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刚一断气,嘉庆为何选择在大丧之日诛杀和珅?

用户82967643892


这得从和珅和嘉庆两人之间的关系讲起。和珅,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是清朝中期、乾隆朝中后期的权臣。他精明能干,通过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由其长期担任领班军机大臣,还兼任内务府总管,并拜为文华殿大学士。此外,乾隆还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与还是十五皇子的嘉庆结下了梁子。

在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也就是1790年,嘉庆的老师朱玉圭刚好六十岁。嘉庆写了一首诗庆贺老师六十大寿,诗中将朱玉圭和父皇的大寿连在一起, 而且还写到朝廷等待着他担任要职。和珅获闻后,如获至宝,以为可以用这首诗来扳倒危及自己地位的朱玉圭。于是,他将嘉庆写的诗拿给乾隆看,并说嘉庆和朱玉圭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很有野心。果然,乾隆听后大怒,将朱玉圭降职。要不是大臣说情,嘉庆也会受到惩处。于是,嘉庆和和珅便结下梁子。嘉庆也开始韬光养晦,搜集整理和珅的大量罪行。

1795年,乾隆决定传位给嘉庆,自己当太上皇,和珅便开始心惊胆战,因乾隆终将老死,新皇帝掌权只是时间问题。这时候嘉庆也因乾隆还在,所以未敢对和珅轻举妄动。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初四日,嘉庆就罢免了他的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位,并将他的党羽全部软禁起来。初五日,颁布征求朝政意见的诏书,鼓动群臣弹劾和珅罪行。初八日,定下他二十条罪状。三天后赐死。嘉庆在乾隆大丧时期就治和珅死罪,这种突然袭击让和珅及其党羽措手不及,防止兵变。此外,还因和珅当权期间,朝政吏治腐败,乌烟瘴气,民怨沸腾,嘉庆亟需进行改革。所以,和珅也就成了嘉庆改革替死鬼。


国家人文历史


嘉庆杀和珅有千万个理由,但选择在乾隆大丧之日动手,只因为此时是诛杀和珅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走完他漫长的人生,享年89岁。同天,嘉庆便以下旨命和珅为治丧委员会会长,令和珅和他的死党福长安昼夜轮守殡殿,寸步不离,和珅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无法调动兵权,束手无策。嘉庆此举等于夺去了和珅的军政大权。

紧随着嘉庆立马调兵遣将,动用自己亲信接管之前和珅掌权的军机处和户部。

七天后,正月初十,和珅被大内侍卫包围于乾隆棺木旁。

正月十三,嘉庆公将和珅二十条罪状公布于众,并下旨查抄和府。

正月十八,在众卿大夫排山倒海的控诉和举报下,和珅被廷议凌迟处死,但念及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大臣的建议,改赐家中自缢。



和珅结束了他在朝中呼风唤雨的生涯。而嘉庆扳倒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仅用了半个月。

试想,如果不是借着乾隆葬礼的由头,嘉庆估计再没有机会稳住和珅,而如果想要扳倒这个自己忍耐多时的眼中钉,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轻则时间上没有定数,重则引发无辜生命受到牵连,自古大权易主多少需要人血来铺路。

而嘉庆为何要杀和珅,我想无非几个主要缘故:

一、权倾朝野,天下只知和珅而不知嘉庆;

乾隆八十四岁禅位嘉庆后,传位诏书表明:“凡军国政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很明显是不想放权。但此时皇上已老眼昏花,口齿不清,很多时候他说的话都需要多年的挚友和珅进行“翻译”。所以嘉庆临朝时,旁边不仅坐着太上皇乾隆,和珅也在旁边站着,下边大臣们三跪九叩后便听乾隆发言,而和珅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清就照自己想要的意思“翻译”出来,完全成了一个摄政王,彼时和珅在朝中有“二皇帝”的称呼。



此外,和珅手中握有军机处大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朝中大多人都已被笼络,可谓权倾朝野,嘉庆焉能不惧之?

