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堅持閱讀、寫作為人生賦能

大家好,我是宇觀世界。這是我在頭條發佈的第001篇書評。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書籍分享

是,輕閱讀編寫組所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分享好書,知識乾貨和高效學習方法,堅持閱讀寫作為人生賦能。花最少的時間,最高效為你提供有用乾貨,喜歡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哦。

讀懂一本書,精於一件事,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從求學生涯起始階段,小學、中學、高中直到大學、讀研,讀了20多年的書,閱讀的習慣一直伴隨著我。

我自認為是個喜歡讀書,但不擅長讀書的人,時常會受一些問題的困擾。書雖然看的多,但是閱讀速度卻依然很慢,當天花費很長時間看完的書,一段時間過後卻似乎什麼都不記得,連核心觀點都忘乾乾淨淨。有時,我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記憶力不行啦。而這些問題在我遇到《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前,一直沒有好的解決方案。

但自從花了一個下午認真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深刻懂得:“閱讀看起來是一個人人都會的事,但是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讀一本書的收穫卻是天差地別”。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為什麼會這樣?以前沒想過,也不在乎的小問題,確是阻礙閱讀效率提高的攔路虎.....

有的人每天煩瑣事務纏身仍可以保證數

日讀完一本書,有的人有大把閒暇時間卻一年讀不完一本書。不要找沒有時間之類的藉口,那實在太低級。

事實上,閱讀速度存在差異的原因,其實是在方法上。這使我開始重視閱讀方法論起來,我也希望能將自己所思和經驗,分享給那些和我一樣也不善閱讀的朋友們,幫助大家提高閱讀效率。文章結尾附有本書的知識框架思維導圖,可以收藏慢慢學習。

這本書在介紹基礎的、科學的閱讀方法之餘,力求滿足不同讀者在閱讀上的不同需求。但是並非所有的方法都適合你,需要結合自身的閱讀習慣,深思之後,自行取捨,達到學以致用。我將從幾個維度,結合自身經驗,重新解讀書中的方法論,去繁化簡,取其精華。

1、關於讀書的“3W1H”

why(為什麼)、what(做什麼)、Where(在哪裡)、How(怎麼做)是我們做每一件事前常常會思考的問題,其中“Why”為導向,指引行動;“What”為對象、內容,是行動的客體;“Where”為場所,是行動的必要條件,“How”為方法,是行動的途徑。“3WIH”意在提醒讀者對閱讀行為要進行全方面思考。

1、1 為什麼閱讀?

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對個人而言,讀書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整個社會而言,書籍的存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中國古代宋真宗趙恆做《勸學詩》以激勵士子努力學習、參與科舉考試,其中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耳熟能詳的句子,意指讀書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可以獲得豪宅名駒,可以獲得如花美眷,可以獲得尋常人難以擁有的一切物質享受。

這些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讀書有用論,其實指向了一個普適的道理:讀書能獲得謀生技能,從出生到成年後步入社會,我們擁有的許多技能都是從書本中學到的,再經過實踐強化,成為與自身密不可分的部分。

所以在閱讀一本書前明確目的,是一件頗具儀式感的事情。出於無聊打發時間和出於獲得知識技能的閱讀,由於這兩種目的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讀者為閱讀這件事願意花多大的心力。

不論是為了消磨時光而隨手翻閱,還是為了學有所得而熟讀精思;不論是為了升職加薪,還是為了準備談資:閱讀總有目的。若無目的讀書,則不能稱之為“閱讀”。同時,唯有明確閱讀的目的,才有利於更加高效地閱讀。

所以在閱讀一本書之前問問自己,如果想從這本書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只是走馬觀花般閱讀一遍,尋求感官刺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深入思考,做筆記,輸出,付之實踐。

1、2 讀什麼樣的書?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則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網絡上曾流行過這樣一句話:“你的外表和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其實就是間接反映了我們應該選書、讀書的標準。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就像從小到大,我們不知道吃了多少頓飯,才成為今天的自己,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吃進去的食物一直塑造著我們的骨骼和血肉。

