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憶盂蘭盛會

憶盂蘭盛會

壯觀的拜神場面(圖片來自網上)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七月二十,這在老家,是一年之中頗為熱鬧的節日,叫“盂蘭盛會”。家家戶戶準備雞鴨魚肉、牲品糕粿、水果時鮮和紙紮作品拜祭神明,這跟別地的鬼節很相似。從農曆十九晚上十一點開始,到次日中午,是拜祭神明最集中的時間,熱鬧處可謂人頭攢動。但我更喜歡的,卻是十九晚十一點鐘之前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時候常常約上夥伴,一起出門看熱鬧。

憶盂蘭盛會

堆積如山的紙作(圖片來自網上)

憶盂蘭盛會

燃燒的大香(圖片來自網上)

白天的菜市場已經停市,市場中間的河面上搭起一座竹橋,橋面鋪上木板,走在上面咯吱作響。河岸兩邊,是拜祭的場地,彩燈璀璨,燭火搖曳,香菸浮動,男女老少,往來穿梭,笑語如珠,笑聲和燈火灑落在河面,濺起點點星光,交織著岸邊草叢裡的蟲鳴、蛙聲,輕風軟語,令人心醉。或許在古代,這就是“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時候,也是才子佳人邂逅的時候,更是王孫公子們獵奇的時候。但是那時的我們,卻是站在橋上看風景,鑽在人群湊熱鬧。

憶盂蘭盛會

巨大的“姑衣”

市場分為幾個區域,有擺放供品的,有拜祭神明的,有擺姑衣紙作的,有燒紙投香的,有搭臺唱戲的,還有擺擂臺和猜燈謎的,現場擠滿了人。正對面是一個戲臺,上面演著潮劇,老人帶著小孩,津津有味地看著,而小孩往往手裡拿著一串楊桃,或者山楂梨。我們穿過小巷,繞到戲臺後面的主場。地位最高的神像就放在正中大棚最裡面,前面擺著供桌,桌上擺滿各種精製的糕粿、紙作和五牲瓜果,還有各種面制的動物和水果,油光透亮,栩栩如生,紙製品有紙做的紙塔、供柱、花籃等等,也是工藝精美,令人讚歎。供桌前面是香爐,供人上香,香客如龍,香菸嫋娜。觀者如流,細心品賞。到二十日中午,就有所謂“神明”的“附身”,俗稱“老爺”,身穿深藍色衣褲,外套一件紅小褂,一手執劍,一手揮旗,一路蹦跳而來,名曰“騎馬”。前面有人鳴鑼開道,後面跟著一幫理事和鄉里的“老大”,一直奔到我們來時的河邊的拜祭場所去。這期間家家戶戶擺放在這裡的供品都要巡查一遍,灑上花水以為祈福。偶爾也有異常舉動,比如有一年爬在刀梯上不肯下來,甚至哭了,當時所有理事和“老大”,連同在場的善男信女,一起跪在地上,請求神明保佑。黑壓壓的一片,煞是壯觀。

憶盂蘭盛會

潮劇

憶盂蘭盛會

潮劇

然而這都是翌日的事了,今晚這裡最吸引我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另外兩處場所。一處是象棋打擂,主辦方派人擔當擂主,任由大家挑戰,每次上去的人先自報姓名,雙方把名字用粉筆寫在小黑板,掛在擂臺兩邊,然後在擂臺後的篷子裡對弈。擂臺上有一面豎著的“棋盤”,由工作人員在臺上把雙方的棋路擺出來,供人觀看。所以臺前竊竊私語,或讚歎,或惋惜,或皺眉思索,或展顏歡笑,而臺後卻靜悄悄,雙方都默默無言地對峙。有時候碰上高手挑戰,那真是妙招橫生,令人擊節讚賞。當然,臺後通常不止一組對弈,有時候甚至一個人同時與七八個人下棋。這場棋一下,就得一兩個小時,最後得勝者給以相應物質獎勵。所以除非嗜好此道者,否則看得眼痠脖子疼,雙腳也麻木,難以堅持到最後。

憶盂蘭盛會

猜燈謎

與此處安靜相反,另外一邊卻是鼓聲時震,歡聲不絕。這是猜謎打擂,主辦方掛出謎面,由臺下觀眾競猜,猜中謎底則臺上擊鼓一聲,解釋得當則擊鼓三聲,這時臺上把謎面揭下來,連同獎品一併拋下臺。猜不中或者猜中而解釋不當,則擊鼓沿一下,換他人來猜,當然,首猜者還能補充,並不限次數。獎品通常是毛巾、牙膏、牙刷、肥皂、洗髮液、食用油、雨傘等日常用品。高手猜謎,當謎面尚未掛好,他們已經搶著揭題了,一說出答案,你會覺得眼前一亮,嘆道原來如此。那些謎語,有的通俗,有的文雅,有的專業,有的古雅,幾乎古今中外,無所不包,有時候你看得莫名其妙,等答案一說穿,不禁會心一笑,嘆道別人的腦子轉得快,又佩服出謎人的水平高,所以知道結果,或開懷大笑,或扼腕嘆惜,或意猶未盡,或讚歎不已。每年都有那麼兩個老人,深諳此道,帶著麻袋而來,滿載而歸。我每次與夥伴們觀看,偶爾也能撈一兩件戰利品回去博得母親一笑,但更多時候,反應太慢,等到猜謎結束,人群散去,才意猶未盡地回去。

憶盂蘭盛會

紅桃粿和石榴粿(圖片來自網上)

憶盂蘭盛會

油粿(圖片來自網上)

憶盂蘭盛會

酥餃(圖片來自網上)

回到家裡,快十一點了,正好幫媽媽拿東西去拜神,農村人對神明的敬畏,已經滲透到日常言行中,所以小孩子不可多言,更不可亂語,尤其看到奇異的事物,不可指指點點,不可發不敬之音。很多長期旅居在外的華僑,這個時候也帶著家小回來捐錢捐物祭拜。這種熱情和積極性,深深地和鄉土情懷融為一體。

這種感覺,已經好多年沒有體驗過了,常年在外,也很久不曾在這個時間回去,但是卻很懷念每年這個時節,懷念家裡各種美食。尤其媽媽做的鮮紅滑嫩的殼桃粿、香軟金黃的油粿、酥脆可口的酥餃等等家鄉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