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2009年,编剧六六的作品《蜗居》在上海电视台播放,仅用四天就创下历史收视新高。

即使是没看过剧的人,也很少有不知道,纯洁可爱的女大学生海藻为了帮姐姐在上海买房,一步步沦陷做了高官小三的故事。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2020年,六六写了《安家》,一群中介卖房的故事,又引发了全民的热议。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苦苦蜗居在弄堂出租房里的海萍夫妇,终于在《安家》里买到了一套不错的小区里的跑道房。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跑道房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接受的房型,一个房子被过道和电梯一分为二,说不出的不方便。

但是海萍在《安家》里买了,甚至这种在高房价下无奈的妥协,也被六六写成了一种浪漫。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那个被孤零零扔在电梯那头的房间,连独立卫浴和窗户都没有,但依旧不妨碍海萍在爬上二楼阁楼时,看到天窗上露出的发白的天空,脸上露出接近感动的神色。

十年过去了,大城市的房价依旧在疯狂上涨,涨到了中国人已经习惯掏空父母毕生储蓄付一套大城市首付的模式,习惯了年轻女性挑选结婚对象时的第一要求就是有房,习惯了房地产成为社会公认最稳赚不赔的投资选择,习惯了房地产公司的迅速崛起和一不留神手机号泄露就被中介电话疯狂轰炸的情形。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所有外来年轻人都在痛恨房价。

所有外来年轻人都在相信房价永远不会跌,只要上车了,就是可以绵延子孙的财富。

房子,原本只是一个居住的场地。

但在中国社会里,意味变得无穷。

文艺一点说,房子,是安全感,是归属感,是外来年轻人在上海自足的底气。

现实一点说,房子,等于进城税,等于男女婚嫁时决定性的资本,等于一个从自己的家乡连根拔起的年轻人,是否有能力稳稳扎进这个新的靓丽都市的热土。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所以,没有房子的人,被叫做漂。

北漂。沪漂。深漂。

你回不去的,叫家乡。

让你留不下的,是房价。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过去她用戏剧化的故事犀利地撕开在上海生存的年轻人的无奈与悲哀。告诉我们,就算大城市有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和戏剧表演,夜深人静之时,你依旧只能默默一路淌过过道上昏暗的光,缩回自己狭小的出租房。

而现在,我看到了六六的温情。她起码让每个人都买到了房子。

捉襟见肘的博士夫妻可以捡漏一套低价房,即使低价的原因是户型实在奇葩。

卖包子赚辛苦钱的老严夫妇也可以为自己的儿子置办下在大城市结婚的资本,就算小得以后他们只能睡在折叠床上,就算儿媳妇以怀孕为理由要求在这个一居室上加上她的名字。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与此同时,写着公众号的文艺小三在郊区看着漂亮的别墅,企图从原配手里夺走她爱人和财富带来的云淡风轻的人生。

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富二代无奈变卖价值上亿的老洋房,曾经祖辈无私帮助过的亲戚却来耍泼,企图讹诈五千万。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房子,成了陌生人组建家庭的重要纽带,成了骨肉反目最好的理由。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惯于忍耐和接受的民族。

在《蜗居》里,我们可以看到六六对不合理房价的控诉。她用一种十分惨烈的戏剧化处理,告诉我们高房价是如何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纯洁的感情,如何撕裂了本来美好的人性。

从《蜗居》到《安家》,我们可以看到六六的野心变了

但在《安家》里,所有人尘埃落定,甚至有了岁月静好的痕迹。

他们渐渐接受了天价的房价,为了呆在这个有梦的都市里,忍受着狭小的空间,忍受着年复一年的无休工作,并最终在人生茫茫无际的苦里面,琢磨出了一点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