盟友扩大实力的策略,希望通过联合大多数人共同对抗强悍的西楚霸王项羽。而郦食其就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也通过自己的才能为刘邦争取了不少战略盟友。

但是项羽的强悍还是给了刘邦极大的压力,他在荥阳和成皋一线多次被项羽击败,好几次都是狼狈逃窜。因此郦食其为了缓解压力,尽可能获得助力,就提出了“分封六国”的策略,即让刘邦分封六国旧贵族,让他们复国,随后获得这些六国旧贵族的帮助,进而击败项羽称霸天下。

这就是郦食其为刘邦献上的“亡国之计”,当时刘邦非常赞同,认为这样就能获得六国旧贵族势力的支持,从而击败强大的项羽。因此他马上命人去刻六国王印,准备分封六国的旧贵族复国。所幸刘邦的另一位大谋士张良此时正好来找刘邦,刘邦将郦食其的计策告诉了张良,张良立刻指出这条计策根本行不通,而且是会让刘邦覆没的“亡国之计”。

张良的反驳

史书中记载这段事迹的时候,将张良认为这条计策行不通的八条理由都详细的记载了上去: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这段话很长,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 刘邦不具备分封的硬实力。虽然当时刘邦的实力很强,但是还不能算最强。至少面对项羽他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刘邦不具备商汤和周武王战胜夏桀和商纣之后分封的硬实力。

  2. 天下大势未定,民心尚未归附。当时的局势还是楚汉两强相持鏖战,谁胜胜负都在两可之间。天下民心并非就一定归汉,刘邦还不具备这样的人望,因此一旦分封,天下群雄就未必会一定归附刘邦。须知道项羽分封时的实力和威望远强于当时的刘邦,他尚且未能稳住天下局势,他分封的诸侯许多也都对项羽反戈一击,又凭什么认定六国旧贵族就一定为为了这次分封就誓死效忠刘邦呢?

  3. 分封之策就迅速削弱刘邦的基本盘。刘邦的起家靠的是随同他从沛县起兵以来积攒的布衣阶层的英雄,即后世所谓的“布衣卿相”。他的支持者中有许多并非六国旧贵族,如果贸然分封,必然让这些抛家舍业来争取富贵的草莽英雄们寒心。最终导致他们人心离散,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就将瞬间瓦解,彻底失去和项羽对抗的实力。

综上,郦食其的分封之策貌似能够迅速获取当时颇具实力的六国旧贵族支持,从而壮大自身力量来对抗项羽。但是从当时局势和刘邦本身的条件来看,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来实行这条计策,而且实施下去对刘邦的损害反而更大。因此张良的一番劝说之后,刘邦当即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随后命人销毁所刻的六国王印。

延伸:韩、彭封王,时势不同,策略不同

在这次分封事件之后一年,韩信成功破齐,随后韩信欲自立为齐王,派人向刘邦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一听,破口大骂,张良和陈平赶紧踩住刘邦的脚劝住刘邦,然后说如今的形势,刘邦也不能阻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

一年前还反对分封的张良为何如今又转变为支持分封之策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时势的变化,一年之后韩信已经攻占齐国,基本完成了对项羽的大迂回包抄战略。项羽已经呈现颓势,而韩信等人开辟第二战场已经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重要的第三极势力。如果坚持不分封韩信,极可能导致韩信及其麾下众将的离心,因此不得不同意分封韩信为王。

无独有偶,在后来对项羽的决战之时,韩信又开始拖延战机,而一直在后方袭扰项羽的彭越也不听调遣。无奈的刘邦在被项羽又一次痛击之后,找到张良寻求对策,而张良直接了当的说,韩信和彭越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时劝说刘邦将韩信封为楚王,让韩信回到家乡称王,满足他衣锦还乡的愿望,再将早就想封王的彭越封为梁王。果然,在刘邦依计行事之后,韩信和彭越的大军立刻赶到垓下合围项羽,最终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由此可知,当时的天下局势,只有手握重兵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才是值得刘邦分封拉拢的实力派。而虽有较大影响但是并不能提供多少即战力的六国旧贵族只能是因势利导,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拉拢。所以在彭城之战后郦食其献上的“分封之策”的确是不合时宜的错误战略,也是他一生为数不多的败笔。


