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酈食其其人

酈食其是陳留人,現在屬於河南的開封,由於河南古代屬於中原地區,從古到今都是天下的中心,是古代征戰繞不開的地區,甭管北邊攻南邊,還是西邊打東邊,都會波及河南,因此秦末大亂時,陳留也是戰亂地區。

酈食其當時對天下的形勢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秦國亡了以後,六國貴族必然會再次興起,他對再出現一個像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的人沒有信心,於是為了躲避戰亂就在家讀書。

後來,在劉邦和項羽兩個強人出現以後,他按耐不住,出來摻和這個亂世,雖然他站在漢王劉邦一邊,然而當初他建立的六國復立之天下局勢判斷並沒有動搖,因此,他在幫助漢王劉邦的過程中,幫助漢王打楚霸王,秉持的還是一超多強的天下走勢。

酈食其計策提出時天下的局勢

鴻門宴以後,劉邦逃得一命,楚霸王項羽雖然悔恨,再殺劉邦短期已然不太可能,而項羽要殺劉邦的原因,無非是覺得劉邦是個勁敵。

經過破釜沉舟那一戰,東方和南方的諸侯大部分都臣服於項羽,劉邦雖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項羽之前進入秦都咸陽,所以范增建議項羽殺劉邦,現在劉邦逃了,項羽早晚還是要打劉邦。

鴻門宴以後,項羽也進入咸陽,在咸陽燒殺搶掠以後,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國貴族封王,然後他的楚霸王凌駕於諸侯王之上,才會名正言順。

項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議,打壓漢王劉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於阻止漢王勢力擴大。項羽把秦國的老地盤分成三塊,封秦國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等,這也是三秦的由來。基本上等同於現在的陝北,關中,陝南。然後利用這三個王阻止漢王劉邦東進。

至於秦以東的山東地區,也就是六國的老地盤,除了楚霸王佔據楚地,其他的都分給了他的手下大將和六國的舊貴族。

經過項羽的分封,天下實際上成了一超多強的局勢,而不是大一統局面。

漢王劉邦手下兵多將廣,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諸侯勢力,而且在張良的謀劃下,劉邦拉攏了項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敗楚霸王。

劉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後依託五六十萬大軍東進,拿下河南,向東進攻彭城,也就是徐州,這已經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盤。楚霸王項羽自然強力反擊,在徐州打敗漢王劉邦,這一戰,劉邦損失十多萬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竄。幸虧有九江王英布,然後劉邦重新積蓄力量,退守到河南滎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楚霸王再次積蓄力量圍困鄭州。

就是在這裡,在鄭州,酈食其給漢王劉邦獻上了一個計策。酈食其這個計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強的天下局勢,從而讓漢王對楚霸王產生優勢。

酈食其的計策

酈食其對漢王說,當初商湯討伐夏桀,把夏桀的後代分封到杞這個地方,也就是杞人憂天的杞。後來周武王伐商紂王,把商紂王的後代分封到宋這個地方,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都發生在這裡。

現在秦朝滅亡,天下大亂,而當初秦滅六國之後,六國舊貴族無立錐之地,現在都成了一方諸侯,如果大王把這些六國後代都找來,分封他們為王,讓他們名正言順的復國,則天下人都會臣服於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個楚霸王了,到時候六國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漢形勢逆轉,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會臣服於大王您啊。

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計策,非常高興,趕緊派酈食其去刻印,要真的這麼搞。誰知道酈食其還沒搞呢,張良來了,劉邦就洋洋得意地對張良說,我手下的人,給我出了一個打敗楚霸王的妙計,然後把酈食其的計策都告訴了張良。

張良反對酈食其計策的原因

張良一聽,就對劉邦說,這是誰給大王出的計策,如果按照這個計策行事,大王大事去矣!快快殺了這個人。

劉邦聽了大惑不解,就問張良怎麼講,張良就對劉邦說,大王,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張良說,當初商湯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後代,是因為他有把握殺了夏桀,當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紂王的後代,是因為他有把握取商紂王的項上人頭。因此,不管夏桀的後代,還是商紂王的後代,都不敢鬧事,只能臣服。

