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 導言

“孟母三遷”是中國啟蒙教育的著名案例,相信有過教育子女經歷的朋友,都曾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故事講給過自己的子女。很多孩童在咿呀學語的時候,也都會背誦《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文句。接觸大量傳統文史的朋友不難發覺,“孟母三遷”原本不是老媽給兒子選擇學區房的故事,孟母“三徙教”背後,其實隱含著有趣的譬喻。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劉向《烈女傳》)


▏孟母為何要“三遷”


提到孟母為何要三遷的問題,其實真的要感謝戰國時代社會分工的粗獷,否則不知會不會變成“孟母N遷”,當然這只是個玩笑,我們認真分析一下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孟母為什麼搬家?以往的解釋,就是說孟母看到處於童年時期的孟子模仿哭喪、屠宰和做買賣,令她感嘆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環境而搬遷,似乎孟母只是個恨鐵不成鋼的家庭婦女。但稍加分析,就發現,事實一定不是這樣的。


孩子模仿能力強,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孟母絕非等閒之輩,對這個常識自然不會陌生,所以孟子模仿別人的行為,再正常不過了,根不不值得大驚小怪,如果她真的希望孟子早日讀書,那為何不直接選個“學區房”呢?其實孟母對孟子的成長,有很明顯的“精英意識”寄託,並且孟母對孟子的過人稟賦,有精確的認識。孟母並不是希望孟子做個乖乖的讀書郎,因為孟子到老還是個敢和君主互懟的憤青。孟母恰恰是希望,主動讓孟子接觸不同的職業,不斷積累社會閱歷,孟母每次搬遷,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下面來看看,孟母選擇不同的居住環境,對孟子有怎樣的影響。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一、在墓地周圍生活


選擇居住在墓地周圍,孟母是希望讓孟子目睹喪葬的禮儀,喪葬作為“慎終追遠”的禮儀行為,對儒家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養生喪死恰是儒家孝行的重要內容,孟母讓年幼的孟子目睹和感受喪葬的過程,是在培養孟子對死亡的反思和對“慎終追遠”的珍視。


對於處在戰亂中的平民而言,能夠在亂世得到“善終”,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歸宿了,可以負責任的說,孟子童年在墓地附近生活的經歷,此時已經成為了他對死亡的敬畏和對死者的尊重,而這種情懷,恰是他“仁政”理念的前提。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二、在屠宰者周圍生活


屠宰行業在古代,是一種比較受歧視的職業,因其與殺生有關。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佛教還未傳入中國,但中國文化對戒殺,卻有比較明確的表述,比如成湯“網開一面”的典故,所以可以推理的出,當孟子能夠熟練模仿屠宰手法時,孟母再以戒殺的典故教育之,會觸發童年孟子對殺生的反思。


還有一點同樣值得注意,可買得起肉的人,被稱為“肉食者”,都具有一定社會身份的,所以屠戶這個職業可以跟社會高層產生互動,平民百姓之所以被稱為“蔬食者”,是因為他們壓根吃不起肉。並且當時的屠宰者,並不是《水滸傳》中鄭屠那種形象,而是兼有祭祀分肉的“社宰”,西漢開國名臣陳平,早年乾的就是這個行當,因為分祭肉分得均勻,而受到鄰里的誇讚。


儒家非常重視祭祀活動,接觸社宰,可以讓孟子觀察社宰如何同上流人群和鄉間鄰里交流,並且又都不離開“祭禮”的範疇。孟子的“仁政”理念,希望耆老的平民能享受食肉的禮遇,不能完全否認,從精神分析學老說,與他童年接觸社宰的經歷有光,這種以“禮”作為紐帶的溝通能力,是孟子日後在君主面前大談特談“民貴君輕”的基本技能。如果說剛才提到的喪葬職業,為孟子提供了“喪死”的依據;而社宰職業,則為善待耆老者,提供了“養生”的範本。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關市譏而不徵。”(《孟子·梁惠王下》)




三、在商賈周圍生活


中國古代社會,對商賈素來有所歧視,“市農工商”中,商賈排在最後,是如假包換的弱勢群體。商賈的工作性質,就是趨利,所以免不了巧舌如簧曲意逢迎,當孟子像個電視購物導播一樣,在母親面前胡吹猛侃的時候,孟母此刻祭出先賢謹言慎行的典故,使孟子在心中能夠與剛才自己的滑稽形象進行對比,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但也不可否認,商賈的口才技巧是值得孟子學習的,而且童叟無欺也是商賈的職業素質,這些都是值得孟子借鑑的。成年後的孟子,無論面對學者還是君主,都體現了無可挑剔的論辯技巧,這與童年時候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孟子由於對童年有過接近商賈的經歷,思想日漸成熟的他,也自然理解了為何商賈會巧舌如簧,其實無非是弱勢群體歧視的原因罷了,孟子期待的王道仁政,要在最大程度關愛商賈這樣的弱勢群體,減少其賦稅負擔。




“孟母三遷”的哲學隱喻


▏後記


孟子性善論思想:“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母最難能可貴的是,通過不斷搬遷讓孟子學會換位思考,可以確定的是,孟母搬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搬家接觸不同職業群體,讓孟子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社會精確的認知。所以孟母搬家的目的,是讓孟子瞭解形形色色的社會人群,而不是遠離社會,一心只讀聖賢書。


孟子對不同職業的親近和模仿,獲得了珍貴的一手經驗,孟子在提倡“民本”理念時,仍對這些職業的合理化進程有所期許。孟母對孟子先天稟賦的發覺,使成年之後的孟子堅信,通過後天的修養, “人皆可以為堯舜”,並據此提出他的“性善論”思想。孟子堅信,自己的成就,仿之堯舜,也不遑多讓,所以孟子才會在禮樂崩塌的時代,喊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時代強音,這種精英意識,尤顯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