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为什么德国不继续追击?

星光视听


所谓敦刻尔克德军不乘胜追击,应该是指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暂停48小时那档子事,一般来说,这事的锅都是希特勒和戈林胖子来背,国防军的将军元帅们个个把自己打扮的伟光正,于是什么希特勒要放英军一马啦,希特勒要和英国讲和啦就都冒出来了。问题实际情况呢?

隆美尔吹嘘击退5个师的反击引发了老将们对侧翼安全的担忧

首先引发这个问题的,是5月21日英军在阿拉斯发起反击,给了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一个闷棍,虽然因为协调问题实际参战的英军不过旅级单位——两个步兵营和两个坦克团(英军坦克团实际上是营级建制),一共两千来号人和七十多辆坦克,虽然英军最终被打退并损失了大半坦克,但是第7装甲师也损失惨重,于是隆美尔骄傲的宣称,他打退了敌军五个师的进攻!隆美尔的牛皮成功的引发了以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为代表的老将们的"马恩河恐惧",22日,法军步兵和坦克部队在康布雷再次发起反击,这进一步加深了老将们和希特勒对装甲矛头侧翼的担心,这个时候德军内部关于是否要暂停装甲部队进攻等待步兵跟上的争论,以龙德施泰特,第四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为代表,包括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在内都支持暂停进攻,而总参谋长哈尔德则支持古德里安为首的装甲部队军师长们继续进攻的意见。

暂停令并不是放英军撤退,而是给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重组防御,逐次抵抗并撤退到敦刻尔克的机会,看态势图就知道,实际上24-26日的战线距离敦刻尔克还有一段距离,而德军26日恢复进攻后要到28日才打到敦刻尔克城下。

显然官司最后打到了希特勒那里,24日希特勒访问了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显然希特勒最终支持了龙德施泰特的意见,当天就发布了禁止装甲部队进一步推进的命令,按照老将们的想法,装甲部队应该停下来巩固侧翼,等待步兵和炮兵跟上来再解决英法联军,这个时候戈林胖子又跳出来拉仇恨,声称空军就可以解决包围圈里的敌人,戈林这是习惯性拍马,不过也给自己弄了口大锅。

龙德施泰特在促成暂停令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他最终说服希特勒同意暂停进攻


装甲部队暂停持续了大约48小时,26日希特勒接到报告说英军正在利用敦刻尔克港口撤退,于是暂停进攻的命令立即被取消,但是此时为时已晚,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利用这48小时已经重整了防御,尤其敦刻尔克港不再是前两天防御薄弱的状态,德军虽然经过休整也无力快速突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防线,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船一船的联军撤回英国,最终到6月4日发电机行动结束,20万英国远征军和近14万法,比,波兰部队撤到了英国,只有最后断后大约3-4万法军最终被俘。



其实敦刻尔克暂停进攻的命令并非希特勒主动提出的,戈林也仅仅是事后拍马,实际上法国战役期间希特勒并不像后来莫斯科战役之后那么偏执,而是很能听得进将军元帅们的意见,显然最后是龙德施泰特说服了希特勒(当然和其他纳粹将帅一样,龙德施泰特战后死不认账),当然,这也和希特勒自己同样担心侧翼有关,而且显然老将们和希特勒也希望为之后法国战役第二阶段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当时谁都不知道法国人正在全力拼凑的魏刚防线如此不堪一击,而且装甲部队长途奔袭数百公里之后,本身的机械状态和补给情况也非常令人堪忧,加上敦刻尔克一带河道纵横沼泽密布,被认为是不适合装甲部队进攻的地形所以希特勒最终采纳了老将们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戈林胖子,那纯粹是个出来跳梁背锅的小丑而已。



所谓希特勒放英军一马之类的说法则纯属扯淡,如果真要放英军一马,希特勒吃饱了撑得在26日发现英军撤退迹象之后立即下令恢复进攻?希特勒和老将们纯粹是低估了英国的运输和组织能力而已(英国人自己也低估了,最初英国人认为能撤出6-7万人就烧高香了),他们只是认为背靠海峡的英军已经是瓮中之鳖,迟早能吃掉。实际上暂停进攻的命令也并非是给了英军撤退的时间(暂停令是24-26日,英军26日才开始撤退),而是给了英法联军撤退到敦刻尔克重组防御的时间。



