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諸葛亮點起七星續命燈,魏延是有意打翻還是無意?

流雲小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胸有溝壑的奇人謀士。劉備是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奈何勢單力薄。在襄陽時,手下人像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後來他又從自己重視的謀士徐庶那裡聽聞諸葛亮才學過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決定去隆中請諸葛亮。當時,劉備為請孔明出山,可謂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後也沒讓劉備失望,雖然歷盡坎坷,但卻也成功輔佐他建立蜀國。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提問中說諸葛亮點亮七星燈續命,不料卻被魏延打翻,續命燈滅,諸葛亮也病逝在五丈原。魏延打翻續命七星燈的舉動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呢?


其實這並不是他有意為之。從投靠劉備麾下以來,他一直忠心耿耿,並沒有反叛之舉。而諸葛亮是蜀國名相,位高權重,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所以,打翻七星燈,打破諸葛亮的續命計劃,對他並沒有好處。他可能會疏忽,但絕不可能故意犯這種致命的錯誤。


那麼七星續命燈為什麼會被打翻呢。其實這其中也有諸葛亮自己的失算。他夜觀天象,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就召集了姜維等人,交代後事,卻有人提出可用續命之法,而諸葛亮輔佐新主統一天下的大業還沒完成,心有不甘,就用盡畢生所學舉行了一場法事,用七星續命燈來續命。可是謹慎了一輩子的諸葛亮也有疏忽的時候,他沒有算到魏延面對司馬懿帶兵的來犯會慌亂無措。魏延本身就是蜀國的一個勇將,對戰經驗十足。所以他本不應該在面對敵軍的時候自亂陣腳。可他這次卻驚慌失措的闖入做法事的帳篷,打翻了七星續命燈的主燈。要論他的過錯,也就在此處了,他對敵時自亂陣腳,有失大將風範。

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百密一疏,他可能從來沒考慮過魏延這個身經百戰的大將在敵時會自亂陣腳吧。又可能真的是上天不想讓他繼續扶持那個“阿斗”了吧。


輕擷棠梨


諸葛亮的七星燈續命法,先不說符不符合科學價值觀,只說諸葛亮將這個大一件事只告訴姜維一人的做法,足以看得出這件事很神秘,不能被外人知道。姜維是諸葛亮信任的人,受了委任,承擔這次施法的安保工作。可他的安保工作卻做的很一般,按照文中的細節,在魏延進門前,諸葛亮已經聽到了嘈雜聲,他正準備派人去看一看時,魏延創了進來,七星燈被滅。也就是說,在諸葛亮大功既成之際,有人在他身旁。這個人正是諸葛亮唯一告知的心腹姜維。 姜維自知此事重要,本應該一步不讓的守在諸葛亮的賬前,避免任何人的打擾,但他卻選擇了守在帳子裡,在一旁觀看諸葛亮的整個施法過程。

禳星第六天,本應在外站崗的姜維卻沒有堅守崗位,跑到帳中偷學技藝,就在這當兒,曹軍偷襲,魏延衝進大帳,四十九盞小燈,七盞大燈,都沒碰到,偏偏一腳踏滅了中間的主燈。如果說魏延不是故意的,鬼才相信,蜀軍中誰不知道丞相在跳大神禳星,誰不知道中間的主燈代表諸葛亮的命,魏延就是藉口曹軍襲擊,故意踏滅關鍵的主燈。原因很簡單,魏延看不上諸葛亮,認為他雖然有謀略,但膽子太小,不會有大作為;一意孤行,聽不得別人不同的意見;心胸狹窄,打壓和他有不同見解的人,老而不死是為賊。因此他就是想趁此機會消滅掉諸葛亮,給他騰出施展的空間。

魏延將漢中這個戰略要地保護得非常好,我們反觀後來的魏延,僅僅一個月就失去了這個戰略要地。魏延在隨諸葛亮北伐中原時期曾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而沒有采納,後來的人們也一直認為假如諸葛亮能夠採用魏延的計謀,估計蜀軍能夠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的波瀾壯闊


依《三國演義》說三國,縱橫才情,品味英雄。

本題故事在第一百十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我看此章節就八個大字“天意難測,天命難違”。

上一回,司馬懿大敗一場,頭上金盔也丟了。於是對諸將說,“吾奉旨堅守,不可輕動”。

怎麼樣調動“龜不出頭”的司馬懿呢?

