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孟母的大智慧建議每個家長都學起來

孟母三遷,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漢趙岐《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孟母三遷:孟母的大智慧建議每個家長都學起來

據說,孟子小時候先是住在墓地附近,於是天天和小朋友們學習、玩著辦理喪事的遊戲,他媽說:"這不適合孩子居住",開始搬家。

他們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天天學著做買賣,玩著殺豬屠羊的遊戲,他媽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搬家。

孟母三遷:孟母的大智慧建議每個家長都學起來

這次家搬到學宮旁,孟子天天學習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他媽說:"這才我家孩子居住的地方啊",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孟子慢慢長大成人了,獲得大儒名望。大家覺得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孟母三遷,常常被用來說明環境對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遷其中的大智慧,建議每個家長好好學習

1.大人的教育很重要

中國人原來是十分重視教育的,崇尚的是"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中國的文盲率和教育水平也因此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很多人也因此走出了山溝,離開了田野,過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接連颳起了兩場歪風:一是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教育的成績,就像否定建國後國家建設的成績一樣,陷入言必稱歐美的誤區,不僅邯鄲學步不倫不類,甚至連別人故意搞出來的騙局也照單全收。

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不讓他們記憶,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候不對他們進行教育,盲目地以所謂的開放式教育、引導式教育來衝擊課堂,結果是義務教育成了分化教育。

另一個則是所謂的"千萬不要管孩子"。怕他們吃苦,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怕他們受傷,所以從小學到中學都不能排名;怕他們太累,所以從習題到作業都不要佈置。問題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是什麼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孟子這樣的亞聖,都離不開母親的時時教誨,都離不開嚴格、全面的教育。如果沒有,那麼請開始對你孩子的管理教育吧!

2.教育成果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需要給孩子時間

記憶中的學校標語,以前寫得最多的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後來常見的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現在看到最多的,是"中考喜報"、"高考喜報"甚至於"小升初"、"幼升小"喜報。

教育是有規律的,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孟子的基因應該很好的,可一樣還是需要先搬離墳場,再搬離市場,最後搬到學宮旁,靠著文化的薰陶

孟母三遷:孟母的大智慧建議每個家長都學起來

教育,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過程,有的孩子可能是短跑選手,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後發制人,在他們沒有定型的時候就給他們貼標籤、剝奪他們的機會,是很不負責任的。

孟母三遷:孟母的大智慧建議每個家長都學起來

3.哪怕是寡居之母,也可以在教子時承擔責任

漢宣帝比較注重刑法。太子、漢元帝在專家們的教育下,經常上言宣帝多用道德教化。漢宣帝不得不嚴肅批評他:"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並且很是傷心地說"亂吾家者,必此子也!"

果然,漢元帝上任之後,漸漸地棄實就虛,大權帝落。先是重用儒生蕭望之,後是重用中書令石顯,終於完成了漢室由盛到衰的轉折,應驗了漢宣帝的話。

清淡誤國,在中國是有著不優良傳統的。教育,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並沒有過於高深的理論,只需要紮紮實實、真心誠意地去做就可以了。

孟子的母親並沒有太多的文化,卻同樣可以在孟子的教育中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們只要多用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正確的方法,好的教育方法真的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