顺带再说一句,所谓英军卖队友不让法国人上船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从26日撤退开始到29日之前法军统帅部和包围圈内的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都多次严令禁止法军放弃国土撤往英国,擅自撤退者以逃兵论处!直到29日晚才撤销撤退禁令,也就是说之前登船的法军都是违令的逃兵,而29日当夜就有一批法军登船撤退。所以说英军在法军司令部取消禁令之前拒绝逃兵登船也是很正常的做法。而撤退中最令人恶心的一幕是,6月4日最后一批接运尚在防线上成建制抵抗的法军的英法混合船团抵达港口之后,从城里突然涌出了数万法国溃兵涌向码头,这些人是前几天既不参加防御战,也不敢顶着轰炸去码头海滩等待统计撤退的逃兵,这批人占满了最后一批撤退的船位,导致防线上奋战的部队大多数撤退下来时已经无船可上只能束手待毙。实际上最后撤到英国的法军,绝大多数也都被送回法国参加6月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而其中只有少数人有幸再度跟着英军从瑟堡等港口再次撤出,绝大多数人最终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


DDG的老船坞


二战德军在敦刻尔克为什么放过英军?最近几十年里讨论的非常多,什么观点都有,但是我认为那不是希特勒战略失误,而是希特勒故意放了英军一马,原因吗就是希特勒想和英国谈和。

希特勒其实是个很英明的军事家政治家,希特勒深知德国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而且也认识到了和苏联必有一战,而要和苏联开战就必须摆平英法,要不然德国就和一战时一样必将被英法俄国两面夹击,那就必然失败。

希特勒为了避免再次被英法俄两线夹击,就先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这也是斯大林的愿望,因为当时苏联也很弱也不想打仗,而且斯大林也很想坐山观虎斗,这样一来,苏德两国一拍即合。

在德国灭了法国横扫西欧后,希特勒的想法是想与英国谈和,因为和英国毕竟隔着英吉利海峡,而要想让英国接受谈和,那就必须给英国留点面子,那就是放过敦刻尔克的英国残兵败将,在当时德军要灭了敦刻尔克的英军那是易如反掌,可德国要真全歼英军,那和英国谈和的希望就一点都没了,所以权衡利弊希特勒放了敦刻尔克的英军,当然了英国拒不谈和那有很多因素,但不是希特勒的错。

在二战后,英国大肆宣传敦刻尔克的胜利,说什么英军凭自己的能力英勇突围的,而且要没有敦刻尔克的胜利就没有日后的诺曼底登陆,我觉得没有比这更不要脸的了,就举例说,盟军诺曼底登陆时出动了三百万大军,其中美军是绝对主力,英军其实就是跑堂的,就是英军一兵不发,美军一样能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丘吉尔说过一句名言,胜利不是靠撤退打赢的,我觉得这句话形容敦刻尔克大撤退在适合不过。


天宇的文史情怀


德军在距离敦刻尔克咫尺之遥但是停止追击,一直以来有这几种说法。

首先就是希特勒不想与英国撕破脸皮,然后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投入与苏联的战争之中。希特勒本身认为英国属于和德国相近的国家,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应该一起对付的是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不想将英军赶尽杀绝,以避免造成英国彻底站在德国的对立面。

其次另一个说法是,希特勒认为有空军就足够了。当时作战中陆军的装甲部队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而德国空军最高指挥官戈林自然希望有所表现,当时英军法军等都被围困在了敦刻尔克,于是其表示仅需空军就可以消灭在敦刻尔克的英法比联军,有德国空军的炸弹就足够了。而希特勒也准许了其作战计划,但是德国空军的空袭并没有给其造成太大损失。

希特勒之所以让部队停止前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避免部队损失过大。希特勒是有着下一步的战争计划的,而如今已经背水一战的敌人必将会拼死反抗,会给德军造成不小的损失。毕竟被围的是40万敌军,德军进攻必将遭受惨痛的损失,尤其是很难快速恢复的装甲兵,这可是后续作战中德军不可缺少的主力!因此,希特勒下令部队停止行动,原地待命。


用户5770541302


敦刻尔克撤退的时候,德军是有能力彻底消灭位于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等国联军,但是德军在希特勒的严令之下只能放走英军。

希特勒之所以命令德军停止,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敦刻尔克地理特点

敦刻尔克地区沼泽遍布,并不适合体型庞大的重量较重的坦克和装甲车,所以即使德军进攻敦刻尔克地区的英军,取得胜利之后德军也会受到巨大损失。

此时法国南部地区仍旧在抵抗,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德国不能冒险。

第二,德军的实力受损

在前一阶段的战争当中,德军装甲车和坦克受损严重,而且德军经常是全速行驶,不顾一切地疯狂进攻,机器的磨损严重,如果德军进攻敦刻尔克地区的英军,那么英国本土的空军将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英军,德军势必遭受巨大损失。