諸葛亮真是神算。

先若無其事,擺出久駐之勢。秘密佈置上方谷,同時不停地給魏兵送糧送人頭,當然也送消息。送到眾將憋著要攻取祁山大寨,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想趁眾將攻祁山,他父子去燒了上方谷糧草。最好趁機捉了諸葛亮。

就這樣胸有成竹的諸葛亮,絲絲入扣,完美的把司馬懿誘入上方谷。

司馬懿兵臨死地。

書中說,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起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

司馬懿下馬抱兒子大哭,“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

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

司馬懿跑了。

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驚魂甫定的司馬懿在渭北寨內算計著,“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無事也。”得報果屯五丈原。司馬懿舉手拜天,“大魏皇帝之洪福也。”

精通戰陣的諸葛亮這次怎麼保守了呢?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我想諸葛亮在這一刻是不是有點灰心了呢?

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諸葛亮還是積極振奮起來.派人給司馬懿大都督送了一套"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

恬然滋味


導語:

個人認為不是魏延有意打翻續命燈,而是野史為了後面姜維配合楊儀更好的接手軍權殺魏延做鋪墊。

正史中諸葛亮並不存在續命的橋段。

野史中的漏洞

野史中這段橋段漏洞百出。第一個漏洞,諸葛亮本人能夜觀天象知他人所不知,諸葛亮和司馬懿鬥了這麼多年司馬懿也有著同樣的本事諸葛亮肯定知道;第二個漏洞,知道司馬懿會夜觀天象,又明知道自己續命的七天內不能被打斷為什麼不做出臨時部署,只安排姜維守護自己的營帳,確不交代曹軍來了該如何應對;第三個漏洞,白天處理軍事,夜間姜維引四十九名士兵穿皂衣、執皂旗在帳外守護已經有六天了,難道軍中主將在期間不會詢問姜維發生了什麼事,即使姜維不說真正的原因,也會告訴諸將不可以打斷諸葛亮。

再野史中諸葛亮上知天下知地、算無遺策,這樣非凡的人物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紕漏。

魏延奪權

諸葛亮死後命楊儀代理大軍軍權,而當時軍中最具資歷的是魏延。如果沒有續命燈的事當時軍中最有理由接替軍權的就是魏延,但諸葛亮死後姜維將事情全盤托出,魏延的威望必然受到打擊,魏延想要奪權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如果沒有續命燈一事,魏延奪權時肯定能拉到更多的武將。那時楊儀不會是魏延的對手,在前線與魏延之間一場大戰會消耗大量蜀漢軍隊。即便魏延勝出奪得軍權率軍回到成都,魏延不擅長內政,劉禪再依照諸葛亮遺言讓蔣琬、費禕接替諸葛亮的權利。那麼魏延不可能交出兵權,蜀漢內部勢必會發生一次覆滅性的內鬥。所以野史就在諸葛亮病重時,一步一步的將魏延往死路上寫。



總結:野史中諸葛亮也許是知道自己不能能夠成功續命,又算到若是魏延接替軍權返回成都會發生禍亂,只能一點點削弱魏延的影響力,為了蜀漢的未來誅殺魏延。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諸葛亮點起七星續命燈,乞求上天續命,以企完成北伐大業。因魏延打翻七星燈,而讓諸葛亮的嘔心瀝血之舉而落空,星落五丈原。此事不能成,有三個原因。