围炉品茗人


品读历史的人永远不寂寞,欢迎点击【关注】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后,一路向西,溃不成军。直到退守荥阳,才算勉强站稳了脚跟。可项羽大军很快杀到,将刘邦围困荥阳。当初,刘邦一路凯歌的时候,很多诸侯都投降了他;如果,刘邦大败,这些诸侯又都叛汉归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郦食其向刘邦献计,建议刘邦封六国后裔为王,复其旧国。这个建议对不对呢?我们要分析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当时刘邦已经封了一个韩王,就是韩王信(这个韩王信并不是淮阴侯韩信)本身就是六国时韩国王室后裔。韩王信在刘邦入关之前就跟随刘邦了,被封韩王,一是由于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功劳,但不足以封王;二是因为张良一直致力于恢复韩国,估计刘邦更多是考虑到张良的因素。

刘邦彭城战败后,魏王豹叛汉归楚,郦食其采用外交手段想要劝降魏豹,失败了。于是韩信率军平定了魏豹;赵王歇也背叛了刘邦,此时也被韩信打败;燕王臧荼看到韩信如此生猛,也已经主动投降了。剩下的就只有齐国了。此时,郦食其献计,让刘邦封六国后裔为王,复其旧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史记》记载郦食其是这样说的:

……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总结起来,好处如下:

  1. 使项羽的敌人增多;
  2. 使各国都支持刘邦,可以成就霸业;
  3. 使项羽迫于舆论的压力,向刘邦称臣。

不过,这个计策真的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我看未必。



首先,项羽是什么人?当世的军事奇才,天下无敌的战神。当初巨鹿之战,所有人都不敢和秦军作战,唯有项羽不畏强秦,一举击败秦军;在刚刚过去的彭城之战中,项羽以三万人就打败了刘邦五十六万的部队。这样的人是靠实力说话的,怎么可能刘邦封了六国后裔就向刘邦称臣呢?天大的玩笑。

其次,新封的六国实力弱,如果刘邦强,可能会跟随刘邦。一旦刘邦示弱,迫于项羽的压力,这些人怎么可能为了刘邦和项羽拼命呢?再说了,韩、赵、魏、燕已经都被平定,不分封也是刘邦的势力范围了,何必呢?

所以这些话都是鬼话,那郦食其为什么要说这些鬼话呢?因为他有自己的目的,我们分析一下,看看郦食其到底要干什么?

郦食其在刘邦阵营里的角色是外交官,擅长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之前也为刘邦立了不少功劳。不过,在刚刚和魏豹的谈判中,郦食其失败了。然后武将们解决了问题。之后,韩信就势如破竹,一路平定了代、赵,迫使燕国投降。这样,郦食其心生醋意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一定急于再立新功。这样,一来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二来也能打压一下武将的地位。另外,韩信、张耳平定代、赵,下一步自然希望被封王。这也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这时候提出立六国后裔为王,就会避免武将封王的结果。从后面的事情我们也可以验证这件事情。



郦食其的建议被张良否定后不久,韩信就上表申请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了。这时候,郦食其更坐不住了。郦食其看的很明白,韩信的功劳更大,却要求封张耳为赵王。那韩信就不为自己着想吗?怎么可能!韩信为自己安排的一定是更重要的齐王,所以郦食其主动要求去说服齐王投降,不让韩信的计划得逞。郦食其果然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居然把最大的诸侯齐国说服,举国投降刘邦。郦食其立此大功,高兴至极,留在齐国与齐王整日宴饮,可是他万万没想到韩信使了阴招。

韩信得知齐国投降之后,眼看着自己的齐王之位要飞,岂能善罢甘休。正好刘邦并没有新的命令到达。于是韩信装聋作哑,继续进攻齐国。齐国已经投降刘邦,自然没有准备,韩信很顺利的打到齐国都城。可怜郦食其被盛怒的齐王烹杀。