現在大王聽了別人的計策,要分封六國的後代,豈不知六國的後代都很狡猾,都是牆頭草,現在楚霸王勢力大,他們都順從楚霸王,大王分封他們,他們未必聽大王的,他們有可能會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於大王,因為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楚霸王。

商湯有把握拿下夏桀,周武王有把握拿下商紂王,所以他們的後代不敢背叛,可是大王有把握拿下楚霸王嗎?如果拿不下,你封了六國的後代,他們還是會背叛你,還是會順從楚霸王,站在楚霸王那一邊。到時候大王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此外,當初周武王打敗商紂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現在能得到六國和楚人的人心嗎?周武王打敗商紂王,能散盡商朝的糧食餵飽天下人,大王有糧食餵飽天下人嗎?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後,能不再用兵,大王能辦到嗎?萬一楚霸王打來你怎麼辦?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後,能放馬歸山,大王能嗎?萬一楚霸王打來你怎麼辦?如果大王復立六國,大王手下的謀士士兵很多六國人,他們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此時楚霸王打來,大王能阻擋嗎?

劉邦傻眼了,只能說,不能不能不能,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點壞了你老子的大事。

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酈食其的意思是,讓劉邦收攏天下人心,方法是讓六國復國,然後劉邦是一超,六國是多強,六國就站在了劉邦這一邊,楚霸王沒有六國的支持,自然就打不過劉邦,只能對劉邦俯首稱臣。

而張良反對,其原因是,收攏天下人心,靠六國復國這個方法是不行的,因為現在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楚霸王,六國舊貴族很現實,誰力量大,他們就站在誰的一邊。你現在給六國復國,可是,他們不感激你,因為他們怕更強大的楚霸王,他們反而會背叛你。你得不到人心的。

今天的楚漢爭霸

其實這個局勢有點類似於古代的中啊美爭霸,美國勢力強,世界大部分強國都站在美國一邊,你給歐洲那些強國再多好處,他們也不跟你一條心,因為美國更強大。

所以,漢王劉邦真的要打敗楚霸王項羽,還是要從自身出發,增強自身的實力,你自己實力大了,那些牆頭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邊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攏,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礎是你足夠強大。

發展才是硬道理。鄧爺爺千古偉人!


西堤君


公元前204年,當項羽在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的時候,束手無策的劉邦問謀士酈食其該怎麼辦?酈食其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刻印璽,派人出去尋找六國的後人,對他們進行分封。這樣一來,他們感激大王你,就會組織軍隊前來救援你了。

劉邦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立刻派人去執行。

這時候張良回來了,聽說了這事後大驚,生氣地說,這簡直就是“亡國之計”,他用了多達八條理由來反駁。嚇得劉邦趕緊讓那些刻印璽的人停手,並大罵酈食其迂腐誤事!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酈食其畫像)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關於這件事,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時勢不同。

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通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

(張良畫像)

第二種可能:打擊同僚。

很可能酈食其的計謀並沒有錯。為什麼說他的計謀並沒有錯呢?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但畢竟他已經在和項羽爭奪天下了。在名氣上,他是當時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氣決定著他的召喚力。再說了,他還派出韓信攻趙伐齊,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儘管落魄,也並非完全沒有實力。

這時候,如果他召喚六國後人,讓他們站起來和項羽鬥。六國後人為了實現復國的目的,肯定會這麼做的。

再說了,如果認為刻印璽去分封六國後人都是“亡國之計”,為什麼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國之計”呢?要知道,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樣的人物,胃口很大。劉邦那時候即將統一全國,那樣做,不是自找麻煩嗎?

