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明风华》孙若微想做皇后,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职位,朱瞻基是如何做到的?

小刀刀说史


《明史》中关于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的位置是这么记载的:“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这段话里面说的很清楚,因为朱瞻基喜欢孙若微,而且她还有儿子(有争议,因为《明史》中还记载孙若微是抢来的宫女生的儿子),所以命令胡善祥辞后。朱瞻基是铁了心,太后和群臣劝谏都没用,而且命令胡善祥的语气肯定不会好,估计威胁什么的全用上了,于是胡善祥妥协。

她不妥协也没用,否则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要不了多久会被朱瞻基联手孙若微害死或虐待死,原因当然是为了腾位置,甚至于,朱瞻基可以强行下圣旨废掉她,那样,她即使能活下来,下半生也会非常凄惨。

另一个就是硬顶着不辞皇后之位,有张太后和群臣撑腰,朱瞻基也未必能把她怎么样,但是,她依旧要考虑下半生,很明显,孙若微的儿子朱祁镇未来是要做皇帝的,等他做了皇帝后,张太后也老了死了,没人帮助孤单的胡善祥的时候,她会不会遭受到儿子已经是皇帝的孙若微的报复?而且,朱祁镇肯定也是帮亲妈,不会帮助继母,即便胡善祥才是名义上的母亲。

这个是有例子可参考的,当然,是在若干年后,明武宗死的时候,没有儿子,后来是堂弟明世宗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他继位后可是因为要把生父也追认为皇帝和文官集团大干了一场,当时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还活着,嘉靖皇帝为了要让自己的生母做皇太后,可是让张太后吃了不少苦头。

因为嘉靖皇帝在继承皇位时,说是继承的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的后嗣,也就是说,名义上张太后才是他的母亲,而不是他的生母,因为文官集团全部支持张太后,而张太后也不同意妥协,嘉靖疯狂报复张太后,不但在张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就把她的弟弟张鹤龄找借口抓起来下狱(在监狱中就死了),还在张太后死后,把张太后的另一个弟弟张延龄也直接杀掉。

从后来发生的这事就可以看出来胡善祥很清醒的,她主动让位,不但文官集团和张太后(明宣宗之母,不要和明武宗之母搞混淆是)要保她,就连孙若微也要承她的人情,不管她和孙若微有什么仇怨,即便未来孙若微的儿子做了皇帝,张太后也死了,孙若微依旧要善待胡善祥,否则全天下人都不会放过她。

对于胡善祥来说,丈夫的爱已经没有了,朱瞻基也不会让她有儿子了,既然如此,干脆就为下半生考虑好了,所以干脆的辞去后位,而且这个举动也为她带了相当多的同情分,她在史书上的名声可比孙若微强上不少,世人全部同情她,下半辈子也没人敢害她,安安稳稳的渡过余生。


九头鸟漫谈文史


孙若微与朱瞻基从小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关系更胜一筹。但是由于胡善祥是朱瞻基的爷爷,朱棣给亲定的,所以胡善祥被立成了皇后。



但是胡善祥身体比较弱,经常生病,而且接连为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有一个还早早夭折了。朱瞻基都三十了,还没有儿子心里是特别着急。也算是孙若微有福气,就赶巧给朱瞻基生了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朕年过三十了还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但皇后应该何如处置?"

上面就是朱瞻基,对大臣们所说的话,他已经从心里打定主意要废后了,要立他的孙贵妃为皇后,并且说古代有这样的做法,现在讨论的是胡善祥这个皇后该怎么办?



有人对孙贵妃的评价是:"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把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所以朱瞻基是铁定了心了。

是啊,在古代比如唐玄宗娶杨贵妃的时候,大臣们阻拦也阻拦不了。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废王皇后的时候,以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反对派坚决反对,甚至拿出先帝遗命相威胁。

长孙无忌说李世民临终的时候,握着他的手,说我的好儿子和好儿媳就托给你了。现在王皇后没有什么过失,你却随意要把她废掉,这难道不是很荒唐吗?

