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阿勒泰護邊員:誓與邊防守一生

“維穩戍邊”,護邊員隊伍建設很關鍵。胡斯曼、託合塔爾汗、馬軍武、張正美把一生奉獻給了邊疆。在阿勒泰,這樣的護邊員還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這些無私奉獻和常年駐守的人,才築牢了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銅牆鐵壁。

家就是哨所

青河縣查干郭勒鄉薩爾布拉克村,被稱為“中蒙邊境第一村”,這裡地處邊境一線,自然條件惡劣。65歲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帶著兒子、孫子,50餘年堅守邊境,譜寫出一段一家三代人的戍邊情,被當地農牧民廣為傳頌。

每個週一的早晨,在邊境線旁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家裡都會準時響起嘹亮的國歌聲,擔任升旗手的是胡斯曼的兒子庫爾可木別克,國旗下站立的是胡斯曼和妻子塔斯肯古麗以及他的雙胞胎孫子。一家三代從2012年起開始週一升國旗,至今已有8年時間,風雨無阻、從不間斷,換下的16面國旗被胡斯曼一家疊放得整整齊齊。“升國旗在我們心裡不是例行公事,是我們一家三代護邊員的神聖職責。”胡斯曼的兒子庫爾可木別克驕傲地說。

提起巡邊,胡斯曼的思緒回到了50多年前。1963年中蒙邊界確定後,胡斯曼的父親便開始一邊放牧一邊守護國門。

受父親的影響,小小的胡斯曼就萌生了擔負起為國戍邊的責任。1976年4月,薩爾布拉克村開始組建護邊員隊伍,二十出頭的胡斯曼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首批護邊員隊伍。從此,每天一匹馬、一壺水、一塊饢、一把鉗子,邊放牧、邊巡邊、邊維護設施,一干就是40多年。

巡邊也有意外發生,胡斯曼談到一次危險的經歷。那是2010年的冬天,胡斯曼完成巡邊任務時天色已晚,白雪皚皚,天黑路滑,馬不慎滑倒,胡斯曼從馬上掉了下來,摔得昏了過去。當兒子帶著牧民找到胡斯曼時,他已經被凍得奄奄一息,忍飢受痛挨凍長達6個多小時的胡斯曼僥倖獲救,但他的胳膊從此落下了殘疾,每到陰雨天就會疼痛難忍。

2012年,胡斯曼的家被正式設為哨所,身體已經難以堅持的胡斯曼把這份使命交到了大兒子庫爾可木別克手中。紅頂白牆的牧民定居房鑲嵌在邊境線上,成為邊境線上永不移動的固定哨所,胡斯曼一家就是這裡永遠的哨兵。

“我一定向父親學習,把護邊員的責任盡好,守好祖國的邊境,發揮好哨兵的作用!”接過使命的庫爾可木別克格外珍惜這份工作。

父親為巡邊的付出、對戍邊的責任感深深影響著庫爾可木別克,從小他就把巡邊看作生活中最重要、最神聖的事。這段20多公里的邊境線,40多年裡,父親每天都要騎馬走一遍。清晨出發,走完一遍到家已經是深夜,颳風下雨從未間斷。遇到大雨、暴雪,父親就徒步巡邊,回不了家就住在附近的牧民家裡,有時一出去好幾天才能回來。

此後,庫爾可木別克像父親一樣,開始了每天趕著牛羊巡邊的生活。隨著條件的好轉,摩托車、望遠鏡、手機等工具讓巡邊生活更加現代化。除此之外,每月國家還為護邊員發放補助2000元以資鼓勵,這些變化激勵著他更愛這份工作。

為了把這份工作傳承下來,庫爾可木別克常常把雙胞胎兒子帶著上邊境線,給他們講巡邊故事,講戍邊責任。

那厚厚的一摞摞巡邊日記,是胡斯曼三代巡邊的真實記錄,他們一家人協助邊防部隊參與各種形式邊境聯防聯勤近萬次,實現了人員牲畜零越界,邊界事件零發生。

阿勒泰護邊員:誓與邊防守一生

護邊員胡斯曼(左)與戰友並肩巡邊。

放牧就是巡邏、生活就是守邊

託合塔爾汗·阿合孜爾是中哈邊境一名普通的護邊員,從1994年擔任護邊員至今已經有26年了。26個春夏秋冬,託合塔爾汗在巡邏路上,磨破了百餘雙膠鞋,穿破了幾十套迷彩服,記下30多本護邊日誌,創造了26年未發生涉外事件的紀錄。

託合塔爾汗的父親阿合孜爾,自 1960年以來,長期生活在邊境一線地區。秉承放牧就是巡邏、生活就是守邊的理念,他用最質樸的愛國情感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邊防,24年如一日一直義務護邊。正是在父親的薰陶下,託合塔爾汗從小謹記守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直至現在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誓言。

託合塔爾汗,1966年1月出生,家中有妻子和3個孩子,居住在吉木乃鎮合孜勒阿德爾村,距離邊境線僅2公里。託合塔爾汗在1984年初中畢業後,就投身護邊工作中,在別爾克烏片區當護邊員(當時稱呼民兵),一干就是10年。那時,中哈邊境未安裝鐵絲網,牲畜越境是常事,對邊境安全造成重大風險隱患。