(劉邦劇照)

所以,張良的說法,並不是特別站得住腳。

那麼,張良為什麼還要那麼說呢?很可能,張良那樣說,只不過是反對酈食其。畢竟酈食其這個人,和他都同為劉邦的謀士。再加上酈食其一向自負,所以張良對他很不滿。當他說出妙計後,張良故意說這個計策不對,以此來打擊他。張良說出多達八條理由,就可看出,他對酈食其有多麼介懷。不把酈食其打下去,張良寢食難安。

後來張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議,是因為那時候,酈食其已經被齊王“烹死”了,沒人再和他爭寵了。

這兩種可能中,究竟哪一種是對的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酈時其做說客是把好手,但是在戰略眼光方面,和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簡直是沒法比的。

為何張良毫不留情的稱酈時其的計謀是”亡國之計“,明離子認為,說亡國之計都是輕的,如果劉備真的採納了酈時其這條計策,那麼不僅僅亡的大漢,亡的更是始皇帝以來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華夏一體。

酈時其獻計的過程是這樣的:

楚漢爭霸進入了相持階段,漢王劉邦坐鎮滎陽,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分化項羽的軍力。

酈時其看出了漢王的憂慮,當即出了一個主意:

商湯伐夏桀,封夏桀後人到杞國;武王伐商紂,封紂王后裔到宋國;如今秦國滅了六國,六國的亡國之君沒有立錐之地,如果漢王復立六國,這些王族後人肯定感恩戴德,成為共同討伐項羽的有生力量!

劉邦一聽,先生高見啊!當即決定,讓酈時其整裝待發,去尋找六國的後人,談復國之事。

這時候,張良恰好有事求見,看到劉邦喜形於色,就問了緣由,劉邦把計劃分封六國的事情告訴了張良。

張良當機說:

這是誰出的餿主意?根本就是亡國之計!

劉邦矇住了,但對於酈時其的”妙計“依舊心存僥倖,張良知道劉邦不死心,就進一步說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商湯、周武王能夠封桀、紂,是因為已經掌握了他們的生死,如今大王能掌握項羽的生死嗎?

第二,周武王入殷墟,用一系列寬容政策來撫慰商朝移民,試問您現在的寬容是為了撫慰誰?

第三,周武王將巨橋的糧食和散鹿臺的錢都給了窮苦百姓,您現在有條件把軍糧給百姓嗎?

第四,平定商朝以後,武王倒載干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您現在敢這樣做嗎?

第五,武王把戰馬釋放到了華山之陽,您敢把戰馬釋放嗎?

第六,武王把牛釋放到了桃林之陰,以示不再轉運軍糧,您敢把牛都釋放了嗎?

第七,天下的豪傑,跟隨您的原因,無非就是想平定天下後得一個爵位,如果您把他們的舊國國君都復立起來,他們何必追隨你呢?恐怕大多數人都回國效力了吧?

第八,除非楚國比咱們弱很多,否則就算是您復立了六國國君,他們也會倒戈到項羽那邊去,到那時,大王的事業也就完蛋了。

以上八點就是張良說酈時其的計謀是”亡國之計“的理由,句句在理,說的劉邦腦門直冒冷汗,趕緊讓人阻止馬上就要出發的酈時其,這老小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前205年,劉邦率聯軍五十六萬乘項羽攻打齊地田榮的機會,全力進攻楚國並攻取彭城,打下彭城後志得意滿,不可一世,項羽得知,連夜率輕騎三萬繞道回援,一鼓作氣擊潰聯軍,幾十萬兵馬死的死逃的逃,劉邦只和張良幾十騎逃生,來到下邑時心灰意冷,張良為他獻上利用好韓信彭越英布,自率主力與項羽死磕之策,劉邦再奮餘勇,與項羽鬥爭。到第二年,楚漢雙方在滎陽大戰,諸侯袖手觀望,漢軍形勢不利,有被殲滅的危險。這時,謀士酈食其便向劉邦獻計。


酈食其說,以前商湯伐夏桀,封其後人於杞地;武王伐紂,封其後人於宋地,分封使各人得到實惠,大家都願意出死力攻打敵人,因為他們是在為自己謀利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陛下你如果能復立六國之後,分封各地,那麼六國的君臣和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紛紛前來助戰出死力。劉邦聽了大喜,正欲從之。恰好張良入內,劉邦便把這一計策和他商議,張良一聽,拍案大怒說,誰為大王獻此亡國覆家之計?劉邦聽了也大感意外,明明是好計策怎麼能如此說呢。