臺灣學者郝明義在《越讀者》中將書比喻為食物,為我們選擇讀什麼樣的書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鑑的方式。

第一類書如同主食,包括職業、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及其直接解決之道。

第二類書如同美食,不求針對人生的現實問題,卻可以滿足思想需求。

第三類書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即工具書。

第四類書如同甜點、零食,用於娛樂、消遣,滿足休閒需求。

專業書,實用類書籍幫助我們在社會上謀生,但是哲學、歷史、藝術, 這些書並不教給我們生存的技能,卻可以教我們更好地生活。所以精選和泛讀應該有自己的平衡,生活才不至於單調乏味。

關於選書的方式可以多元,可以是名人名家、讀書達人、KOL的推薦,也可以是朋友、老師熟悉人士的分享,也可以從內心出發,自己探尋,找到適合自己讀的書,也是一種能力。

1、3 閱讀場所

宋代文豪歐陽修曾言:“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歐陽修的“三上”空間再配上漢代董遇提出的“三餘”時間,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閱讀就成為無處不可、無時不可的行為。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習慣碎片化閱讀方式來獲取信息和知識。上下班地鐵上,旅行的飛機上,甚至上廁所時,掏出手機也能資訊和文章。


相比於古人,我們似乎有了更多元的場景、能更方便快捷地接受到海量的資訊。我們好像變得更自由了。但是你可以看看地鐵上的白領們,盯著手機屏幕的眼神裡透露出有焦慮、茫然的不在少數。為什麼獲取信息的手段先進了,我們還是會焦慮和迷茫呢?

因為我們大多被動的接受信息流,並且大多毫無關聯。上一秒還是嚴肅的知識類,下一秒就是搞笑娛樂了,不成體系,自然會產生“今天好像花了很多時間在閱讀上,但又感覺什麼都沒收穫”。這樣的困惑了。

如何解決這種困惑?要有閱讀的場景化思維,地鐵上這種嘈雜的環境中,適合讀那種輕鬆、娛樂的內容,不適合嚴肅的知識類,就是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場景,閱讀相匹配的內容,提高專注力。

2、常見閱讀方法總結

美國學者、教育家 艾德勒提出了著名的“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詳細的解釋和操作方法,讀者可在書中自行查找。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2、1 基礎閱讀

即處於識字階段的閱讀,也稱為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

2、2 檢視閱讀

即系統化略讀,類似於學生時期進行的閱讀理解。

2、3 分析閱讀

即全盤閱讀、完整閱讀,也是能更好地理解一本書的內容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

2、4 主題閱讀

對某一主題產生強烈興趣,隨後閱讀大量文獻,提出自己的問題與分析,最後論述成文。

2、5 分層次閱讀

第一個層次是泛讀,即瀏覽。可以沒有目的的隨便翻翻,有興趣就往下看,無興趣就終止。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初步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進一步閱讀。

第二個層次是略讀。即將泛讀時選出的書,粗略的讀一遍,可稱為通讀。

略讀也應做到“略”而不“漏”,需要集中注意力,先審視題目,看看全書的結構,然後看開頭和結尾,再按書的結構層次順序閱讀。

第三個層次是精讀。即認真、仔細、精確地閱讀。

精讀一本書是從內容到形式、從形式到內容、從部分到整體、從整體到部分的反覆研讀過程。

閱讀是一項主動的活動,而且越主動效果越好。無論進行哪個層次的閱讀,探求越多,提問越多,思考越多,分析越多,收穫就越多。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一個熟練掌握閱讀方法的主動閱讀者。

2、6 閱讀層次與讀書四問

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

作者通過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實踐,不能認同的觀點,必然也不會應用在實踐中。 閱讀一本書,僅僅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還要產生自己的想法。 如果一本書告訴我們一些資訊,我們一定要問一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如果一本書不僅提供資訊,還對我們有所啟發,就更應該找出書中更深的含意或其他相關的建議,以獲得更多啟示。讀書四問”是一種通用的閱讀方法,將貫穿全書始終。

3、閱讀的幾個誤區

3、1 我們是否誤解了速讀?