对于这动机,嘉庆也毫不掩饰,他于杀和珅几天后给江西巡抚的奏折中批道:“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万不得已”

二、和珅多次打压嘉庆恩师,嘉庆怀恨多时。

嘉庆虽被诟病资质平庸,但其人怀仁柔政,特别是私底下对人,可谓谦谦君子,对于恩师朱珪,嘉庆是又敬佩又感恩的。

可是和珅却三番五次在乾隆欲升任朱珪时进谗言,打压朱珪,使朱珪难现报国之志,而朱珪在被打压后自然泰然自若,毫无愤恨,令嘉庆对其忠心更加敬佩,也更加憎恨和珅。所以嘉庆在得知自己妹妹固伦和孝公主被指婚与和珅儿子丰绅殷德时,恨得吃不下饭。

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在乾隆眼皮底下狂贪暴敛多年,其财富已不是嘉庆能估算的。我们可以肯定和珅的敛财是经过乾隆默许的,乾隆为人挥霍无度,喜爱面子,私人金库想来存粮不多,到了老年,完全只能靠和珅孝敬,这点跟嘉靖与严嵩有点像。



但是,乾隆完全没想到和珅能贪这么多钱,多到总财产是一个大清十五年的税金。嘉庆观察和珅多年,早早暗中收集和珅贪赃枉法的诸多证据,对其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

乾隆在位时的挥霍早让大清变成了烂摊子,挖下的洞只能由嘉庆来填。扳倒和珅,这个洞就填了不少。

种种缘故,嘉庆焉能不杀和珅?又因种种限制,他只能于乾隆大丧之日解决和珅。


微影悼红


嘉庆杀和珅这事看似不可理喻,其实是一种皇室潜规则!

乾隆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刚一上台就以“诽谤先帝,泄臣民公愤”为由,将曾静张熙处死,而曾静张熙当年都是被雍正赦免过的,还作为《大义觉迷录》宣讲大使,全国各地巡回演讲给雍正洗白,将功折罪。

新官不理旧账,不论你和先帝有什么纠葛,到我这就是我说了算,想杀就杀。最好是立刻杀马上杀,把这些旧账连同先帝一起扫进历史,这样就能了无牵挂,开始属于自己的时代。

乾隆杀曾静,一来是曾静诽谤过雍正,做儿子的为老爸出气,二来是杀了曾静凸显自己的孝道,给文武百官和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孝心,一举两得,何况杀个曾静比杀个苍蝇还简单,抬手就杀了。

嘉庆杀和珅要复杂一些,毕竟和珅是乾隆的宠臣,亲家,加之为官几十年,门生故吏,错综复杂,但越是这样,越是非杀不可。

嘉庆四年正月二十三日,嘉庆在江西巡抚张诚基奏折的批复里写道: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于万不得已。

这是句掏心窝子的话,乾隆虽然早早退位做太上皇,但是依旧掌握大权,嘉庆名为皇帝,其实是个傀儡,傀儡做久了,大家都不拿你当回事,就好比一名演员是演三级片出身,想转行拍艺术片,哪有那么容易,不拿出点真本事,谁会正眼看你。

所以嘉庆需要做件大事立威,而和珅就是最好的祭品。

  1. 和珅的腐败是除了名的,杀一个腐败分子吃瓜群众都是拍手称快,道德舆论占优。还能充实国库。

  2. 和珅和嘉庆有私人恩怨,之前嘉庆举荐朱硅被和珅告状罢免,结下梁子。

  3. 和珅和乾隆有基情,杀了给老爹陪葬,还能把老爹那些烂事一起埋掉。

  4. 杀了和珅可以重新布局人士,收拢权力!

一石四鸟,简直是非杀不可,正因为好处太多,嘉庆急不可耐,老爹还没有出殡就把和珅干掉。这就好比足球比赛半途尿急,只能忍着,裁判一声哨响,赶紧冲向洗手间,急啊!



日慕乡关


嘉庆杀和珅,并不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毕竟还有“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说法。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老臣就是新皇帝的定海神针。

所以嘉庆杀和珅,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嘉庆庙号“仁宗”,既然“仁”,也就意味着他不喜欢黑暗。而和珅偏偏出身于清朝的特务机构粘杆处,也就是传说中的“血滴子”,十分黑暗。

三观都和皇帝不符,这就注定了和珅必须死!

那么,为什么乾隆头七还没有过,嘉庆就等不及要杀了和珅呢?其实这和明朝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是一个道理。


那就是物极必反,嘉庆这头霸王龙宣示自己的绝对权威!