張良分析說,時勢不同,商周的分封基於局勢已定,取天下成定局,為拱衛王朝著想,大王現在能控制天下了嗎?再者,一分封諸侯,我們來自各國的將領,將紛紛回國效力,報效國君與母國,誰還會跟在你身邊打天下呢?第三,分封一定,諸侯各自有封地,誰敢保證他們不會倒向項羽而與你為敵?以目前楚強漢弱的形勢,諸侯必定會臣服項羽,那麼,這個分封這策不是在自掘墳墓自斷臂膀嗎?劉邦聽後如夢方醒,連忙叫停了正在鑄造的封國印鑑。(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看了這個計策被張良批駁得體無完膚,人們可能會認為出這個計謀的酈食其是一個誇誇其談不懂變通的人,其實分封一事可能是一時疏忽,也可能有下一步連環應對並未全盤托出。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初求見劉邦時被辱,以三寸不爛之舌取信劉邦,幫助拿下陳留,又奔走各地聯絡諸侯,多立功勳,韓信沿河北收奪項羽的後巢和基本盤時,破趙降燕來到齊國境,這時,酈食其出使齊國,只憑一張嘴就把齊國說得願意投降。因韓信突然攻打齊國,而被齊王烹殺。


南方鵬


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上文便是劉邦麾下出色的謀士酈食其給劉邦獻上的所謂“亡國之計”。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此時急需能夠突破項羽的封鎖並削弱楚軍的計策,正是此時,酈食其提出了上述建議,其主要內容就是讓劉邦“復立六國後世”,讓六國對劉邦的偉大光榮正確感恩戴德,並且服從劉邦的指揮,讓項羽因眾叛親離而對漢稱臣。

劉邦對此建議非常贊同,並準備刻六國的諸侯王之璽印,讓酈食其去幹這件大事。恰好此時張良來了,他聽了劉邦的陳述之後,冷冷地說了一句“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並且提出了這個亡國之計的“八不可”,這八不可多少有點囉嗦,張良的大意就是,第一、商湯與周武王都是在取得天下之後才分封的諸侯,但是現在漢王並不具備這個條件;第二、如果復立六國之後,則天下謀士與勇士各自歸國,各為其主,誰還願意再給劉邦賣命呢?

可以說,酈食其的計策確實是個好的計策,但是用錯了時候——若是在天下共同反秦之際,復立六國之後利於全民同仇敵愾,共同消滅秦朝。但是現在是楚漢相爭時期啊,秦失其鹿,各路諸侯共逐之,他們已經沒有了共同的利益關係。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提到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在秦朝滅亡之後沒有迅速鞏固和擴大戰果,而擴大戰果的方式就是迅速減少諸侯的數量,削弱諸侯的勢力,讓楚國一家獨大,成為天下共主。酈食其的計策與項羽之前的政策是有很大相似性的,都是不利於政治穩定的,所以張良否決了酈食其的這個建議。


國史通論


酈食其,陳留高陽人,劉邦重要謀士,其出山便獻計下陳留,其弟將兵投劉邦,位列十八侯之一,酈氏一門兩侯,不可畏不重要。

就是這麼智計百出的聰明人,也有出餿主意的時候。

據《留侯世家》記載,漢三年項籍攻滎陽,酈食其獻計立六國之後,分楚之力,以為外援,但被張良制止。

酈食其的理由是: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後人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後人於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後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願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

劉邦聽後表示贊同,並馬上令人制作稱王的印信,但是不放心,召開張良徵求他的意見。

張良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於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於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於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

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後代於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

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

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

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

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

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

再說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捨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

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後代重新屈服並跟隨楚國,陛下怎麼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採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於是下令趕快銷燬那些印信。

其實酈食其和張良計策的衝突,簡單概括也不復雜,無非兩點而已:

一、分封是霸主才有的權力,通過分封確實是快速擴張自己的好辦法,但第一個前提不能丟棄,說到底諸侯能幫你也能幫別人,如何能保證一定幫你?就是你的核心勢力必須有鉗制他們的實力,使他們只能幫你而不是其他。

二、分封六國後裔,等於減少其他新興豪強的機會,況且劉邦本身就是新興豪強的代表。

以比兩條,分封六國貴族肯定是一個餿主意。

最後還走兩點要注意:

一、此事件一個記載於《留侯世家》,《史記》其他章節不見記載,根據司馬遷的一貫作風——可信度不可靠的事件,只在事件對其有利的人的傳記中記載,故而此事件真實性仍存疑。

二、假設事件為真,劉邦的素養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其1是劉邦並沒有聽信任何一個人的意見,而是廣泛徵求意見大膽決斷,劉邦本身是非常有判斷力的一個人。其2是劉邦聽取他人意見,但對自己的決斷負責,不會遷怒他人,只要我採納了,就是我的責任。劉邦並沒有說是誰的主意,只是說有人這麼建議我,張良你看怎麼樣。劉邦這樣的態度非常好,謀士敢於各抒己見得益於劉邦這樣的態度,可以說劉邦能得天下並不是一個偶然。

參考文獻:《史記·留侯世家》


長島男爵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王說歷史,喜歡我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點贊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大家眾所周知楚漢爭鼎的故事,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的謀士就為劉邦獻上一條計策。為了遏制實力迅速膨脹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封六國故地給六國後人。

後來被張良勸回來的故事,下面請我形象的為大家描述一下。

把華夏大地比作一個大公司

把楚漢之爭比作劉邦、項羽爭奪公司董事長的位置

把六國貴族比作大公司的前前董事(前任是秦國)

背景:

劉邦和項羽爭奪公司老大的位置,但是劉邦的小弟們(韓信、彭越等人)發展太快了,自己一開始因為打不過項羽就讓小弟去搶地盤,但是再搶下去小弟就有可能當大哥了。

劉邦很是擔心……

酈食:老大,你要不把地盤劃給那些前前董事們吧,那樣的話既能打擊老項,又能遏制你那群飛上天的小弟們。人家還肯定對你感恩戴德,多好啊。

而且那群傢伙們都是廢物啊,那麼多地盤都能丟,肯定比你小弟聽話啊。

劉邦一聽很是有道理啊,指著士兵甲,你去辦吧。

士兵甲:好的。

張良聽說了,立馬趕過來不樂意了。

張良:老大,哪個孫子給你出的主意,這是要弄死你的節奏啊!

劉邦:酈食啊,怎麼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張良:老大,你聽我說。

1:廢物就是廢物,秦末的時候出了一批廢物了,還不是叫老項揍成狗了,他們再去有啥用?

2:你這樣做會寒了小弟們的心啊,小弟們為啥給你賣命,你心裡沒點數嗎?你長得帥?還不是也想著能分塊地盤當老大嗎?你這樣幹,你小弟們不弄死你?

3:六國的前前董事們會對你感恩戴德?那本來就是人家的地盤,你想啥呢?人家那屬於拿回祖業!

劉邦大驚失色,趕緊派士兵乙追回了命令。

嗯……差不多就是這個過程。

喜歡我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點贊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我當作者那幾年


酈食其是劉邦麾下的一位重要謀士,也是當時劉邦麾下外交戰線上最厲害的人物。在劉邦率先攻入關中和後來的楚漢之爭中都有重要的貢獻。他在韓信攻齊之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說服齊王田廣投降,但是因為韓信不願功勞被酈食其佔據,偷襲齊國,導致酈食其被憤怒的齊王田廣烹殺。

“分封六國”,看似正確的“亡國之策”

酈食其在彭城之戰後向劉邦獻上的“分封六國”的計策被張良稱為是“亡國之策”。當時楚漢相爭正處於關鍵的相持時期,雖然韓信已經開闢了北方第二戰場,正對項羽的西楚政權進行“大迂迴”包圍戰略。但是項羽主力對劉邦的壓制也非常明顯,劉邦的壓力非常大,隨時都有兵敗身死之憂。

因此劉邦採取了儘可能拉攏盟友擴大實力的策略,希望通過聯合大多數人共同對抗強悍的西楚霸王項羽。而酈食其就是這一戰略的重要策劃者和實施者,他也通過自己的才能為劉邦爭取了不少戰略盟友。