我們拿兒童與成年人做比較,兒童的記憶力普遍高出成年人許多,可是,讓他們在相同的時間內閱讀同一本書,兒童的閱讀效果不一定強於成年人。拋開生理上的差異不說,理解能力就足以彌補成年人的劣勢。

3、2 基本要求:視讀不聲讀

許多閱讀速度較慢的人有聲讀的習慣,這種習慣是阻礙其提高閱讀效率的最大障礙。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其一,一般人的語速比視讀速度要慢;其二,聲音會對閱讀者造成干擾,影響閱讀效果。閱讀時,不可全篇聲讀或者默讀,要盡力控制自己的視線從左向右、自上而下地移動,最好逐句閱讀,視線的焦點落在每一行的關鍵詞語或短語上

3、3 閱讀的正確姿勢

閱讀時最端正的姿勢恐應該是這樣的:上半身身體端正,腰板挺直,靠在椅背上,背部不要彎,胸部稍挺起,雙手或單手持書,手臂自然放鬆;下半身雙腿自然彎曲,大腿平行於椅面,小腿垂直於地面或稍向前伸,不蹺腿,不晃腿;雙眼離書本一尺,胸部離桌面一拳,握筆時指尖離筆尖一寸。這些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耳提面命的內容,總是很難遺忘,卻也丟得最快。其實,這正是科學的閱讀姿勢,這樣的閱讀姿勢可以顯著提高閱讀效率,長時間閱讀時效果更明顯。

3、4 跳躍視線,擺脫逐字閱讀的弊端

第一遍閱讀時,讀者可能會在心中默唸,視線跟隨腦中“聲音”的指揮進行跳躍。第二遍閱讀時,因為已經瞭解文字的內容,可以加快速度,同時克服默讀的衝動。閱讀時要注意讓語句和語義在腦中形成直觀的印象

3、5 警惕閱讀的負面情緒

比如認為書籍太難、自己無法讀懂;也可能是認為預期目標和閱讀體驗不匹配,比如計劃用多少時間讀一本書,實際沒有達到,或者希望記住什麼內容,讀完卻沒有印象;還有可能是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態與閱讀所需的狀態不匹配,比如身體疲憊很難進行有效的閱讀。

比如閱讀深奧的書籍時,可以事先做一些功課;若閱讀的速度不快,就不要一開始就定下每分鐘一千字這樣的閱讀計劃;認識到自己閱讀上的弱項,就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身體不適或者心緒不安時,就想辦法讓自己恢復平常的狀態。閱讀時,閱讀者才是主動的一方,書籍應該在自己的掌控中。要做書籍的主人,而不能成為它的奴隸。

3、6 快速理解更重要

理”既指條理,又指整理的動作,“解”有拆解、解剖之意。 讀者可以嘗試快速閱讀,同時梳理這段文字的脈絡,根據文中的觀點,用自己的語言對論題展開論述。如果不能在大腦中理清文章的結構,可以藉助紙筆,在紙上列出綱要,再組織語言表達出來。

4、精讀怎麼訓練?

宋代羅大經所撰《鶴林玉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這就是那就著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出處,強調了精讀一本好書,收穫絕對物超所值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到了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在“三到”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手到”成為“四到”,於是形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讀書方法。魯迅又在“四到”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腦到”,總結為“五到”。

集中注意力(心到),認真看(眼到),認真背誦(口到),認真做筆記(手到),認真思考(腦到)。精讀其實是調度多感官,處理,加工,理解,吸收,最終輸出自己所理解知識的過程,看似繁瑣,但是內化成自己腦袋的知識,大多經歷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

5、如何做讀書筆記?