一,諸葛亮自己舉止失措。

諸葛亮有上知天聞,下知地理之能,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每遇大事不能親臨之吋,諸葛亮必付主事的主將金囊若干個,讓其依計而行,戰局的走向往往都在諸葛亮的撐控之內。可見,諸葛亮對戰局走向把握之準確,

然而,這一次事關生死的計策,明顯不附諸葛亮的一貫行作風。諸葛亮通過夜觀星象而得知,自己將不久人事,自然也應該知道自己的老對手司馬懿也會知道,那麼,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必然派兵來試探虛實。一向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就應該提前告知魏延,如果魏軍來襲不必請示只管應戰。或者,在做法事前給姜維一金囊,讓他依計而行就是了。

然而,一向睿智的丞相,這一次失著了。

二,姜維的失著。

自從姜維投了蜀漢後,因其忠心,聰敏,睿智深得諸葛亮的喜愛,諸葛亮視其為衣缽傳人。

諸葛亮做的這場法事之重要,決不是簡單的續命,姜維不是不知道。姜維也應該知道,自己在這場法事中的重要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來保證法事的順利完成。

所以,姜維的位置應該在大帳之外,任務是阻止一切能夠打擾法事的事的發生。因為,做法事有諸葛亮足已,姜維在也幫不上忙。

可惜,姜維犯了一次致命的錯誤,他不在帳外。

三,魏延的錯誤。

魏延在蜀漢政權中是一個異類式的人物,從一個入蜀時部曲出身,名不見傳的小人物,經過短短几年的拼殺成為一個鎮守一方的封彊大史,其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這種人物的心智,謀略,自非一般人物可比。諸葛亮北伐讓其擔任先鋒一職,就是看中了這一點。遇敵來襲在其征戰生涯中應該是常見的事,即便是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戰事,魏延也不應該驚慌失措,鎮定,冷靜是為大將者之根本。

五丈原蜀魏兩軍對恃,已經是曠日持久的事了,司馬懿的怯戰,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所以,這次魏軍來襲是試探,是佯攻,久經沙場的魏延應該一眼就能看個明白的。或者說,司馬懿這次是來真的了,又有何妨呢?

然而,這次魏大將軍有點失措了,他慌了,於是,他急步進入丞相大帳,鑄成了大錯。

也或許,一切自有天意。所有不該出現的錯誤,在一個不該發生的地點,同時發生了。而造成錯誤的又是三個頂級聰明的人物。諸葛亮不是也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嘛。也許真的如此。


一葉小舟168521774


當我們一提起諸葛亮名字的時候,相信很多朋友的腦子裡就聯想出他拿著一把扇子,神態自若的形象。諸葛亮當時因積勞成疾,卻不願讓宿敵司馬懿得知,於是閉門不出,重要的事情都安排給得意弟子姜維來處理。諸葛亮本人就在大營內設置七星燈陣法。此陣外面佈置七七四十九盞小燈,從中圍繞一盞本命燈,如果七日之內都沒有面諸葛亮便可以逃過一劫再延續一輪迴,也就是十二年的壽命。

魏延,蜀國當時最強大將,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最後踢翻七星燈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有要事稟報,不小心踢翻了。但是,就算不是故意的,但是那個七星燈確實是魏延弄滅的,所以諸葛丞相的死自然會有人將一部分責任歸咎到了魏延的頭上,隨後蜀國開始走下坡路。可他的安保工作卻做的很一般,按照文中的細節,在魏延進門前,諸葛亮已經聽到了嘈雜聲,他正準備派人去看一看時,魏延創了進來,七星燈被滅。也就是說,在諸葛亮大功既成之際,有人在他身旁。