但是項羽的強悍還是給了劉邦極大的壓力,他在滎陽和成皋一線多次被項羽擊敗,好幾次都是狼狽逃竄。因此酈食其為了緩解壓力,儘可能獲得助力,就提出了“分封六國”的策略,即讓劉邦分封六國舊貴族,讓他們復國,隨後獲得這些六國舊貴族的幫助,進而擊敗項羽稱霸天下。

這就是酈食其為劉邦獻上的“亡國之計”,當時劉邦非常贊同,認為這樣就能獲得六國舊貴族勢力的支持,從而擊敗強大的項羽。因此他馬上命人去刻六國王印,準備分封六國的舊貴族復國。所幸劉邦的另一位大謀士張良此時正好來找劉邦,劉邦將酈食其的計策告訴了張良,張良立刻指出這條計策根本行不通,而且是會讓劉邦覆沒的“亡國之計”。

張良的反駁

史書中記載這段事蹟的時候,將張良認為這條計策行不通的八條理由都詳細的記載了上去: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這段話很長,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1. 劉邦不具備分封的硬實力。雖然當時劉邦的實力很強,但是還不能算最強。至少面對項羽他就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劉邦不具備商湯和周武王戰勝夏桀和商紂之後分封的硬實力。

  2. 天下大勢未定,民心尚未歸附。當時的局勢還是楚漢兩強相持鏖戰,誰勝勝負都在兩可之間。天下民心並非就一定歸漢,劉邦還不具備這樣的人望,因此一旦分封,天下群雄就未必會一定歸附劉邦。須知道項羽分封時的實力和威望遠強於當時的劉邦,他尚且未能穩住天下局勢,他分封的諸侯許多也都對項羽反戈一擊,又憑什麼認定六國舊貴族就一定為為了這次分封就誓死效忠劉邦呢?

  3. 分封之策就迅速削弱劉邦的基本盤。劉邦的起家靠的是隨同他從沛縣起兵以來積攢的布衣階層的英雄,即後世所謂的“布衣卿相”。他的支持者中有許多並非六國舊貴族,如果貿然分封,必然讓這些拋家舍業來爭取富貴的草莽英雄們寒心。最終導致他們人心離散,劉邦集團的中堅力量就將瞬間瓦解,徹底失去和項羽對抗的實力。

綜上,酈食其的分封之策貌似能夠迅速獲取當時頗具實力的六國舊貴族支持,從而壯大自身力量來對抗項羽。但是從當時局勢和劉邦本身的條件來看,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來實行這條計策,而且實施下去對劉邦的損害反而更大。因此張良的一番勸說之後,劉邦當即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隨後命人銷燬所刻的六國王印。

延伸:韓、彭封王,時勢不同,策略不同

在這次分封事件之後一年,韓信成功破齊,隨後韓信欲自立為齊王,派人向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一聽,破口大罵,張良和陳平趕緊踩住劉邦的腳勸住劉邦,然後說如今的形勢,劉邦也不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封韓信為齊王。

一年前還反對分封的張良為何如今又轉變為支持分封之策呢?歸根結底是因為時勢的變化,一年之後韓信已經攻佔齊國,基本完成了對項羽的大迂迴包抄戰略。項羽已經呈現頹勢,而韓信等人開闢第二戰場已經成為決定天下歸屬的重要的第三極勢力。如果堅持不分封韓信,極可能導致韓信及其麾下眾將的離心,因此不得不同意分封韓信為王。

無獨有偶,在後來對項羽的決戰之時,韓信又開始拖延戰機,而一直在後方襲擾項羽的彭越也不聽調遣。無奈的劉邦在被項羽又一次痛擊之後,找到張良尋求對策,而張良直接了當的說,韓信和彭越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時勸說劉邦將韓信封為楚王,讓韓信回到家鄉稱王,滿足他衣錦還鄉的願望,再將早就想封王的彭越封為梁王。果然,在劉邦依計行事之後,韓信和彭越的大軍立刻趕到垓下合圍項羽,最終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

由此可知,當時的天下局勢,只有手握重兵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才是值得劉邦分封拉攏的實力派。而雖有較大影響但是並不能提供多少即戰力的六國舊貴族只能是因勢利導,在合適的時機下進行拉攏。所以在彭城之戰後酈食其獻上的“分封之策”的確是不合時宜的錯誤戰略,也是他一生為數不多的敗筆。