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從古至今,做讀書筆記都是件技術活,需要系統的學習。

對於記事性質的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 其要”,可以使閱讀者對書中事件的全過程一目瞭然,然後進一步瞭解事件各環節之間的聯繫,從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鉤其玄”,可以使閱讀者看清作者的觀點,把握重點,然後可以從作者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中得到啟示,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楊絳在為《錢鍾書手稿集》所作序文中寫道: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讀書筆記大體可分為摘抄型、感悟型、評註型和綜合型四類。

摘抄型:這類讀書筆記有時甚至不抄錄具體內容,只記下要點,建立索引,主要包括文章的題目、編著者、出版年月日、書籍來源,更詳細一些的還包括具體章、節,以備日後查找。寫這類讀書筆記需要更為嚴謹的態度,這也是對知識產權的尊重。

感悟型:我們可以在摘抄要點的基礎上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樣的讀書筆記屬於讀書札記。

評註型:包括書頭批註、夾註、評註、對原文的補充等。評註則是讀完一本書後對它的優劣加以評論,或對疑難之處加以註釋,與書評類似。

◆ 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但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按蘇軾的看法,書中內容豐富如海,而人的精力有限,一次不能獲得全部。閱讀時最好分多次閱讀,每次只關注一個主題,“一意求之”,將一個主題研究透徹之後,再次閱讀時關注另一個主題,這樣閱讀多遍,“八面受敵”,雖然看起來迂迴費時一些,但閱讀的效果是略讀一遍無法比擬的。毛澤東在《關於農村調查》中也提到將這種“八面受敵”的思想用於研究中國革命。

6、 怎樣閱讀實用型書?

閱讀實用型書,要特別注意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書中的案例與自己的體驗相結合,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計劃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意味著不能對書中的知識、方法死記硬背,要結合實際深入理解;

“書中的案例與自己的體驗相結合”意味著不能對書中的案例生搬硬套,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改動,或者選擇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法;

“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計劃相結合”意味著讀者不能僅憑自己的經驗進行實踐,那樣的話書中的內容並沒有發揮作用,應該將經驗和理論結合起來,並一同體現在未來的實踐計劃中。

◆ 書非借不能讀也

閱讀的目標,把每一本書當成借的來閱讀。我們可以清理自己書架上的藏書,扔掉那些已無用處的,將仍有閱讀可能的書籍按閱讀慾望的強弱程度整理好,從最願意閱讀的一本開始,從而打破困境。藉助閱讀APP,管理書籍,因為免費期有限,所以能逼自己儘快讀完,不失為督促自己閱讀的好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 整理自己的書架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整理的過程就是一個接觸、回顧或想象的過程,可以拉近人與書的距離,令人產生閱讀的慾望。整理書架並不是收拾房間那樣的體力活,不融入自己的思考、單純地進行的身體活動不能稱為“整理”。

拿起一本書就會想到它的來源,想起自己買書時的動機,進而想到閱讀的目標、書籍的內容、給自己的啟示等,這才是“整理”工作的內涵。

接觸一本書,就產生與之相關的諸多聯想,可以強化閱讀效果。如果是藏而不讀的書,則有可能因為整理而產生閱讀的慾望,也並非毫無意義。自己的書架上那麼多的書,都是“藏而不讀”,這種現狀得改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方法可以學習、可以借鑑、可以補足,習慣可以養成、可以克服、可以改變,唯獨興趣的發現和培養只能依靠自己,關於閱讀,旁人雖可以引導,卻無法傳授,更無法替代。再沒有養成習慣時,向讀書達人學習,或許就是一條可以模仿的捷徑,關於讀書,我也在路上,你類?歡迎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體悟,和我一起高效成長吧。

分享讀書、寫作、高效學習乾貨知識、職場、互聯網、自我成長技能修煉

堅持閱讀、寫作為人生賦能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教你快速提升閱讀效率(附思維導圖)

《如何閱讀一本書》思維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