当时李治非常生气,说不服大臣,就单独去问李勣,李勣却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为什么拿来问别人呢?本来他是不想掺合这个,表示中立。但是李治听了非常高兴,就拿来当例子了,说他不反对我就是支持了。

于是,李治就积极的开始废了王皇后,立了武则天为皇后。并在册封仪式上让李勣带头册封。



所以当朱瞻基提出废了胡善祥皇后,而立孙贵妃时,大臣们肯定会联想到唐朝这一连串儿的,荒唐的废后立后的例子。

以三杨为代表的,朱瞻基的智囊团,虽然说法不一,但是也起不了作用。最后一看朱瞻基是非要废了胡善祥,于是杨士奇很不地道地出了一个馊主意,目的是保住朱瞻基的好名声啊。

朱瞻基心里一阵狂喜啊,没想到大臣们这么给力,非常轻松的就做通了大臣的工作,他本来还想打持久战的。于是朱瞻基就让大臣去做胡善祥的工作,胡善祥没有显赫的家世,父亲不过是一个小官,这个时候没有人给她撑腰。

胡善祥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人又善良,贤淑,于是就想成全朱瞻基和孙贵妃吧。但是胡善祥心里憋的火,也是忽闪忽闪的,只不过别人看不到。

并且朱瞻基还要表现自己的大度,让胡善祥辞一次,自己不同意,胡善祥就再辞一次,自己还不同意,胡善祥再辞第3次。再一再二不再三,于是自己勉强同意了。

其实没有不透风的墙,朱瞻基和大臣们这样对待胡善祥,真的是非常过了,老百姓也都知道。

这样朱瞻基废了胡善祥,让她移居别宫,当了道姑。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但是朱瞻基却做了亏心事了,所以他说“朕少年事“,说的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很没有道理。朱瞻基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行动上并没有后悔,而且这样一件事也不好补救。

但是太后却非常的后悔,觉得有愧于自己的好儿媳,而且也做出了积极的补助的工作。有大型活动都让胡善祥参加,并且让她坐首位。

而到了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当上皇上以后,立即给胡善祥恢复了原来的名分。如果胡善祥知道的话,也应该含笑九泉了。


历史漫谈君


孙若微为了保护妹妹,才决定当皇后的,此时胡善祥已经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孙若微从小就在江湖长大,带着仇恨,可是认识了朱瞻基,两个在一起摩擦中建立了感情。又对老皇帝朱棣的政权折服,不在报仇。在太子身体不好时,帮忙代批奏折,文采卓越。她进宫和妹妹相认很开心,可是得知妹妹的野心很是后怕。但是妹妹又不听劝,只能在妹妹犯错过后收拾烂摊子,为了照顾妹妹,当上了皇后!

胡善祥,自小在宫里长大,被打骂惩罚是平常事,所以她爱慕权势,一心往上爬,尽管养母拼命阻止也无济于事。最后被汉王利用,虽登上了高位。但是也受制于人,做了很多错事,最终被朱瞻基知道,废了她的皇后位。如果没有姐姐孙若微,估计性命不保,。可是她依然没有悔改,成为太妃被接进宫后,还是妄想皇帝之位,在宫里算计筹谋!



孙若微一切不争,却做到了最高位,胡善祥争斗不休却以失败告终!两姐妹两种人生!


锦绣影视


朱瞻基想要废掉胡善祥,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但却要拐个弯让胡善祥自己辞职,这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不想被世人指着他的鼻子骂他。

胡善祥为什么被废

历史上胡皇后的名声要比孙皇后好很多,大家不要被电视剧给带偏了。

胡善祥是朱棣亲自为朱瞻基挑选的妃子,一是因为胡善祥背景干净,不会有外戚干政的风险,二则是因为胡善祥的善良、贤惠。

胡善祥虽然朱棣钦定,但并不得朱瞻基之心,朱瞻基喜欢的是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孙若微,想立为后的也是孙若微。

所以胡善祥被废是情理之中的,只是朱瞻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1429年,孙若微为朱瞻基生下了一个儿子,而贵为皇后的胡善祥育有女儿,这就成为了朱瞻基废胡善祥的最好机会。

胡善祥被废经过

朱瞻基在有了废胡善祥的心思以后,就问大臣

我年过三十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但皇后宜何如处置?