第三,德军内部争权

德军进攻法国过程中陆军,尤其是装甲部队表现的太过耀眼,这让空军颜面扫地,英军陷入敦刻尔克地区以后,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以为机会来了,他让希特勒制止陆军的攻势,把任务交给空军。

戈林作为希特勒的绝对亲信,他也愿意把机会留给戈林,所以答应了戈林的要求。

第四,外交考虑

尽管德国英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但是希特勒还不想把事情做绝,如果全歼英军,那么英国和德国恐怕再也不会回到谈判桌,这对于未来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好处。

综合考虑,希特勒终于下令所有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等待修整结束之后转向南下进攻法国南部地区,英国空军与前来轰炸的德国空军拼死作战,成功掩护海军撤走了30多万联军。


视野新观


看到什么有的回答说是德国人因为政治原因放过了英国人了,这是显然不正确的。之所以德军没有围歼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是德国高层指挥上出现了错误。

1,德国进攻法国的成功程度是远远高过德军高层的战前预估的,所以德军高层包括希特勒,都对英法联军是不是真的不堪一击而感到怀疑。希特勒一直在怀疑这几十万英法联军在酝酿着什么反击。

2,德国进攻法国的机械化闪电战是一种相对新的战法,连德国人自己都不完全适应。所以当机械化部队突袭在前,步兵大幅度落后时,希特勒开始担心这些突前的机械化部队的侧翼是否安全。毕竟传统的战术中,机械化部队一定要有足够的步兵保护两翼的。所以希特勒命令先头部队停止攻击,是希望后续的步兵跟上。形成较为安全的阵型后再进行攻击。所以在5月20日,古德里安命令部队修整了2天。

3,德国人并没有想到英国人能在一周内撤走30万英法联军,所以一切战略部署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急迫性。

4,戈林自信已经获得制空优势的德国空军可以消灭一切打算撤退的英国船只。但是在这关键的一周里有数天都是不利于空军作战的坏天气。加上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德国空军远远没有发挥出预想的实力。

5,希特勒给部队下达了节约使用部队,尽量保存装甲部队主力的命令。使得前线部队都倾向于不冒险,于是发起进攻相对消极,都在期待德国空军大量消耗敌军后再进攻。

6,英法联军在5月22日发起过一次反攻,虽然这次反攻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但是德军当时没有及时把实际的战场情况正确反馈给德军高层。而这次反攻正好验证了希特勒对德军侧翼的担心以及他对英法联军在酝酿着什么危险动作的怀疑。所以希特勒在5月24日下达了暂停攻击的命令。正是这个关键命令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时间。这个错误的命令主要是基于德军对英法联军反击的错误预估上。


所以说,总结来看,德军没有急于对包围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进行攻击,主要是因为对战局的了解不够透彻,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的英法联军已经处于溃败的态势。以至于做出了过于保守小心的战略而造成的。


Buskybozar


一部电影《敦刻尔克》,向世人展示了当年联军生死时速敦刻尔克撤退的惊心动魄。9天内将34万士兵从法国海岸撤退到英国,堪称奇迹。希特勒为什么下令停止进攻?这也是二战史上一个谜团。难道是希特勒良心发现,手下留情?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究其深层次原因:1、希特勒有更大的预谋,希特勒有理由认为,法国崩溃后,英国没有道理独自支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希特勒相信英国会妥协,但希特勒错误估计英国人的坚韧品性。2、希特勒手下将领为元首是从,同时也有各种顾虑,比如,担心装甲部队投入战场会不会有巨大的风险,“困兽犹斗”会不会遭受重创,在如,气候原因,大雾,飞机前往攻击效果不理想,甚至发生误炸自己人的可怕事情等等,致使各级将领也并未积极应对和主张进攻。

3、希特勒对同为日耳曼人的英国人多少有些同情心。4、希特勒决策失误,后来的事态和希特勒的言行都表明,希特勒想跟英国议和,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复权衡利弊、犹豫未决的时刻,联军争取到了9天时间,最终40万联军撤出约34万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

但是,令希特勒没有料到的是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英国人更不可能投降了。希特勒的算盘全不落空后气急败坏,他需要对德国有所交代,后来他对民众发表演说,要以百倍的炸弹报复英国的轰炸,把英国城市“夷为平地”。正是敦刻尔克的胜利撤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保存的金子般的战斗种子,才会有后来的大反攻,最终攻克柏林。


余生听禅


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大量的好论,许多观点为:希特勒希望给英国留点面子,为何和谈创造条件,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流行的说法,但是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并不仅仅想没留点面子的问题。