圍爐品茗人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點擊【關注】

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敗後,一路向西,潰不成軍。直到退守滎陽,才算勉強站穩了腳跟。可項羽大軍很快殺到,將劉邦圍困滎陽。當初,劉邦一路凱歌的時候,很多諸侯都投降了他;如果,劉邦大敗,這些諸侯又都叛漢歸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酈食其向劉邦獻計,建議劉邦封六國後裔為王,復其舊國。這個建議對不對呢?我們要分析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



當時劉邦已經封了一個韓王,就是韓王信(這個韓王信並不是淮陰侯韓信)本身就是六國時韓國王室後裔。韓王信在劉邦入關之前就跟隨劉邦了,被封韓王,一是由於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功勞,但不足以封王;二是因為張良一直致力於恢復韓國,估計劉邦更多是考慮到張良的因素。

劉邦彭城戰敗後,魏王豹叛漢歸楚,酈食其採用外交手段想要勸降魏豹,失敗了。於是韓信率軍平定了魏豹;趙王歇也背叛了劉邦,此時也被韓信打敗;燕王臧荼看到韓信如此生猛,也已經主動投降了。剩下的就只有齊國了。此時,酈食其獻計,讓劉邦封六國後裔為王,復其舊國。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史記》記載酈食其是這樣說的:

……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總結起來,好處如下:

  1. 使項羽的敵人增多;
  2. 使各國都支持劉邦,可以成就霸業;
  3. 使項羽迫於輿論的壓力,向劉邦稱臣。

不過,這個計策真的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我看未必。



首先,項羽是什麼人?當世的軍事奇才,天下無敵的戰神。當初鉅鹿之戰,所有人都不敢和秦軍作戰,唯有項羽不畏強秦,一舉擊敗秦軍;在剛剛過去的彭城之戰中,項羽以三萬人就打敗了劉邦五十六萬的部隊。這樣的人是靠實力說話的,怎麼可能劉邦封了六國後裔就向劉邦稱臣呢?天大的玩笑。

其次,新封的六國實力弱,如果劉邦強,可能會跟隨劉邦。一旦劉邦示弱,迫於項羽的壓力,這些人怎麼可能為了劉邦和項羽拼命呢?再說了,韓、趙、魏、燕已經都被平定,不分封也是劉邦的勢力範圍了,何必呢?

所以這些話都是鬼話,那酈食其為什麼要說這些鬼話呢?因為他有自己的目的,我們分析一下,看看酈食其到底要幹什麼?

酈食其在劉邦陣營裡的角色是外交官,擅長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之前也為劉邦立了不少功勞。不過,在剛剛和魏豹的談判中,酈食其失敗了。然後武將們解決了問題。之後,韓信就勢如破竹,一路平定了代、趙,迫使燕國投降。這樣,酈食其心生醋意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一定急於再立新功。這樣,一來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二來也能打壓一下武將的地位。另外,韓信、張耳平定代、趙,下一步自然希望被封王。這也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這時候提出立六國後裔為王,就會避免武將封王的結果。從後面的事情我們也可以驗證這件事情。



酈食其的建議被張良否定後不久,韓信就上表申請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了。這時候,酈食其更坐不住了。酈食其看的很明白,韓信的功勞更大,卻要求封張耳為趙王。那韓信就不為自己著想嗎?怎麼可能!韓信為自己安排的一定是更重要的齊王,所以酈食其主動要求去說服齊王投降,不讓韓信的計劃得逞。酈食其果然是個出色的外交家,居然把最大的諸侯齊國說服,舉國投降劉邦。酈食其立此大功,高興至極,留在齊國與齊王整日宴飲,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韓信使了陰招。

韓信得知齊國投降之後,眼看著自己的齊王之位要飛,豈能善罷甘休。正好劉邦並沒有新的命令到達。於是韓信裝聾作啞,繼續進攻齊國。齊國已經投降劉邦,自然沒有準備,韓信很順利的打到齊國都城。可憐酈食其被盛怒的齊王烹殺。