我们知道,乾隆退位后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在这四年里,嘉庆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傀儡,这种痛苦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而和珅偏偏是乾隆最得益的宠臣,权倾天下,不仅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朝中官员大多更是以他马首是瞻,这让嘉庆日益难眠。

在自己的父亲祭日里杀了和珅,就是给朝廷、给天下一个通告,从嘉庆四年正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大清帝国的主人不再是爱新觉罗弘历,而是他爱新觉罗颙琰,大清国变天了。

至于抄了和珅的家,补充了国库,那只是顺手而已。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两个原因。

第一,嘉庆对和珅已经忍无可忍,多一天都不想等待了;第二,乾隆大丧之日,正是抓捕和珅的天赐良机。

和珅为何受到乾隆重用?野史的说法是,和珅与乾隆喜欢的一个逝去的妃子长得特别像。乾隆爱屋及乌,便对和珅特别垂青。

事实并非如此。和珅确实是一个能臣。他一步步从底层爬上去,靠的是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当然也包括讨得乾隆圣心欢喜的能力。

和珅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内侍卫。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随侍乾隆的御辇之旁。活该他运气好,恰逢乾隆兴致不错,随口说了一句“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欤?”。

这句话出自《论语》。其他的侍卫都面面相觑,连意思都听不懂。只有和珅缓缓答曰:典守者不得辞其咎。

乾隆一瞧,这个侍卫不简单,居然懂《论语》。从此对和珅大力提携。这才有了后来如日中天的和中堂。

成为乾隆最宠爱的重臣后,和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方面极力打击其他大臣,一方面在暗地里搜集其他大臣的不利材料,以要挟他们。甚至,他连乾隆的儿子们的材料都搜集。

和珅做的这两件事都得罪了嘉庆。

比如,嘉庆的授业恩师朱玉圭,就曾受到和珅的打击。甚至差点牵连到嘉庆。这让嘉庆早就对和珅恨之入骨。只是乾隆活着时,他碍于乾隆的颜面,不好动手罢了。

乾隆死后的第二天,嘉庆终于动手了。

这的确是个好时机。因为作为乾隆的宠臣,和珅自然要在大内替乾隆皇帝守灵,不能随便出入。这相当于被嘉庆软禁在了灵堂之内,切断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要知道,当时的和珅可是兼着九门提督,手里有兵权。如果在他的府里抓他,他可能会调兵进行反抗,如此一来就麻烦了。

嘉庆趁着和珅替乾隆守灵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了他的大罪,把他抓了起来。

本来,嘉庆是要让和珅承受凌迟之刑的——可见嘉庆对和珅有多恨。后来,由于和珅的儿媳、嘉庆的妹妹——十公主的求情,嘉庆才赐他自尽,给他保留了一个全尸。


趣谈国史


和珅,一个清朝时期叱咤风云的大贪官,他的可恨之处就是利用二十年时间,捞了相当于大清15年GDP总和的家产,在位期间,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利,谋取私利,他不仅是官,还是商,他是利用权在赚钱。



和珅不仅自己贪,他的利益集团极其庞大,在乾隆时期,大大小小的官员,与和珅有利益往来者,不计其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泱泱大国,岂能缺少蝇营狗苟之事?嘉庆知道,和珅这个蛀虫一日不除,国便一日不得安宁。


和珅并不算是大权臣,所以,与他有利益往来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和珅并无反意,所以,乾隆知道他贪,也不会去杀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爱拍马屁的贪官,那么这件事就只能留给嘉庆来干。

嘉庆上位以后,和珅的名气甚至比新皇都大,嘉庆必须查办和珅,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和珅的同党怎么办?如果一窝端,那么势必会造成朝局动荡,他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办个胡惟庸把涉事官员都诛杀了,而是只杀和珅一人。就这样,和珅死了,他的那些同党反而松了一口气。


历史密探


这事首先得从乾隆对和珅的宠信和依赖说起。

乾隆好大喜功,喜欢搞搞南巡什么的,但是一次南巡要花费好几个月时间,而乾隆又喜欢带着文武百官,后宫佳丽什么的,那么这个花费就更大了。可想而知,靠着清朝财政或者皇帝的内库收入是很难支撑下去这种生活的,这时候有了和珅的出现和帮助。和珅使用很多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的手段,帮助乾隆挣钱,然后乾隆七十大寿又有钱南巡了,还给自己办了个风光无限的大寿。乾隆不在乎和珅的贪腐,但是身为继承人的嘉庆以及自己的其他兄弟早就看和珅不顺眼了。