朱瞻基很直白,意思就是想废胡善祥,但胡善祥无甚过错,他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当时的大臣杨荣就直接说了,废了就是了,这话肯定合朱瞻基的心意啊,但朱瞻基还需要一个理由。

废后之事以往有惯例吗?

逮住朱瞻基的心理,蹇义出来说到:“宋仁宗降皇后郭氏为仙妃。”

好了,宋仁宗是一个好皇帝呀,既然他有废后之例在先,朱瞻基就用不着犹豫了。

但朱瞻基还是不想背负一点点的骂名,于是就告诉胡善祥,让他主动辞去皇后的位置。

胡善祥无奈,只得主动请辞,而且还接连请辞三次朱瞻基才欣然同意,朱瞻基为了演戏也是真够拼的。

胡善祥就是这样被废滴,关于胡善祥的被废,《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后无过而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一句话道尽了胡善祥的无尽委屈。

胡善祥也有自己的打算

胡善祥为什么甘心主动请辞呢?

其实她也有自己的打算,既然已经失去丈夫的心了,那霸占着皇后的位置也没有什么好处。

其一,自己不让孙贵妃会来争,孙贵妃有儿子有朱瞻基撑腰,保不齐自己会被两人联手弄死。

其二,比起被强行废后,主动请辞会赢得大家的同情心,日后孙若微想再为难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历史证明,胡善祥这样做是对的,她得到了太后的怜悯,太后常邀请她去清宁宫居住,过个节日举办些大宴,太后也会邀请她来并让她做首位。后来的朱瞻基也后悔了,谈及此事常哀叹:此朕少年事也。


煮酒温史


朱瞻基是皇帝,如果他想要废后,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问他是如何办到的,就搞得好像废后这种事有什么困难似的。古代皇帝想要废掉皇后,那是易如反掌。

这件事唯一的阻碍是——胡皇后没有任何过失。

废后,毕竟不是小事,所以要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胡善祥没有任何过错,她被废完全是因为朱瞻基想要扶孙贵妃当皇后。

因此,这件事被朱瞻基拿到大学士面前讨论时,遭到大学士杨士奇的激烈反对。

不过,另外一个大学士杨荣懂得朱瞻基作为男人的心理,他给皇帝献上了一份小纸条,其中赫然陈列皇后各种罪状二十条,都是杨荣极力编造污蔑的。

朱瞻基看了两三条就勃然变色,说道:“她什么时候做过这些?要小心祖宗神明呀!”

尽管如此,朱瞻基仍然不放弃废后之举。

经过反复的威逼,杨士奇深知废后是没办法阻挡的,但他尽了自己全力斡旋,要求保障胡善祥被废后的生活,要求朱瞻基和孙贵妃礼遇胡善祥。

最终,在杨士奇的帮助下,胡善祥体面地下台,算是历代废后里下场比较好的了。

总而言之,这件事没什么阻力。如果真有阻力,那也是历史上胡善祥本人是没有过错的好皇后。


HuiNanHistory


《明史》中一句“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道尽了胡善祥无尽的委屈。



1429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无子多病为借口,强制让胡善祥自己主动辞职,胡善祥从1426年被封皇后,到1429年被废只有短短的三年。

这三年也是朱瞻基难熬的三年,因为他对孙若微的感情远远多于胡善祥,他和孙若微是青梅竹马,和胡善祥却不是,胡善祥只是因“贤”而进宫的,和朱瞻基的感情寥寥无几。

也是因为有这层关系,朱瞻基一直对胡善祥被封为正室而耿耿于怀。



值得一提的是,把胡善祥封为皇后的人并不是朱瞻基本人,而是朱棣一手包办的,原因就是朱棣怕孙若微当皇后以后会出现外戚干政,影响朝廷的情况,所以朱棣才选择了没有大背景的胡善祥。

自胡善祥成为皇后之后,因其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深受张太后的喜爱,经常召见胡善祥去清宁宫,并且也深受百姓的爱戴。

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后问题就慢慢的出来了。



随着孙若微生了儿子之后,朱瞻基对胡善祥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他以孙若微母凭子贵,胡善祥无子多病为由,不顾张太后和朝廷大臣反对,强制让胡善祥交出皇后的位子。