从这些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来郦食其和韩信是有矛盾的。未必是个人恩怨,更多的是武将和说客之间天然的矛盾。所以之前郦食其建议刘邦封六国后裔为王,复六国,是掺杂着私心的。



张良得知此事后,及时的劝阻了刘邦。张良一口气说出了八条理由来证明这个计策足以毁了刘邦的事业。但是最核心的是最后一条: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这段话的重点有两点:

  1.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为刘邦卖命,这些人都想得到封地。如果刘邦复六国,则没有地封给功臣了;
  2. 既然得不到封地,大家又何必背井离乡呢?现在,自己的家乡复国了,那这些人就会回到家乡去辅佐自己的君王。这样,刘邦就无人可用了。
张良不愧是一代谋圣,把问题分析的非常透彻,让人钦佩!

品读历史的人永远不寂寞,欢迎点击【关注】


讲古场


郦食其是刘邦的谋士。他本是河南陈留人,是个儒生,有学问有见识,为人狂傲,被当地目为狂生。秦末乱起之时,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谋士。刘邦是不喜欢儒生的,曾经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郦食其能说服刘邦接纳自己,就证明其有过人之处,不是一般的腐儒。

与郦食其同时还有一位叫审食其的,此二人是同名不同姓。审食其是刘邦的管家,与吕后接触多,后来被封为辟阳候。汉文帝时为淮南王刘长所杀。郦食其的故事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记载。他做为谋士为刘邦立了很多功劳,最有名的一桩是,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齐国投降刘邦。后韩信争功攻打齐国,郦生被齐王田广所烹。刘邦为了酬谢他的功劳,封他的儿子郦寄为候。

再厉害的谋士,也有出错的时候。郦食其也曾经给刘邦出过一个烂招。这个故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在他自己的传记中。而是记在张良的传记中。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形势对刘邦很不利。为了扭转形势,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办法。郦食其为刘邦献了一计。他说:“商灭夏的时候,把夏的后代封在杞。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殷商的后人封在宋。到秦时,把六国全灭了,使六国的后代失去了立足之地。如果大王你能复立六国之后,他们一定为感激你,愿为你所用。到时候,楚国也就会拥戴你了。”

刘邦一听,觉得是个好主意,就准备这么干了。这时,张良来见刘邦。刘邦便把这个事情与张良说了一下。张良说:“这是谁为大王出的主意,如果照这么干,那就完了。”之后,张良从八个方面为刘邦分析了利害得失。

第一,商汤把夏封在杞,但自己有力量可以随时把它灭掉,现在你有这个力量吗?

第二,周把商封在宋地,同样可以随时取它的性命,你现在有本事可以随时取项羽的脑袋吗?

第三,武王得天下之后,封比干,表商容等等,说明他当时已经完全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这一点,你做到了吗?

第四,武王灭商之后,把天下财富都分给老百姓,你能做到吗?

第五,周朝代商之后,弃武行文,大王现在能做到吗?

第六,周朝来商之后,马放南山,以示不再打仗。你可以做到吗?

第七,放牛桃李之阴,向天下表示,不会因为战争向百姓收税。

第八,在你身边,跟你一起打天下的,谁不希望革命成功之后能封官封爵,现在把天下的土地都封给六国,这些人必然会各回故国,为旧主服务,大王你不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吗?

《史记》中说了八条,我们把它列在上边。其实张良说了一大堆,只有两个意思,一,时代变了,各方面条件不一样,不能照搬古代经验,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条,大家打天下,争的无非是利益,利益都让出去了,还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呢?

张良说完,刘邦立马明白过来,当时他正在吃饭。听了张良的话,“辍食吐脯”,骂了一句:“竖儒,几败而公事。”翻译一下就是:“臭儒生,差点坏了你爹我的大事!”这是刘邦的风格,骂归骂。郦食其的主意不对,可以不听。但不能因此把这个人否定了。所以,刘邦以后还是继承任用郦食其。这是刘邦能成就大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