託合塔爾汗與同事們恪盡職守,一次次驅趕越境牲畜,守護了邊境的安全。因為個人原因,託合塔爾汗回到了自己家中,但是他時刻不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在自己居住的邊境區域繼續當起了義務護邊員。

2009年,他再次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光榮的護邊員。當時,鄉(鎮)招錄護邊員,但是待遇不高,每人每年只有150元生活補貼。託合塔爾汗聽說後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同時他耐心地發動周邊的群眾,呼籲他們積極響應號召。在他的呼籲下,周圍的群眾積極響應,很快就完成了護邊員隊伍招錄工作。

託合塔爾汗負責巡視的區域是中哈邊境52至58號界碑間15公里的邊境線,這裡自然環境惡劣、人跡罕至,夏季時常會刮沙塵暴,而到了冬季,則是風雪交加、白雪皚皚的一片。他就這樣趕著羊群,日復一日地沿著邊界線巡邏放牧。巡邊工作枯燥無味,大多數時候只有羊群陪伴。

他的兒女會經常回家看望他們,並帶些治療風溼藥等必備之物給父親。每次給父親擦藥的時候,都會勸說父親要保重身體,到縣城居住,不要再當護邊員了,身體重要。託合塔爾汗一再強調自己沒有關係,只要還能動彈一天,就會去守邊巡邊,還說,“你們的爺爺就是這麼過來的,我也會這樣做下去,這個責任要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來,一旦需要,你們也要回來,這是我們家的傳統,也是我們每個守邊人一生的責任。”

2019年7月,託合塔爾汗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今年1月獲得“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2019年度優秀護邊員”。

阿勒泰護邊員:誓與邊防守一生

“瞭望臺上的眼睛”—馬軍武、張正美夫妻。

“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

中哈阿拉克別克界河東岸,坐落著一間外表其貌不揚的哨所,這就是被譽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桑德克哨所。從1988年至今,30餘年春夏秋冬如一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水管所職工、護邊員馬軍武和張正美夫妻二人一直駐守在這裡。

每天清晨,馬軍武、張正美都會將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莊嚴升起,讓其在祖國的天空高高飄揚。

地處“西北之北”的這條邊境線,不僅偏遠、荒涼,更因其嚴酷的自然環境而令人瞠目。“春天被洪水嚇死,夏天被蚊蟲咬死,秋天被風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凍死。”這是流傳在當地的一句戲謔之語,卻更是對當地惡劣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夏季,這裡蚊蟲肆虐,巡邏往往要全副武裝,從頭到腳全部覆蓋,防止叮咬;冬季,這裡零下40多攝氏度,狂風暴雪成災,積雪堵塞交通,與世隔絕。

1995年5月,阿拉克別克河春汛如期而至。“從上游衝下來的一棵大樹橫插在堤壩麻袋上,不僅容易旋走麻袋,而且會堵塞河道,有決堤危險。”馬軍武回憶道。

為了儘快處理險情,馬軍武划著一隻簡易皮筏子,卻突然被一個大浪掀翻在水裡,急流瞬間淹沒了馬軍武。站在岸邊用繩子拽住皮筏子的張正美一時手足無措。

幸運的是,在一處穩水的地方,馬軍武拽住岸邊的樹枝游上了岸。當看到全身溼透的馬軍武站在面前,張正美抑制不住內心瞬間的悲喜交加,撲到馬軍武懷中號啕大哭,而疲憊的馬軍武輕聲安慰著妻子“沒事,沒事”。

戍邊30載,馬軍武不知走過了多長的巡邏路,磨破了多少雙鞋子和多少套衣服。但他守來的是成功排除數十次險情,創造了桑德克地段30年未發生涉外事件的紀錄。

2010年7月1日,在黨的生日這一天,馬軍武光榮入黨。3年後的7月1日,張正美也宣誓入黨。站在鮮紅的黨旗前,馬軍武親自為張正美戴上黨徽。從入黨那一刻起,數年來,黨徽就一直戴在兩人胸前。

入黨之後,馬軍武、張正美更是處處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除了做好巡邊、守水、護林的本職工作,每逢碰到群眾有事求助,夫妻都是熱心相助。

如今,馬軍武所負責的3公里長的邊境線,每天都要和張正美巡上四五遍;20米高的瞭望塔,一發現不明情況,都是第一時間登塔巡視觀察。張正美說,從前,每覺孤單時,她都會跑到戈壁灘上吼上兩句“黃土高坡”,如今,阿拉克別克河的流水聲就是她心中最動聽的音樂。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羊牛。”馬軍武說,通過相伴30年的流水聲,他能準確聽出河水流況的大小變化,每逢汛期,他都是開窗入睡,時刻警覺著水情。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和兵團考察時,馬軍武彙報了自己堅守在桑德克哨所巡邊、守水、護林26年的故事,並向習近平總書記莊嚴承諾:我會一生一世在桑德克哨所守護下去,當好祖國衛士(閔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