就这样,孙若微也算是正式上位了,从孙贵妃变成了孙皇后,而胡善祥则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

随着年纪上去,朱瞻基也曾为此事后悔过,一句“此朕少年事”也算是为此事买单了吧。

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明史》


千古君


在古代封建时期,普通男性基本上,都会遵循三妻四妾的制度,女性想要得到爱情是不太现实的,而且爱情的存在也显得非常的突兀。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皇家,多少女子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冷冷清清过一生。明宣宗时期的皇后胡善祥就是这样典型的代表。

朱瞻基小时候非常受到朱棣的喜欢,长大之后更是带着他南征北战,将他当成未来的皇帝培养,不得不说,朱瞻基是很对朱棣脾气的。这样一位未来的皇储人选,朱棣自然是对他的终身大事非常上心。于是,机缘巧合之下,就给他挑选了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人胡善祥作为正妻,当时应该叫做太孙妃。可是朱棣不知道的是,朱瞻基对于自己皇爷爷给他选的老婆并不满意,他真正喜欢的是,从小跟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孙若微孙氏。

可是此时的朱瞻基年岁不大,头顶上更是有爷爷和父亲两座“大山”存在,在古代,孝道是被非常看重的,他们的存在让朱瞻基无力反抗,也可以说是不敢反抗,他毕竟还没有当皇帝,还轮不到他为所欲为。就这样,胡善祥嫁给了并不爱她的朱瞻基,并一路经历了从太孙妃-太子妃-皇后的身份转变。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既生瑜何生亮。在胡善祥嫁给朱瞻基成为正妻的同时,孙若微孙氏也成为了朱瞻基的侧室。相比之下,拥有了朱瞻基给予爱情的孙氏,成为了胡善祥一生难以绕过的障碍。在古代,讲究传宗接代,无论女子再如何出众,没有子嗣的出生,必然会给人落以口实,往后的日子估计很难过活。这一点在后宫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胡善祥一生中给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出生,这就大大威胁到了她皇后的位置。

朱瞻基非常宠爱孙氏,经常性的会翻她的牌子,经常被宠幸的孙氏在宣德三年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这让她的地位一下子水涨船高。再倚仗着皇帝的宠爱,就经常性的给朱瞻基吹吹枕边风,她也想坐坐皇后的位置,毕竟有儿子傍身的她,完全是有资格成为皇后。眼看着自己的爱妃为自己生下了儿子,更是加深了朱瞻基要立孙氏为后的想法。

朱瞻基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后无论是在朝堂还是民间,口碑都是非常好的,史书上也称其为贤后。想要废除她的皇后之位,难度不可谓不大,估计圣旨一下,一堆的言官会跑来质问自己,那到时候他就很尴尬了。正在他左右为难时,朝中有官员给了他很好的启发,那就是让胡善祥自己上表,说明自己无后自愿废去皇后,这就能止住悠悠众口了。

宣德三年二月,朱瞻基示意胡善祥自己上辞位表,表示自己没有为皇帝生下儿子,没有脸面位居六宫之首,愿意让出皇后的位置。胡善祥乖乖的按照朱瞻基的方法做了,他还假模假样的推辞了三次,最终还是同意了胡善祥的请辞,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这边正热火朝天的废皇后呢!转头就将孙氏册封为后。

朱瞻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在于他对于胡善祥并没有任何感情,因为他这段婚姻是他的爷爷朱棣做主的,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就意味着他对于这个女人并没有任何的同情,再加上他平时对于胡善祥属于是那种客客气气的状态,那么胡善祥对他来说根本无足轻重。另外以他皇帝的身份,如果想做什么事情,皇后想反抗根本也没有任何办法,既然皇帝不想让胡善强在做皇后,那么即便是他再怎么不愿意,也没有办法。


