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位年輕語文老師的“網絡主播”成長記

當主播的日子對於習慣在三尺講臺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們來說,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老師們嘗試了新的授課方式,到底感覺如何呢,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區的姬煥煥老師和我們一起分享了她的主播心得。

一位年輕語文老師的“網絡主播”成長記

姬煥煥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區

一位年轻语文老师的“网络主播”成长记

在寂靜的夜裡,我屏著呼吸,反覆不停地審閱自己與陳小燕老師三週多,心血凝結成的講課視頻與教學課件。內心感慨良多,這其間有勞累、有欣喜,更有感動與成長。

2020年的“新冠肺炎”,打破了本該歡喜熱鬧的早春。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居家隔離,共克疫情。2月11日,接到學校的通知,我們要以特殊“主播”的身份,與孩子們在網絡上進行“停課不停學”的教學嘗試。而我的任務是錄製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活動·探究·演講課的講授。

起初接到任務,是欣喜的。心想,網絡主播,終於能過把癮了。但是當打開課本,細讀第四單元的學習任務,內心就開始犯嘀咕了。實踐性如此強的課,如何在網絡上開展?但是看到陳小燕老師的教學設計後,立即茅塞頓開。

針對演講精讀,我首先想到的是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講演》。這篇不論是演講的語言,或者結構佈局都非常優秀,必須給孩子們規範的演講稿範本。但是這一課的時代背景,是抗戰期間。演講稿雖然慷慨激昂,但是學生的代入感不強,而且也覺得這樣的開課方式,過於直接,沒有給學生太大的新鮮感與期待。查了許多資料,翻閱了大量實錄,看了厚厚的教參與課本,選題還是毫無頭緒。

此時我校首屆教學名師,省級教學能手陳小燕老師,建議我以眼下生活為教材。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打破了我們的生活。很多醫生不計生死安危,衝赴一線,救治病人,抗擊疫情。如此鮮活的教材,這是再好不過的語文素材了,怎麼能充耳不聞呢?陳老師不愧作為語文教育界的常青樹。她建議藉助白巖松的《醫學與醫德》演講,給孩子們上一堂人文教育課,生命關懷課。厲害!

一位年轻语文老师的“网络主播”成长记

定好講課內容,結合陳小燕老師的教學設想,我開始整理教學設計,編寫課件。課件第一步,背景模版。坦言,就一個小小的模版,我便把所有能下載的,相對特近的模版,全部下載下來了。一個個比對,哪一個與所講主題貼切,不會跳脫,又吸引學生。最終敲定了藍底加心跳的模版。課件開端,陳老師建議用數字說話,我整合了2019年下半年媒體報道的醫患糾紛的新聞,用直觀的新聞與數據,讓孩子們得到最直觀的結論:醫患矛盾,已是難解的謎團。

接著引出白巖松的《醫學與醫德》的演講。原視頻總時長20:28秒,而我的課程講解時間必須控制在30分鐘之內。於是我踏上了視頻剪輯的道路,視頻既要確保聲效,又要確保清晰度,我嘗試了多種剪輯軟件。放進原視頻,一幀幀嘗試,一個個字音剪輯。剪輯後,又開始將剪輯的四個小片再次合併,調整音調,調整色調。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差強人意。

看完白巖松《醫學與醫德》的演講,進入問題的探究與思考。針對第四單元的教學任務,分析文稿,設置問題。分析演講稿,針對的講話群體,演講觀點,演講佈局,演講開頭,講演技巧。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既要學生清晰明確第四單元的教學目標,又能激發學生思考,題型有梯度。僅這幾個問題的設計,就與陳老師,進行了6稿的修訂。

第一版,是直接給知識點。“這篇演講稿是針對什麼問題展開的?”第二稿討論覺得這樣的問題設計太直接,沒有趣味性,必須增加語言的活潑性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第四稿,整個課型不是活潑型,需要聆聽與思考。於是,刪掉再來。第六稿,問題要相對明確,但要有思考價值,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給學生留思考空間。與陳老師討論學習的這段時間,深刻體會到了老教師“眼中有學生”的教學理念。不論問題的設計,還是問題思考。既給學生留時間,也有了問題梯度。定稿中,著重補充白巖松用故事說“醫德”的演講方式,也滲透著撰寫演講稿的教學目標。陳老師指導的教學目標始終與教學環節緊貼,單元任務在整個單元教學流程逐步落實。

一位年轻语文老师的“网络主播”成长记

仁德醫者是大寫的人,逆行醫者更是勇士。從演講稿的分析,迴歸到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們被沁潤後,迴歸現實,思考這群可愛的,無畏的逆行醫者身上的崇高品質。這就從知識與技能層面的教學目標,上升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