当时情况来是,德军的推进速度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德军自己的预期,更没想到作战会这么顺利,其实主要的战果依赖于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但是德军主力依然是步兵,所以造成一个问题,当时正在快速向敦刻尔克推进的主力为装甲部队,当时德军坦克的损失已非常大,尤其是在缺少步兵的情况之下,单纯依赖于坦克部队去进攻拥有几十万英法军队守卫的敦刻尔克实际上不现实。

德军对于能否快速地攻占敦刻尔克地区,产生了很大的怀疑,除了认为这个块骨头不好啃之外,也在考虑后续作战的问题,想把机械化部队抽调出来进行休整,为下一阶段的作战进行准备。

希特勒实际只是命令先头部队停止攻击,后续部队实际依然正在赶来。取得实际情况是超过原先的预想,英法军队并没有继续坚守的打算,相反快速的进行了海上撤退,而且海上撤退的速度远远超出德军的预期。原本意料之中的大规模交战,实际上成了打扫战场,英法军队丢弃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让德军发了大财。这根本就是意料之外,德军不会想到,超过30万英法联军会撤退,而不是留下来一战。

总之,德军没有急于对包围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进行攻击,没有意识到当时的英法联军已经处于溃败的态势,以为要进行一场大战,反而给盟军以机会。


麦田军事观察


法国小镇,敦刻尔克,英法联军33万大军渡海而去,留下大批德军在风中零乱,若有所思。

关于敦刻尔克英法联军何以顺手撤到英伦半岛,似已成了历史悬案,历史给出了许多答案,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似乎不能揭开历史迷雾。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斯泰特担心古德里安的装甲军推进速度太快,步兵跟不上有被英法联军包饺子之虞,所以命令古德里安停留追击。

陆军总参谋部的观点与龙德斯泰特元帅的观点一致,也担忧古德里安装甲军孤军突进的危险,也支持A集团军群高层的决定。

况且,帝国元帅戈林,也曾向希特勒保证,仅凭德国空军的轰炸,就能将英法联军歼灭在敦刻尔克海滩。

希特勒身边的人,都支持让A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停止追击,待在原第等后面的步兵跟上来,希特勒的意思,就按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决定执行,其实,希特勒本人并未正式下达装甲军停止追击的命令。

当时,希特勒私下确实有放英法联军一马的意思,给丘吉尔一个面子,留待作为以后谈判的筹码,与英国媾合,以便德国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攻打苏联。


据接近希特勒的人回忆,希特勒本人认为英国人和徳国人一样,都是高贵的人种,所以有意和丘吉尔谈判停止战争,就放走了英法联军。

所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接到A集团军司令部停止追击的命令,感到不可思议,当时他的坦克离敦刻尔克小镇仅10公里。

古德里安所部停止追击,在原地待命2天后,才接到继续进攻的命令,德军再发起了攻击,待攻到敦刻尔克海滩,仅留下了3万余名狙击的法军,33万大军已在丘吉尔政府“发电机计划”中,乘坐各种船只包括渔船、帆船等渡海而去。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错误估计英国人的斗志,误以为取得优势后可以和英国言和,也对英国人强大的潜力很忌惮。对于单薄的侧翼遭到联军打击而崩溃的莫名恐惧,害怕马恩河的故事重演;对于装甲部队闪电战术的生疏,不敢勇敢的将战略贯彻到底,并且高估判断法军后备力量的实力。低估了英国人的运输能力。以为单单用空军就可以压迫联军投降。


当时德国对英法联军最大的优势就是装甲部队,而敦刻尔克属于沼泽地带,使用装甲部队效果不好。空袭又由于敦刻尔克滩头地区的沙质松软而效果极差。单论步兵德国的优势不明显,聚集在滩头地区的英法联军总数高达33.8万人,靠步兵进行歼灭这些“哀兵”德国必然损失极大,得不偿失。结论:德国如果想完全歼灭英法联军就得有付出相当代价的觉悟,而当时已经满心幻想着在谈判桌上跟英国人讨价还价的希特勒显然没做好这个准备


金戈铁马


首先是因为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冲的太快,以至于脱离了火炮以及空军的火力覆盖的范围,所以德国参谋部为了防止英法联军进行反攻古德里安部,命令古德里安不去进攻联军,第二就是因为当时装甲部队推进速度极快,在战场上建立了巨大的优势,收获了巨大战果。戈林见了之后不想让陆军独揽战功,就向希特勒建议用飞机对联军进行轰炸,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伤亡,由于希特勒当时很信任戈林,所以采取了戈林的建议,最终导致了敦刻尔克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