小芊芊爱历史


孙若微生了朱祁镇以后,朱瞻基铁了心要废胡善祥。但是毕竟无故废后,于礼法不容。何况胡善祥以贤惠闻于民间。


内阁商量了一下,又要实现朱瞻基的意图,又不能让朱瞻基背负渣男的骂名。拿就只能委屈胡善祥了。毕竟得罪一个没背景、不受宠的女人,要比直接得罪朱瞻基容易。

于是让胡善祥三辞三让,以表示自己的确不适合当皇后,而且相当于举荐了孙若微当皇后,这样一来,就等于告诉别人,是胡善祥铁了心要辞职,跟孙若微和朱瞻基都没有关系。而且可能人家还不愿意,是胡善祥死乞白咧第强赶着求孙若微当皇后的,而朱瞻基也是实属无奈。


天道轮回放过谁?没想到朱祁镇后来复辟后,在孙若微的逼迫下,要废掉自己的钱皇后。朱祁镇哪能答应?这个钱皇后虽然又瘸又瞎。

但是是因为朱祁镇才变瘸变瞎的,而且南宫7年,陪在朱祁镇身边的人就是钱皇后,那7年两人过的时啥日子?

现在孙若微要朱祁镇废掉钱皇后,理由就是她没有子嗣,还瘸还瞎。朱祁镇见过了人情冷暖,见过尔虞我诈,知道真情是无价的。于是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坚决不能废掉钱皇后。


孙若微一死,朱祁镇立刻恢复了胡善祥的位份。上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祔帝谥,修陵寝。

其实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不是没有儿子就要废后的。孙若微在地下不知作何感想?


炒米视角


《大明风华》???

孙若微没有想当皇后……

胡善祥不是主动辞职的……

朱瞻基发现了她和汉王的奸情啊,没杀都算不错了,废后算什么……

你真的看了电视?


历史小板凳凳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关于朱瞻基废立皇后之事。朱瞻基废后,历史学家一般称之为:宣宗废后。

宣宗废后,即明宣宗朱瞻基废去元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一事,此为明朝第一次废后事件。宣宗经过与大臣多次密议后,确定废黜方略,并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我们来看正史中的原文是如何记载这一段历史的:宣德三年二月,宣宗令皇后胡善祥上辞位表,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我们注意,朱瞻基废后中的一个关键词:与大臣多此密议后,确定了废黜方略。

密议?

历史上皇帝废后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既然是密议,那么发起人一定不是大臣,也就是说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宣宗废后这件事,根本算不上皇帝的家事,而是国事。那么宣宗为什么要和大臣商量废后之事呢?

应该是在宣宗二年年末的某一天,皇帝朱瞻基召集了当时的大臣,他们分别是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这几个人基本上算的上是大明王朝的首府忠臣,看来废后这件事情对于朱瞻基来讲,尤其重要,那么他抛给大臣们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看看朱瞻基是如何打开话匣子的:“我年过三十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但皇后宜何如处置?”于是列举胡皇后多次过失。说白了,朱瞻基说哥们我30岁了,才有了儿子,母从子贵,现在的问题是,皇后没儿子,咋办?

然后朱瞻基可能也是向几个大臣背后嚼舌头,说老婆的坏话。此时,杨荣倒也是直接给到皇帝解题的方法:“废掉皇后即可。”朱瞻基听了,心里应该还是比较开心,从基本面上来说,现在五个大臣里面起码有一个赞成,而且是大臣口里说的,不是我提的。老实人朱瞻基也其实也真的不老实。

男人嘛,往往都是现实的,也是虚伪的,朱瞻基随后问道:“废后之事在以往有惯例么?这句话就很关键了,我要废掉生不了儿子的皇后,现在大臣让我废后,我还得退一步问,以前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皇帝干过这事,我可不想当第一个。当然了,朱瞻基这就是明知故问,要知道他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此时蹇义称:“宋仁宗降皇后郭氏为仙妃。” 很好,蹇义这人也真的是会说话。其实,明朝以前废黜皇后的例子非常多,废掉的皇后不能说有一个连,也有一个排了。但是,蹇义唯独只说宋仁宗,那就是告诉朱瞻基,你看宋仁宗如此贤明的君主都废过皇帝,你也就别藏着掖着了。同时,朱瞻基的老爸谥号也是仁宗。这一语双关,尤为巧妙,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拍马屁与无形之中,大家可得学着点。

现在蹇义也算是投了赞成票,朱瞻基得了两票。此时,朱瞻基看到没有发言的,转而问张辅、夏原吉、杨士奇为何不说话。杨士奇这个哥们可能是有点太滑头或者没有揣摩好皇帝的心思,只说了一通废。杨士奇表示:“臣对于皇后,犹如孩子侍奉父母。现在皇后是母,群臣是子,为子的岂敢讨论废母!”