另外,和珅曾经得罪过嘉庆。乾隆想要提拔嘉庆的老师,但是和珅插手进来说这样嘉庆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势力了。老皇帝将会受到新皇帝的影响。

第三,和珅家境巨富,据说其家庭财富数额多达八亿两白银,这可是清朝十年多的财政收入。乾隆在位时期,花销特大,导致国库空虚,内库更为空虚。嘉庆皇帝登基成功,最发愁的自然就是政府财政问题,尤其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问题。有了和珅的巨额家产,那么嘉庆在相当一段时间将要吃穿不愁了。



第四,就是皇帝更替,自然带来的权力变革问题。乾隆宠信和珅,和珅位极人臣。新皇帝登基,却不一定会好好听新皇帝的,很有可能以上任皇帝留下的重臣掣肘新皇帝的决策。还有就是官位也得给新人腾腾地方了,不杀和珅那就很难办到了。



只不过嘉庆更为性急一些,乾隆刚刚去世三五天,就把和珅查办了。确实也有很多疏于考虑的地方。


阿庆还是阿庆




然而就在这件事上,嘉庆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却让人刮目相看,他为何在先帝尸骨未寒之际,迫不及待的逼死先帝的头号宠臣?在先帝大丧期间手挥屠刀,这在一直大力弘扬孝道的大清朝,多多少少有些扎眼吧?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皇权旁落

乾隆六十年(1796年),85岁的乾隆昭告天下,禅位于儿子颙琰,即嘉庆皇帝,乾隆则成为太上皇。乾隆在禅位诏书中写道: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可见,乾隆虽然退位,但并没有放权,军国大事还是他说了算,嘉庆实际上就是个摆设,直到1799年乾隆驾崩,嘉庆才真正开始亲政。

也就是说,嘉庆做了四年的傀儡皇帝,我认为正是这要命的四年,使嘉庆对和珅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排斥感和厌恶感。乾隆虽然大权在握,但毕竟年事已高,精力衰竭,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很多日常政务都交于和珅处理。在这四年时间里,和珅的权势达到顶峰,不仅身兼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多个朝廷重要职务,还把持吏部、户部、理藩院尚书的工作,将大部分政事、人事、财权揽于一身。



这样一来,和珅无疑架空了作为堂堂一国之君的嘉庆皇帝,深深的刺伤了一个帝王的自尊。对于乾隆,嘉庆无可奈何,可他对父皇所有的不满和怨气全都嫁接在了和珅的身上,时间拖的越久,对和珅的怨恨越深。在嘉庆日后对江西巡抚张诚基的奏折的批复里可以觅出端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于万不得已。可以说,嘉庆迫不及待的处决和珅,正是为那段屈辱的时光寻找情感宣泄的出口。

第二、积怨已久

和珅不是没有想过自己的退路,他也明白乾隆不可能永远罩着自己,总有撒手人寰的一天,到那时新皇登基,是福是祸犹未可知。所以,和珅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扮演乾隆第一宠臣的角色,另一方面向嘉庆暗送秋波,千方百计的讨好嘉庆,防备日后嘉庆对他实施政治清算。

当和珅得知嘉庆被秘密立为太子之时,第一时间向嘉庆献上厚礼以示庆贺。然而此举无疑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嘉庆不仅不领情,反而极度反感,立储如此绝密的事情,和珅都能轻而易举的知晓,可见他权势滔天,无孔不入,这样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嘉庆。



嘉庆元年,乾隆准备晋升嘉庆的老师朱珪为大学士,嘉庆作诗向老师表示祝贺。谁知和珅担心自己地位受到威胁,跑去乾隆那里一通添油加醋,大意是说嘉庆作诗庆贺其实是笼络人心,把乾隆的恩典,算到自己头上。乾隆听后大怒,把朱珪降职处置,无疑狠狠扇了嘉庆一记耳光,提醒嘉庆,老子还没死呢!