從這些事情上,我們能夠看出來酈食其和韓信是有矛盾的。未必是個人恩怨,更多的是武將和說客之間天然的矛盾。所以之前酈食其建議劉邦封六國後裔為王,復六國,是摻雜著私心的。



張良得知此事後,及時的勸阻了劉邦。張良一口氣說出了八條理由來證明這個計策足以毀了劉邦的事業。但是最核心的是最後一條:

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這段話的重點有兩點:

  1.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為劉邦賣命,這些人都想得到封地。如果劉邦復六國,則沒有地封給功臣了;
  2. 既然得不到封地,大家又何必背井離鄉呢?現在,自己的家鄉復國了,那這些人就會回到家鄉去輔佐自己的君王。這樣,劉邦就無人可用了。
張良不愧是一代謀聖,把問題分析的非常透徹,讓人欽佩!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點擊【關注】


講古場


酈食其是劉邦的謀士。他本是河南陳留人,是個儒生,有學問有見識,為人狂傲,被當地目為狂生。秦末亂起之時,投靠劉邦,成為劉邦的謀士。劉邦是不喜歡儒生的,曾經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酈食其能說服劉邦接納自己,就證明其有過人之處,不是一般的腐儒。

與酈食其同時還有一位叫審食其的,此二人是同名不同姓。審食其是劉邦的管家,與呂后接觸多,後來被封為闢陽候。漢文帝時為淮南王劉長所殺。酈食其的故事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有記載。他做為謀士為劉邦立了很多功勞,最有名的一樁是,他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齊國投降劉邦。後韓信爭功攻打齊國,酈生被齊王田廣所烹。劉邦為了酬謝他的功勞,封他的兒子酈寄為候。

再厲害的謀士,也有出錯的時候。酈食其也曾經給劉邦出過一個爛招。這個故事在《史記》中沒有記載在他自己的傳記中。而是記在張良的傳記中。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形勢對劉邦很不利。為了扭轉形勢,劉邦與酈食其商量辦法。酈食其為劉邦獻了一計。他說:“商滅夏的時候,把夏的後代封在杞。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殷商的後人封在宋。到秦時,把六國全滅了,使六國的後代失去了立足之地。如果大王你能復立六國之後,他們一定為感激你,願為你所用。到時候,楚國也就會擁戴你了。”

劉邦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就準備這麼幹了。這時,張良來見劉邦。劉邦便把這個事情與張良說了一下。張良說:“這是誰為大王出的主意,如果照這麼幹,那就完了。”之後,張良從八個方面為劉邦分析了利害得失。

第一,商湯把夏封在杞,但自己有力量可以隨時把它滅掉,現在你有這個力量嗎?

第二,周把商封在宋地,同樣可以隨時取它的性命,你現在有本事可以隨時取項羽的腦袋嗎?

第三,武王得天下之後,封比干,表商容等等,說明他當時已經完全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這一點,你做到了嗎?

第四,武王滅商之後,把天下財富都分給老百姓,你能做到嗎?

第五,周朝代商之後,棄武行文,大王現在能做到嗎?

第六,周朝來商之後,馬放南山,以示不再打仗。你可以做到嗎?

第七,放牛桃李之陰,向天下表示,不會因為戰爭向百姓收稅。

第八,在你身邊,跟你一起打天下的,誰不希望革命成功之後能封官封爵,現在把天下的土地都封給六國,這些人必然會各回故國,為舊主服務,大王你不就成了光桿司令了嗎?

《史記》中說了八條,我們把它列在上邊。其實張良說了一大堆,只有兩個意思,一,時代變了,各方面條件不一樣,不能照搬古代經驗,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條,大家打天下,爭的無非是利益,利益都讓出去了,還靠什麼來凝聚人心呢?

張良說完,劉邦立馬明白過來,當時他正在吃飯。聽了張良的話,“輟食吐脯”,罵了一句:“豎儒,幾敗而公事。”翻譯一下就是:“臭儒生,差點壞了你爹我的大事!”這是劉邦的風格,罵歸罵。酈食其的主意不對,可以不聽。但不能因此把這個人否定了。所以,劉邦以後還是繼承任用酈食其。這是劉邦能成就大事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