朱瞻基估计当时的表情应该是那种鄙夷的目光投向了杨士奇,说的什么废话。接下来宣宗遂问张辅、夏原吉,两人仍然规避称此为大事,容其详议。宣宗说:“此事不能给外面所谈论么?”看来朱瞻基此话带有一定的火气了。

拍马屁的蹇义此时直接指出问题的要害:这是自古就有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讨论的!这就是告诉皇帝,这事太平常了,没啥讨论的。皇帝你怎么想就怎么办就行,不用在这里装样子啦。

杨士奇遂争论道:“宋仁宗废郭后,孔道辅、范仲淹率台谏等十数人入谏而被黜,至今史册均称贬,何谓无议!所以说,杨士奇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糊涂。反正他说完这句话,宣宗就散了会。应该心里很不爽。

会后蹇义就给他们几个同事说:老板要离婚这事,是铁了心了,我们顺水推舟帮老板办了这事就行了,别再纠结了。“陛下有此志向很久了,不是我们臣下能够阻止的。”

杨士奇估计还是比较古板的一个人,他就说”今天我听到陛下所称的皇后过失,均非应当废后的罪过。”于是众人商议不决。

这事到这还没完,估计宣宗思考了一晚上没睡,第二天就把杨荣和杨士奇又叫过来问昨天会后商议的结果。杨荣特别搞笑,拿出一个方案给皇帝,上面全是一些对皇后的诬陷之罪。朱瞻基看了大怒到:你写的这些玩意,难道宫庙无神灵就看不到了么?转过脸问杨士奇:你怎么看。杨士奇估计在四书五经中没处理过夫妻关系,直接把问题抛给了皇帝。说:这事吧,你还是问问皇太后的意思吧。看看你老妈啥一件。朱瞻基也不含糊直接说到:这就是我妈的意思,所以才来问你们的。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伙也都明白,朱瞻基因为皇后生不出儿子,而孙氏生了儿子。所以有了母以子贵的念想,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们真正密议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废黜

方案

可能杨士奇当时的意见还是非常重要,毕竟老臣一位。不让他点头给方案,这个皇后还真不好废黜。后一日,朱瞻基单独召见杨士奇。杨士奇于是问:“胡皇后与孙贵妃相处如何?”宣宗说:“非常和睦亲爱。但是我看重皇子,而皇后病重不宜子,故欲正其母以区别。现在皇后生病多月,贵妃经常看望,慰藉甚勤。”

杨士奇进言道:“现在可趁其生病,而劝导其辞让皇后位。于是进对都为礼仪,而恩眷亦不衰。”说白了就是说,你劝劝皇后,自己辞让后位,而皇帝你呢,不要因为她不是皇后了,就不给人发工资了。该怎么疼爱,还怎么疼爱就是。宣宗颔首表示赞同。

几天后,宣宗再次召见杨士奇,称:“你所说的主张非常好,皇后欣然辞职。就是孙贵妃吧,那边的工作还没有做通,我以后再劝劝就是。皇后又有谁不想当呢,只不过装装样子而已罢了。

杨士奇道:“若如此,希望陛下您对待两位相同。当年宋仁宗废郭后,而对郭氏恩意加厚。”宣宗赞同并说:“我不会食言的。”于是此议论遂定

之后,朱瞻基就立马开心的下了圣旨,宣宗令皇后胡善祥上辞位表,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胡废后,经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张太后命胡废后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亦为此经常感到不快。这其实就可以看的出,朱瞻基根本就是骗杨士奇,他老妈也许根本不同意废后。

胡氏无过被废,天下人听后为之同情。数年后,宣宗亦感到后悔,曾自我解嘲道,“这是我年少冲动所为啊。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