但是魏延絕對不是害死諸葛亮的兇手,因為這一點在任何的史料當中都沒有說過。那麼為什麼在小說當中,要將魏延設計成害死諸葛亮的人呢?因為他的出現,本來就是一個有反骨的人,所以最終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楊儀跟魏延有仇,而諸葛亮偏偏選了楊儀,在一部分人眼中這就是陰謀。魏延不小心打翻了諸葛亮的七星燈,是冥冥之中就會出現的。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魏延是三國時期的一員大將,武力超群。尤其在諸葛亮北伐時,他更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名將。由於蜀國只有區區益州一隅之地,導致人才青黃不接,有魏延在,諸葛亮就有了拿得出手的猛將。昔日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受器重。最典型的是漢中太守選拔一事,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非張飛莫屬,但劉備卻力排眾議,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在稱帝以後,又封魏延為鎮北將軍。

不過魏延的形象,正史中的記述與《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有很大的區別。陳壽在《三國志》裡並沒有說魏延有反骨,而且後來魏延被殺,也是由於與楊儀有矛盾,以至於遭到殺害。最誇張的是,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互相上表說對方謀反,此事讓劉禪特別為難。由於董允、蔣琬都擔保楊儀,這樣一來魏延就處在了險境之中。由於楊儀、魏延二人相爭,最後導致魏延被馬岱所殺。

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一事是《三國演義》中的橋段,正史中可沒有。不過有一點大致可以肯定,魏延打翻七星續命燈,應該屬於無意之舉。

接下來稍微說明一下,主要從演義的角度來分析。

其一:魏延不敢明目張膽地挑戰諸葛亮。

昔日魏延投靠劉備時,諸葛亮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諸葛亮說魏延天生有反骨,勸劉備殺掉他,無奈劉備愛才心切,捨不得這樣去做。後來諸葛亮順水推舟饒了魏延一命,並厲聲說道:以後要好好忠心做事,不要有任何雜念,否則定斬不饒。從這次遭遇開始,魏延就對諸葛亮充滿了畏懼。後面關羽和張飛有時還鬧點小情緒,不肯聽從諸葛亮的話語,但魏延沒有,一直按照諸葛亮的指揮行事。七星續命燈對諸葛亮來說,至關重要,魏延更加不敢去破壞,因為這可是有殺頭的風險。

其二:魏延為了彙報軍情,慌忙之中打翻了七星續命燈。

由於魏國派出了司馬懿前來與諸葛亮對陣,導致蜀國的北伐進展不大。同時司馬懿也頗有謀略,諸葛亮得時刻把控軍情動向。這時魏延作為軍中的大將,也必須關心蜀軍的安危。因為軍情緊急,魏延急需向諸葛亮請示命令,才衝入賬中,一不小心,打翻了諸葛亮的七星續命燈。單就魏延直接入賬一事,恰恰是負責任的表現,軍情如火,容不得半點繁文縟節。諸葛亮也是一個聰明之人,對魏延的行為給予了諒解。同時諸葛亮也認為天意如此,不可強求,於是這件事便不在追究。

總之,魏延打翻七星續命燈,應該是無心之舉。這可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而且極有可能激怒諸葛亮,魏延不敢以身試險。反過來說,即使魏延有不軌之心,也要等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只要諸葛亮還活著,他就不敢去做。


子正尋道


大家好,首先這件事要從諸葛亮為什麼來設此陣說起!

在劉備去世後,由於小兒阿斗年齡尚小,不懂政事,把蜀漢安慰重託於諸葛亮,此時蜀漢已沒有可用的大才,匱乏至極,所有重擔都壓於一身,常年的勞頓奔波,領兵作戰,可謂鞠躬盡瘁,在這種常年累月的消耗中,他的身體也達到了極限,物極必反。燈幹油盡。

當時蜀漢裡能征善戰者中還有一人就是魏延,字文長,義陽平氏人,性格勇猛,戰功卓著,深受劉備器重!在劉備入川之時魏延屢有戰功,被升任牙門將軍,劉備在攻下攻下漢中之後又被升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屢次追隨諸葛亮北伐。汗馬功勞,說到這裡,起初的問題就是魏延闖入軍中大帳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呢!