內容輸入好之後,製作幻燈片。在製作時,每個圖片的插入,尺寸,位置,也經過了反覆調試與修改。尤其是最後音頻的處理,網絡上那麼多音樂,篩選起來著實費力。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又不能下載。於是乎,輾轉各網址,搜尋各播放。均未果。所以踏上新技能的get之路了,音頻錄製的學習。起初錄製好的,聲音太小,再來;錄好後有雜音,再來;錄製時間太短,再來。錄製好後插入,聲音太大,影響原聲音。再開啟在幻燈片中音調的調整,聲調高低,漸強漸弱的處理。最終耗時7小時,處理好了一個4分11秒的音頻。

一位年轻语文老师的“网络主播”成长记

萬事俱備,開始課程錄製。陳老師建議,先從講話稿的反覆的打磨開始。每一句措辭,每一個環節,都要銜接得自然流暢。我每錄一遍都要給陳老師發音頻,然後與她一塊聽,仔細想哪裡停頓不到位,哪裡情感不飽滿,哪裡聲音太強硬……

這個課的開頭時,老師的情緒,必須立馬進入,才能帶動學生。起初一直找不到感覺。反覆錄製,反覆出錯。陳老師,及時建議。先停一停。看《新聞聯播》《感動中國》《超級演說家》找感覺。在兩日的磨練中,終於有點感覺了。到後面,讀的自己幾度哽咽,不能自已。

錄製過程中,完全屏著呼吸。但是,不是ppt罷工,就是錄製閃退,抑或者講課時,磕絆或唸錯。然後所有的廢棄,重新來過。光錄製也錄製了20多遍。

雖然我當時心裡沒底,依舊忐忑不安。但還是硬著頭皮在做。這時,趙娟平組長親自打電話,問詢指點。不論是課程的串講詞,幻燈片的製作,還是講課的聲調。一一給我點撥後,不停地給我打氣,鼓勁。隨後不厭其煩的反覆指導,推送信息,進行點評。感謝趙娟平組長能夠給予我足夠大的信任,給予我鼓勵和幫助。她放手年輕教師,予以引領。給年輕教師搭建平臺,促進年輕教師在團隊中快速成長。

(感謝趙娟平組長指點迷津)

初2021屆語文教研組的各位老師們,更是榜樣引領,精彩示範。劉淑琴老師的《大自然的語言》聲音細膩,思路清晰,課外拓展貼合當下。王景華老師的《阿西莫夫》用思維導圖,串聯文章,深入淺出,語言利落,形式多樣。孫玉蓉老師的《大雁歸來》幽默和藹,構思巧妙,用一課給孩子們種下一本好書的種子。王秀麗老師的《時間的腳印》親切從容,娓娓道來,用美麗的聲音講一個時間不老的故事。陳麗暉老師的《第二單元總結》橫縱明晰,知識互聯,宏觀架構,做學生們的思維引領者。李春嶺老師的《回延安》《安塞腰鼓》專業朗誦,批註示範,深度發掘。趙娟平組長的《社戲》基礎紮實,層次清晰,精彩絕倫。陳麗老師的《燈籠》思路嚴謹,文化內涵豐富。馬丹老師的《一二單元練習講評》,細緻清晰,教學紮實,人美聲美課更美。陳小燕老師的《最後一次講演》慷慨激昂,痛快淋漓。馮雪老師的《第14-16課群文閱讀》與《撰寫演講稿》信息海量,邏輯嚴密,理論與實踐寫作結合。趙文藝老師的《妙筆生花,錦書寄情》的寫作指導,緊扣“疫”情,豐富學生寫作視角,設計匠心。如此多的優質課程與優秀教師的精彩示範,讓學生如痴如醉的同時,讓我們年輕的語文老師也品嚐到了教育教學的饕餮盛宴。

一位年轻语文老师的“网络主播”成长记

馬文佳老師的精心設計排版,於2月26日上午《第四單元 活動·探究·演講 起始課》的公眾號順利推出。版面精緻,配色和諧。文佳老師為了推送出讓學生們喜愛的公眾號,早早就要了課件,從點滴關切學生的心理需求。

課程推出的那幾天都很順利,也獲得了同行老師們的認可,那一刻,作為教師的我幸福感爆棚。

課程錄製結束了,但我的成長不會就此停歇!我知道我的教學中,還有諸多不足。不論是情緒的感染,還是講授的節奏,亦或者作業的設計,都不那麼完美。但是年輕的我,一直在路上,會虛心向高新一中初中校區的各位語文大師們不斷學習。

2020年,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與疫情抗爭,用語文人的方式教育孩子們,如何看待生活。學習不止眼前地枯燥與艱難,還有語文教學的詩意和遠方!

能加入八年級這樣一個有智慧,愛教育,勤鑽研的團隊,並且能站在他們的身後模仿學習,我心懷感恩。感謝你們為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有前輩們的高瞻引領,為我們照亮前行的路。相信我們這些年輕的語文人,必定會走的更堅定更踏實!

華商全媒體記者 趙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