只这一件事,和珅彻底得罪了嘉庆,嘉庆被扇的有多疼,对和珅的怨恨就有多深。嘉庆也明白,乾隆在世之时,自己动不了和珅。于是,嘉庆开始韬光养晦,为了麻痹和珅,甚至免了二人私下的君臣之礼,忍辱负重到这个份上,对和珅早已咬牙切齿,磨刀霍霍,只差乾隆断气了。

第三、杀人立威

乾隆活了89岁,是最长寿的帝王,嘉庆长期处于他的阴影之下,如今终于熬出了头,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为了展现新皇的权威,必须和旧势力一刀两断,和珅此时位极人臣,百官之首,嘉庆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其实这也是自古以来新皇立威惯用的手段,也是帝王之家父子之间在用人方面总是互相顶牛的原因——老子喜欢的大臣,往往是儿子讨厌的大臣。



在嘉庆看来,处死和珅可谓一石四鸟,一来巩固了皇权,二来树立了权威,三来清算了大贪官,博得了百姓的好感和支持,四来白花花的银子尽数落入自己的口袋,赚的盆满钵满。如此一本万利的买卖,何乐不为?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和珅是个人才,但是别忘了他侍奉的君主是同样人才的乾隆。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大老虎,但是乾隆更是一个养虎人。

有句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乾隆在位八十余年,和珅也风光了很多年。凭借他的能力,可以说是为自己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富可敌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和珅的政治高度曾经一度超过了很多人,成为了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地方兴风作浪,在朝廷呼风唤雨。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作为皇帝的乾隆为什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说到这儿,不得不一提最近有人提出的“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口号了。魏忠贤是一个十足的奸臣,可以说是真正的祸国殃民了。

但是为什么崇祯会在最后的时候下令厚葬魏忠贤呢?是良心发现么,我想绝对不是。只不过是他给了国家秩序一个平衡点而已,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一样的,和珅能够屈居乾隆之下,但是不一定适合嘉庆的政治风格。为了国家安定,为了朝廷稳定,为了自己大权在握,和珅必须死,嘉庆做的非常的明智。

或许咱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和珅之死,可能是乾隆一早就算计好了的,养肥和珅,只是在给嘉庆作势铺路而已。


盛世打杂


因为嘉庆皇帝忍受够了,内心焦躁,实在是等不及了。

乾隆老皇帝名为太上皇,退居二线,实际上大权独揽。嘉庆三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得成全父亲那个不愿意超过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时间的美名。

嘉庆心里苦,但不能说啊。自古无情帝王家,嘉庆皇帝对父亲没什么感情。所谓父慈子孝是做给吃瓜百姓和朝野上下看的,这是仪式上的表率。

乾隆驾崩之后,嘉庆总不能否认皇阿玛吧,故而必须拿权臣开刀。新朝新气象,和珅作为宠臣,行为跋扈和结党营私也来源于皇权,这个人人畏惧,曾经在百官头上拉屎的白面小生终于要倒霉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皇帝打算扳倒查办和珅时,树倒猢狲散,和珅的党羽纷纷加入弹劾和珅的团队。

这就是人性,也是理性,为官之道不过如此罢了。御史放风,朝臣纷纷上褶子,弹劾和珅大奸臣,把持朝政,贪污舞弊,残害忠良,民怨沸腾,天地不容,简直是十恶不赦。竟然还在给老皇帝守灵期间打盹,更是大不敬。

嘉庆需要发泄,百官对和珅的怨气,也需要发泄。在查办和珅这个过程中都发泄了,就是所谓的纾解民怨。

给罪人找一个理由太简单了。目前流传的和珅贪污了多少钱,大部分不靠谱,甚至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和珅的经济问题。

赶紧坐稳脚跟,杀一儆百,是新皇帝登基的首要问题。而且,需要朝野表态,通过诛杀和珅党羽,树立一个新气象。不得不说,和珅客观上也是皇权的一颗棋子。

虽然说,棋子有大有小,尘埃也有抱团成泥和随风飘散。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至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微不足道。打倒和珅不是为了钱,国库里再缺也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和珅威胁了新君权威,成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死不行了。

一些人说乾隆故意不查办和珅,留给嘉庆,纯属一厢情愿,你要是皇帝,你愿意自己人立马被清理?

简直是笑话。嘉庆治国是庸才,守成尚且不足,何况创新兴除利弊。但是,在处理和珅这件事情上可谓完美,无缝衔接,恰到好处,令人惊叹❗️

不株连广泛,是查办和珅案的原则。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你说嘉庆聪不聪明?只是,权术有余而胸襟能力不足罢了。

历史传讯社,秉持原创,期待评论和宝贵点赞👍!您的支持和关注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