我們且往下說:三國演義裡面所演的跟三國志所記載的是有區別的,在這我們只說三國演義,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這是從他第一次見魏延時就有了此意,當時魏延領兵攻下長沙,救下老將黃忠,汗馬功勞,見到魏延命人把魏延拖出去斬手,給了魏延一個不小的下馬威。此後諸葛亮也會時常鞭策魏延,讓他安分守已,時間一久難免產生隔閡,在諸葛亮名不久矣之時,他把重擔託付於楊儀,姜維,並且還給馬岱留下了錦囊妙計。這些人俱魏延在軍中的實力威望便有了此後諸葛亮的七星燈續命,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諸葛亮真正的為自己續命,二是在試探魏延看他能做出何反應,果不其然諸葛亮在帳中之時,魏延便硬闖了進來,導致一盞燈滅,這也宣告了續命失敗,另一層意思也是宣告魏延的命也不久矣。

諸葛亮死後魏延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後也導致他走上了死亡之路,諸葛亮給馬岱的錦囊妙計便是用於對付魏延的,馬岱誅殺魏延三族,蜀漢大將魏延也就此隕落。至於說闖進帳中本無意的一個行為,卻在不恰當的時間闖進去,無意也是有意,最終難逃一死!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大家。


森林HD


魏延是無意的。

話說諸葛亮上方谷之計被天降大雨潑滅後,屯兵五丈原,休養生息,日夜去魏營叫陣,以待再次決戰。

前期失利,後又聽聞吳軍在合肥慘敗而退,一時氣血上湧,病倒了。

一日扶病夜行,視察軍務。抬頭望天,忽見主星暗淡,客星明亮。諸葛亮算出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所以佈下七星陣期望向天借壽。

七星燈之事,諸葛亮只安排了姜維來執行,其他眾人一概不知。而且諸葛亮讓姜維日夜守在帳外,任何人不得入內。

話說,司馬懿這邊也沒閒著,一日夜觀星象,發現諸葛亮命不久矣,所以派軍前去打探。

蜀軍忽然聽到魏軍來襲,手忙腳亂,魏延趕緊來向丞相稟報。

說來也巧,當時守在帳外的姜維關心丞相,入賬去問候請安,就這一會的功夫,帳外無人看守,魏延才會直闖入內,匆匆忙忙帶來的風就把諸葛亮的七星主燈給撲滅了。

所以,這麼說來,一切都是巧合,都是天意。

也難怪諸葛亮會說: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之。

所以,魏延不是故意撲滅七星燈的,只是時機趕巧,或者說是天意難違。


古今中外多少事


在小編看來魏延踢翻七星燈不應該是故意的,第一點,魏延也不傻,他也知道要是真去踢翻了七星燈,眾將領一怒之下真的會把他殺了的,而且這也會惹怒了諸葛亮,諸葛亮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可以輕易的將他殺掉,魏延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他不會傻到去做這種會置自己於死地的事情。

第二點,蜀國後期人才凋敝,其實諸葛亮還是重用魏延的,魏延有他的用武之地,無非在一些軍事謀劃上自己於諸葛亮有些不合之處,自己現在有用武之地,為什麼要去殺諸葛亮呢。

況且他也深知,自己與那些蔣琬費禕等人更不和,完全勢如水火,若是諸葛亮死了,讓他們掌權了,自己怎麼死也不知道,之後我們也知道魏延就是死於他們之手,所謂的諸葛亮的三個錦囊小編覺得不太靠譜。

第三點,就是魏延的忠義,小編覺得魏延不是一個不忠不義之人,他投靠劉備,是覺得劉備是個明主,在他的麾下自己可以有一番作為,事實上魏延歸順劉備這麼多年完全沒有叛逆的舉動。縱觀所述小編認為魏延踢翻七星燈是因為軍情急迫,並非是他故意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